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展开
  • 摔倒了导致脑出血能恢复正常人吗

    摔倒导致脑出血后能否恢复正常人取决于脑出血严重程度、治疗干预及时性及患者自身因素,如少量、非功能区出血等较轻情况,及时手术、综合治疗及年轻、基础健康好、康复训练规范者恢复可能较好,反之则差。 出血量:如果是少量脑出血,如幕上出血量小于30毫升、幕下出血量小于10毫升,患者临床症状相对较轻,经过及时治疗,多数患者有可能恢复到接近正常人的状态。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小量脑出血患者在积极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明显,日常生活能力能够较好恢复。而大量脑出血,如幕上出血量大于30毫升、幕下出血量大于10毫升,往往会导致严重的颅内压增高、脑疝形成,即使经过抢救存活,也很可能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长期昏迷、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等,难以恢复到正常人状态。 出血部位:重要功能区的脑出血预后相对较差。比如脑干出血,脑干是人体的生命中枢,即使出血量很少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患者往往会出现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的不稳定,且预后多不佳,很难恢复如常。而非功能区的少量脑出血,经过治疗后恢复的可能性相对较大。 治疗干预的及时性 手术治疗时机:对于需要手术清除血肿的脑出血患者,手术时机非常关键。如果能够在发病后6-24小时内进行手术,有利于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受压,从而改善预后。例如有研究显示,及时手术的患者相较于延迟手术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更好的比例更高。如果延误手术时机,脑组织受损严重,会影响恢复程度。 综合治疗措施:包括降颅压、控制血压、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及时且规范的综合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脑出血对脑组织的继发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例如合理控制血压可以避免再出血,降低颅内压药物能够减轻脑水肿,为神经修复创造良好的环境。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年轻患者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强,对脑出血的耐受性相对较好,在经过积极治疗后恢复的潜力更大。而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身体机能衰退,恢复能力相对较弱,即使经过治疗,也更容易遗留后遗症。 基础健康状况:本身基础健康状况良好的患者,在脑出血后恢复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例如没有严重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的患者,能够更好地耐受治疗过程和疾病带来的影响,有利于神经功能的修复。而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恢复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更多的并发症,影响恢复程度。 康复训练:发病后早期、规范的康复训练对于神经功能恢复至关重要。如果患者能够在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包括肢体的被动运动、主动运动、认知训练等,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重塑,提高恢复的程度。例如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部分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等能够得到明显改善,从而更接近正常人的生活状态。 总体而言,摔倒导致脑出血后是否能恢复正常人不能一概而论,需要综合考虑上述多种因素。

    2025-09-30 11:54:47
  • 血压到多少容易脑出血

    当收缩压超180mmHg和(或)舒张压超120mmHg属高血压急症,脑出血风险显著增加,其发生还与个体基础健康状况有关。长期高血压使脑血管病变易致破裂出血,不同人群风险有差异,预防需合理控压,一般人群、特殊人群控压及生活方式调整等有不同建议。 血压水平与脑出血风险的关系 长期高血压的影响:长期的高血压会使脑血管发生病变,例如导致脑血管壁弹性减退、变薄、形成微动脉瘤等。当血压突然剧烈升高时,这些病变的脑血管就容易破裂出血。即使血压不是瞬间极度升高,长期高血压造成的血管病变也会逐步增加脑出血的发生几率。比如一些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处于160-180/100-110mmHg左右,若血压进一步波动升高,就更易引发脑出血。 不同人群的差异 老年人群:老年人血管弹性差,本身血管就相对脆弱,对于血压的调节能力也下降。所以老年人血压在相对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如收缩压160mmHg左右,也可能因为长期高血压导致的血管病变而发生脑出血。例如一位65岁的老年人,有10年以上高血压病史,血管已经因为长期高血压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硬化和微动脉瘤形成,此时如果血压突然升高到180/110mmHg左右,就极容易引发脑出血。 中青年人群:中青年人群如果本身有一些特殊的基础疾病,比如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那么相对较低的血压也可能引发脑出血。但一般情况下,中青年人群发生脑出血时血压往往也处于较高水平,比如收缩压超过200mmHg等。不过也有部分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平时血压控制不佳,血压长期处于150-160/90-100mmHg左右,若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诱因下,血压急剧上升,也可能导致脑出血。 预防脑出血的血压管理建议 一般人群:应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建议普通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收缩压低于140mmHg和舒张压低于90mmHg;对于合并糖尿病、肾病等高危疾病的患者,血压应控制在收缩压低于130mmHg和舒张压低于80mmHg。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保持心理平衡等,来辅助控制血压。 特殊人群 老年人群:老年人群在控制血压时要注意平稳降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过大更容易损伤血管。可以选择长效降压药物,每天一次服用,以维持平稳的血压。同时,要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患有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的人群,除了严格控制血压外,还需要定期进行脑血管的检查,密切关注脑血管的状况。如果有脑血管畸形相关的症状,如头痛、头晕等,要及时就医。对于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在控制血压的同时,还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也会加重血管病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2025-09-30 11:52:38
  • 快速缓解头痛的方法

