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常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擅长:擅长关节外科,尤其关节置换、无痛快速康复技术,以及股骨头坏死、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擅长关节外科,尤其关节置换、无痛快速康复技术,以及股骨头坏死、退行性骨关节病的诊治。展开
  • 肩周炎需要治疗吗

    肩周炎通常需要治疗,不治疗会致疼痛持续、功能受限进行性加重、肌肉萎缩,而治疗可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应根据个体情况采取综合治疗以减轻症状、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不治疗的不良后果 1.疼痛持续:肩周炎患者会出现肩部疼痛,若不治疗,疼痛可能会长期存在,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如影响睡眠、限制上肢活动等,尤其在夜间疼痛可能会加剧,干扰患者休息。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影响有所不同,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下降,疼痛会更明显地影响其日常的简单活动,如穿衣、梳头;中青年人群若疼痛不缓解,会影响工作中的上肢操作等。 2.功能受限进行性加重:肩关节活动范围会逐渐受限,不治疗的话,这种受限会越来越严重,最终可能导致肩关节活动严重障碍,无法完成抬举、外展等基本动作,极大地降低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比如日常生活中拿高处物品、背后挠痒等动作都难以完成。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受影响程度不同,长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功能受限会严重影响其工作能力;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也会因肩关节活动受限影响一些日常的简单身体活动。 3.肌肉萎缩:由于肩关节长期活动受限,相关肌肉会出现废用性萎缩。年龄较大的人群肌肉萎缩后恢复相对困难,且可能会引发其他身体机能的连锁反应;中青年人群肌肉萎缩会影响上肢的力量和灵活性,对其工作和生活中的运动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二、治疗的好处 1.缓解疼痛:通过合适的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中的热敷、超短波等,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有效缓解疼痛。对于不同性别患者,治疗缓解疼痛的效果在总体上相似,但女性可能更注重疼痛对日常生活美观等方面的影响,缓解疼痛能更好地维持其日常社交等活动中的外观和功能表现。 2.改善功能:经过规范治疗,如康复训练等,可以逐步恢复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康复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考虑病史对训练的影响,合理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以安全有效地恢复肩关节功能,让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活动能力。例如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血糖的波动情况对身体状态的影响,调整训练计划。 肩周炎一旦确诊,应积极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综合治疗方案,以减轻症状、改善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2025-10-15 14:03:43
  • 什么是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是骨折端与外界相通且皮肤或黏膜破裂的骨折,分三度,有局部和全身表现,通过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需早期清创、骨折固定、预防感染,儿童、老年人及特殊职业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开放性骨折的分类 根据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开放性骨折可分为三度: 一度开放性骨折:皮肤被骨折端自内向外刺破,创口较小,软组织损伤轻微。 二度开放性骨折:皮肤破裂或撕脱,创口较长,软组织损伤较严重,但无广泛缺损及深部组织损伤。 三度开放性骨折:广泛的皮肤、皮下组织及肌肉严重损伤,常合并血管、神经损伤。 开放性骨折的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受伤部位有疼痛、肿胀、畸形,可看到骨折端外露。 全身表现:如果开放性骨折合并大量出血或感染,可能出现休克、发热等全身症状。 开放性骨折的诊断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查看受伤部位的外观、触诊等初步判断骨折情况。 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对于一些复杂情况,CT等检查可提供更详细的信息。 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原则 早期清创: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步骤,应在伤后6-8小时内进行,彻底清除污染的异物、坏死组织和血肿等,尽量减少感染的机会。 骨折固定:根据骨折的类型等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如外固定架固定、内固定等,以恢复骨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预防感染: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创口情况和可能的致病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同人群开放性骨折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骨骼的再生能力较强,但儿童的皮肤和软组织相对较薄弱,受伤后恢复过程中要注意保持骨折部位的稳定,同时要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以及局部软组织的恢复,因为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骨折可能会对骨骼的生长产生影响,例如可能导致肢体不等长等情况,在护理时要注意避免过度活动骨折部位。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开放性骨折后愈合相对较慢,而且老年人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发生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保证蛋白质、钙等的摄入,以促进骨折愈合,同时要积极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护理时要帮助老年人定期翻身、拍背等。 特殊职业人群:如从事重体力劳动或需要频繁活动受伤部位的人群,开放性骨折后在恢复阶段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康复建议,逐步进行功能锻炼,但要避免过早进行过度的负重等活动,防止骨折再移位或影响恢复。

    2025-10-15 14:00:24
  • 小腿肌肉拉伤了怎么办

    小腿肌肉拉伤的处理包括急性期和恢复期。急性期需休息、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恢复期进行康复锻炼、物理治疗;出现疼痛剧烈肿胀迅速加重、明显畸形、无法站立行走等情况需及时就医,儿童处理时需考虑其特殊情况。 一、急性期处理 1.休息:立即停止引起肌肉拉伤的运动,让受伤的小腿肌肉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例如,若因跑步导致小腿肌肉拉伤,应马上停止跑步,找个安全的地方坐下或躺下。 2.冰敷:在拉伤后的48小时内,使用冰袋或冰块对受伤部位进行冰敷,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冰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对于儿童,冰敷时要注意用毛巾包裹冰袋,避免冻伤皮肤,因为儿童皮肤相对娇嫩,对低温更敏感。 二、加压包扎 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的小腿进行加压包扎,这样有助于减轻肿胀。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过紧可能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达不到加压效果。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包扎力度需要适当调整,儿童的皮肤和血管更脆弱,包扎时要格外轻柔。 三、抬高患肢 将受伤的小腿抬高,高于心脏水平,这样有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比如可以在脚下垫一个枕头,使小腿处于elevated(抬高)的状态。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抬高患肢都有助于消肿,但儿童可能需要更稳定的支撑来保持患肢抬高的姿势。 四、恢复期处理 1.康复锻炼:在受伤后的48小时后,如果肿胀和疼痛有所缓解,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简单的康复锻炼。例如,缓慢地进行小腿肌肉的伸展运动,如坐在椅子上,将受伤小腿伸直,用手缓慢拉toes(脚趾)向身体方向,每次保持15-30秒,重复多次。对于儿童,康复锻炼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锻炼导致再次损伤。 2.物理治疗: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物理治疗方法,如超短波理疗等,有助于促进受伤肌肉的修复。物理治疗的具体方式和频率需要根据个体的恢复情况来确定,儿童进行物理治疗时要考虑其耐受性和安全因素。 五、就医指征 如果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1.小腿肌肉拉伤后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且肿胀迅速加重。 2.受伤部位出现明显的畸形,可能存在肌肉撕裂或断裂的情况。 3.受伤后无法站立或行走,活动严重受限。对于儿童,由于其表达能力有限,家长更要密切观察,如果儿童受伤后腿部明显异常,如不敢触碰、哭闹不止等,也应及时就医。

