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儿童脑与脊髓血管病、狭颅症、脑瘫、儿童脑积水与蛛网膜囊肿的内镜治疗、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儿童脑与脊髓血管病、狭颅症、脑瘫、儿童脑积水与蛛网膜囊肿的内镜治疗、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展开
  • 脑部CT脂肪瘤

    脑部CT脂肪瘤是罕见颅内先天性肿瘤由胚胎发育时脂肪组织异位沉积所致,发病机制待明确与神经外胚层发育异常有关,多数无明显症状偶因他检发现,部分可致癫痫等症状,CT见边界清晰近脂肪密度低密度灶,MRI呈T1、T2高信号可诊断,无症状定期随访,有症状或肿瘤大则考虑手术,儿童需监测神经发育,妊娠期需权衡治疗对胎儿影响,老年需评估基础病选治疗方式。 一、定义与病因 脑部CT脂肪瘤是一种罕见的颅内先天性肿瘤,由异位脂肪组织形成,多位于中线部位(如胼胝体区),其病因与胚胎发育时期脂肪组织异位沉积相关,具体发病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明确,但已证实与胚胎早期神经外胚层发育异常有关。 二、临床表现 多数脑部CT脂肪瘤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多因其他原因行脑部CT检查时偶然发现。部分患者因肿瘤压迫周围脑组织可出现相应症状,如癫痫发作、头痛、认知功能障碍等,若肿瘤较大压迫重要神经结构,还可能导致肢体运动或感觉异常等神经系统功能缺损表现。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略有不同,儿童患者需尤其关注肿瘤对神经发育的潜在影响,老年患者则需留意肿瘤与基础疾病的相互作用。 三、影像学表现 1.脑部CT特征:CT检查可见边界清晰的低密度病灶,其CT值接近脂肪密度,范围在-20~-120HU之间,这是脑部CT脂肪瘤的典型影像学特征,可据此初步提示病变性质。2.MRI补充信息:磁共振成像(MRI)在T1、T2加权像上均呈高信号,结合CT表现可进一步明确诊断,MRI能更清晰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对评估肿瘤压迫情况等有重要价值。 四、诊断 主要依靠脑部CT及MRI检查进行诊断。脑部CT发现符合脂肪密度的低密度病灶是初步线索,而MRI的T1、T2高信号表现可明确病变为脂肪组织来源,从而确诊脑部CT脂肪瘤。诊断过程中需排除其他类似密度的颅内病变,如表皮样囊肿等,通过综合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进行鉴别。 五、治疗原则 1.无症状患者:对于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脑部CT脂肪瘤,通常采取定期随访观察的策略,定期进行脑部影像学复查(如每6~12个月行脑部CT或MRI检查),监测肿瘤大小及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变化。2.有症状或肿瘤较大患者:若患者出现癫痫、头痛等症状或肿瘤较大压迫周围结构时,需考虑手术切除等干预措施。手术需充分评估肿瘤与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等结构的关系,以最大程度切除肿瘤并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治疗时需综合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儿童患者需尤其谨慎手术创伤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则需评估手术耐受性。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脑部处于发育阶段,脑部CT脂肪瘤可能影响神经发育,需密切监测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随访中若发现肿瘤有增长趋势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需及时评估手术等干预的必要性,同时注重儿童心理关怀,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心理变化。2.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发现脑部CT脂肪瘤时,需充分权衡治疗对胎儿的影响。若肿瘤无症状,优先选择保守观察,定期监测;若需手术等治疗,需多学科协作(产科、神经外科等),评估手术时机及方式,最大程度保障母婴安全。3.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治疗前需全面评估身体状况,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手术或其他治疗方式需谨慎选择,以患者舒适度为重要考量,优先考虑非药物及非侵袭性的保守观察或温和干预措施,若需手术,需充分评估手术风险与获益比。