    非药物可快速缓解头痛,包括休息与放松(调整环境、深呼吸、冥想)、冷敷或热敷(根据头痛类型选择)、穴位按摩(按压太阳穴、按摩风池穴);特殊人群缓解头痛需注意,儿童用非药物时要注意方式且头痛严重及时就医,孕妇主要选非药物且严重时遵医嘱,老年人要注意动作轻柔且结合自身情况。 一、非药物快速缓解头痛方法 (一)休息与放松 1.环境调整:找一个安静、光线柔和的房间躺下或坐下休息,避免强光、噪音等刺激。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在舒适的儿童房,保证环境安静温馨;成年人可选择卧室等私密空间。生活方式上,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的人群更需注意定时休息调整环境。 2.放松技巧 深呼吸: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缓缓呼气,重复几次。这种方法适用于各年龄段,儿童可以在家长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深呼吸练习,成年人工作间隙也可随时进行。 冥想:专注于当下,排除杂念。对于有一定认知能力的人群,冥想能帮助放松身心缓解头痛。比如每天花几分钟进行简单冥想,长期坚持对缓解头痛有一定益处。 (二)冷敷或热敷 1.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额头或疼痛部位,每次15-20分钟。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轻血管扩张引起的头痛。但要注意,儿童皮肤较娇嫩,冷敷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冻伤。对于有感冒引起头痛的人群,冷敷可能有一定缓解作用。 2.热敷:用热毛巾或热水袋敷在疼痛部位,适用于因寒冷刺激、肌肉紧张引起的头痛。热敷能促进血液循环,放松肌肉。不过,偏头痛发作时有时冷敷更有效,需根据头痛类型选择。 (三)穴位按摩 1.按压太阳穴: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压两侧太阳穴,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按摩。不同年龄人群都可操作,儿童可由家长帮助轻柔按摩太阳穴。对于长期伏案工作导致头痛的人群,适当按摩太阳穴能缓解疲劳引起的头痛。 2.按摩风池穴:风池穴位于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用拇指和食指按摩风池穴,有一定缓解头痛作用。 二、特殊人群快速缓解头痛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头痛原因多样,如发热、用眼过度等。非药物缓解是首选,若采用冷敷,要注意冰袋外面包裹毛巾,避免直接接触皮肤;按摩时力度要轻柔。如果儿童头痛频繁或伴有呕吐、意识改变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能仅依靠自行缓解方法。 (二)孕妇 孕妇头痛需谨慎处理。非药物方法是主要选择,如休息、适度按摩等。应避免随意使用药物,因为很多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如果头痛严重,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处理,不能自行盲目采取可能有风险的缓解措施。 (三)老年人 老年人头痛可能与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等有关。在采取缓解措施时,要注意动作轻柔。如果是高血压引起的头痛,单纯非药物缓解可能不够,需结合监测血压等情况,必要时就医。同时要考虑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疾病,选择缓解方法时要避免对其他疾病产生不利影响。

