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对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合并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对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合并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双方戴口罩传染新冠的几率

    规范佩戴符合标准口罩可有效降低新冠传播几率,口罩类型中N95防护更优,佩戴不规范会使几率上升,儿童需合适口罩家长协助,老年人要选合适口罩,密闭通风差环境需加强通风,有基础病史者选合适口罩并关注呼吸状况。 一、规范佩戴口罩对降低新冠传播几率的作用机制 佩戴符合标准的口罩可有效阻挡含有新冠病毒的飞沫传播。口罩的滤过层能拦截大部分携带病毒的飞沫,从而显著减少病毒从传染源传播至易感人群的可能性。例如,医用外科口罩对直径≥5μm的飞沫过滤效率可达95%以上,N95口罩对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能达到95%及以上,能更高效地降低病毒传播风险。 二、双方规范佩戴口罩时的大致传染几率范围 在双方均规范佩戴合格口罩(如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等)的情况下,新冠病毒的传播几率可大幅降低。一般研究显示,这种情况下传播几率可降低至5%-20%左右,但具体数值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口罩的防护类型是关键因素之一,N95口罩相比医用外科口罩能进一步降低传播几率,若环境中病毒载量较低,传播几率会更低;而若口罩佩戴不规范,存在漏气等情况,传播几率会相应升高。 三、不同因素对双方戴口罩时传染几率的影响 (一)口罩类型影响 1.医用外科口罩:对飞沫有较好的阻挡作用,能将传播几率降低约60%-80%左右,适用于一般医疗环境及日常防护场景。 2.N95口罩:防护效果更优,能使传播几率降低至10%以下,尤其在高风险暴露环境(如与新冠确诊患者密切接触时)建议佩戴。 (二)佩戴规范程度影响 若口罩佩戴不贴合面部,存在缝隙让飞沫通过,传播几率会明显上升。例如,口罩边缘与脸部未完全贴合,会使部分携带病毒的飞沫绕过口罩进入呼吸道,此时传播几率可能接近未佩戴口罩时的情况(但仍低于完全无防护状态)。 (三)人群差异影响 1.儿童:需选择适合其脸型的儿童专用口罩,确保贴合良好,若口罩佩戴不规范,传播几率会相对升高,因此家长需协助儿童正确佩戴口罩以降低风险。 2.老年人:若老年人存在呼吸功能不佳等情况,应选择舒适度高且防护有效的口罩,如贴合面部的N95口罩,并确保佩戴规范,否则可能因呼吸不畅导致口罩佩戴不规范,增加传播几率风险。 四、特殊场景下的注意事项 在双方都佩戴口罩的情况下,若处于密闭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即便佩戴口罩,传播几率也会相对升高,此时建议同时加强通风等防护措施。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者,佩戴口罩时要关注自身呼吸状况,选择合适的口罩类型,保证防护效果的同时维持正常呼吸功能,若佩戴口罩后出现明显不适,需及时调整口罩佩戴方式或更换更合适的口罩。

    2025-10-15 14:43:50
  • 打新冠疫苗后不良反应是什么

    新冠疫苗常见不良反应有局部疼痛红肿硬结及全身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且多轻短时间自消,罕见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及极罕见神经系统反应,特殊人群中孕妇需密切观察局部全身反应优先物理降温,老年人要关注基础疾病相关症状变化,儿童重点观察局部和体温变化优先非药物降温,有基础疾病人群需监测基础疾病指标波动。 一、常见不良反应 1.局部反应:接种后常见局部出现疼痛、红肿、硬结等,一般程度较轻,多在接种后1-2天内自行缓解,这是因为疫苗刺激局部免疫系统引发的正常反应,与个体对疫苗的局部免疫应答相关。 2.全身反应:可能出现发热(多为轻至中度,体温一般≤38.5℃)、乏力、头痛、肌肉酸痛等,此类全身症状通常持续时间较短,1-2天可自行消退,是机体对疫苗免疫应答产生的全身性反应表现。 二、罕见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较为罕见但需高度重视,可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过敏反应的发生与个体特异性过敏体质有关,若出现相关症状需立即就医进行抗过敏等紧急处理,这是基于免疫学中个体对疫苗成分的异常免疫反应机制。 2.极罕见神经系统反应:如罕见的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但发生率极低,其具体发病机制尚在研究中,多与疫苗接种后的免疫相关异常事件有关,需通过长期临床监测和研究来明确其关联及发生规律。 三、特殊人群不良反应特点及注意事项 1.孕妇:目前临床数据显示,孕妇接种新冠疫苗后的不良反应与非孕妇人群有一定相似性,但由于孕期的特殊性,需更密切观察局部和全身反应情况。若出现发热等症状,优先采用物理降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因为孕期用药需谨慎权衡对胎儿的影响,遵循非药物干预优先的原则。 2.老年人:老年人接种后需关注是否有与基础疾病相关的症状变化,例如本身有心血管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接种后需留意是否出现心悸等与基础疾病相关的新症状,因为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对不良反应的耐受和表现可能与年轻人不同,要加强健康监测。 3.儿童:儿童接种后局部反应可能表现为接种部位的不适,全身反应中发热相对常见,需重点观察体温变化及局部情况,若出现高热等情况,优先采用适合儿童的物理降温等非药物方式处理,避免低龄儿童过早使用药物退热,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基于儿童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等方面的特殊性来进行护理和观察。 4.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人群接种后,需密切监测基础疾病相关指标(如血糖、血压等)的波动情况,因为疫苗接种可能会对机体的应激状态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基础疾病指标出现变化,要根据具体基础疾病情况及时调整健康管理措施。

