黄江龙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擅长:胃肠道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和微创手术治疗、腹壁疾病和疝的外科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胃肠道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和微创手术治疗、腹壁疾病和疝的外科治疗。展开
  • 肠道堵塞症状

    肠道堵塞会有腹痛、呕吐、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腹痛程度和性质多样,受堵塞程度、部位等影响;呕吐与堵塞位置相关,不同年龄段表现有差异;腹胀程度与堵塞程度有关,不同人群表现不同;完全性堵塞停止排气排便,不完全性也有少量减少,均与堵塞部位和程度紧密相关,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也会产生影响。 表现:肠道堵塞时,肠道蠕动紊乱,可能引发腹痛。腹痛的程度和性质多样,部分患者表现为阵发性绞痛,这是因为肠道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强烈蠕动所致。例如,机械性肠梗阻时,梗阻近端肠管剧烈蠕动,可产生间歇性的腹痛,疼痛较为剧烈,患者常可感觉到腹部有气体窜动的感觉。不同年龄人群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出现哭闹不安等表现;老年人由于痛觉敏感度下降,腹痛可能相对不典型,但仍需引起重视。 影响因素:腹痛的严重程度与肠道堵塞的程度、部位等有关。如果是完全性肠道堵塞,腹痛往往更为剧烈且持续;而不完全性肠道堵塞,腹痛相对较轻,呈间歇性发作。同时,患者的生活方式也可能有影响,比如进食过多产气食物或剧烈运动后,可能会加重腹痛症状。有既往肠道疾病史的患者,如曾有肠道手术史导致肠粘连,更容易发生肠道堵塞,且腹痛表现可能更复杂。 呕吐 表现:肠道堵塞后,胃肠道内容物下行受阻,可出现呕吐症状。早期呕吐多为胃内容物,随着病情进展,呕吐物可变为黄绿色胆汁,甚至呈棕褐色粪样物,这是因为肠道梗阻部位较高时,呕吐出现较早,内容物主要是胃及十二指肠内容物;而梗阻部位较低时,呕吐出现较晚,且呕吐物因经过肠道发酵等过程而呈现特殊性状。不同年龄段呕吐表现有差异,新生儿肠道堵塞可能表现为频繁的吐奶,且吐奶量较多;成人则以呕吐胃内容物、胆汁或粪样物等为主。 影响因素:呕吐与肠道堵塞的位置密切相关,高位肠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繁,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相对较晚。生活方式方面,进食后立即活动可能会加重呕吐症状。有胃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胃溃疡、胃炎等,发生肠道堵塞时呕吐可能更明显或伴有其他伴随症状。 腹胀 表现:肠道堵塞导致气体和粪便等积聚在肠道内,引起腹胀。腹胀程度可轻可重,轻度腹胀时患者自觉腹部饱满;严重时腹部明显膨隆,可见肠型和蠕动波。儿童肠道堵塞腹胀可能较为明显,且由于腹部肌肉较薄弱,腹胀表现更易察觉;老年人肠道功能相对较弱,腹胀可能持续时间较长且恢复较慢。 影响因素:腹胀与肠道堵塞的程度相关,完全性肠道堵塞腹胀往往更为显著。生活方式中,长期卧床的患者肠道蠕动相对缓慢,更容易出现腹胀;有慢性便秘病史的患者,发生肠道堵塞时腹胀可能更早出现且症状更重。 停止排气排便 表现:肠道完全堵塞时,患者会停止排气排便;不完全性肠道堵塞时,仍可有少量排气排便,但排便量明显减少。不同年龄人群停止排气排便的表现不同,婴幼儿肠道堵塞停止排气排便较为典型,而老年人可能因存在部分肠道功能,仍可能有少量排气排便,但总体排便情况明显异常。 影响因素:停止排气排便与肠道堵塞的部位和程度紧密相关。高位肠道堵塞时,梗阻部位以下的肠道仍可能有少量气体和粪便排出,但随着病情进展,也会逐渐停止排气排便;低位肠道堵塞则较早出现停止排气排便的情况。生活方式中,饮食结构不合理,如进食过少膳食纤维等,可能增加肠道堵塞风险,进而影响排气排便情况。有肠道手术史或肠道炎症病史的患者,发生肠道堵塞时停止排气排便的表现可能更典型且恢复时间较长。