    2025-09-30 11:50:43
  • 周围神经病的症状

    周围神经病可导致多种症状,包括感觉异常、运动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疼痛等,不同人群可能需要特别关注,治疗方法包括就医治疗、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管理疼痛和定期复查等。 1.感觉异常:患者可能会感到麻木、刺痛、烧灼感、寒冷感或疼痛。这些感觉异常可能会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出现,如四肢、面部或腹部。 2.运动障碍:周围神经病可能会影响肌肉的运动功能,导致肌肉无力、肌肉萎缩或运动不协调。患者可能会出现行走困难、手部精细动作不灵活等症状。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自主神经控制身体的自主功能,如心跳、呼吸、消化和排汗等。周围神经病可能会导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出现出汗异常、体位性低血压、胃肠功能紊乱等症状。 4.疼痛:疼痛是周围神经病常见的症状之一。疼痛可能会在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的区域出现,也可能是全身性的疼痛。 5.其他症状:在某些情况下,周围神经病还可能导致皮肤变薄、毛发脱落、指甲易碎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周围神经病的症状可能因病因、病变部位和严重程度而有所不同。如果怀疑自己患有周围神经病,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医生通常会进行身体检查、神经电生理检查等,以确定具体的病因和病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对于周围神经病患者,以下是一些建议: 1.就医治疗: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 3.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有助于维持身体健康。 4.管理疼痛:如果疼痛严重,可以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止痛药。 5.定期复查: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进行复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和治疗效果。 此外,特殊人群在周围神经病方面可能需要特别关注: 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围神经病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药物的耐受性。 2.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容易并发周围神经病。控制血糖水平对于预防和治疗周围神经病非常重要。糖尿病患者应定期进行神经检查,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3.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某些药物,如化疗药物、抗抑郁药等,可能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在使用这些药物时,应密切关注身体的变化,并及时告知医生。 4.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患有其他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尿毒症等,也可能增加周围神经病的风险。这些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并注意保护周围神经。 总之,周围神经病的症状多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和采取适当的措施可以帮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特殊人群在面对周围神经病时需要更加谨慎,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和管理。

    2025-09-30 11:49:28
  • 脑梗打嗝原因

    脑梗打嗝的原因包括中枢性因素和其他相关因素,中枢性因素有脑干病变影响神经传导及脑部神经传导通路受影响,外周性因素中膈神经受刺激相对次要,其他相关因素有患者整体状况影响及心理因素作用,老年脑梗患者因身体机能衰退等更易出现打嗝。 一、中枢性因素 1.脑干病变影响 脑干是调节呼吸、循环等重要生命活动的中枢,同时也是呃逆反射弧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脑梗发生在脑干区域时,例如累及延髓等部位,会干扰正常的呃逆反射弧神经传导。延髓内存在与呃逆相关的神经核团及神经通路,脑梗导致这些结构受损,使得神经冲动的传导紊乱。比如,正常情况下,呼吸中枢、膈神经等相关神经的协调作用维持着正常的呼吸和呃逆反射,脑干脑梗破坏了这种协调机制,就可能引发打嗝。这种情况在老年脑梗患者中较为常见,因为老年人脑血管储备功能下降,脑梗后脑干受损的概率相对较高。 2.脑部神经传导通路受影响 脑梗后,脑部的神经传导通路受到破坏,影响了从大脑皮质到膈神经等相关结构的神经信号传递。大脑皮质对呃逆反射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当脑梗导致大脑皮质与脑干、脊髓等部位的神经联系中断或受阻时,会使呃逆反射失去正常的皮质调控,从而出现异常的打嗝现象。不同部位的脑梗可能通过不同的神经传导通路影响呃逆反射,例如累及额叶、颞叶等与皮质调控相关区域的脑梗,都可能间接导致打嗝。 二、外周性因素相关影响相对次要 1.膈神经受刺激 虽然外周性因素在脑梗打嗝中相对中枢性因素影响较小,但脑梗后可能导致膈神经受到刺激。脑梗引起局部脑组织水肿等改变,可能波及到膈神经周围组织,使膈神经受到机械性刺激或炎症刺激。膈神经受到刺激后会引起膈肌不自主收缩,从而引发打嗝。不过,这种外周性因素往往是在中枢性因素基础上,通过影响膈神经而间接导致打嗝,其单独引发脑梗打嗝的情况相对少见。 三、其他相关因素 1.患者整体状况影响 脑梗患者往往存在身体机能的下降,例如长期卧床、活动减少等。长期卧床可能导致胃肠道蠕动减慢,胃内气体积聚,刺激膈肌引发打嗝。同时,脑梗患者可能存在电解质紊乱等情况,例如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也可能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包括膈肌的兴奋性,从而增加打嗝的发生概率。对于老年脑梗患者,本身身体机能衰退,更容易出现这些相关情况,进而促使打嗝的发生。 2.心理因素的作用 脑梗患者由于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对预后的担忧等,可能产生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心理因素可能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等途径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和膈肌的运动,导致打嗝。例如,长期的焦虑状态可能使交感神经兴奋,影响胃肠道的正常蠕动和神经传导,从而引发打嗝。不同心理状态的脑梗患者,其打嗝的发生情况可能存在差异,性格较为敏感、对疾病担忧较重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打嗝症状。

    2025-09-30 11:47:4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