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高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儿童脑与脊髓血管病、狭颅症、脑瘫、儿童脑积水与蛛网膜囊肿的内镜治疗、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儿童脑与脊髓血管病、狭颅症、脑瘫、儿童脑积水与蛛网膜囊肿的内镜治疗、儿童脊髓栓系综合征。展开
  • 垂体瘤的无功能和有功能是怎么回事

    垂体瘤是常见颅内肿瘤,分为无功能垂体瘤和有功能垂体瘤。无功能垂体瘤细胞不分泌具生物活性激素,生长缓慢,早期无症状,增大可压迫组织;有功能垂体瘤包括泌乳素瘤(女月经紊乱等、男性功能减退等)、生长激素瘤(儿童巨人症、成人肢端肥大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库欣病表现)、促甲状腺激素瘤(甲亢相关症状),其发病与遗传、下丘脑调节机制等有关,生活方式间接影响病情。 一、垂体瘤的定义 垂体瘤是一组起源于垂体前叶、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的肿瘤,是较为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 二、无功能垂体瘤 1.定义及特点 无功能垂体瘤是指肿瘤细胞不分泌具有生物学活性的激素,但可合成和分泌糖蛋白激素的α-亚单位,血清中的相关激素水平一般正常。其生长较为缓慢,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肿瘤增大,可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如压迫视神经交叉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 2.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 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因素、下丘脑调控激素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对其直接影响相对较小,但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影响身体整体状态,间接影响病情发展。对于有家族垂体瘤病史的人群,需定期进行垂体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三、有功能垂体瘤 1.不同激素分泌类型及表现 泌乳素瘤:是最常见的有功能垂体瘤,女性患者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闭经、溢乳等,男性患者可出现性功能减退、阳痿、乳房发育等症状。这是因为泌乳素升高会影响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正常功能,女性体内泌乳素升高可抑制排卵,男性则影响性激素的正常分泌。 生长激素瘤:在儿童期发病可导致巨人症,表现为身高明显高于同龄人;在成人期发病可引起肢端肥大症,出现手脚增大、面部变粗、容貌改变、皮肤增厚等表现。生长激素过多会促进骨骼、软组织和内脏过度生长,儿童期骨骺未闭合时表现为巨人症,成人期骨骺闭合后则表现为肢端肥大症。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瘤:可导致库欣病,表现为向心性肥胖(面部、腹部肥胖明显,四肢相对消瘦)、满月脸、水牛背、高血压、血糖升高、多血质外貌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多会促使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皮质醇,从而引起一系列代谢和生理功能紊乱。 促甲状腺激素瘤:较为罕见,主要表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相关症状,如心悸、多汗、手抖、消瘦、甲状腺肿大等,是因为促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刺激甲状腺过度增生和功能亢进。 2.发病相关因素 有功能垂体瘤的发病同样与遗传易感性、下丘脑-垂体调节机制异常等有关。不同激素分泌类型的垂体瘤在性别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如泌乳素瘤在女性中更为常见。生活方式因素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会影响下丘脑激素的分泌,从而增加有功能垂体瘤的发病风险,对于有相关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定期监测垂体功能。

