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展开
  • 高位截瘫可以性生活吗

    高位截瘫患者理论上存在性生活的生理可能性,但受心理、体位、身体保护、健康监测等多方面影响,男性可能有勃起功能障碍,可通过辅助手段改善,女性可能有阴道干涩情况,可用合适润滑剂改善,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在充分准备和注意事项下实现相对和谐性生活并维护整体健康和心理状态 一、生理方面的可能性 高位截瘫是指脊髓损伤平面在颈段或上胸段,导致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运动、感觉功能丧失,同时也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但性功能相关的神经支配有其特殊性,男性的勃起功能主要与骶段脊髓(脊髓圆锥,位于腰1-2水平)及周围神经有关,女性的性反应也涉及骶段脊髓及相关神经通路,高位截瘫患者的骶段脊髓可能未完全受损,所以理论上存在性生活的生理可能性。从解剖学角度看,男性的阴茎勃起是海绵体充血的结果,其神经传导通路部分可绕过高位受损的脊髓,通过骶段脊髓及周围神经完成;女性的性唤起和性反应也有部分神经通路依赖骶段脊髓及相关神经,所以在生理结构基础上有实现性生活的潜在可能。 二、心理层面的影响及应对 1.心理障碍的常见性:高位截瘫患者由于身体功能的重大改变,往往会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心理因素会对性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患者可能因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无法满足伴侣需求而产生焦虑情绪,进而影响性功能的正常发挥。 2.心理调节的重要性:伴侣的理解、支持和沟通至关重要。伴侣应给予患者情感上的安抚,通过沟通让患者感受到被接纳和关爱,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患者自身也可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来调整心态,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性生活。比如,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因身体残疾带来的心理压力,引导患者正确看待自己的性功能及性生活需求。 三、性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体位选择:要选择适合高位截瘫患者身体状况的体位,避免对患者造成额外的损伤或不适。例如,男性患者可采用侧卧位等相对舒适且不易加重身体负担的体位;女性患者也需选择合适体位以保证自身舒适和安全。在选择体位时,要充分考虑患者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的活动受限情况,确保体位不会压迫到受伤部位。 2.身体保护:在性生活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患者受伤部位的保护,防止因不当的动作导致二次损伤。例如,避免过度扭曲、压迫脊髓损伤平面部位。护理人员或伴侣在协助患者进行性生活时,应熟悉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受伤部位的敏感程度和承受限度,轻柔操作。 3.健康监测:性生活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反应,如出现不适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同时,要注意性生活后的身体清洁等护理工作,预防感染等问题。因为高位截瘫患者皮肤感觉减退,对温度、疼痛等刺激的感知不灵敏,容易发生皮肤损伤,进而引发感染,所以性生活后的清洁护理尤为重要。 四、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1.男性患者:部分男性高位截瘫患者可能会出现勃起功能障碍,但可通过一些辅助手段来改善,如使用真空勃起装置等。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内分泌情况,因为脊髓损伤可能会影响激素水平,进而影响性功能,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相关激素的监测和调整,但需遵循循证医学原则,依据科学研究来判断是否需要进行激素干预。 2.女性患者:女性高位截瘫患者可能会出现阴道干涩等情况,这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可以使用一些润滑剂来改善性生活时的不适,但选择润滑剂时要遵循安全、无刺激的原则,依据相关的医学研究和临床经验来选择合适的产品。同时,要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对性反应的影响,因为心理因素在女性性功能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如前文所述,通过心理调节来促进性生活的和谐。 总之,高位截瘫患者可以有性生活,但需要综合考虑生理、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在充分的准备和注意事项下,实现相对和谐的性生活,同时要注重患者的整体健康和心理状态的维护。

