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志勤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展开
  • 脑萎缩初期会出现什么症状

    脑萎缩初期在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情绪和精神方面会有一系列表现,认知功能上有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运动功能上有肢体协调能力稍差、步态异常;情绪和精神方面有情绪不稳定、性格改变,且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人群表现各有差异。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难以长时间保持注意力专注于某一事物,在进行阅读、听讲等活动时容易分心。这与脑萎缩导致大脑对信息的整合和调控功能减弱有关,不同性别在注意力不集中的具体表现场景可能有差异,女性可能更易在家务活动中受影响,男性可能在工作任务中受影响。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加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存在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病的患者,脑萎缩初期注意力不集中症状可能更易出现且相对更严重。 运动功能方面 肢体协调能力稍差:表现为精细动作不如以前灵活,比如拿东西时可能握不稳,系纽扣、拿筷子等动作变得笨拙。这是由于脑萎缩影响了小脑等负责运动协调的脑区功能,小脑通过与大脑、脊髓等的神经联系来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以维持运动的协调性。儿童患者在运动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运动里程碑延迟达成等情况,老年人则可能在日常行走、上下楼梯时易出现步态不稳等情况,女性可能因肌肉力量相对较弱在精细动作方面受影响更明显,有长期不良运动习惯的人群运动协调能力下降可能更突出,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的人群运动协调障碍可能更早出现且程度更重。 步态异常:早期可能出现步态轻微异常,如行走时步伐变小、变慢,左右摇晃等。这与脑萎缩导致的平衡调节功能受损有关,大脑通过整合视觉、前庭觉和本体感觉等信息来维持身体平衡和正常步态。不同年龄人群步态异常表现不同,儿童可能在学步阶段出现步态异常相关问题,老年人步态异常可能增加跌倒风险,男性和女性在步态异常表现上可能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不同生活方式下,经常运动的人群步态相对更稳定,有下肢关节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脑萎缩初期步态异常可能更易发生且更明显。 情绪和精神方面 情绪不稳定:容易出现情绪波动,可能较以往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或者情绪变得易激惹。这是因为脑萎缩影响了大脑中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和脑区,如额叶、颞叶等,这些脑区对情绪的产生、调控起重要作用。不同年龄人群情绪不稳定的表现形式有差异,年轻人可能更多表现为焦虑情绪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老年人可能更易出现抑郁情绪且可能被误认为是衰老的正常表现而被忽视,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激素等因素影响在情绪方面更敏感,生活方式中压力过大、缺乏社交活动等可能加重情绪不稳定,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等基础病史的人群脑萎缩初期情绪不稳定症状可能更突出。 性格改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格上的变化,比如原本开朗的人变得沉默寡言,原本严谨的人变得变得粗心大意等。这与脑萎缩导致大脑对人格相关脑区功能的影响有关,大脑的特定区域参与塑造个体的性格特征。儿童患者性格改变可能在成长环境中被家长关注到,老年人性格改变可能被认为是衰老的表现,不同性别在性格改变的具体表现上可能因个体差异而异,生活方式中长期处于孤独环境等可能促使性格改变加速,有脑部外伤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性格改变可能更早出现。

    2025-09-26 13:51:37
  • 躺着没事,坐起来头晕恶心怎么办

    坐起时头晕恶心可能由体位性低血压、内耳疾病、颈椎病、贫血等原因引起,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需针对原因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并关注特殊人群健康。 一、可能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体位性低血压 原因:从卧位突然坐起时,血压调节不及时,导致脑供血不足。常见于老年人、长期卧床者、体质虚弱者等。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调节能力较弱;长期卧床者突然改变体位时,身体对血压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体质虚弱者本身血压基础可能偏低,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应对措施:坐起时动作要缓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例如先在床上坐一会儿,双腿下垂,适应后再缓慢站起。对于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家人应在旁边给予协助,防止摔倒受伤。 (二)内耳疾病 原因:如梅尼埃病,其发病机制与内耳淋巴循环障碍等有关,当体位改变时可诱发头晕恶心。梅尼埃病多见于中青年人,可能与劳累、精神紧张等因素有关,劳累会影响内耳的正常功能,精神紧张可能通过神经调节影响内耳循环。 应对措施: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舒畅。 (三)颈椎病 原因:颈椎病变可能压迫椎动脉,影响脑部供血,当体位改变时,椎动脉受压情况变化,导致头晕恶心。长期伏案工作者、低头玩手机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容易患颈椎病,年龄增长也会使颈椎发生退变,增加患病风险。 应对措施:避免长时间低头,定时活动颈部。可进行适当的颈部康复锻炼,如颈部的缓慢转动等,但要注意幅度和力度。如果症状严重,需就医进行针对性治疗,如牵引、理疗等。 (四)贫血 原因: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不足,携带氧气能力下降,坐起时脑部供血相对不足。贫血可由营养不良、失血等多种原因引起,女性、儿童等人群较易发生营养不良性贫血,如月经过多可能导致女性失血过多而贫血。 应对措施: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铁、维生素B12等造血原料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绿叶蔬菜等。贫血严重者需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相应的造血物质。特殊人群如孕妇,要注意孕期的营养补充,预防贫血对自身和胎儿的影响。 二、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身体机能衰退,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颈椎病等问题导致坐起头晕恶心。家属应格外关注老年人的日常活动,帮助老年人缓慢改变体位,家中可设置扶手等辅助设施防止摔倒。定期带老年人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二)儿童 儿童出现坐起头晕恶心的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贫血、内耳疾病等原因引起。儿童贫血可能与挑食、营养不良等有关,家长要注意儿童的饮食均衡,保证各种营养物质的摄入。如果儿童频繁出现这种情况,要及时就医,排查是否有内耳等方面的疾病,同时要注意儿童在活动时的安全,防止因头晕摔倒受伤。 (三)孕妇 孕妇在孕期身体负担加重,可能出现贫血等情况,容易在坐起时出现头晕恶心。孕妇要注意加强营养,尤其是铁等元素的摄入。同时,孕期激素变化等可能影响颈椎等部位,也需注意体位改变时的动作缓慢。如果头晕恶心症状严重,要及时就医,排除妊娠期特有的一些健康问题,如妊娠期高血压等,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2025-09-26 13:50:15
  • 脑挫伤脑出血严重吗