    2025-09-29 12:22:29
  • 脑震荡是永久性的疾病吗

    脑震荡通常不是永久性疾病,大多数患者经及时休息和适当处理数天至数周可恢复正常。少数特殊情况如多次脑震荡(儿童青少年神经系统发育中、老年人生理特点致恢复慢等)、个体差异(性别、生活方式等)可能有长期影响,但非绝对永久,需综合个体情况评估处理。 一、脑震荡的定义及一般转归 脑震荡是一种较轻的原发性脑损伤,主要是头部受到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的短暂的脑功能障碍。大多数脑震荡患者经过及时的休息和适当的处理,预后良好,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阳性体征,影像学检查也无异常发现,一般在数天至数周内即可恢复正常,不会遗留永久性的神经功能缺损。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追踪观察脑震荡患者发现,多数患者在受伤后的1-2周内头痛、头晕等不适症状逐渐减轻直至消失,认知功能也能恢复到伤前水平。 二、少数特殊情况可能出现长期影响但非绝对永久 1.多次脑震荡的情况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的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中,多次脑震荡可能会对其认知功能、学习能力等产生一定影响。有研究表明,反复脑震荡的青少年在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可能较正常同龄人有所下降,但这也并非是绝对的永久性损伤,通过合理的康复训练等有可能改善症状。例如一些从事接触性体育项目(如美式橄榄球等)的青少年运动员,多次脑震荡后需密切监测其神经系统功能变化,部分通过适当的休息、认知训练等可逐渐恢复,但相对健康人群仍可能存在一定差异。 老年人群:老年人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脑震荡后恢复相对较慢,而且存在一定的发生慢性创伤性脑病等远期疾病的风险。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永久性疾病状态,虽然有部分研究发现老年脑震荡患者可能在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等方面存在长期的轻微异常,但通过综合的康复干预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生活质量,减轻不适症状。 2.个体差异因素 性别差异:一般来说,性别本身不是决定脑震荡是否为永久性疾病的关键因素,但女性在激素水平等方面的特点可能会对脑震荡后的恢复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有研究发现女性脑震荡患者在头痛等症状的持续时间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大多数女性脑震荡患者经过规范处理后仍能恢复正常,并非必然发展为永久性疾病。 生活方式因素:受伤前生活方式健康的人,如平时经常运动、作息规律、营养均衡的脑震荡患者,相对来说恢复可能更快,发生永久性不良后果的概率较低。而本身存在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等)或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酗酒、吸烟等)的脑震荡患者,其恢复过程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但也不是绝对会发展为永久性疾病,通过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等仍有机会改善预后。 总之,大多数脑震荡不是永久性的疾病,只有少数特殊情况下可能出现相对长期的影响,但也不能等同于永久性疾病,需要根据具体的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

    2025-09-29 12:20:50
  • 大脑镰局限性脂肪瘤

    大脑镰局限性脂肪瘤是胚胎发育中脂肪组织异常残留大脑镰致良性病变,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胚胎早期神经管闭合脂肪迁移异常有关,多数无症状,部分有症状者因肿瘤大出现头痛、癫痫等,头颅CT见大脑镰区域符合脂肪密度低密度影,MRI呈高信号且脂肪抑制序列信号减低,依影像学及临床表现诊断,无症状无明显增大者随访,有进行性增大等情况可手术切除,儿童、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史者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大脑镰局限性脂肪瘤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脂肪组织异常残留于大脑镰部位形成的良性病变,源于原始脂肪组织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异位沉积,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胚胎早期神经管闭合过程中脂肪组织的异常迁移有关。 二、临床表现 1.无症状人群: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常在因其他原因行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 2.有症状人群:若肿瘤体积较大产生占位效应,可出现头痛、癫痫发作等表现,头痛多为间歇性隐痛,癫痫发作类型与肿瘤累及脑实质范围相关。 三、影像学表现 1.头颅CT:可见大脑镰区域边界清晰的低密度影,CT值符合脂肪密度(-20~-120HU),借此可初步提示脂肪成分。 2.头颅MRI:T1加权像及T2加权像均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信号明显减低,能精准显示病变与周围脑组织结构的关系,明确是否压迫邻近脑组织或血管等结构。 四、诊断要点 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结合患者临床表现综合诊断。头颅CT及MRI是确诊的关键手段,通过影像学特征可与其他颅内病变(如蛛网膜囊肿、脑膜瘤等)鉴别。 五、治疗策略 1.随访观察:对于无症状且肿瘤无明显增大的患者,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复查(如每6~12个月行MRI检查),监测肿瘤变化情况。 2.手术治疗:当肿瘤出现进行性增大、伴有明显临床症状(如持续头痛、癫痫发作频繁等)或压迫邻近重要结构时,可考虑手术切除,手术目的是解除占位效应、缓解症状,手术方式需根据肿瘤具体位置及与周围结构关系制定。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大脑处于发育阶段,手术需充分评估麻醉风险及对脑发育的影响,术后要密切监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加强康复护理。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手术前需优化基础疾病控制,评估手术耐受性,术后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3.女性患者:妊娠期间发现大脑镰局限性脂肪瘤,需评估妊娠风险及肿瘤对妊娠过程的影响,分娩方式可根据孕期肿瘤变化及妊娠进展综合决定。 4.有基础病史人群:既往有癫痫病史者,手术前后需关注癫痫控制情况,避免因手术刺激诱发癫痫发作;有脑血管疾病病史者,需警惕手术操作对脑血管的影响,术前充分评估脑血管状况。