    2025-09-29 13:40:25
  • 脑损伤定义

    脑损伤是由外界暴力或非暴力因素作用头部致脑组织结构破坏或功能障碍,按病因分机械性脑损伤(含闭合性、开放性)和非机械性脑损伤(含缺血性、缺氧性、感染性、中毒性),按损伤程度分轻中重,儿童头部未成熟恢复机制异于成人,老年人恢复弱并发症多,性别诱因有差异,长期酗酒增脑损伤风险,吸烟升缺血风险,有脑血管病史者缺血性脑损伤概率高需控基础病。 一、脑损伤的基本定义 脑损伤是指由外界暴力(如交通事故、坠落、撞击等)或非暴力因素(如缺血、缺氧、感染、中毒等)作用于头部,导致脑组织结构破坏及(或)功能出现障碍的一类损伤。广义范畴的脑损伤涵盖多种致病因素引发的脑损害,狭义范畴通常聚焦于头部遭受机械性外力后所导致的脑病理改变,例如脑挫裂伤、颅内出血等。 二、按病因的分类情况 (一)机械性脑损伤 1.闭合性脑损伤:头部受到钝性物体撞击,颅骨未发生破裂,然而脑组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像脑震荡表现为短暂意识丧失、逆行性遗忘等,脑挫裂伤则是脑组织出现挫伤、裂伤等病理改变。 2.开放性脑损伤:颅骨发生破裂,使得脑组织与外界相通,常伴随头皮损伤、颅骨骨折等情况,易引发颅内感染等并发症。 (二)非机械性脑损伤 1.缺血性脑损伤:因脑血管出现栓塞、狭窄等状况,致使脑供血不足,例如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管被血栓等堵塞,相应脑组织缺血坏死。 2.缺氧性脑损伤:由心搏骤停、窒息等原因造成脑缺氧,进而影响脑的正常功能,长时间脑缺氧会导致神经元不可逆损伤。 3.感染性脑损伤:脑炎、脑膜炎等病原体侵袭脑组织,引发炎症反应,破坏脑的结构与功能。 4.中毒性脑损伤:重金属(如铅、汞)、药物(如某些化疗药物)等中毒,影响脑的代谢、神经传导等过程,导致脑功能异常。 三、按损伤程度的分类情况 (一)轻度脑损伤 患者可能仅出现短暂意识障碍、头痛、头晕等症状,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一般经过短期休息等处理可逐渐恢复,但仍需密切观察有无病情变化。 (二)中度脑损伤 意识障碍持续时间较长,存在神经系统定位体征,例如出现肢体偏瘫、感觉减退等表现,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医疗监测与干预。 (三)重度脑损伤 患者昏迷时间较长,常伴有颅内高压、脑疝等严重并发症,预后相对较差,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较大。 四、不同人群脑损伤特点及相关因素 (一)儿童 儿童头部发育尚未成熟,脑损伤后恢复机制与成人有所不同,例如婴幼儿脑损伤可能因囟门未闭等因素,临床表现不典型,且恢复潜力虽大,但需警惕长期神经发育障碍风险,家长需密切关注儿童头部受伤后的精神状态、肢体活动等情况。 (二)老年人 老年人脑损伤后恢复能力较弱,并发症发生概率较高,如容易出现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且本身可能存在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史,脑损伤后病情易加重,需加强护理与监测。 (三)女性与男性 在脑损伤发生诱因上可能存在差异,例如女性可能因家务劳动等导致坠落伤等,男性可能更多因职业因素(如建筑工人等)遭遇撞击伤等,但这并非绝对,需综合个体具体情况分析。 (四)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酗酒者脑损伤风险增加,因为酒精会影响脑代谢及血管状态,导致脑对损伤的抵御能力下降;吸烟人群脑血管痉挛风险升高,增加缺血性脑损伤发生几率。 (五)病史因素 有脑血管病史(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的人群,发生缺血性脑损伤的概率更高,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预防脑损伤的发生。