    脑挫伤脑出血严重性受出血部位、出血量、年龄等因素影响,轻度有轻微神经缺损、意识清;中度有明显颅内压增高、意识嗜睡等;重度大量出血致严重意识障碍等危急情况,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患者情况各有特点,病情轻重表现不同且影响预后及治疗护理等。 一、病情轻重的影响因素 脑挫伤脑出血的严重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是出血部位,若出血发生在重要功能区,如脑干等,即使出血量不多也可能非常严重,因为脑干是生命中枢,控制着呼吸、心跳等重要生理功能;若出血部位在非重要功能区,相对可能稍轻,但也需结合出血量等综合判断。其次是出血量,少量脑出血可能仅引起轻度头痛、头晕等症状,而大量脑出血会迅速导致颅内压增高,出现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甚至危及生命。年龄也是一个因素,老年患者往往基础状况较差,对脑出血的耐受性更差,病情可能进展更快且恢复相对困难;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仍在发育中,脑挫伤脑出血可能对其神经功能发育产生更严重的长期影响。 二、不同严重程度的表现 1.轻度情况:出血量较少,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轻度的肢体无力、轻微的言语不利等,意识通常清晰,生命体征相对稳定。这种情况下经过及时治疗,恢复的可能性较大,对长期预后影响相对较小,但仍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因为可能存在病情进展的情况。 2.中度情况:出血量中等,患者可能出现较明显的颅内压增高表现,如头痛加剧、呕吐频繁,意识可能出现嗜睡等情况,肢体运动障碍相对较明显,如肢体活动明显受限等。此时需要积极进行降颅压、控制出血等治疗,病情有一定的恢复可能,但可能会遗留一定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肢体后遗症、认知功能轻度障碍等。 3.重度情况:大量脑出血,患者迅速出现严重的意识障碍,如昏迷,颅内压急剧增高,可出现脑疝等危急情况,表现为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肢体强直等,随时可能危及生命。即使经过抢救生命体征平稳,也往往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如长期昏迷、重度肢体残疾、认知严重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特殊人群的情况 1.儿童患者:儿童脑挫伤脑出血后,由于其神经系统处于快速发育阶段,脑出血可能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发育和神经纤维的连接。例如,可能导致智力发育迟缓、运动功能障碍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因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成人不同,同时要注重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以最大程度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脑挫伤脑出血会使这些基础疾病加重,增加治疗的复杂性。例如,脑出血可能导致血压进一步波动,加重心脏负担等。在护理方面,需要更加关注老年患者的营养状况、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恢复能力较弱。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脑挫伤脑出血后的治疗和康复中,需考虑其特殊的生理阶段,如妊娠期、哺乳期等情况较为特殊。如果是妊娠期发生脑挫伤脑出血,治疗时要权衡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哺乳期患者用药需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影响婴儿,这就需要在选择治疗药物时格外谨慎,尽量选择对婴儿影响小的药物或暂停哺乳等措施。

