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燕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擅长:高危妊娠的诊治、出生缺陷的产前咨询与诊断、产科急危重症以及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处理。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马玉燕,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产科,主任医师,1991年7月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产科副主任。 擅长优生咨询、产前诊断、产科感染性疾病诊疗、复发性流产的诊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妊娠期糖尿病的规范化诊疗,对处理各种产科合并症如妊娠合并心脏病、甲状腺疾病、肾脏疾病及自身免疫系统等疑难病症及产科危、急、重症的救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处理瘢痕子宫并前置胎盘伴植入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要致力于高危妊娠防治及出生缺陷产前诊断的研究工作。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科研课题3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兼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委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组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遗传与优生学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及现代妇产科进展等杂志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高危妊娠的诊治、出生缺陷的产前咨询与诊断、产科急危重症以及产科感染性疾病的处理。展开
  • 宫缩和拉肚子疼的区别

    宫缩疼与拉肚子疼在部位性质、伴随症状、发生原因及对身体影响上有差异。宫缩疼主要在腹部下方,有规律,正常是分娩生理现象,异常可能致早产等;拉肚子疼集中腹部中下部,性质多样,偶发影响小,长期严重可致脱水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别。 拉肚子疼:拉肚子疼主要集中在腹部中下部,疼痛性质多样,可能是绞痛,表现为突然的、阵发性的剧烈疼痛,也可能是隐痛。比如肠道感染引起的拉肚子,肠道蠕动加快,可能出现阵发性绞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只是轻微不适,有些人则疼痛较为剧烈。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拉肚子疼的表现也有不同,儿童拉肚子时可能因为无法准确表达疼痛,表现为哭闹不安、腹部蜷缩等;老年人拉肚子疼可能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耐受和感知与年轻人有所不同。 伴随症状 宫缩疼:宫缩疼时,孕妇可能伴有腹部发紧、发硬的感觉,随着产程进展,可能会出现阴道少量见红的情况。如果是足月妊娠出现宫缩疼,这是即将分娩的征兆。对于有妊娠合并症的孕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等,宫缩疼可能会伴随血压波动等其他异常表现。在不同孕周出现宫缩疼需要区别对待,孕早期宫缩疼可能提示有流产风险,孕中期宫缩疼要警惕早产等情况。 拉肚子疼:拉肚子疼常伴有腹泻症状,大便次数增多,可能是稀水样便、糊状便等。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脱水表现,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对于儿童拉肚子,还可能出现发热、精神萎靡等情况;对于老年人拉肚子,要注意是否伴有电解质紊乱等问题,因为老年人脏器功能衰退,电解质紊乱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等。 发生的原因 宫缩疼:宫缩疼主要是由于子宫平滑肌收缩引起的。在妊娠晚期,子宫开始出现生理性收缩,为分娩做准备。此外,一些病理情况也可能导致宫缩疼,如胎盘早剥时,子宫会出现强烈收缩,引起剧烈腹痛。不同孕期宫缩疼的原因不同,孕早期宫缩疼可能与胚胎着床、先兆流产等有关,孕晚期宫缩疼多与即将分娩的宫缩有关。 拉肚子疼:拉肚子疼通常是由于肠道受到刺激引起的。常见原因包括肠道感染,如细菌、病毒感染肠道,导致肠道炎症,引起肠道蠕动加快和痉挛,从而产生疼痛;饮食不当也是常见原因,如食用了不洁食物、过多生冷食物、过敏食物等,刺激肠道导致拉肚子疼;此外,肠道功能紊乱、腹部着凉等也可能引起拉肚子疼。对于不同年龄人群,拉肚子疼的诱因也有差异,儿童可能因饮食不规律、接触感染源等导致拉肚子疼;老年人可能因胃肠功能减弱、服用某些药物等原因引起拉肚子疼。 对身体影响的差异 宫缩疼:正常的宫缩疼是分娩过程中的生理现象,有助于胎儿的娩出。但如果是异常宫缩疼,如早产宫缩疼,可能会导致胎儿早产,早产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可能面临呼吸窘迫综合征、感染等多种健康问题。对于孕妇自身,长时间剧烈的宫缩疼可能导致体力消耗过大,影响产程进展,增加难产的风险等。 拉肚子疼:偶尔的拉肚子疼如果能及时纠正,对身体影响较小。但长期或严重的拉肚子疼可能导致身体脱水、电解质紊乱,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功能。对于儿童,长期拉肚子疼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对于老年人,严重的拉肚子疼及伴随的电解质紊乱等可能危及生命,因为老年人各脏器功能衰退,对电解质紊乱的耐受能力差。