    2025-09-30 13:42:33
  • 急性脑梗塞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急性脑梗塞的发生与血管壁病变、血液成分改变、血流动力学改变相关。血管壁病变中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不良生活方式加速其进程,动脉炎可由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血液成分改变包括凝血因子异常(易栓症、长期口服避孕药)和血小板异常(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长期大量饮酒)易致血栓形成;血流动力学改变中低血压在老年人血管调节差时易致脑缺血,心律失常中心房颤动在有心脏病史者尤其是老年人中易引发血栓致脑梗塞。 一、血管壁病变 (一)动脉粥样硬化 1.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相对更易患病,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弹性下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逐渐增加。动脉粥样硬化会使血管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闭塞,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从而引发急性脑梗塞。例如,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因素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而这些因素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 2.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高脂饮食会导致血液中胆固醇等脂质成分升高,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缺乏运动使身体代谢减慢,脂质更容易堆积;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管的正常功能。 (二)动脉炎 1.病史因素: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可能合并动脉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这些疾病会累及动脉血管,导致血管炎症、狭窄或闭塞。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会攻击血管壁,引发动脉炎,进而增加急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 二、血液成分改变 (一)凝血因子异常 1.病史因素:患有易栓症等疾病的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因子异常,如抗凝血酶缺乏、蛋白C或蛋白S缺乏等。这些患者的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随血流到达脑部血管时,就可能堵塞血管引发急性脑梗塞。例如,遗传性易栓症患者由于遗传因素导致凝血因子功能异常,比正常人更易发生血栓栓塞事件。 2.特殊人群情况:长期口服避孕药的女性,由于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成分可能影响凝血功能,使血液处于相对高凝状态,增加了急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对于这类女性,需要权衡口服避孕药的利弊,定期监测凝血功能等指标。 (二)血小板异常 1.生活方式与病史: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体内血小板数量异常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此外,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酒精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导致血小板聚集性增加,也可能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进而引发急性脑梗塞。例如,长期大量饮酒者的血小板功能可能出现紊乱,使得血液更容易凝固形成血栓。 三、血流动力学改变 (一)低血压 1.年龄与生理状态:老年人的血管调节功能相对较差,当发生严重低血压时,如大出血、剧烈呕吐、腹泻等导致血容量不足,或因心脏疾病引起心输出量减少时,脑部的血液灌注压下降,容易发生脑缺血,严重时可引发急性脑梗塞。例如,老年人在夏季大量出汗后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容易出现低血压,进而影响脑部血液供应。 2.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对于老年人,要注意避免快速降压,在使用降压药物时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剂量,同时要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防止因血压过低导致脑梗塞。 (二)心律失常 1.病史因素:心房颤动是导致急性脑梗塞的常见心律失常类型。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在心房内瘀滞,容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进入脑部血管后会引起血管堵塞。有心脏病史尤其是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脑梗塞的风险明显增加。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常合并心房颤动,其发生脑梗塞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很多。 2.年龄与病情管理:老年人发生心房颤动的概率相对较高,对于这类患者需要积极进行抗凝治疗等措施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急性脑梗塞的发病风险。同时,要定期进行心脏相关检查,监测心律失常的情况。

    2025-09-30 13:41:17
  • 癫痫的睡眠癫痫是怎样的

    睡眠癫痫是与睡眠觉醒周期密切相关的癫痫类型,发作多在睡眠中或觉醒前后,表现多样,诊断靠病史采集和脑电图,治疗包括药物和生活方式调整,儿童和女性患者有特殊注意事项。 一、睡眠癫痫的定义 睡眠癫痫是指发生在睡眠周期中的癫痫,是癫痫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发作与睡眠觉醒周期密切相关。 二、睡眠癫痫的发作特点 1.发作时间 多发生在睡眠过程中或觉醒前后的短时间内。儿童和青少年是睡眠癫痫的高发人群,这与该年龄段神经系统发育特点有关,儿童的神经系统尚在不断成熟过程中,更容易受到睡眠周期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癫痫发作。例如,有些患儿可能在刚入睡不久的非快速眼动睡眠期,或者快醒时的快速眼动睡眠期发作。 2.发作表现 症状多样:可以表现为单纯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或全面性发作等。单纯部分性发作可能仅表现为身体某一局部的抽搐,如一侧肢体的轻微抽搐等;复杂部分性发作可能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等,比如患儿可能出现发呆、咀嚼、摸索等无意识的动作;全面性发作则可能出现全身抽搐、意识丧失等情况。在睡眠中发作时,由于睡眠环境相对安静,发作可能相对更容易被家人观察到一些不典型的表现,比如睡眠中突然惊醒、哭闹等。 三、睡眠癫痫的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睡眠情况,包括入睡时间、睡眠深浅周期、是否有睡眠中异常行为等。同时要了解癫痫发作的具体表现、发作频率、发作与睡眠周期的关系等。对于儿童患者,还需要询问家长患儿在睡眠中的具体表现,比如是否有睡眠中肢体抽动、是否有异常的哭闹等情况,这对于判断是否为睡眠癫痫很重要。 2.脑电图检查 脑电图(EEG)是诊断睡眠癫痫的重要手段。睡眠脑电图监测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睡眠中发作相关的异常脑电活动。在睡眠脑电图监测过程中,能够观察到睡眠不同阶段的脑电变化以及是否存在癫痫样放电。例如,在快速眼动睡眠期或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出现的癫痫样放电,结合患者的发作表现,有助于诊断睡眠癫痫。 四、睡眠癫痫的治疗 1.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抗癫痫药物。不同的抗癫痫药物有不同的作用机制,需要根据癫痫发作的类型、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来选择。例如,对于部分性发作的睡眠癫痫患者,可能会选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等药物;对于全面性发作的患者,可能会选用丙戊酸钠等药物。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决定,患者不能自行用药。 2.生活方式调整 保证充足睡眠:对于睡眠癫痫患者,保证规律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非常重要。儿童患者需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一般来说,幼儿每天需要12-14小时睡眠,学龄儿童需要10-12小时睡眠等。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要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保持卧室安静、舒适、黑暗和适宜的温度等。 避免睡眠剥夺:睡眠剥夺会诱发癫痫发作,所以患者要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因为学习等原因导致睡眠不足。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睡眠癫痫时,除了关注癫痫发作的控制外,还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家长要密切观察儿童患者在用药后的生长发育情况,如身高、体重、智力发育等方面。同时,在生活护理上要更加细致,保证儿童的睡眠安全,避免在睡眠中因为发作而发生意外,如从床上跌落等。 2.女性患者 女性睡眠癫痫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阶段可能会受到激素变化的影响,从而影响癫痫的发作频率。在月经前期等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的时期,要更加注意睡眠和生活规律,减少癫痫发作的诱因。同时,在考虑妊娠等情况时,需要与医生充分沟通,因为抗癫痫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需要权衡癫痫发作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2025-09-30 13:40:24
  • 脑梗的先兆