    2025-09-26 13:49:14
  • 脑供血不足有生命危险吗

    脑供血不足本身一般不直接致立即生命危险,但不及时处理可引发严重后果威胁生命,其会影响日常生活,还可能引发脑梗死、血管性痴呆等,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妊娠期女性出现脑供血不足风险各异,需积极重视及时就医检查治疗避免发展为危及生命的严重情况。 一、一般情况下脑供血不足的影响 1.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脑供血不足会导致患者出现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例如,对于从事驾驶等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工作的人群,脑供血不足可能会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在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脑供血不足相关问题,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弹性下降等因素使得脑血管更容易出现供血不足的情况;而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群,如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的人,也更容易发生脑供血不足,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血管粥样硬化等病变,进而影响脑供血。 2.可能引发的严重情况 脑梗死:脑供血不足若持续发展,脑部局部组织长期缺血缺氧,可能会引发脑梗死。脑梗死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会导致相应脑组织坏死,出现偏瘫、言语障碍、认知功能障碍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果脑梗死发生在关键部位,如脑干等,可能会影响呼吸、心跳等重要生命体征的调节,从而危及生命。例如,脑干梗死可能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等严重后果。 血管性痴呆:慢性脑供血不足还可能逐渐进展为血管性痴呆,患者会出现进行性的认知功能减退、人格改变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病情一旦发展到较严重阶段,也可能因为并发症等因素间接威胁生命。 二、特殊人群脑供血不足的风险 1.老年人 老年人本身血管老化,脑供血不足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同时,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脑供血不足与这些基础疾病相互影响,例如高血压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加重脑供血不足;而脑供血不足又可能影响心脏的血液灌注等。所以老年人脑供血不足时,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如更容易出现脑梗死等严重脑血管事件,从而危及生命。 2.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脑供血不足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因先天性血管畸形、严重贫血等原因引起。例如严重贫血导致携氧能力下降,从而引起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影响儿童青少年的大脑发育,导致智力发育迟缓等问题,但一般不会直接立即危及生命,但长期的脑供血不足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是需要重视的,需要及时明确病因并进行干预。 3.妊娠期女性 妊娠期女性由于生理变化,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同时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可能影响脑血管功能。如果出现脑供血不足,可能会影响胎儿的供血供氧等情况。例如,严重的脑供血不足可能导致胎盘供血不足,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甚至可能引发妊娠期高血压等并发症,进而威胁母婴生命安全。 总之,脑供血不足本身不一定直接有生命危险,但需要积极重视并及时处理,以避免发展为严重的脑血管事件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一旦出现脑供血不足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头颅CT、磁共振血管成像等,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改善脑循环、控制基础疾病等。

    2025-09-26 13:46:18
  • 为什么会得三叉神经痛呢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因素包括血管压迫因素(如颅内血管对三叉神经的压迫及与年龄的关联)、神经损伤与病变因素(如神经脱髓鞘病变、神经炎症)以及其他因素(如遗传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全身系统性疾病因素),其中约80%-90%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血管压迫,中老年更常见,部分患者有家族聚集性,长期精神紧张等可诱发,全身病也可能间接影响。 一、血管压迫因素 (一)责任血管与三叉神经的关系 颅内的血管,如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等,可能会对三叉神经造成压迫。正常情况下,血管和神经之间有脑脊液缓冲,但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可能发生硬化等改变,弹性下降,就容易贴近、压迫三叉神经。研究发现,约80%-90%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血管对三叉神经的压迫,这种血管压迫会导致神经纤维的脱髓鞘改变,使得神经纤维之间的电信号出现异常传导,从而引发疼痛。 (二)年龄与血管因素的关联 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发生退行性变的概率升高,血管压迫神经的可能性也增大,所以三叉神经痛在中老年人群中相对更常见。一般4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逐渐升高,这与年龄增长导致血管状态改变密切相关。 二、神经损伤与病变因素 (一)神经脱髓鞘病变 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疾病可能影响到三叉神经的髓鞘。例如多发性硬化等脱髓鞘疾病,会破坏三叉神经的髓鞘结构。髓鞘的主要作用是绝缘和加快神经冲动传导,髓鞘受损后,神经冲动传导异常,容易引发神经异常放电,进而导致三叉神经痛。这种情况在患有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中更易出现相关症状。 (二)神经炎症 局部的感染、外伤等因素可能引起三叉神经的炎症反应。比如头面部的感染波及到三叉神经区域,炎症刺激神经会导致神经敏感性增高,引发疼痛。在儿童中,如果有头面部的感染病史,也可能增加三叉神经痛的发病风险,但相对成人概率较低。 三、其他因素 (一)遗传因素 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存在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提示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到一定作用。虽然具体的遗传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可能与三叉神经痛的易感性有关。不过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不是所有患者都能明确遗传因素的影响。 (二)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劳累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三叉神经痛。因为精神紧张等因素会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使得神经更容易处于敏感状态。例如一些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且精神压力大的人群,相比生活节奏舒缓、心态平和的人群,患三叉神经痛的风险可能会有所增加。对于儿童来说,长期的情绪不良、过度疲劳等也可能对神经调节产生影响,但相对而言,儿童发病更多与先天的神经发育或早期的一些病理因素相关。 (三)全身系统性疾病因素 一些全身系统性疾病也可能间接影响三叉神经而导致疼痛。例如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能影响到头部血管的状态,进而对三叉神经产生影响;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可能会引起神经病变,包括三叉神经的病变,从而增加三叉神经痛的发病风险。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这些全身疾病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中老年患者,本身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概率较高,就更需要关注这些疾病对三叉神经痛的影响。

    2025-09-26 13:44: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