    2025-10-13 13:30:03
  • 结肠腺瘤5mm严重吗

    结肠腺瘤5mm属较小良性隆起病变但有癌变潜能,需通过结肠镜检查明确情况,定期随访监测,多采用内镜下切除,不同人群如老年、年轻、有家族史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要规范检查、监测、治疗并个性化处理。 一、结肠腺瘤5mm的性质判断 结肠腺瘤是结肠黏膜表面的良性隆起性病变,5mm的结肠腺瘤从大小来看属于较小的腺瘤。但不能仅依据大小判断其严重程度,因为结肠腺瘤存在一定的癌变潜能,只是相对较大的腺瘤癌变风险更高,不过5mm的结肠腺瘤也有发展为结肠癌的可能性,需要重视。 二、相关检查与监测 结肠镜检查:对于发现的5mm结肠腺瘤,通常需要通过结肠镜进一步明确其形态、部位等情况,比如是广基还是带蒂等,这对后续处理有指导意义。一般建议在发现结肠腺瘤后尽快安排结肠镜检查以全面评估病变情况。 定期随访监测:由于存在癌变可能,需要定期进行结肠镜复查。一般建议在发现后3-6个月复查一次结肠镜,如果复查结果稳定,可适当延长复查间隔,但通常需要至少每年复查一次结肠镜来密切观察腺瘤是否有变化。对于年龄较大、有家族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比如有结肠癌家族史的患者,5mm结肠腺瘤也需要更频繁地进行结肠镜复查,因为遗传因素会增加腺瘤癌变的风险。 三、治疗方式选择 内镜下切除:对于5mm的结肠腺瘤,目前多采用内镜下切除的方法,如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或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等。内镜下切除创伤小,恢复快。一般来说,这种小的腺瘤通过内镜下完整切除后,基本可以消除其癌变隐患。在进行内镜下切除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比如有无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等,因为内镜下操作需要患者能够耐受检查和手术过程。对于老年患者,如果身体状况允许,应积极考虑内镜下切除;对于身体状况较差无法耐受内镜下手术的患者,则需要更加谨慎评估,可能需要权衡手术风险和不处理的潜在癌变风险。 四、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老年患者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处理5mm结肠腺瘤时,需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例如,高血压患者需要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才能更好地耐受内镜下操作;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不利于术后创面愈合,增加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同时,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需要加强术后的护理和监测,密切观察有无腹痛、便血等并发症。 年轻人群:年轻人群发生结肠腺瘤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现5mm结肠腺瘤,也需要积极处理。年轻患者术后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不能忽视,同样需要遵循内镜下切除后的注意事项,如术后饮食的调整等。并且年轻人群如果有家族史等情况,需要更加详细地询问家族中肠道疾病的情况,因为有些遗传性肠道疾病在年轻人群中也可能发病,有助于更好地进行后续的监测和遗传咨询等。 有家族史人群:如果患者有结肠癌家族史,那么其发生结肠腺瘤并癌变的风险相对更高。对于5mm的结肠腺瘤,除了按照常规进行监测和处理外,还需要进行更详细的家族史评估,了解家族中肠道疾病的具体发病情况、年龄等信息,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以明确是否存在遗传性肠道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等情况,从而制定更精准的监测和处理方案。 总之,结肠腺瘤5mm虽然相对较小,但不能掉以轻心,需要通过规范的检查、监测和合适的治疗方式来处理,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处理和关注。

