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芸

北京医院

擅长:擅长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各种血细胞减少性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擅长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各种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展开
  • 骨髓穿刺疼吗

    骨髓穿刺时一般有一定疼痛感但通常可耐受,其疼痛程度受个体差异(年龄、病史等)和操作因素影响,可通过心理安抚和规范操作来减轻不适,总体疼痛在可接受范围。 一、疼痛程度及感受 骨髓穿刺时一般会有一定程度的疼痛感,但通常是可以耐受的。在进行骨髓穿刺前,会先进行局部麻醉,这个过程可能会有轻微的刺痛感。当麻醉起效后,进行骨髓穿刺操作时,患者可能会感觉到有酸胀感等,但一般不会有剧烈的难以忍受的疼痛。这是因为局部麻醉阻断了神经传导,减少了穿刺过程中对神经的刺激。 二、影响疼痛感受的因素 1.个体差异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对疼痛的敏感度相对较高,可能会在骨髓穿刺时表现得更为紧张和哭闹,但目前通过规范的操作和适当的安抚等措施,可以尽量减轻儿童的不适感受。而成年人对疼痛的耐受程度相对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在麻醉起效后穿刺过程的疼痛大多是在可接受范围内。 病史因素:如果患者本身存在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痛觉异常敏感,可能会感觉骨髓穿刺的疼痛相对更明显;而对于平时经常进行体力劳动等痛觉耐受较好的人群,可能对骨髓穿刺的疼痛感受相对轻一些。 2.操作因素 经验丰富的操作医生进行骨髓穿刺时,操作更加熟练、精准,能够缩短操作时间,从而减少患者的不适感觉。如果操作不熟练,可能会导致穿刺过程相对较长,患者的不适感可能会相对增加。 三、减轻骨髓穿刺不适的措施 1.心理安抚: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在骨髓穿刺前都需要进行心理安抚。向患者解释骨髓穿刺的过程,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儿童可以通过安抚玩具、家长陪伴等方式缓解紧张;成年人可以通过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疼痛的感受。 2.规范操作:医护人员严格遵循规范的骨髓穿刺操作流程,确保局部麻醉充分且操作精准,以最大程度减少患者的疼痛体验。 总之,骨髓穿刺时的疼痛一般是在可耐受范围内的,通过多种措施可以尽量减轻患者的不适感受。

    2025-09-29 10:21:56
  • 淋巴细胞偏低严重吗

    淋巴细胞偏低严不严重,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是生理性原因,如儿童、月经期女性等,通常不严重,去除诱因后可自行恢复;如果是病理性原因,如感染、免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等,通常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如果是生理性原因导致的淋巴细胞偏低,如: 年龄因素:儿童和婴幼儿的淋巴细胞比例相对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淋巴细胞比例会逐渐降低。 时间因素:在某些情况下,如剧烈运动、体力劳动、情绪激动、高温环境等,淋巴细胞可能会暂时偏低。 其他因素:女性在月经期和妊娠期间,淋巴细胞也可能会偏低。 这些生理性原因导致的淋巴细胞偏低通常是暂时的,不需要特殊处理,去除诱因后可自行恢复。 如果是病理性原因导致的淋巴细胞偏低,可能与以下疾病有关: 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如流感、风疹、麻疹等)、细菌感染(如肺炎链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等)、真菌感染等。 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免疫缺陷病等。 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淋巴瘤等。 其他:如恶性肿瘤、药物副作用等。 这些病理性原因导致的淋巴细胞偏低通常比较严重,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此外,淋巴细胞偏低还可能与一些特殊人群有关: 老年人:由于免疫功能下降,老年人更容易出现淋巴细胞偏低。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等。 长期服用某些药物者:如某些抗生素、抗癫痫药等。 这些人群如果出现淋巴细胞偏低,需要更加密切地关注身体状况,定期复查,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总之,淋巴细胞偏低是否严重,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果是生理性原因导致的淋巴细胞偏低,通常不需要特殊处理。如果是病理性原因或与特殊人群有关,需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