    2025-10-15 13:59:10
  • 腰椎许莫氏结节是什么意思

    腰椎许莫氏结节是椎体软骨板破裂致髓核突入椎体内形成半圆形缺损阴影,形成与椎间盘退变、损伤等有关,影像学可发现,其临床意义需结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综合判断,无症状者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有症状者需据情况治疗,不同人群处理有别。 一、形成机制 正常情况下,椎间盘的髓核被限制在椎间盘内。当椎间盘发生退变、损伤等情况时,椎间盘内压力发生变化,髓核可能会通过椎体软骨板的薄弱部位突出到椎体内部,从而形成许莫氏结节。常见于中老年人,这与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发生退变有关,当然,年轻人在腰部受到急性损伤等情况下也可能出现。 二、影像学表现 在X线、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中可发现许莫氏结节的表现。例如在X线平片上,可见椎体上或下缘有半圆形的缺损阴影;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结节的位置、大小等情况;MRI则可以从多个序列观察到椎间盘与椎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结节周围的组织情况等。 三、相关临床意义 1.无症状情况:部分人在体检发现有腰椎许莫氏结节,但没有任何临床症状,这种情况下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只需注意日常的腰部保健,如保持正确的坐姿、站姿,避免腰部过度劳累等。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是因为偶尔的腰部扭伤等导致出现许莫氏结节且无症状,也可以通过休息、适当的康复锻炼来促进恢复。中老年人出现无症状的许莫氏结节,要注意定期复查,观察结节是否有变化。 2.有症状情况:当许莫氏结节刺激周围的神经组织等时,可能会引起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此时需要根据具体的症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儿童,如果是先天性发育等因素导致出现许莫氏结节并引起症状,要格外谨慎处理,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需要充分考虑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优先考虑非手术治疗方法,如保守的康复理疗等。女性在孕期和哺乳期如果出现与许莫氏结节相关的腰部症状,由于身体处于特殊时期,治疗要权衡药物等治疗手段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多采用相对安全的保守治疗方式。有腰部既往病史的人,出现许莫氏结节后更要积极关注腰部情况,因为原有病史可能会影响对许莫氏结节相关症状的处理,需要综合评估后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腰椎许莫氏结节是通过影像学可发现的一种椎体与椎间盘相关的病变表现,其临床意义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表现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和处理。

    2025-10-15 13:57:46
  • 大脚趾发麻

    大脚趾发麻常见原因有神经受压(如腰椎间盘突出等致下肢神经受累)、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高血糖损伤或营养缺乏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炎或姿势致供血不畅)、外伤因素,神经受压需改善姿势等,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者控血糖营养缺乏者补维B等,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排查血管问题等,外伤轻者观察重者就医,儿童需排查外伤等,老年人要定期体检,女性慎穿不合适高跟鞋。 一、大脚趾发麻的常见原因 1.神经受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原因,腰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致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可使下肢神经受累出现大脚趾发麻,长期久坐、弯腰劳作人群易高发;此外,坐骨神经受压等也可能引发类似症状。 2.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可出现手足麻木,包括大脚趾,病程长且血糖控制不佳者风险更高;营养缺乏(如B族维生素缺乏)也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变导致大脚趾发麻。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血管炎可致下肢血管狭窄或堵塞,影响脚趾血液供应引发发麻,吸烟人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需留意;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致足部血液循环不畅,也可能短时间出现大脚趾发麻。 4.外伤因素:足部受撞击、挤压等外伤后,局部神经、血管受损可引发大脚趾发麻,儿童玩耍时易发生意外外伤,需留意。 二、不同原因的应对要点 1.神经受压:改善姿势,避免长期久坐、弯腰,适度进行腰部伸展运动,严重者需就医评估是否需康复治疗或手术干预。 2.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严格管理血糖,遵循糖尿病治疗方案;营养缺乏者补充B族维生素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3.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排查血管问题,如血管炎需针对原发病治疗,戒烟,改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定时活动足部促进血液循环。 4.外伤因素:轻者休息观察,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有加重趋势及时就医,儿童外伤需谨慎排查是否有骨骼、神经等损伤。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出现大脚趾发麻需排查是否有外伤或先天发育问题,玩耍时家长应加强看护,若怀疑异常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2.老年人:需考虑退行性病变及基础疾病影响,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腰椎、血糖、血管等情况,出现发麻症状及时就诊排查原因。 3.女性:长期穿不合适高跟鞋易致足部挤压,应选择舒适鞋履,避免因鞋类问题引发大脚趾发麻,若因鞋类导致需及时调整鞋具。

    2025-10-15 13:56:0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