    2025-09-29 12:15:32
  • 右小脑幕脂肪瘤切除

    右小脑幕脂肪瘤手术适应证为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或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肿瘤对周围脑组织有明显压迫时可考虑切除,术前通过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检查明确肿瘤情况并经神经系统体格检查评估功能,手术采用显微外科入路精细操作切除,术后密切监测病情并开展康复护理,感染用合适抗生素等处理,神经损伤用神经营养药物配合康复治疗,儿童需关注神经系统发育及家长心理支持,老年需术前控基础病术后防并发症强化基础护理。 一、手术适应证 当右小脑幕脂肪瘤引发患者出现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表现,或出现肢体运动障碍、视力视野改变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经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显示肿瘤对周围脑组织有明显压迫、具备手术切除指征时,可考虑行右小脑幕脂肪瘤切除手术,影像学检查可精准判定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 二、术前评估 1.影像学检查 通过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能清晰呈现右小脑幕脂肪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明确其与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的毗邻关系,为手术入路选择和操作规划提供关键依据,MRI可精准区分脂肪瘤与其他病变组织。 2.神经系统功能评估 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涵盖肌力、肌张力、感觉、反射等方面的评估,以了解肿瘤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程度,为预判手术效果提供依据。 三、手术方法 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入路,依据肿瘤具体位置选择合适入路(如经幕上入路等),在显微镜下精细操作,小心分离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完整切除脂肪瘤,手术中需注重保护周围神经血管组织,避免造成额外损伤。 四、术后护理 1.病情监测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同时观察神经系统症状(意识状态、肢体活动等)变化,及时发现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2.康复护理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进行相应康复训练(如肢体运动功能康复等),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逐步开展。 五、并发症及处理 1.感染 若出现术后感染,需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加强伤口换药等处理。 2.神经损伤 如出现神经损伤相关症状,可采取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用法)等措施,配合康复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需重点关注,术后要密切观察其神经系统发育情况,康复训练需契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循序渐进开展,同时要给予家长心理支持,协助其配合治疗。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术前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手术风险,术后要留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强化基础护理,关注其身体机能恢复状况。

    2025-09-29 12:13:43
  • 颅咽管瘤是怎么得的

    颅咽管瘤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主要与胚胎发育异常、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相关,胚胎发育异常致Rathke囊残余上皮细胞异常增殖是重要基础,部分患者具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可影响胚胎发育增加风险,免疫状态和年龄也与之有关,不同人群发病风险因各因素差异而不同。 一、颅咽管瘤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一)胚胎发育异常 颅咽管瘤起源于胚胎时期Rathke囊的残余上皮细胞。在胚胎发育过程中,Rathke囊正常退化消失,但少数残余的上皮细胞保留下来并异常增殖,逐渐形成颅咽管瘤。这种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是颅咽管瘤发生的重要基础,从胚胎学角度为其发病提供了根源性解释,不同个体的胚胎发育差异可能导致残余上皮细胞数量、增殖能力等不同,进而影响颅咽管瘤的发生风险。 (二)遗传因素 部分颅咽管瘤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一些遗传性综合征与颅咽管瘤的发生相关,例如Carney综合征等。在有遗传综合征家族史的人群中,由于携带特定的致病基因或遗传突变,使得机体发生颅咽管瘤的概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遗传因素通过影响细胞的基因表达、调控等过程,干扰正常的细胞生长和分化,增加了颅咽管瘤发生的可能性。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若携带相关遗传突变,其发病风险会因遗传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某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在男性或女性中的外显率可能不同,从而影响不同性别人群的发病几率。 (三)环境因素 虽然环境因素在颅咽管瘤发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晰,但一些环境暴露可能会对胚胎发育过程产生影响,进而增加颅咽管瘤的发病风险。例如,孕期母亲接触某些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可能干扰胎儿Rathke囊残余上皮细胞的正常发育,导致细胞异常增殖形成肿瘤。长期处于不良环境中的个体,其发生颅咽管瘤的潜在风险可能会升高。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的职业人群,相比普通人群,因环境因素导致颅咽管瘤发病的几率可能更高,需要更加警惕。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或处于特定环境暴露中的人群,应加强监测,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颅咽管瘤相关症状。 (四)其他因素 机体的免疫状态等因素也可能与颅咽管瘤的发生存在一定关联。免疫功能异常时,机体对异常细胞的监视、清除能力下降,可能使得异常增殖的残余上皮细胞得以存活并逐渐发展为肿瘤。年龄因素在颅咽管瘤发病中也有体现,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患颅咽管瘤,可能与儿童时期机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胚胎残余组织更易出现异常增殖等因素相关。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由于身体发育、免疫系统功能等方面的差异,颅咽管瘤的发生特点和风险也有所不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需要充分考虑年龄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2025-09-29 12:11:4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