    脑梗可能出现多种先兆表现,包括短暂性视力障碍(因脑部血液循环异常致视网膜等供血短暂不足,中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者易出现)、肢体麻木无力(脑部神经纤维缺血致相应肢体感觉运动异常,中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者易出现)、言语不利(语言中枢区域供血受影响致语言功能神经传导障碍,中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者易出现)、头晕头痛(脑部血液循环异常致颅内压力变化或神经受刺激,中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者易出现)、精神状态改变(脑部供血异常影响神经递质平衡和神经功能,中老年人、不良生活方式及有基础病史者易出现)。 一、短暂性视力障碍 (一)表现及原理 部分脑梗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短暂性的视力模糊或视野缺损,这种情况通常能在短时间内自行恢复。这是因为脑部血液循环出现异常,影响了视觉中枢或相关神经传导通路,导致视网膜等视觉相关结构的供血短暂性不足。例如,研究发现,当脑部血管存在微小血栓或血流动力学改变时,就可能引发这种短暂性视力障碍。 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等情况增多,增加了血管病变导致供血异常的风险;生活方式上,长期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血管病变,使这类先兆出现的几率升高;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本身血管状况较差,发生短暂性视力障碍作为脑梗先兆的可能性更大。 二、肢体麻木无力 (一)表现及原理 患者会感觉一侧肢体突然出现麻木、无力的症状,比如拿东西时突然拿不住,或者单侧肢体活动不灵活。这是由于脑部负责运动和感觉传导的神经纤维受到缺血影响,导致相应肢体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功能出现异常。比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发生短暂性供血不足时,就可能出现对侧肢体的麻木无力。 年龄上,中老年人是高发群体,原因同上述短暂性视力障碍;生活方式不良会加重血管病变,进而增加肢体麻木无力作为脑梗先兆的可能性;有基础病史的人群血管病变基础存在,更容易出现这种肢体异常表现。 三、言语不利 (一)表现及原理 患者可能出现说话不清楚、言语不利索的情况,比如说话时发音不准、表达不流畅等。这是因为语言中枢相关区域的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导致语言功能的神经传导出现障碍。例如,大脑左半球的语言中枢区域血管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引发言语方面的异常。 年龄因素上,中老年人血管老化等问题使其更易出现;生活方式不良会加速血管病变,增加言语不利作为脑梗先兆的风险;有基础病史人群血管状态不佳,更易出现言语不利的先兆表现。 四、头晕头痛 (一)表现及原理 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的症状,头晕可能是持续性或间歇性的,头痛的程度和性质因人而异。这是因为脑部血液循环异常,导致颅内压力变化或神经受到刺激引起。比如,脑部血管痉挛或血流减少时,可能引发头晕头痛。 年龄方面,中老年人血管调节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头晕头痛作为脑梗先兆;生活方式中长期精神紧张、劳累等会加重血管负担,增加头晕头痛的发生几率;有基础病史人群血管病变基础存在,头晕头痛作为脑梗先兆的可能性更高。 五、精神状态改变 (一)表现及原理 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精神萎靡、嗜睡,或者原本性格等方面发生异常改变,比如原本开朗的人变得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等。这是因为脑部血液供应异常影响了神经递质的平衡和神经功能,从而导致精神状态的改变。例如,脑部缺血影响了与情绪、精神相关的神经区域功能。 年龄上,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受影响,因为其身体机能衰退,血管等状况不如年轻人;生活方式不良会进一步干扰神经功能和血液循环,增加精神状态改变作为脑梗先兆的可能;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身体内环境处于异常状态,更容易出现精神状态的异常变化。