    2025-10-13 13:11:09
  • 孕妇怎么预防新生儿黄疸

    预防新生儿黄疸需从孕期、分娩时及新生儿出生后多方面着手,孕期要定期产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分娩时要保证胎儿顺利出生、注意胎盘胎膜完全娩出;新生儿出生后要尽早开奶、观察情况、合理喂养补水,高危新生儿需加强监测,避免不当护理,通过多方面措施预防新生儿黄疸发生,考虑新生儿多因素实施个性化预防以保障其健康。 一、孕期注意事项 1.定期产检:孕妇应按时进行产前检查,通过产检可以及时发现一些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因素。例如,若孕妇有血型不合等情况,医生可在孕期进行监测和干预。比如ABO血型不合或Rh血型不合等情况,通过产检早期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能降低新生儿黄疸发生的风险。 2.饮食与生活方式:孕妇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的蔬菜水果等。同时,要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因为这些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健康,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几率。 二、分娩时的注意事项 1.保证胎儿顺利出生:在分娩过程中,要确保胎儿能够顺利出生,减少胎儿缺氧等情况的发生。胎儿缺氧可能会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从而增加胆红素产生,引发新生儿黄疸。所以,医护人员要密切关注分娩过程,保障胎儿安全娩出。 2.注意胎盘胎膜娩出:要确保胎盘、胎膜完全娩出,防止残留。胎盘残留等情况可能会影响子宫恢复,进而影响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等,增加黄疸发生风险。 三、新生儿出生后的护理 1.尽早开奶: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奶,一般在出生后半小时内就可以让新生儿吸吮母乳。早期开奶有助于促进新生儿肠道蠕动,加快胎便排出。胎便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胎便排出不及时会导致胆红素重吸收增加,从而加重黄疸。例如,有研究表明,尽早开奶的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相对较低,黄疸发生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 2.观察新生儿情况: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变化,尤其是面部、巩膜等部位的颜色。如果发现皮肤黄染逐渐加重或出现其他异常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同时,要注意新生儿的精神状态、吃奶情况等。若新生儿出现嗜睡、拒奶等情况,可能是黄疸加重的表现,需要及时处理。 3.合理喂养与水分补充: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喂养,按需喂养。充足的喂养可以促进新生儿排便,进一步减少胆红素的重吸收。同时,要适当补充水分,保证新生儿体内液体平衡,有利于胆红素的代谢排出。 四、特殊情况的处理 1.对于高危新生儿:如果新生儿属于高危儿,如早产、有溶血风险等情况,要加强监测。早产新生儿的肝脏功能相对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较差,更容易发生黄疸。对于有溶血风险的新生儿,要密切关注其胆红素水平变化,必要时可能需要采取光照治疗等措施来预防黄疸加重。 2.避免过度保暖等不当护理:要注意新生儿的保暖,但不要过度保暖。过度保暖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汗过多,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可能会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同时,要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等,为新生儿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其健康,降低黄疸发生风险。 总之,孕妇可以通过孕期的良好保健、分娩时的正确处理以及新生儿出生后的精心护理等多方面来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同时,对于不同情况的新生儿要采取相应的个性化预防措施,充分考虑新生儿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以保障新生儿的健康。