    2025-10-15 14:43:27
  • 新冠疫苗的不良反应有哪些

    新冠疫苗接种后有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局部有疼痛、红肿、硬结等;全身有发热、疲劳乏力、头痛、肌肉酸痛、胃肠道反应等;儿童、老年人、孕妇、过敏体质者接种后有不同情况需注意,局部不良反应多1-2天缓解,全身不良反应多1-2天消退,特殊人群需特殊观察处理。 全身不良反应 发热:部分接种者可能出现发热症状,一般为低热,体温在37.3-38℃左右较为常见,少数人可能出现中度发热,体温在38.1-39℃之间,通常发热会在1-2天内自行消退,很少超过3天。 疲劳乏力:一些人接种后会感觉全身疲劳、乏力,这种情况可能会持续1-2天,一般不影响正常的日常生活,但如果感觉比较明显,要注意多休息。 头痛:少数人会出现头痛症状,头痛程度一般较轻,多可自行缓解。 肌肉酸痛:部分接种者会有肌肉酸痛的表现,尤其是接种部位附近的肌肉以及全身的肌肉,一般在1-2天内可缓解。 胃肠道反应:个别人可能出现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些胃肠道症状通常也是较轻的,持续时间较短。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接种新冠疫苗后的不良反应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儿童的免疫系统等发育尚不完善,在出现不良反应时需要更加密切观察。例如儿童出现发热时,由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不稳定等特点,要注意监测体温变化,低热时可采用适当减少衣物、多喝温水等非药物干预方法,若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或伴有其他严重不适,需及时就医。儿童出现局部红肿、疼痛等情况时,要注意保持接种部位清洁,避免儿童抓挠等。 老年人:老年人接种新冠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与成人无明显差异,但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基础疾病,在出现不良反应时需要更谨慎对待。比如老年人出现发热时,要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要密切监测体温和基础疾病的变化情况。若出现疲劳乏力等情况,要注意与基础疾病导致的乏力相鉴别,并且保证老年人有充足的休息。老年人出现胃肠道反应时,要注意饮食的调整,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孕妇:目前关于孕妇接种新冠疫苗后的不良反应研究相对有限,但已知孕妇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与一般人群类似,但由于孕妇的特殊性,在出现不良反应时需要由专业医生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例如孕妇出现发热时,要权衡退热治疗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来进行处理。 过敏体质者:过敏体质者接种新冠疫苗后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相对较高。可能出现的过敏反应包括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表现。在接种前要如实告知医生过敏史等情况,接种后要在接种现场观察30分钟以上,以便及时发现过敏反应并进行处理。如果既往明确对疫苗成分过敏,则禁忌接种该新冠疫苗。