    2025-09-30 13:38:06
  • 脑梗严重了会怎么样

    脑梗严重会使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加重,引发多种并发症,还会影响认知功能,不同年龄、性别及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受影响情况各异,老年患者恢复弱、并发症风险高,儿童严重脑梗影响多方面发展,妊娠期女性严重脑梗影响复杂,有基础疾病患者病情易恶化。 一、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加重 运动功能障碍:脑梗严重时,脑部负责运动调控的区域受损,患者原本可能出现的肢体无力会进一步加重,甚至可能发展为完全不能活动。例如,原本只是单侧肢体轻度偏瘫,严重后可能整个单侧肢体完全瘫痪,无法进行自主运动,这会极大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如无法自己穿衣、翻身等。从神经学角度看,是因为脑部控制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受到严重破坏,神经冲动无法正常传递到肌肉,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而瘫痪。 感觉功能异常:患者的感觉功能会出现更明显的障碍,可能从轻微的感觉减退发展为感觉缺失。比如原本对痛觉、温度觉还有部分感知,严重后可能对这些感觉完全没有反应。这是由于脑部负责感觉处理的区域受损,影响了对各种感觉信号的接收和处理,导致患者无法正确感知外界的感觉刺激。 语言功能障碍:如果脑梗影响到语言中枢相关区域,严重时语言功能会严重受损,可能从说话不清、表达困难发展为完全不能说话,也可能出现理解语言困难的情况,如听不懂别人的话语。这是因为语言中枢的神经细胞受损,影响了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功能,破坏了正常的语言神经传导和处理过程。 二、引发多种并发症 肺炎:脑梗严重的患者往往长期卧床,吞咽功能可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误吸,从而引发肺炎。患者会出现发热、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的肺炎可能导致呼吸衰竭等更严重的后果。长期卧床使得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加上吞咽障碍误吸,为细菌的滋生创造了条件,肺部感染的风险大大增加。 深静脉血栓形成:由于患者活动受限,肢体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特别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如果血栓脱落,可能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引发肺栓塞,这是非常危急的情况,可导致患者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严重时危及生命。活动受限使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消化道出血:脑梗严重时,可能引发应激性溃疡,导致消化道出血。患者可能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严重的消化道出血会引起患者贫血、休克等并发症。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引起下丘脑等部位的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胃肠黏膜缺血、缺氧,黏膜屏障受损,从而引发消化道出血。 三、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痴呆风险增加:脑梗严重时,大脑多个区域受损,会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导致痴呆的发生风险明显增加。患者可能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执行功能障碍等,如记不住刚发生的事情,难以完成复杂的日常任务等。这是由于脑部的多个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受损,影响了大脑的认知相关区域的正常功能,导致认知能力逐渐下降。 情感障碍:还可能出现情感障碍,如抑郁、焦虑等。患者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或者出现过度焦虑、紧张等情绪表现。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影响了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和神经回路,导致情绪调节功能失调。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脑梗严重后的影响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较差,脑梗严重后恢复能力更弱,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相对更高;儿童发生脑梗相对罕见,但一旦严重,对其神经系统发育等的影响更为严重,可能影响智力、运动等多方面的正常发展。女性和男性在脑梗严重后的表现可能没有本质差异,但需要考虑到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如妊娠期等,如果妊娠期发生严重脑梗,对母婴的影响更为复杂和严重。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脑梗严重后病情往往更易恶化,因为基础疾病会进一步损害血管等,加重脑部的缺血缺氧情况。

    2025-09-30 13:35:0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