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斌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擅长: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治。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吕斌,男,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擅长,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治,现任山东大学医学院手术学研究室副主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甲状腺外科医师委员会中青年委员,中国抗癌协会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海西甲状腺微创美容外科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甲状旁腺学组委员,山东省研究型医院协会甲状腺外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外科分会青年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外科分会甲状腺学组委员,山东医师协会甲状腺乳腺医师委员会委员。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试题开发专家委员会普外专业副组长。 展开
个人擅长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疾病的诊治。展开
  • 打完破伤风多长时间能喝酒

    打完破伤风后一般建议至少24-48小时后再饮酒,儿童至少72小时后,孕妇至少48小时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人群也需适当延长饮酒时间,因酒精可能干扰免疫反应、增加不良反应风险,不同人群因自身情况不同对饮酒时间有特殊要求。 从药物代谢与疫苗反应角度分析 破伤风疫苗属于生物制品,接种后人体会启动免疫应答过程。酒精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肝脏等器官进行代谢,这个过程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正常生理状态。如果在接种后短时间内饮酒,酒精代谢产生的物质可能与疫苗相关反应相互作用,增加出现不良反应的风险。比如可能会使接种部位的红肿、疼痛等局部反应加重,或者使发热、乏力等全身反应更明显。 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儿童: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打完破伤风后更应严格控制饮酒时间。儿童打完破伤风后,建议至少72小时后再谨慎考虑饮酒。因为儿童对疫苗反应的耐受性相对较差,饮酒可能对其尚未成熟的免疫系统影响更大,容易引发更明显的不适反应,而且儿童饮酒可能会违反健康饮酒的基本准则,不利于其身体正常发育。 孕妇:孕妇打完破伤风后,为了保障自身和胎儿的健康,至少应等待48小时后再饮酒。孕妇的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接种疫苗后饮酒可能会对胎儿产生潜在影响,酒精代谢产物可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同时也可能影响孕妇自身对疫苗反应的承受能力,增加不良反应发生几率。 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有所下降,肝脏等器官的代谢能力减弱。打完破伤风后,建议等待48小时以上再饮酒。老年人饮酒后,酒精在体内代谢更慢,与疫苗反应相互作用的时间更长,更容易出现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等加重的情况,所以需要更谨慎地把控饮酒时间。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果本身患有肝脏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基础疾病,打完破伤风后饮酒时间应适当延长。例如,有肝脏疾病的人群,肝脏代谢酒精的能力本就受限,接种疫苗后饮酒会进一步加重肝脏负担,可能影响疫苗效果和自身疾病的控制;对于免疫系统疾病患者,饮酒会干扰免疫功能,影响疫苗诱导的免疫应答,所以这类人群打完破伤风后至少等待48小时后,且在医生评估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再谨慎饮酒。

    2025-09-24 13:13:33
  • 脂肪瘤里面的黑色

    脂肪瘤内黑色可能与内部出血或感染等异常情况相关,需警惕其是否有异常增生或恶变可能,儿童体表出现类似情况需谨慎对待,成年人也应积极就诊,超声是初步评估常用方法,疑似异常可通过穿刺活检明确病理性质,若为单纯小量出血且无明显不适及恶变倾向可密切观察,若有异常则需依医生制定的个体化方案进一步采取手术等干预措施优先非药物干预保障健康。 一、脂肪瘤内黑色的可能成因 脂肪瘤是由脂肪细胞聚积形成的良性肿瘤,其内部出现黑色可能与内部出血相关。当脂肪瘤内血管破裂出血后,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被分解,其中的含铁血红素沉积,可使脂肪瘤内部呈现黑色。此外,若脂肪瘤发生感染等异常情况,也可能出现色泽改变,但相对出血导致黑色的情况较不常见。 二、相关风险及就医提示 1.异常情况排查:若发现脂肪瘤内部黑色改变,需警惕是否存在异常增生或恶变可能,虽然脂肪瘤恶变极为罕见,但仍需通过医学检查明确性质。建议及时就医,医生可能通过超声检查初步评估脂肪瘤的结构、内部回声等情况,必要时会进行穿刺活检以确定其病理性质。 2.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儿童脂肪瘤相对少见,若儿童体表出现类似情况,因儿童皮肤娇嫩且对疾病感知及表达能力有限,更需谨慎对待,及时带儿童就医,避免延误可能的异常情况判断。 成年人:成年人若发现脂肪瘤内部黑色变化,需结合自身病史等综合评估,若无特殊病史,也应积极就诊明确原因,以排除潜在风险。 三、医学检查与处理原则 1.检查手段:超声检查是初步评估脂肪瘤的常用方法,可清晰显示脂肪瘤的位置、大小、内部回声等情况,帮助判断内部黑色改变的可能原因。对于疑似有异常的脂肪瘤,穿刺活检是明确病理性质的重要手段,能准确判断是否存在恶变等情况。 2.处理原则:若经检查明确脂肪瘤为单纯因内部小量出血导致黑色,且无明显不适及恶变倾向,可密切观察;若考虑有异常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采取手术等干预措施,但具体处理需严格遵循医生根据检查结果制定的个体化方案,以患者舒适度及健康保障为首要考量,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等合理方式,尤其需避免不恰当的处理对患者造成不必要伤害。