    2025-09-29 13:35:17
  • 脑积水微创手术的风险大吗

    脑积水微创手术存在常见风险如感染、分流管堵塞、移位等,不同年龄人群风险有差异,儿童颅骨未发育全等致风险高,成年患者有基础病感染风险增;术前术后需调整生活方式,既往脑部手术史、颅内感染病史会影响手术风险,医生需综合考量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常见风险及相关情况 脑积水微创手术主要包括脑室-腹腔分流术等,其存在一定风险。首先是感染风险,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引入细菌等病原体导致颅内感染或腹腔感染。有研究表明,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感染发生率大约在5%-10%左右,感染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甚至危及生命。其次是分流管堵塞风险,这是较为常见的问题,发生率约为10%-30%。分流管堵塞可能与脑脊液中的蛋白质、细胞等物质堵塞分流管有关,会导致脑积水复发,患者会再次出现头痛、呕吐、视力下降等脑积水相关症状。另外,还有分流管移位风险,约占1%-5%,分流管移位可能影响正常的脑脊液分流,需要再次手术调整。 二、不同年龄人群的风险差异及应对 儿童患者:儿童的颅骨尚未完全发育,在进行脑积水微创手术时,颅骨的生长发育可能会影响分流管的位置,导致分流管移位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且儿童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发生感染的风险比成人更高。同时,儿童对手术创伤的耐受能力较差,术后恢复可能相对缓慢。例如,婴幼儿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时,由于其身体处于快速生长阶段,颅骨的生长可能使分流管位置发生变化,需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头部体征和脑脊液循环情况。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的颅骨已经定型,分流管移位风险相对儿童较低,但成年患者可能存在基础疾病的差异,如合并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感染的风险会增加。因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身体的抗感染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 三、生活方式对手术风险的影响及注意事项 术前生活方式调整:在手术前,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会影响血管收缩舒张功能,可能影响脑部的血液供应,增加手术风险;过量饮酒可能会干扰身体的代谢和免疫系统,不利于术后恢复。对于有肥胖问题的患者,应适当控制体重,因为肥胖可能与术后感染等风险增加有关,体重指数过高会影响身体的整体状况,进而影响手术的预后。 术后生活方式注意:术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分流管移位。同时,要注意保持手术部位的清洁卫生,预防感染。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促进身体恢复。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需坚持规律服药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因基础疾病导致的手术相关风险进一步升高的可能。 四、病史对手术风险的影响及考量 既往脑部手术史:如果患者既往有脑部手术史,再次进行脑积水微创手术时,手术区域的解剖结构可能发生改变,增加手术操作的难度,同时也可能增加脑组织损伤的风险。因为既往手术可能导致局部脑组织粘连、血管分布等情况与正常情况不同,手术中分离粘连等操作可能会损伤脑组织,引起术后神经功能缺损等并发症。 颅内感染病史:有颅内感染病史的患者,再次进行脑积水微创手术时,感染复发的风险会明显升高。由于既往有颅内感染,脑部的环境可能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并且身体的免疫状态可能还处于相对不稳定的阶段,更容易在手术过程中或术后发生感染。医生在术前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史情况,综合判断手术的风险和收益,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

    2025-09-29 13:32:16
  • 脑肿瘤在饮食上应该如何调理

    脑肿瘤患者饮食需注意保证营养均衡,摄入优质蛋白、复杂碳水化合物,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蔬果,合理选择健康脂肪,儿童和老年患者有特殊饮食注意事项,还要避免食用腌制、熏制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一、保证营养均衡 蛋白质摄入:脑肿瘤患者身体相对虚弱,需要充足蛋白质来维持机体正常功能。可选择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鸡肉、鱼肉等),鱼肉富含易消化的优质蛋白,且脂肪含量相对较低,每100克常见的鳕鱼中蛋白质含量约为20克左右;鸡蛋也是优质蛋白的良好来源,一个鸡蛋约含6-7克蛋白质。豆类及豆制品也是不错的选择,像黄豆,每100克黄豆中蛋白质含量可达36克左右,豆浆、豆腐等都是很好的摄入方式。 碳水化合物摄入:碳水化合物是机体主要的能量来源。应选择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燕麦、糙米等),燕麦富含膳食纤维,每100克燕麦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70克左右,且升糖指数相对较低,能持续提供能量;大米、面粉等精制谷物也可适量摄入,但要注意搭配。 二、多吃蔬菜水果 富含维生素的蔬果:蔬菜和水果富含多种维生素,对身体的新陈代谢等有重要作用。例如西兰花,富含维生素C,每100克西兰花中维生素C含量约为51毫克,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等作用;橙子是维生素C的良好来源,一个中等大小的橙子约含维生素C33毫克左右。菠菜富含维生素A等,每100克菠菜中维生素A含量约为292微克视黄醇当量。 富含膳食纤维的蔬果:膳食纤维有助于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像苹果含有丰富的果胶等膳食纤维,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约含膳食纤维2克左右;芹菜也是高纤维蔬菜,每100克芹菜中膳食纤维含量约为1.2克左右。 三、合理选择脂肪摄入 健康脂肪:应选择不饱和脂肪,如橄榄油,橄榄油中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等有一定好处;深海鱼类如三文鱼,富含Omega-3脂肪酸,每100克三文鱼中Omega-3脂肪酸含量约为2.7克左右,这种脂肪酸对大脑功能等可能有积极影响。要避免过多摄入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饱和脂肪如动物油(猪油等),反式脂肪常见于一些加工食品(如部分油炸食品、烘焙食品等)。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脑肿瘤患者: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调理需更加注重营养的全面性和合理性。要保证足够的能量供应以支持生长,同时注意食物的安全性和易消化性。例如,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可将食物制作成适当的质地,如将肉类打成肉泥,蔬菜打成菜泥等,保证营养的摄入。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个性化的饮食调整。 老年脑肿瘤患者:老年人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饮食应更注重易消化。可以适当增加粥类等易消化食物的摄入,如小米粥,小米富含B族维生素等,每100克小米中B族维生素含量相对丰富。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口味和食欲情况,尽量提供多样化的食物,保证营养均衡。并且要注意控制盐分摄入,避免过多盐分加重身体负担,一般建议老年人每日盐分摄入不超过6克。 五、避免食用的食物 腌制、熏制食物:这类食物中往往含有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脑肿瘤患者应避免食用。例如腌菜,长期食用腌菜可能增加患癌等风险因素,对脑肿瘤患者的康复不利。 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等,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不适,对于脑肿瘤患者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整体状态,应尽量避免食用。

