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对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合并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对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合并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

    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荚膜多糖(抗吞噬保护细菌存活繁殖)、内毒素(引起全身反应及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菌毛(黏附靶细胞定植引发感染)、外膜蛋白(助细菌逃避免疫识别或参与侵袭,不同血清型及人群感染有差异,儿童免疫系统未熟、基础疾病患者屏障受损更易受严重感染。 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内毒素 脑膜炎球菌内毒素是其重要的致病物质。内毒素能引起机体发热、白细胞反应等全身反应。内毒素可作用于机体的巨噬细胞等细胞,促使其释放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IL-1)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导致机体出现发热、休克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大量研究表明,内毒素水平与脑膜炎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内毒素含量越高,患者出现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越大。 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菌毛 菌毛是脑膜炎球菌的黏附结构,它能使细菌黏附到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等靶细胞表面。通过菌毛的黏附作用,脑膜炎球菌能够定植在宿主的特定部位,进而侵入机体引发感染。例如,菌毛可以与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结合,使细菌能够在呼吸道黏膜等部位定居,为后续的感染过程奠定基础。不同菌株的菌毛结构和功能存在差异,其黏附能力也有所不同,黏附能力强的菌株往往更容易引起感染。 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外膜蛋白 脑膜炎球菌的外膜蛋白具有多种功能,其中一些外膜蛋白与细菌的致病性相关。某些外膜蛋白能够帮助细菌逃避宿主的免疫识别,或者参与细菌的侵袭过程。例如,外膜蛋白中的一些成分可以干扰宿主的免疫细胞对细菌的识别和杀伤作用,使得细菌能够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并造成损伤。不同血清型的脑膜炎球菌外膜蛋白组成和结构有差异,这也导致了不同菌株致病性的差异。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脑膜炎球菌的这些致病因素更容易发挥作用,引发严重的感染。而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等,其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可能受损,更易受到脑膜炎球菌的感染,且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因为其自身的免疫防御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有效对抗脑膜炎球菌凭借上述致病因素所引发的感染。

    2025-10-24 14:55:48
  • 甲流和乙流的区别哪个更严重

    甲乙流感病原学有差异,甲流病毒亚型多易变异,乙流相对稳定;临床症状上甲流全身症状更显著、呼吸道症状有时隐匿,乙流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呼吸道症状相对易察觉;重症风险甲流引发重症概率较高尤其特殊人群,乙流总体概率低于甲流但特殊人群也需关注;不同人群中儿童感染甲流更易高热重症、乙流稍轻,老年人感染甲流重症风险高于乙流、乙流稍低,基础病患者无论感染甲乙流均需留意病情变化且甲流对其影响通常更严峻。 一、病原学差异 甲流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该病毒亚型众多,易发生变异;乙流由乙型流感病毒引起,亚型相对稳定。病毒变异特性使得甲流在流行时可能出现较大范围的传播波动。 二、临床症状区别 1.全身症状:甲流患者通常全身症状更为显著,多表现为突发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及以上)、剧烈头痛、明显肌肉酸痛等;乙流患者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发热程度一般相对较低,肌肉酸痛等表现不如甲流突出。 2.呼吸道症状:两者均有咳嗽、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状,但甲流的呼吸道症状有时可能相对隐匿,而乙流的呼吸道症状相对更易被察觉。 三、重症风险比较 甲流引发重症的概率相对较高,尤其是儿童、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的人群感染甲流后,发展为重症肺炎、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乙流虽然引发重症的总体概率低于甲流,但对于上述特殊人群,感染乙流后也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若出现病情加重迹象也应及时干预。 四、不同人群特点 1.儿童:儿童感染甲流时更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且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相对儿童感染乙流更高;儿童感染乙流时症状相对甲流稍轻,但仍需注意观察病情进展。 2.老年人:老年人机体免疫力较弱,感染甲流后发生重症的风险明显高于感染乙流,需加强健康监测,一旦出现不适需及时就医;感染乙流的老年人相对甲流而言重症风险稍低,但也不可掉以轻心。 3.基础病患者: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无论感染甲流还是乙流,均需格外留意病情变化,因为基础病可能因流感感染而加重,甲流对这类人群的影响通常更为严峻,引发病情恶化的可能性相对乙流更高。

