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对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合并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对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合并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乙肝携带者出现异常时通常有哪些身体症状

    乙肝携带者异常时可出现全身乏力疲倦经休息难缓解,因肝脏功能受损代谢能力下降致能量产生不足;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与肝脏影响胆汁分泌及消化酶功能致消化吸收障碍有关,饮食不规律者此类症状可能更明显;出现皮肤、巩膜发黄的黄疸表现,年龄较小患儿更易察觉,新生儿黄疸需警惕乙肝相关情况;右上腹肝区有隐痛、胀痛或钝痛,有基础肝病病史者病情进展时该症状更显著;有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出血倾向,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年龄较大者易发现;部分人有低热,慢性乙肝活动期常见,还可能有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等表现,长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致肝脏损害加重时此类症状更突出。 一、乏力疲倦 乙肝携带者出现异常时,可能持续出现全身乏力、疲倦感,即便经过休息也难以有效缓解。这主要是因为肝脏功能受损后,代谢能力下降,能量产生不足,影响身体正常机能,各年龄人群均可出现,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明显降低、不愿进行日常活动等。 二、消化道症状 常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肝脏是重要的消化代谢器官,乙肝携带者肝脏受损时,会影响胆汁分泌及消化酶功能,进而导致消化吸收障碍,不同性别受影响程度无显著差异,但生活方式中饮食不规律者可能此类症状更为明显。 三、黄疸表现 出现皮肤、巩膜发黄,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所致。年龄较小的患儿黄疸表现相对更易被家长察觉,新生儿若出现黄疸需警惕乙肝相关情况。 四、肝区不适 右上腹肝区出现隐痛、胀痛或钝痛,多因肝脏肿大牵拉包膜引起。有基础肝病病史的携带者,若病情进展,肝区不适症状可能更显著。 五、出血倾向 可表现为牙龈出血、鼻出血、皮肤瘀斑等,这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有关。年龄较大者可能因日常小损伤更易发现出血情况。 六、其他表现 部分人可能出现低热,尤其在慢性乙肝活动期;还可能有面色晦暗、蜘蛛痣、肝掌等表现,长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者,肝脏损害加重时此类症状可能更突出。

    2025-10-23 12:33:23
  • 乙肝E抗体阳性值是多少

    乙肝E抗体定量正常参考值有范围超则阳性,其阳性在乙肝感染者中如小三阳提示病毒复制相对低传染性弱等不同阶段需不同关注,非感染者出现阳性要排查隐匿性乙肝等,且常需结合其他乙肝指标综合分析。 一、乙肝E抗体定量检测参考值 乙肝E抗体(HBeAb)定量检测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一般为0~0.2PEIU/mL(不同检测方法参考范围可能略有差异,以具体检测试剂盒标注为准),当检测结果超过参考值上限时,提示乙肝E抗体阳性。 二、乙肝E抗体阳性的临床意义 1.乙肝感染者角度 若乙肝五项检查中表现为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即小三阳),通常提示乙肝病毒复制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传染性相对较弱,但仍需结合乙肝病毒DNA定量等指标综合评估病毒复制情况。不同年龄阶段的乙肝感染者,需关注病毒对肝脏的损害程度,儿童患者要密切监测肝功能及肝脏形态结构变化,因为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乙肝感染后更易慢性化。 对于有乙肝病史的人群,乙肝E抗体阳性可能意味着病情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但也需警惕病情复发或病毒变异等情况,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更要加强定期监测。 2.非感染者角度 健康人群中乙肝E抗体阳性较为少见,若健康人群出现乙肝E抗体阳性,需进一步排查是否有隐匿性乙肝感染等情况,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酗酒者,本身肝脏易受损,若出现乙肝E抗体阳性更要注意肝脏保护,避免加重肝脏负担。 三、与其他乙肝指标的关联 乙肝E抗体阳性常需结合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等指标综合分析。例如乙肝五项中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小三阳)与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大三阳)不同,小三阳一般提示病毒复制相对不活跃,但仍需结合乙肝病毒DNA定量判断病毒载量,不同性别在乙肝感染及相关指标变化上无本质差异,但女性在孕期等特殊阶段出现乙肝相关指标异常时,需加强母婴阻断等相关措施考虑。