    2025-09-24 13:11:48
  • 阑尾6mm正常吗

    阑尾6mm是否正常需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其正常直径一般在6-8mm左右,6mm处于正常范围下限。儿童阑尾6mm需结合症状等综合判断,成人阑尾6mm要结合有无阑尾炎症状及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可观察阑尾形态等,血常规可看白细胞等情况,不能单纯依直径数值判断,需综合多方面评估,有疑问可咨询专业外科医生进一步诊断。 不同人群的差异情况 儿童:儿童的阑尾在生长发育阶段可能会有一定波动,一般新生儿阑尾相对较细,随着年龄增长到儿童期,阑尾直径会逐渐接近成人范围,但6mm对于儿童来说也可能处于正常范畴,需结合儿童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例如,若儿童没有右下腹痛、发热等异常表现,仅阑尾直径6mm,可能无需特殊处理,但如果同时伴有右下腹部压痛、反跳痛等急性阑尾炎的典型表现,即使阑尾直径6mm,也可能存在阑尾炎症等问题。 成人:对于成人而言,阑尾直径6mm在正常直径范围的边缘,需要结合患者是否有阑尾炎相关的症状,如转移性右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如果成人没有任何不适症状,单纯阑尾直径6mm,可能属于正常变异情况;但如果出现上述阑尾炎相关症状,即使阑尾直径接近正常下限,也需要考虑阑尾炎的可能,因为阑尾炎的诊断不能仅依靠阑尾直径,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如腹部超声、血常规等。 相关检查及意义 腹部超声检查:通过腹部超声可以清晰观察阑尾的形态、直径以及周围组织情况。如果阑尾6mm,但超声显示阑尾周围有渗出、阑尾壁增厚等情况,结合患者症状,更支持阑尾炎的诊断。例如,在急性阑尾炎时,超声可能会发现阑尾肿大、周围有液性暗区等表现。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在阑尾炎时通常会升高。如果阑尾6mm的患者同时伴有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也提示可能存在炎症反应,需要进一步排查是否为阑尾炎等疾病。 总之,阑尾6mm是否正常不能单纯依据直径数值判断,需要综合患者的年龄、症状、体征以及相关辅助检查结果来全面评估。如果对阑尾6mm的情况有疑问,建议咨询专业的外科医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2025-09-24 13:10:20
  • 阑尾肿瘤症状是什么