    2025-10-15 14:43:11
  • 第二轮新冠疫情的症状有哪些

    新冠常见症状包括不同程度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及乏力,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但有非典型表现且少数可发展为重症,老年患者感染后重症风险高且症状不典型易合并基础病,有基础疾病患者原有疾病易恶化,儿童重症预警有持续高热超3天、呼吸增快等,成人重症预警有呼吸频率加快、氧饱和度低等。 一、常见主要症状1.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可为低热(体温37.3~38℃)、中等度热(38.1~39℃)或高热(39℃以上),发热持续时间因人而异,部分患者发热可仅持续数天,而有些患者发热时间相对较长。2.呼吸道症状:咳嗽较为常见,可为干咳或伴有少量痰液,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咽痛、鼻塞、流涕等症状,咳嗽程度轻重不一,有的患者轻微咳嗽,有的则咳嗽较为剧烈,持续时间也有差异。3.乏力:患者常感觉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二、不同人群症状差异1.儿童患者:相较于成人,儿童感染新冠后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也有个体差异。部分儿童可能以发热、咳嗽起病,也有一些儿童可能仅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非典型症状,少数儿童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和生理特点,需密切关注其病情变化,因为少数儿童可能发展为重症,如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持续高热不退等情况需及时就医。2.老年患者:老年人群感染新冠后发生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症状可能不典型,部分老年患者发热程度可能不高,更易出现乏力、精神差等表现,还可能合并基础疾病,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感染后可能使基础疾病加重,出现胸闷、心悸、血糖波动明显等情况,且病情变化较为隐匿,需加强监测和护理。3.有基础疾病患者:本身患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患者感染新冠后,原有基础疾病可能会恶化。例如,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可能出现咳嗽、咳痰加重,呼吸困难明显加剧;高血压患者可能出现血压波动较大,难以控制等情况,需要在感染期间更密切地监测基础疾病相关指标,并采取相应措施维持基础疾病稳定。三、重症预警症状1.儿童重症预警迹象:持续高热超过3天不退;呼吸频率增快,婴儿(<12月龄)呼吸频率>60次/分钟,幼儿(1~5岁)>40次/分钟,儿童(>5岁)>30次/分钟;出现精神萎靡、反应差;抽搐;呼吸困难,表现为吸气性凹陷(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鼻翼扇动等。2.成人重症预警迹象:呼吸频率加快,成人静息状态下呼吸频率≥30次/分钟;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出现嗜睡、意识障碍;持续胸痛或胸闷;严重呼吸困难;尿量明显减少等。

    2025-10-15 14:42:50
  • 不适宜接种新冠疫苗的人群主要包括:

    对疫苗成分过敏者、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正在发热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妊娠期女性、免疫功能受损人群、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患有严重肝肾疾病等严重慢性病急性发作期患者、处于感染急性期人群、有惊厥史儿童因各自对应情况不适宜接种新冠疫苗。 一、对疫苗成分过敏者 对新冠疫苗中任何成分(包括辅料、活性物质等)有过严重过敏反应的人群,例如既往接种疫苗出现过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情况者,此类人群再次接种可能引发严重过敏事件,故不适宜接种。 二、患有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严重神经系统疾病者 未控制的癫痫患者,接种疫苗后可能因机体免疫应答等因素诱发癫痫发作;格林巴利综合征急性期、脱髓鞘疾病等严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疫苗接种可能导致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因此这类人群不适宜接种。 三、正在发热者,或患急性疾病,或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或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 正在发热(体温≥37.3℃)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接种疫苗可能影响免疫效果;患急性疾病期间,身体重点在对抗当前疾病,接种疫苗可能干扰疾病诊治或加重病情;慢性疾病急性发作期及未控制的严重慢性病患者,身体状况不稳定,接种疫苗风险较高,故不适宜接种。 四、妊娠期女性 由于孕期免疫系统和生理状态的特殊性,疫苗对胎儿的影响尚未完全明确,为保障胎儿安全,妊娠期女性暂不建议接种新冠疫苗。 五、免疫功能受损人群 如恶性肿瘤患者正在进行化疗、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或存在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状态,这类人群接种疫苗后免疫应答可能不佳,无法有效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所以不适宜接种。 六、既往发生过疫苗严重过敏反应者 既往接种疫苗曾出现急性过敏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的人群,再次接种时发生严重过敏事件的风险较高,因此不适宜接种。 七、患有严重的肝肾疾病、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恶性肿瘤等严重慢性病的急性发作期患者 严重的肝肾疾病、药物不可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恶性肿瘤等严重慢性病处于急性发作期时,身体机能紊乱,接种疫苗可能加重病情或影响疫苗效果,故不适宜接种。 八、处于感染急性期的人群 正在患新冠肺炎、流感等急性感染性疾病期间,接种疫苗可能干扰对当前疾病的判断,且可能影响免疫平衡加重病情,因此处于感染急性期的人群不适宜接种。 九、有惊厥史的儿童 虽然一般疫苗接种后惊厥发生率低,但有惊厥史儿童接种新冠疫苗后需密切观察,从安全角度考虑,此类儿童属于需要谨慎评估且部分情况下不适宜接种的范畴。

    2025-10-15 14:42:3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