    2025-10-24 14:54:53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症状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有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多数患者症状轻,部分有上感症状;败血症期有高热、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全身中毒症状;脑膜炎期有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意识障碍;恢复期经治疗体温渐正常,症状渐减,少数留后遗症。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此期持续1-2天,此阶段患者可能因症状轻微未引起重视,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拒食等不太典型的表现,与普通上呼吸道感染不易区分。 败血症期 发热:突然高热,体温可迅速升至39-40℃以上,可伴有寒战,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出现体温不升的情况,这与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有关。 皮肤黏膜瘀点、瘀斑:是此期的特征性表现,通常在发病后数小时出现,先为鲜红色,迅速增多、扩大,可融合成片,严重时中央可因血栓形成而坏死。瘀点、瘀斑多见于全身皮肤、黏膜,在口腔黏膜、眼结膜也可出现。儿童由于皮肤较薄嫩,瘀点、瘀斑可能更容易观察到,且分布范围可能相对更广。 全身中毒症状:患者精神萎靡、烦躁不安,可出现头痛、呕吐等症状,头痛程度较剧烈,呕吐多为喷射性。 脑膜炎期 此期除败血症期症状外,主要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颅内压增高: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呈喷射性,血压升高,脉搏减慢,婴幼儿则表现为前囟饱满、张力增高,囟门未闭的儿童前囟隆起是重要体征,这是因为婴幼儿颅骨骨缝未完全闭合,颅内压增高时可通过骨缝分离缓解部分压力,所以前囟变化较明显。 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儿童由于颈部肌肉相对较软,颈项强直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前囟饱满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更为突出。 意识障碍:可出现嗜睡、谵妄、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病情严重的儿童可能很快陷入昏迷状态,且恢复较困难。 恢复期 经过有效治疗后,患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瘀点、瘀斑逐渐吸收或结痂脱落,神经系统症状逐渐减轻,意识恢复清醒,精神、食欲逐渐好转,一般在1-3周内可痊愈。但少数患者可能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如听力减退、智力低下、癫痫等,儿童若遗留后遗症对其生长发育和未来生活影响较大,需要长期随访和康复干预。

    2025-10-24 14:54:05
  • 新生儿败血症是什么意思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原体主要为细菌等新生儿自身免疫发育不成熟皮肤黏膜易损脐部易污染等致细菌易侵入常见病原体经脐部等途径入侵早期表现反应差等体温不稳病情进展有黄疸加重等并发症血培养是金标准炎症指标可辅助诊断需用合适抗菌药并支持治疗高危新生儿需加强护理早诊早治很重要。 一、定义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新生儿期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病原体主要为细菌,也可由真菌、病毒等引起。 二、病因 1.新生儿自身因素: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皮肤、黏膜薄嫩易破损,胃酸分泌少、胃肠屏障功能弱,脐部为开放伤口且易被细菌污染,这些因素使细菌易侵入血液循环。 2.病原体入侵:常见病原体有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可通过脐部、皮肤黏膜损伤处、呼吸道或消化道等途径侵入新生儿体内。 三、临床表现 早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表现为反应差、嗜睡、少吃(奶量减少)、少哭、少动,体温不稳定,可出现发热或低体温。病情进展后可能出现黄疸加重或消退延迟、肝脾肿大、休克表现(如皮肤苍白、花纹、血压下降等),严重者可并发化脓性脑膜炎、肺炎、骨髓炎等。 四、诊断依据 1.血培养:是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金标准,若血培养检出病原菌可确诊,但阳性率受抗生素使用等因素影响。 2.炎症指标: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炎症标志物升高有助于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1.抗菌治疗:选用合适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需根据病原菌药敏结果调整用药。 2.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包括保暖、纠正酸中毒和电解质紊乱等;保证营养供给,必要时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以新生儿为例) 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人群,因自身免疫功能更差,更易发生败血症。需加强护理,保持脐部清洁干燥,避免皮肤黏膜损伤,接触新生儿前后要严格洗手,预防感染发生。一旦怀疑新生儿有败血症表现,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延误治疗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2025-10-24 14:53:42
  • 败血症的定义及其治疗方法是什么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引发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可经皮肤或黏膜创口等途径进入,治疗包含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选敏感抗菌药(低龄儿童用药需兼顾生长发育)、迅速液体复苏纠正休克且依不同年龄个体化调整补液,针对器官功能障碍进行相应支持(考虑不同年龄器官功能生理差异),部分重症败血症患者可谨慎免疫调节并评估基础病史影响。 一、败血症的定义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真菌、病毒等)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及其他代谢产物,从而引发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病原体可通过皮肤或黏膜创口、肠道、呼吸道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播散至全身各组织器官,导致多器官功能损害等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败血症的治疗方法 (一)抗感染治疗 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若为细菌感染,常用β-内酰胺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氨基糖苷类等抗生素;若为真菌感染,则选用抗真菌药物(如棘白菌素类、三唑类等)。需充分考虑患者年龄因素,如低龄儿童用药需兼顾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选择相对安全且有效的药物,并依据病原菌特点精准用药。 (二)液体复苏与循环支持 迅速进行液体复苏以纠正休克状态,补充晶体液(如生理盐水等)和胶体液(如白蛋白等)来恢复有效循环血量。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补液量和速度需个体化调整,例如儿童因体液分布特点与成人不同,补液时要严格遵循儿科液体复苏原则,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尿量等指标以评估复苏效果。 (三)器官功能支持 针对出现功能障碍的器官进行相应支持。若存在呼吸功能障碍,可能需要机械通气;若出现肾功能不全,可能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对于循环功能不稳定者,可能需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同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患者器官功能的生理差异,采取针对性的支持措施,如新生儿器官发育未成熟,器官功能支持需更加精细。 (四)免疫调节 部分重症败血症患者可考虑适当免疫调节治疗,但需谨慎评估。要关注患者基础病史对免疫状态的影响,例如有基础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免疫调节治疗需权衡利弊,避免过度免疫激活导致病情加重。

    2025-10-24 14:52:4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