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海英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对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合并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对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合并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发热待查等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展开
  • 血吸虫肠病有哪些症状

    血吸虫感染后1-2月左右可能进入急性期,部分患者有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且儿童急性期症状可能更明显及影响生长发育,病程超半年进入慢性期有慢性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肠道症状及肝脾肿大等表现,女性患者有月经紊乱等情况,既往有血吸虫肠病病史者再接触疫水易病情反复加重且相关表现更易出现。 一、急性期症状 感染血吸虫后1-2个月左右可能进入急性期,此阶段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多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体温波动于38-40℃,持续数周后可自行退热。同时常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多在右下腹,还可出现腹泻,粪便初始为稀便,继而可转为黏液血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儿童患者由于机体免疫等因素影响,急性期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且生长发育可能受一定影响。 二、慢性期症状 1.肠道症状 病程超过半年进入慢性期,患者常表现为慢性腹泻,大便每日2-3次,粪便中带有黏液和脓血。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疼痛程度不一,一般为隐痛或胀痛。女性患者在慢性期可能因血吸虫感染影响生殖系统相关机能,出现月经紊乱等情况。 2.肝脾肿大 早期以肝大为主,尤其左叶肝大较为常见,随着病情进展,脾脏逐渐肿大。对于有既往血吸虫肠病病史的患者,病情反复时肝脾肿大可能进一步加重,门脉高压症逐渐显现,表现为腹水、脾大进一步显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且出血可能危及生命。 三、特殊人群表现 1.儿童患者 儿童感染血吸虫后,除上述急性期和慢性期的一般症状外,生长发育可能受影响,易出现侏儒症,表现为身材矮小、第二性征发育迟缓等,这与血吸虫感染导致机体营养吸收及内分泌等多方面功能紊乱有关。 2.女性患者 女性在感染血吸虫后,除肠道及肝脾等一般症状外,月经可能出现紊乱,如月经量增多、月经周期不规律等,且怀孕后可能增加母婴传播风险及妊娠相关并发症风险,需特别注意孕期保健及病情监测。 3.有既往病史患者 既往有血吸虫肠病病史的患者,若再次接触疫水等感染源,病情容易反复,肠道症状可能加重,肝脾肿大进展更快,门脉高压症相关表现更易出现,需严格避免接触疫水,定期进行体检监测病情变化。

    2025-10-24 14:52:34
  • 甲肝的传播途径是怎样的

    甲肝传播途径包括粪-口途径传播的食物传播(被污染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生贝壳类海产品等)和水传播(被污染水源饮用后引发暴发流行),以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的密切接触传播(与患者共同生活通过握手拥抱共用牙刷毛巾等)和间接接触传播(被污染物品未彻底消毒健康人接触后再接触口部黏膜致感染)。 一、粪-口途径传播 1.食物传播:被甲肝病毒污染的食物,如未洗净的蔬菜水果、生的贝壳类海产品等。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若蔬菜种植过程中使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粪便作为肥料,且清洗不彻底,人们食用后就可能感染甲肝。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食用生冷的蔬菜水果,如果这些食物被污染,感染风险相对较高。成年人如果生活方式不注意,比如在聚餐时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也容易受到感染。 2.水传播: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水源是重要的传播途径。比如,在一些饮用水源受到污染的地区,未经消毒处理的河水、湖水等被人们饮用后,就会引发甲肝的暴发流行。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水传播的风险并无明显差异,但儿童如果接触了被污染的水,由于自身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可能相对较高。 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1.密切接触传播:与甲肝患者共同生活,通过日常的密切接触,如握手、拥抱、共用牙刷、毛巾等,都有可能传播甲肝病毒。这是因为甲肝患者的唾液、粪便等中含有病毒,在密切接触过程中,病毒有可能通过这些途径传播给健康人。对于家庭成员中的儿童,如果与患病的家庭成员密切接触,感染风险较大。而成年人如果自身免疫力正常,偶尔的密切接触可能不一定会感染,但如果长期密切接触且防护不当,也有感染的可能。 2.间接接触传播:被甲肝病毒污染的物品,如玩具、餐具等,在没有经过彻底消毒的情况下,健康人接触后再接触自己的口部等黏膜部位,就可能导致感染。例如,在学校的教室中,如果有甲肝患者使用过的玩具,其他儿童接触后未洗手就吃东西,就容易感染甲肝。对于儿童来说,在学校等集体场所,接触被污染物品的机会较多,需要特别注意个人卫生。成年人在工作场所等环境中,如果物品清洁不到位,也存在感染风险。