    2025-10-13 13:29:35
  • 把胃切除了有什么影响

    胃切除后会出现消化与吸收功能改变、倾倒综合征、反流性食管炎、营养不良相关问题以及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消化与吸收功能改变表现为食量减少、营养吸收受影响;倾倒综合征分为早期和晚期,分别有不同症状及饮食注意事项;反流性食管炎会致烧心等症状及有不良影响;营养不良需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营养;身体变化会带来心理压力,需多方面支持。 倾倒综合征 早期倾倒综合征:多发生在进食后半小时内。由于胃切除后,没有了胃的正常调控,大量高渗食物快速进入肠道,导致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大量血管活性物质,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心悸、出汗、头晕、乏力、面色潮红、恶心、呕吐、腹部绞痛、腹泻等。这是因为肠道受到高渗物质刺激后,机体为维持内环境稳定,出现的一系列应激反应。在生活方式上,患者进食后需要注意休息,避免立即活动,尽量少食多餐,避免进食高糖、高渗食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胃肠功能调节能力较弱,更要严格控制饮食的种类和进食速度;女性患者可能在社交场合等需要特别注意饮食情况;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患者,早期倾倒综合征可能诱发心血管事件,需格外警惕。 晚期倾倒综合征:一般发生在进食后2-4小时。主要是因为进食后胰岛素分泌过多,导致低血糖反应,表现为心慌、出汗、手抖、饥饿感、头晕等。这是由于食物快速进入肠道后,刺激胰岛素分泌过量,而后续血糖下降引起的。患者需要注意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方式,可适当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比例,少食多餐,避免单糖类食物的大量摄入。儿童患者在饮食安排上要保证营养均衡且避免低血糖发生影响生长;女性患者可能因低血糖影响日常活动和工作;有低血糖病史的患者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 反流性食管炎 胃切除后,抗反流机制被破坏,胃酸和十二指肠内容物容易反流至食管,引起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会出现烧心、反酸、胸痛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影响食管黏膜,导致食管溃疡等病变。长期的反流还可能增加食管腺癌的发生风险。在生活方式上,患者要注意睡觉时抬高床头,避免餐后立即平卧,减少反流的发生。儿童患者由于食管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反流性食管炎可能对食管黏膜造成更严重的损伤,需更精心护理;女性患者可能因反流影响生活质量,比如在社交时因反酸等症状感到不适;有食管基础疾病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可能加重病情。 营养不良相关问题 由于胃切除后营养吸收障碍,患者容易出现营养不良。除了前面提到的维生素、矿物质等吸收受影响外,还可能影响蛋白质的合成等。患者需要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来补充营养,可能需要增加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生长需求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补充方案;女性患者可能需要关注自身营养状况对身体外观和健康的影响;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调整饮食补充营养时要注意血糖的控制,避免因营养补充导致血糖波动过大。 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 胃切除后,患者的身体变化可能会带来心理压力,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比如担心疾病复发、身体外观改变(如体重下降等)影响社交等。患者需要家人、朋友的支持,同时可能需要心理医生的干预。儿童患者可能因身体不适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产生心理上的不适应,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心理疏导;女性患者可能在心理上更在意身体变化对自身形象的影响,更需要心理方面的关注和支持;有社交需求较高的患者,心理适应问题可能对其生活影响更大。

    2025-10-13 13:29:10
  • 直肠癌确诊的方法有哪些

    诊断直肠癌的检查方法包括直肠指检、大便潜血试验、内镜检查(结肠镜、直肠镜)、影像学检查(钡剂灌肠、盆腔MRI、CT)。直肠指检适用于疑似患者,70%直肠癌可发现;大便潜血试验筛查消化道出血;结肠镜是诊断最直接重要方法,儿童检查需注意;直肠镜在结肠镜不能通过病变部位时选用;钡剂灌肠显示形态异常;MRI评估分期,儿童有金属植入物或需特殊防护;CT了解扩散和转移,儿童需减少辐射暴露。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儿童患者,进行直肠指检时需谨慎操作,动作要轻柔,避免引起患儿过度紧张和不适。同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根据其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调整检查方式和力度,以确保检查顺利进行且减少对儿童的不良影响。 大便潜血试验 原理及作用:粪便潜血试验是一种简单的筛查方法。消化道少量出血时,粪便外观无明显异常,肉眼不能辨认,需通过化学或免疫学方法检测粪便中的微量血液。如果试验结果呈阳性,提示消化道可能有出血情况,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排除直肠癌等疾病的可能。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儿童,由于其大便情况可能受饮食等多种因素影响,进行大便潜血试验时要注意留取标本的规范性,避免因饮食中摄入动物血等可能导致假阳性的物质而影响结果判断。同时要结合儿童的临床症状等综合分析试验结果。 内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 重要性及优势: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直肠癌最直接、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直肠和结肠内的病变情况,如肿瘤的形态、大小、部位等,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肿瘤的性质。通过结肠镜检查能够清晰地看到肠道黏膜的细节,对于早期直肠癌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其心理因素,检查前需进行适当的心理安抚。同时要根据儿童的体重等情况合理选择结肠镜的规格等。对于一些患有基础疾病的儿童,如先天性心脏病等,需要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谨慎进行检查,并做好相应的监护准备。 直肠镜检查 适用情况:当直肠指检发现直肠有病变,但结肠镜不能顺利通过病变部位时,可选用直肠镜检查。它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直肠病变的情况,同样可以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影像学检查 钡剂灌肠检查 作用及表现:钡剂灌肠检查可以显示直肠和结肠的形态、轮廓等情况。直肠癌在钡剂灌肠检查下可表现为肠腔内充盈缺损、肠壁僵硬、肠腔狭窄等异常影像。不过,该检查对于微小病变的检出不如结肠镜敏感。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儿童,进行钡剂灌肠检查时要注意钡剂的用量和灌注压力等,避免对儿童肠道造成过度刺激或损伤。同时要考虑儿童的配合程度等因素。 盆腔磁共振成像(MRI) 意义及价值:MRI可以清晰地显示直肠肿瘤的部位、侵犯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等,对于评估直肠癌的分期具有重要价值。它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软组织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特殊人群提示: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不能进行MRI检查。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身体对辐射等的耐受情况与成人不同,进行MRI检查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在检查过程中做好防护等措施。 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 作用及应用:CT检查可以了解直肠癌盆腔内扩散情况、有无肝转移等远处转移病灶。对于判断肿瘤的分期以及制定治疗计划有一定的帮助。 特殊人群提示:儿童进行CT检查时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辐射暴露,根据其体重等合理调整辐射剂量。同时要做好儿童的安抚工作,确保检查顺利进行。