    阑尾肿瘤包括类癌、腺癌、黏液性肿瘤等,类癌早期多无症状,增大时可致右下腹隐痛等,少数转移可出现肝大、黄疸等;腺癌可致右下腹疼痛加重、出现腹部肿块及肠梗阻,需与老年常见疾病、妇科疾病鉴别;黏液性肿瘤中阑尾黏液囊肿可致右下腹无痛性肿块,破裂致腹膜种植转移可出现腹胀、腹痛、腹水等,儿童、老年患者症状可能被掩盖或易被忽视。 一、类癌 一般症状:类癌是阑尾肿瘤中最常见的类型,早期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阑尾切除术中或术后病理检查时偶然发现。当肿瘤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出现右下腹疼痛,疼痛性质多为隐痛或胀痛,部分患者可伴有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非特异性症状。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愿活动等非典型表现。成年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影响下,可能会掩盖类癌引起的腹痛症状,导致诊断延迟。 特殊表现:少数情况下,类癌可能发生转移,转移至肝脏时可出现肝大、黄疸等症状;转移至区域淋巴结时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二、腺癌 症状表现:阑尾腺癌相对少见,患者可能出现右下腹疼痛,疼痛程度较类癌更为明显,可为持续性胀痛或绞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腹部肿块,腹部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差。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肠梗阻症状,如腹痛、腹胀、停止排气排便等。对于老年患者,本身胃肠道功能减退,腺癌引起的肠梗阻症状可能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如便秘等)混淆,需要仔细鉴别。女性患者患阑尾腺癌时,要注意与妇科疾病相鉴别,避免因忽视阑尾腺癌而延误病情。 三、黏液性肿瘤 症状情况:阑尾黏液性肿瘤包括阑尾黏液囊肿和阑尾假黏液瘤等。阑尾黏液囊肿患者可能表现为右下腹无痛性肿块,肿块可逐渐增大。当发生破裂时,可引起腹膜种植转移,导致腹膜假黏液瘤,此时患者可出现腹胀、腹痛、腹水等症状,腹水为黏液性,腹部膨隆明显。儿童患阑尾黏液性肿瘤时,由于其腹部体征表达不确切,可能仅表现为腹部逐渐增大,家长易忽视,需提高警惕。老年患者发生腹膜种植转移时,可能因同时存在其他慢性疾病,如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而使腹痛、腹胀等症状被掩盖,增加了诊断难度。

    2025-09-24 13:09:26
  • 肚脐眼脂溢性皮炎

    肚脐眼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脐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表现为脐部皮肤红斑、脱屑伴不同程度瘙痒等,发病与马拉色菌感染、皮脂分泌过多、遗传因素及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有关,主要依据临床表现诊断必要时借皮肤镜鉴别,治疗包括局部清洁和外用药物,儿童、孕妇、老年人有相应特殊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症状表现 肚脐眼脂溢性皮炎是发生于脐部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主要表现为脐部皮肤出现红斑、脱屑,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患者可出现脐部皮肤潮湿、轻度渗出等症状,皮肤损害范围多局限于脐部周围皮肤区域。 二、发病原因 1.马拉色菌感染:脐部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马拉色菌滋生,该菌分解皮脂产生游离脂肪酸,刺激脐部皮肤引发炎症反应。2.皮脂分泌过多:皮脂腺分泌旺盛导致局部皮脂积聚,易诱发脐部脂溢性皮炎。3.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家族遗传易感性,遗传背景可能增加发病风险。4.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过度清洁、摩擦等因素破坏脐部皮肤屏障,使皮肤抵御外界刺激能力下降,易引发炎症。 三、诊断方法 主要依据医生观察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典型的脐部红斑、脱屑等表现结合病史基本可确诊,必要时可借助皮肤镜检查辅助鉴别,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疾病(如接触性皮炎等)。 四、治疗原则 1.局部清洁:使用温和清洁剂轻柔清洁脐部,去除污垢与多余皮脂,清洁时避免过度用力摩擦皮肤。2.外用药物治疗:可选用外用抗真菌药物(如针对马拉色菌的相关药物)抑制真菌繁殖,或外用弱效糖皮质激素制剂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瘙痒,但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用药需严格遵循医生指导,避免自行用药。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皮肤娇嫩,治疗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药物,清洁脐部动作需轻柔,避免加重皮肤损伤,用药后密切观察皮肤反应,出现异常及时就医。2.孕妇:孕期特殊生理状态下用药谨慎,外用药物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清洁脐部时选用温水与温和清洁剂,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产品。3.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随年龄增长减退,治疗时需选择对皮肤刺激小的方案与药物,清洁护理过程轻柔,关注皮肤干燥等情况,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5-09-24 13:08:4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