    2025-10-24 14:49:59
  • 血吸虫病有什么症状

    血吸虫感染后1~2个月左右进入急性期表现为发热、过敏反应、消化系统症状,急性期缓解后慢性期有消化系统表现及非特异性表现,长期反复感染进入晚期可出现肝硬化门脉高压、侏儒症,儿童感染易影响生长发育,孕妇感染需谨慎评估病情,老年人感染症状不典型但肝脏肠道纤维化进展快需加强早期筛查。 一、急性期症状 血吸虫感染后1~2个月左右进入急性期,主要表现为: 1.发热:多为间歇热或弛张热,体温可在38~40℃,持续数周,伴有畏寒、出汗等,发热程度及持续时间因感染程度而异。 2.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出现皮疹,一般为荨麻疹样,持续数天可消退,与虫卵沉积引起的变态反应有关。 3.消化系统症状:常见腹痛、腹泻,大便可呈脓血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与虫卵导致肠道黏膜炎症、溃疡有关。 二、慢性期症状 急性期症状缓解后无明显症状或症状隐匿,部分患者可持续存在: 1.消化系统表现:乏力、消瘦,常伴有腹痛、腹泻,大便呈稀糊状,可有黏液脓血,病程超过半年者肠道病变逐渐转为慢性纤维性病变。 2.其他:部分患者无典型消化系统症状,仅表现为长期乏力、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表现,易被忽视。 三、晚期症状 长期反复感染血吸虫,虫卵不断沉积导致肝脏、肠道等组织纤维化,进入晚期可出现: 1.肝硬化与门脉高压:肝脏质地变硬、缩小,门脉压力升高,进而出现腹水、巨脾,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可导致大量呕血、黑便。 2.侏儒症:儿童患者因长期感染影响生长激素分泌及营养吸收,可出现身材矮小、性发育迟缓等表现。 四、特殊人群症状特点 1.儿童:感染血吸虫后可能严重影响生长发育,除上述急性期、慢性期、晚期一般症状外,更易出现生长迟缓、智力发育受影响等情况,需尽早通过粪便检查等手段明确诊断并干预。 2.孕妇:感染血吸虫病可能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孕期感染需谨慎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诊断与治疗时机,避免因药物或疾病本身影响胎儿健康。 3.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如发热不明显、消化系统症状较轻,但肝脏、肠道纤维化进展可能更快,需加强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2025-10-24 14:48:32
  • 打完乙肝育苗多久可以喝酒

    打完乙肝疫苗后建议至少一周后再喝酒因酒精会抑制免疫系统影响疫苗免疫应答效果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成年人虽恢复快但也最好一周后再适量饮酒儿童免疫系统未完全成熟更需至少一周后且关注身体反应有基础疾病人群肝脏功能可能有问题饮酒影响更大要严格遵守至少一周后再考虑饮酒原则为保障疫苗效果和身体健康打完乙肝疫苗后不宜过早饮酒需依自身情况注意相关细节。 乙肝疫苗接种后,人体需要时间产生相应的抗体来发挥保护作用。酒精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一定抑制作用,可能影响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效果。一般来说,打完乙肝疫苗后,机体需要一定时间来产生足够的保护性抗体,通常建议至少等待1周后再饮酒。但具体时间还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比如本身免疫力较弱的人群,可能需要更长时间让身体更好地应对疫苗刺激来产生抗体。 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成年人:大多数成年人在接种乙肝疫苗后,身体恢复产生抗体的过程相对较快,但为了确保疫苗能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即使是健康的成年人,也最好在1周后再适量饮酒。不过,如果饮酒后出现不适症状,如发热、乏力等,可能会干扰对疫苗接种后正常反应和饮酒后身体反应的判断,所以尽量避免过早饮酒。 儿童: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接种乙肝疫苗后更需要注意避免过早接触可能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儿童打完乙肝疫苗后,绝对不建议过早饮酒,一般至少要等到1周以后,并且要关注儿童接种后的身体反应,如有无发热、注射部位红肿等情况,若有异常需及时就医。 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肝脏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接种乙肝疫苗后饮酒对身体的影响更大。这类人群肝脏的代谢等功能可能本身就存在一定问题,饮酒会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不仅可能影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还可能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所以这类人群在打完乙肝疫苗后,更要严格遵守至少1周后再考虑饮酒的原则,并且最好能咨询医生的专业意见,根据自身具体病情来确定更合适的饮酒时间。 总之,为了保障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以及自身身体健康,打完乙肝疫苗后不宜过早饮酒,至少等待1周,同时不同人群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注意相应的细节。

    2025-10-24 14:48:13
  • 甲流潜伏期

    甲流潜伏期一般为至天多数为至天影响潜伏期的因素有年龄感染病毒数量健康状况生活方式潜伏期内具传染性需密切观察有接触史人群症状儿童等特殊人群要加强健康监测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 甲流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潜伏期一般为1~7天,多数为2~4天。 影响潜伏期的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较于成人可能对病毒的反应有所不同,但总体甲流潜伏期在儿童和成人中并无本质差异,均在1~7天范围波动。例如,幼儿感染甲流时,潜伏期可能受自身免疫系统成熟度等因素影响,但大多也符合1~7天的一般规律。 感染病毒数量:如果接触到的甲型流感病毒数量较多,可能会缩短潜伏期,使发病更快;而接触病毒数量较少时,潜伏期可能会相对延长。比如在病毒传播密集的环境中,个体接触大量病毒颗粒,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出现甲流相关症状。 健康状况:本身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其身体的免疫状态和整体健康水平会影响甲流的潜伏期。这类人群由于基础疾病的存在,免疫系统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感染甲流后潜伏期可能与健康人群有所不同,但具体变化因人而异,不过总体仍在1~7天的大致范围内。 生活方式:生活方式也可能对潜伏期产生一定影响。例如,长期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营养状况不佳的人,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甲流后潜伏期可能有延长趋势;而生活方式健康,经常运动、作息规律、营养均衡的人,感染甲流后潜伏期可能更趋近于较短的范围,但都不会超出1~7天的基本潜伏期区间。 甲流潜伏期内具有传染性,感染者在潜伏期就可能传播病毒,所以对于有甲流接触史等情况的人群,需密切观察自身症状,一旦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流涕、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甲流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断和处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要加强健康监测,因为儿童感染甲流后可能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格外关注其体温、精神状态等情况,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不适,如保证充足休息、适当多饮水等,避免低龄儿童使用不恰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2025-10-24 14:43:3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