    2025-10-23 12:33:05
  • 如何治疗腮腺炎和睾丸炎

    腮腺炎治疗需隔离患者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饮食保持口腔清洁,早期可考虑用抗病毒药物;睾丸炎治疗要卧床休息抬高阴囊冷敷,根据病原体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儿童患者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儿童用药遵儿科规范,成年患者治疗期注意休息复诊警惕远期影响,有基础病史患者需多学科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一、腮腺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需隔离患者,避免病毒传播,患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睡眠,给予清淡、易消化且富含营养的饮食,如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同时保持口腔清洁,常用淡盐水漱口等。 2.药物治疗:早期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在医生评估下可选用利巴韦林等,但需严格遵循临床指征及用药规范,需依据患者具体病情由专业医生决定是否使用及具体方案。 二、睾丸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阴囊以减轻坠胀感,局部可采用冷敷等方式缓解疼痛肿胀等不适,但需注意冷敷温度及时间,避免局部冻伤等情况。 2.药物治疗:主要是抗感染治疗,根据引起睾丸炎的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如由细菌感染引起则选用相应敏感抗生素,需由医生根据检查结果精准选择用药。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患腮腺炎或睾丸炎时,家长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腮腺炎患儿需留意是否出现头痛、呕吐等疑似脑炎的表现,睾丸炎患儿需关注睾丸肿胀疼痛程度及有无发热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带患儿就医,且儿童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优先考虑安全有效的非药物或适宜药物干预,避免不恰当用药。 2.成年患者:成年患者在治疗期间需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生活方式,遵医嘱按时复诊,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如睾丸炎患者要警惕可能影响生育功能等远期影响,需积极配合治疗。 3.有基础病史患者:若患者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腮腺炎或睾丸炎时,需综合考虑基础病对治疗的影响及治疗药物与基础病用药的相互作用等,由多学科医生共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保障治疗安全有效。

    2025-10-23 12:33:02
  • 大三阳是遗传病吗

    大三阳不是遗传病而是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有母婴、血液、性传播,可通过母婴阻断、切断血液传播途径、性传播预防来预防,特殊人群如孕妇、儿童、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感染乙肝病毒的母亲在怀孕、分娩及哺乳过程中可将病毒传给婴儿。例如,乙肝e抗原阳性的母亲,其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概率较高,据相关研究,在没有采取母婴阻断措施时,母婴传播率可达40%-60%。 血液传播:输入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头、内镜等侵入性医疗器具等都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性传播:与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病毒可通过性器官黏膜传播。 如何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母婴阻断:对于乙肝e抗原阳性的孕妇,在怀孕24-28周时可开始口服替比夫定或替诺福韦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母婴阻断;在婴儿出生后12小时内(最好在出生后12小时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肝疫苗,可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概率,使婴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大幅降低至1%以下。 切断血液传播途径: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血液制品安全;规范医疗操作,医疗器械严格消毒,避免不必要的注射、输血等。 性传播预防:保持单一性伴侣,正确使用安全套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性传播乙肝病毒的风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孕妇:孕妇若发现感染乙肝病毒,需定期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DNA载量等指标,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母婴阻断相关治疗,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 儿童: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按程序接种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儿童感染乙肝病毒的关键措施,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儿童对乙肝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力逐渐建立,可有效预防乙肝病毒感染。 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艾滋病患者等,这类人群感染乙肝病毒后更易发展为慢性感染,需特别注意避免接触乙肝病毒,必要时可接种乙肝疫苗加强免疫。

    2025-10-23 12:32:41
  • 什么是乙肝表面抗原(HBsAg

    乙肝表面抗原是乙肝病毒外壳蛋白本身无传染性但存在常意味着有乙肝病毒感染是血清学标志物之一,阳性提示乙肝病毒感染可作筛查指标,孕妇阳性需监测并采取母婴阻断,有乙肝病史者监测HBsAg助评估病情和治疗,一般人群阳性需完善检查明确状态并采取健康管理措施。 一、乙肝表面抗原的定义 乙肝表面抗原(HBsAg)是乙肝病毒的外壳蛋白,本身不具有传染性,但它的存在通常意味着体内有乙肝病毒的感染。它是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之一,可通过血液检测等方法检出。 二、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临床意义 1.提示乙肝病毒感染:当HBsAg检测呈阳性时,表明机体已感染乙肝病毒,可能处于急性乙肝感染的窗口期(感染早期,乙肝表面抗体尚未产生时),也可能是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状态。 2.作为乙肝感染筛查指标:在常规健康体检或乙肝相关疾病诊断中,HBsAg是重要的筛查项目,阳性结果提示需进一步评估乙肝病毒感染的具体情况,如病毒复制水平、肝脏功能等。 三、不同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相关情况及注意事项 1.孕妇群体:若孕妇HBsAg阳性,需密切监测乙肝病毒载量等指标,必要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采取母婴阻断措施(如新生儿出生后及时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以降低新生儿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这是基于减少母婴传播的临床循证措施。 2.有乙肝病史人群:对于既往已确诊乙肝的患者,监测HBsAg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及治疗效果。例如,部分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HBsAg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治疗疗效观察的参考指标之一,但具体治疗决策需结合病毒载量、肝功能等多方面因素由医生综合判断。 3.一般人群:健康人群中若发现HBsAg阳性,应进一步完善乙肝五项定量、乙肝病毒DNA(HBVDNA)检测、肝功能等检查,以明确自身乙肝感染的具体状态,如是否为乙肝携带者、病毒复制活跃程度等,从而采取相应的健康管理措施,如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等,以维护肝脏健康。

    2025-10-23 12:31: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