    2025-09-29 10:20:17
  • 献血前检查

    献血前检查的常见项目包括基本健康检查、血液检查和其他检查,检查意义在于保障献血者健康和血液质量,同时防控传染病。但患有传染病、血液疾病、近期接受过手术等人群不适合献血。 1.基本健康检查 身高、体重:确保献血者身体状况良好,能够承受献血过程。 体温、血压:测量体温和血压,以排除发热或高血压等健康问题。 脉搏:检查脉搏的频率和节律,确保心血管系统正常。 2.血液检查 血型:确定献血者的血型,以便在需要时进行输血。 血红蛋白:检测血红蛋白水平,确保献血者的血液有足够的氧气输送能力。 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筛查乙肝、丙肝和艾滋病等传染病。 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梅毒感染。 3.其他检查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评估肝功能。 血糖:检查血糖水平,排除糖尿病。 尿常规:检查尿液中的蛋白质、糖、白细胞等,评估肾脏功能。 献血前检查的意义在于: 1.保障献血者的健康:通过检查,可以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避免献血对献血者造成不良影响。 2.确保血液质量:合格的血液可以提高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减少输血相关的并发症。 3.传染病防控:早期发现传染病,有助于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人群不适合献血: 1.患有传染病或感染性疾病的人。 2.患有心血管疾病、贫血、白血病等血液系统疾病的人。 3.近期接受过手术、有较大创伤或接受过器官移植的人。 4.女性生理期及前后三天内。 5.体重过轻或过重的人。 6.长期服用药物或有药物过敏史的人。 在献血前,献血者应如实告知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病史,遵循医护人员的指导。献血后,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饮酒,适当补充水分和营养。 总之,献血前检查是保障献血安全和血液质量的重要措施,献血者和医护人员都应重视。如有任何疑问或担忧,可与医护人员进一步沟通。

    2025-09-29 10:18:24
  • 常见地中海贫血的治疗方法

    地中海贫血治疗包括输血治疗以改善贫血但可能致铁过载、去铁治疗用去铁胺等药物、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治愈但有风险及移植前需配型等、基因治疗处研究阶段有望成新方法但技术待完善。 一、输血治疗 地中海贫血患者由于体内缺乏正常的血红蛋白,导致氧气运输能力下降,需要通过定期输血来补充正常的红细胞,改善贫血症状。对于重型地中海贫血患者,通常需要长期规律输血。输血可以迅速缓解贫血引起的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但长期输血可能会导致铁过载,因为红细胞破坏后释放的铁无法完全排出体外,过多的铁沉积在心脏、肝脏等器官会损害这些器官的功能。 二、去铁治疗 由于长期输血导致铁过载,需要进行去铁治疗。去铁胺是常用的去铁药物之一,它可以与体内多余的铁结合,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体外。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确保药物能够顺利使用且减少不良反应。孕妇等特殊人群使用去铁药物时需要谨慎评估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因为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传递给胎儿。 三、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可能治愈重型地中海贫血的方法。通过移植配型合适的造血干细胞,使其在患者体内重建正常的造血功能,产生正常的红细胞。但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一定的风险,如移植排斥反应、感染等。在进行移植前需要进行严格的配型检查,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身体对移植手术的耐受能力,因为儿童的免疫系统和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面临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在备孕前应进行遗传咨询,评估后代患地中海贫血的风险,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基因治疗 目前基因治疗还处于研究阶段,但有望成为未来治愈地中海贫血的新方法。通过对患者的基因进行修复或调控,使正常的血红蛋白基因表达恢复正常。然而,基因治疗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潜在风险,需要大量的科学研究进一步完善。

    2025-09-29 10:14:56
  • 多发性骨髓瘤(轻链入型)出现骨质破坏和高钙血症该如何处理

    针对骨质破坏采用抗骨髓瘤化疗方案控制骨髓瘤细胞增殖以减少骨质进一步破坏,高钙血症处理包括充分补液纠正脱水并依据血钙调整速度促进钙排泄,还可使用降钙素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血钙及双膦酸盐类药物与骨矿物质结合降血钙,老年患者需评估肝肾功能调整治疗方案,女性患者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处理骨质破坏时综合考量骨健康因素,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双膦酸盐需据肾功能调整剂量并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一、骨质破坏的处理 1.抗骨髓瘤治疗:采用化疗方案控制骨髓瘤细胞增殖,例如基于循证医学的硼替佐米联合地塞米松等方案,通过抑制骨髓瘤细胞生长来减少骨质进一步破坏,多项临床研究证实此类化疗方案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延缓骨质破坏的恶化。 二、高钙血症的处理 1.补液治疗:充分补充生理盐水纠正脱水,依据血钙水平调整补液速度,以促进钙的排泄,临床研究表明充足补液是纠正高钙血症的基础措施。 2.药物降钙: 降钙素: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减少骨吸收,从而降低血钙,有大量临床研究支持其在高钙血症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双膦酸盐类药物:如帕米膦酸二钠等,能与骨矿物质结合,抑制破骨细胞活性,降低血钙,相关研究显示其对高钙血症有显著的纠正作用。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需评估肝肾功能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调整治疗方案时谨慎权衡,因老年患者肝肾功能减退可能影响药物排泄及耐受性,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2.女性患者:若合并绝经后骨质疏松相关问题,处理骨质破坏时综合考量骨健康因素,如在抗骨髓瘤治疗基础上,可结合骨密度等检查结果,必要时协同处理骨质疏松相关问题。 3.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双膦酸盐等药物时需调整剂量,因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药物排泄障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风险,需严格依据肾功能指标调整用药方案,密切监测肾功能变化。

    2025-09-29 10:09:5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