    2025-10-13 13:10:46
  • 羊水穿刺过后注意事项是什么

    羊水穿刺后需从多方面进行注意,包括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密切观察阴道出血和腹痛情况,异常需就医;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出现异常及时处理;注意饮食营养均衡,避免刺激性油腻食物,特殊饮食需求孕妇遵特殊要求;短时间内避免性生活;按时复诊了解胎儿和子宫恢复情况。 一、休息方面 羊水穿刺后需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一般建议当天就减少活动量,如术后24小时内不进行跑步、跳绳等剧烈运动。这是因为羊水穿刺是通过穿刺针穿过腹壁、子宫壁进入羊膜腔抽取羊水,术后子宫可能处于相对敏感状态,过度活动可能增加子宫收缩的风险,影响子宫的稳定性。对于孕妇而言,无论是年轻还是年长,无论是初产妇还是经产妇,休息都是必要的。年轻孕妇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不能忽视休息对子宫恢复的重要性;经产妇可能有过生产经历,但羊水穿刺后的子宫变化仍需要通过休息来保障。 二、观察身体状况 1.阴道出血情况:要密切关注是否有阴道出血现象。正常情况下,羊水穿刺后可能会有少量阴道出血,但如果出血量较多,如超过月经量,或者出血持续时间较长,就需要及时就医。因为较多的阴道出血可能提示子宫或穿刺部位有较为严重的损伤,不同年龄、不同病史的孕妇都需要注意这一点。例如有过流产史的孕妇,本身子宫的稳定性相对较差,更要留意阴道出血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尽快就诊。 2.腹痛情况:留意是否有腹痛症状。轻微的下腹不适可能是正常的术后反应,但如果出现持续性的腹痛或者腹痛逐渐加剧,可能提示存在子宫收缩过强、腹腔内有出血等异常情况。对于有既往子宫疾病史的孕妇,如子宫肌瘤病史等,出现腹痛更要引起重视,因为原有的子宫病变可能会影响术后子宫的恢复,需要及时评估腹痛的原因。 三、穿刺部位护理 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避免沾水。术后2-3天内尽量不要让穿刺部位接触水,防止发生感染。如果穿刺部位出现红肿、渗液、疼痛加剧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对于不同皮肤状况的孕妇,如皮肤敏感的孕妇,更要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选择宽松、柔软的衣物,减少对穿刺部位的摩擦,降低感染的风险。 四、饮食方面 饮食上要注意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的蔬菜水果等,有助于身体的恢复。同时,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于油腻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间接影响身体的恢复。对于有特殊饮食需求的孕妇,如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妇,需要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遵循糖尿病饮食的要求,控制糖分的摄入。 五、避免性生活 羊水穿刺后短时间内要避免性生活,一般建议术后2-4周内禁止性生活。这是因为性生活可能会刺激子宫,引起子宫收缩,增加胎膜早破、流产等风险。无论是年轻孕妇还是年龄较大的孕妇,都需要遵守这一注意事项,尤其是有早产高危因素的孕妇,更要严格禁止性生活。 六、复诊安排 按照医生约定的时间按时复诊,通过复诊可以了解胎儿的情况以及子宫的恢复情况等。医生可能会通过B超等检查手段来评估术后的状况,确保孕妇和胎儿的健康。不同孕妇的复诊时间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不同,医生会根据羊水穿刺的结果以及孕妇的个体情况来确定合适的复诊计划,孕妇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复诊。

    2025-10-13 13:09:37
  • 一宫缩胎心就下降正常吗

    宫缩时胎心下降需具体分析,正常生理性宫缩可能有胎心一过性轻度下降,异常情况如宫缩过强等可能致胎心明显下降。不同人群情况有差异,孕妇自身情况和胎儿状况不同应对不同。胎心监护和超声检查是重要监测手段,发现宫缩时胎心下降,先让孕妇左侧卧位,再进一步评估,根据孕周等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要考虑个体差异保障母婴安全。 一、宫缩胎心下降的一般情况及可能原因 宫缩时胎心下降是否正常需具体分析。在正常生理性宫缩时,有时可能出现胎心一过性轻度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宫缩时子宫肌层收缩,短暂影响胎盘-胎儿的血液循环,导致胎心短暂下降,但一般很快能恢复。然而,也可能存在异常情况,比如宫缩过强、频率过高,或者胎盘功能不良、胎儿存在宫内缺氧等病理因素时,宫缩时胎心下降可能更为明显且恢复缓慢或不恢复。例如,有研究表明,当宫缩压力过大,超过一定阈值时,就可能对胎儿血供产生较明显影响,从而导致胎心持续下降。 二、不同人群情况的差异及应对 孕妇自身情况:对于一般孕妇,如果在产检过程中发现宫缩时胎心有下降情况,需要密切监测宫缩频率、强度以及胎心变化情况。如果是孕晚期孕妇,要关注孕周,孕晚期正常宫缩可能相对常见,但仍需警惕异常。比如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孕妇,其自身血管状态可能影响胎盘血供,当发生宫缩时,胎心下降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这时候需要更严密监测胎心监护情况,必要时进行进一步评估,如超声检查评估胎盘功能等。 胎儿方面:对于胎儿来说,如果是足月胎儿,宫缩时胎心下降需要及时处理,因为足月胎儿对宫内环境变化的耐受能力相对有限;而对于未足月胎儿,宫缩时胎心下降则要更加谨慎处理,因为未足月胎儿各器官发育可能尚不完善,需要更积极评估是否存在宫内窘迫等情况,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如改变孕妇体位、吸氧等,以改善胎儿宫内状况。 三、相关检查及监测手段 胎心监护:胎心监护是监测宫缩时胎心变化的重要手段。通过胎心监护可以连续记录胎心和宫缩情况,能够直观看到宫缩时胎心的具体变化趋势,比如胎心下降的幅度、持续时间等。正常情况下,胎心监护上宫缩时胎心下降幅度一般小于10-25次/分钟,且很快恢复。如果胎心下降幅度超过25次/分钟,或者持续时间较长,就需要高度重视。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评估胎盘位置、胎盘功能、胎儿生物物理评分等情况。通过超声可以了解胎儿在宫内的整体状况,比如胎儿是否存在脐带绕颈等影响血供的情况,对于判断宫缩时胎心下降是否与胎儿自身因素相关有重要意义。例如,若超声发现脐带绕颈较紧,那么在宫缩时就更容易因为宫缩导致脐带受压加重,从而引起胎心下降。 四、处理原则及注意事项 如果发现宫缩时胎心下降,首先要让孕妇采取左侧卧位,因为左侧卧位可以改善子宫-胎盘的血供,可能有助于缓解胎心下降情况。然后及时进行进一步评估,如重复胎心监护、完善超声等检查。如果经过评估考虑胎儿存在宫内窘迫等异常情况,可能需要根据孕周等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对于足月胎儿可能需要尽快终止妊娠,而对于未足月胎儿可能需要采取促进胎儿肺成熟等治疗后再根据情况处理等。同时,对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孕妇和胎儿,处理的具体方式会有所不同,要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以保障母婴安全。