    2025-10-13 13:28:57
  • 直肠息肉手术后多久可以正常走路

    直肠息肉手术后正常走路时间受手术方式与创伤程度、个体身体状况差异影响,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创伤轻术后数小时至1天左右可适当下床走路,开腹等较大息肉切除术创伤大需2-3天甚至更久;年轻无基础疾病者恢复快1-2天可逐渐走路,老年患者因基础疾病多恢复慢需3-5天甚至更久,儿童则依息肉大小、手术方式及自身恢复情况而定,需综合多因素遵医嘱逐步开始正常走路活动。 一、手术方式与创伤程度 内镜下息肉切除术:若息肉较小且在内镜下顺利切除,创伤相对较轻,一般术后数小时至1天左右即可适当下床正常走路,但初始行走应缓慢、活动量不宜过大。这是因为内镜下操作对肠道及身体整体的损伤较小,身体恢复相对较快,多数患者身体状况能支撑短时间的轻度活动。对于年轻、身体基础状况较好的患者,恢复可能更快;而年龄较大或本身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可能需要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后再逐渐增加走路活动量,以避免因活动过早导致身体不适或影响恢复。 开腹手术或腹腔镜下较大息肉切除术:如果息肉较大或采用开腹手术、腹腔镜下较复杂的手术方式,创伤相对较大,身体恢复时间会相应延长,正常走路时间可能需要2-3天甚至更久。这类手术对腹部组织、肠道等的创伤较大,身体需要一定时间来修复手术创口,过早走路可能会牵扯到手术部位,引起疼痛或影响创口愈合等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恢复能力不如年轻人,正常走路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再延长,并需要密切关注身体恢复状况;对于儿童患者,因为其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创伤对其影响需要更谨慎对待,一般会根据患儿的恢复情况由医生评估后再决定何时可以正常走路,通常会比成人恢复相对慢一些,需要更精心的护理和观察。 二、个体身体状况差异 年轻且无基础疾病者:年轻患者身体新陈代谢快、恢复能力强,在直肠息肉手术后,如果手术创伤较小,一般术后1-2天左右就可以逐渐开始正常走路,但也要注意逐步增加活动量。例如一个20岁左右、平时经常运动、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内镜下切除较小息肉后,术后6-12小时若感觉身体无明显不适,就可以在家人陪伴下短时间缓慢行走,然后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走路的时间和距离。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身体恢复相对缓慢。直肠息肉手术后正常走路时间可能需要3-5天甚至更久。在术后走路时需要特别注意血压、心率等情况,避免因走路活动导致血压波动过大或心脏负担加重等。比如一位70岁患有高血压的患者,术后需要等创口基本稳定,生命体征平稳且医生评估可以活动后,再在家人搀扶下缓慢行走,并且行走过程中要密切关注自身感觉,如有头晕、心悸等不适要立即停止活动。 儿童患者:儿童直肠息肉手术后正常走路时间需根据息肉大小、手术方式及儿童自身恢复情况而定。一般来说,若为较小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1-2天可在家长看护下短时间室内缓慢行走;若息肉较大或采用了相对创伤大的手术方式,可能需要2-3天甚至更久才能逐渐正常走路。同时,儿童在行走时需要家长特别留意,防止其过度活动或摔倒等意外情况发生,因为儿童身体协调性和对自身状况的感知不如成人,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保护和关注。 总之,直肠息肉手术后正常走路的时间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手术方式、个体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遵循医生的建议,在身体逐渐恢复的过程中逐步开始正常走路活动。

    2025-10-13 13:28:3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