    2025-09-29 13:25:44
  • 小脑扁桃体下疝怎么治疗

    小脑扁桃体下疝治疗分保守与手术。保守适用于无症状或轻症者,观察病情并物理治疗;手术针对有明显症状或病情进行性加重者,包括后颅窝减压术及合并脊髓空洞症时的脊髓空洞分流术。儿童患者治疗需谨慎,老年患者要评估全身状况,术后加强相关管理。 一、保守治疗 1.适用情况:对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的患者,可先采取保守治疗。例如,一些因轻微颈椎退变等因素导致的轻度小脑扁桃体下疝,且患者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时。 2.具体措施:主要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定期进行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等,以了解病情是否进展。同时,针对可能存在的颈部不适等症状,可进行物理治疗,如颈部热敷、适当的颈部牵引等,改善颈部肌肉紧张等情况,但牵引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牵引重量等,避免不恰当牵引导致损伤。 二、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 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当患者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感觉障碍、步态不稳、吞咽困难、呼吸困难等与小脑扁桃体下疝相关的神经系统症状时,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患者因小脑扁桃体下疝压迫脊髓,出现肢体进行性无力,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时。 影像学显示病情进行性加重:通过定期的MRI检查发现小脑扁桃体下疝情况逐渐加重,如扁桃体下疝程度加深、第四脑室受压进行性加重等。 2.手术方式 后颅窝减压术:这是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的常用手术方式。通过去除部分枕骨大孔后缘、寰椎后弓等,扩大后颅窝容积,减轻对小脑、脑干等结构的压迫。手术需要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精确去除骨组织,同时注意保护周围的神经血管等结构。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颅骨和神经结构仍在发育中,手术需要更加精细操作,避免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脊髓空洞分流术:如果患者同时合并有脊髓空洞症,在进行后颅窝减压术的基础上,可能还需要进行脊髓空洞分流术。将脊髓空洞内的液体引流到其他部位(如蛛网膜下腔、腹腔等),以缓解脊髓空洞对脊髓的压迫,改善患者症状。但分流术需要根据患者具体的脊髓空洞情况选择合适的分流方式和部位。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小脑扁桃体下疝患者在治疗时需格外谨慎。手术风险相对成人可能更高,因为儿童的颅骨较薄、神经组织更娇嫩。在保守治疗阶段,要更加密切观察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神经系统发育情况以及小脑扁桃体下疝相关症状的变化。如果考虑手术,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神经功能评估、影像学的精确分析等,以制定最适合儿童的手术方案。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儿童的神经系统恢复情况、伤口愈合情况等,同时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和康复训练,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和身体的正常发育。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小脑扁桃体下疝时,需要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保守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物理治疗中使用的药物与患者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影响等。手术治疗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因为手术风险可能因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而增加。术后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密切观察手术切口的愈合情况以及神经系统症状的改善情况,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这些并发症对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影响较大。

    2025-09-29 13:20:1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