    2025-10-13 13:09:19
  • 孕妇耳朵疼怎么回事

    孕妇耳朵疼可能由耳部感染、牙齿问题牵涉痛、气压变化影响、神经因素等引起,耳部感染需保持清洁、依情况用药;牙齿问题要注意口腔卫生、及时口腔科就诊;乘坐飞机等用咀嚼吞咽等调节气压,严重不缓解及时就医;注意保持正确姿势,怀疑神经因素到相关科室检查,出现耳朵疼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遵循医生建议检查治疗,确保母婴安全。 一、耳部感染 1.原因 孕期女性由于身体激素变化等因素,免疫力可能会有所下降,容易受到细菌或病毒的侵袭。耳部的咽鼓管在孕期可能会因为激素影响等出现功能变化,例如咽鼓管肿胀、堵塞等情况,使得中耳内的分泌物不易排出,从而引发中耳炎等耳部感染性疾病,导致耳朵疼。 外耳道炎也是常见原因之一,孕期不注意耳部卫生,或者经常挖耳等不良习惯,容易引起外耳道皮肤的感染,出现耳朵疼痛,同时可能伴有外耳道分泌物增多等表现。 2.应对 对于耳部感染,首先要保持耳部清洁,但要注意避免过度清洁损伤耳部皮肤。如果是外耳道炎,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局部清洁的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孕期可用的药物。如果是中耳炎,轻度的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保证充足休息、清淡饮食等观察症状是否缓解,严重的则需要在医生评估后使用合适的药物治疗,但要严格遵循孕期用药的安全原则。 二、牙齿问题牵涉痛 1.原因 孕期女性可能会出现牙齿方面的问题,如龋齿、牙龈炎等。当牙齿出现病变时,疼痛可能会放射到耳部,引起耳朵疼。例如,龋齿比较严重时,细菌感染累及牙髓等,疼痛可能会牵涉到耳部区域;牙龈炎时牙龈肿胀等刺激也可能导致牵涉性耳痛。 2.应对 孕期要注意口腔卫生,坚持每天早晚刷牙,使用软毛牙刷。如果出现牙齿问题,应及时到口腔科就诊,由医生进行专业的检查和处理。对于龋齿,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填充等治疗;对于牙龈炎,可通过洗牙等方式清洁牙龈周围,缓解炎症,从而减轻牵涉到耳部的疼痛。 三、气压变化影响 1.原因 孕期如果乘坐飞机等交通工具,由于气压的变化,中耳内的气压不能及时与外界平衡,可能会导致耳内不适甚至疼痛。另外,在潜水等活动中,气压变化也可能引起耳朵疼的情况。 2.应对 乘坐飞机时,可以通过咀嚼口香糖、吞咽等动作来调节中耳气压。如果已经出现耳朵疼的情况,可尝试做吞咽动作、捏鼻鼓气等方法来缓解中耳内外气压不平衡的状况。如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四、神经因素 1.原因 孕期身体的生理变化可能会影响神经功能,例如颈椎部位的神经受到压迫等情况,可能会导致耳部出现放射性疼痛。另外,孕期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对神经产生一定影响,导致耳朵出现疼痛感觉。 2.应对 孕期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导致颈椎等部位受压。可以适当进行一些轻柔的颈部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如果怀疑是神经因素导致的耳朵疼,应到相关科室进行检查,如神经内科等,由医生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处理方案。 温馨提示 孕妇出现耳朵疼时,要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在孕期要特别注意自身健康的各个方面,包括耳部健康、口腔健康等。同时,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避免自行滥用药物。如果是在孕期出现耳部疼痛,要告知医生自己的孕期情况,以便医生选择合适的检查和治疗方法,确保母婴安全。

    2025-10-13 13:09: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