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星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擅长:泌尿外科肿瘤微创治疗,膀胱癌保膀胱综合治疗,激光前列腺剜除术, 机器人微创手术。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陈俊星,男,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MGH)访问学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副主任。 1995年7月中山医七年制硕士毕业留院工作至今,2003年取得博士学位,2007年挂职德庆县人民医院副院长,2010年于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泌尿外科进修半年,从事本专业20余年。第一届全国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会青年委员,现任广东省泌尿生殖学会男性健康管理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泌尿外科分会激光学组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常委,广东省抗癌协会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协会泌尿外科分会委员。主持广东省级基金5项,参与国自然基金4项。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其中SCI第一或通讯作者文章十篇,最高分值5分余.《Oncotarget》审稿人,《Cancer Chemotherapy and Pharmacology(CCAP)》审稿人。参与多部专业论著编写。展开
个人擅长
泌尿外科肿瘤微创治疗,膀胱癌保膀胱综合治疗,激光前列腺剜除术, 机器人微创手术。展开
  • 小儿尿路感染有何特点

    小儿尿路感染有临床表现不典型、定位较困难、易复发和再感染、与解剖生理特点相关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特点等情况,临床表现新生儿期以全身症状为主,婴儿期仍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难准确表达,幼儿期有发热、尿频尿急尿痛等,定位困难因上下尿路感染表现有时无明显区别,复发多因治疗不彻底,再感染与小儿自身特点有关,解剖上女婴尿道短等、男婴有包茎等易致感染,生理上膀胱容量小等易感染,尿常规可辅助判断,尿细菌学检查可确诊,反复等需影像学检查了解解剖结构异常。 婴儿期:仍以全身症状为主,如发热、烦躁、哭闹、腹泻等,局部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等表述难以准确表达,可表现为排尿时哭闹、尿布有异常气味等。 幼儿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尿频、尿急、尿痛,可出现腹痛、遗尿等,尿频表现为排尿次数明显增多,尿急表现为不能控制排尿,尿痛表现为排尿时哭闹不安。 定位较困难 小儿尿路感染定位较为困难,因为小儿尿路解剖生理特点使得上、下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有时无明显区别。但一般来说,上尿路感染常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更明显,下尿路感染主要以膀胱刺激症状为主,但仅通过症状区分并不绝对准确,需要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进一步判断。 易复发和再感染 复发:多是因为治疗不彻底,在停药后症状再次出现,且致病菌与原先感染的相同。多见于抗菌药物使用疗程不足等情况,小儿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若治疗不规范易导致复发。 再感染:指上次感染已治愈,再次由不同菌株引起的感染。小儿尿道短、局部防御机制不完善等因素使其容易再次遭受细菌侵袭而发生再感染。 与解剖生理特点相关 解剖方面:女婴尿道短,外口暴露且接近肛门,易受细菌污染;男婴常有包茎、包皮过长等,也增加了尿路感染的风险。小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肌肉及弹力纤维发育不全,容易出现尿潴留而利于细菌生长繁殖。 生理方面:小儿膀胱容量较小,排尿次数多,且自身的抗菌能力相对较弱,如尿液中杀菌物质含量少等,这些生理特点都使得小儿容易发生尿路感染。 实验室检查特点 尿常规:离心尿沉渣中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考虑尿路感染;若有白细胞管型,提示肾盂肾炎。红细胞也可增多,严重感染时可有蛋白尿。 尿细菌学检查:清洁中段尿培养菌落计数≥10CFU/ml可确诊;10-10CFU/ml为可疑,需复查;<10CFU/ml可能为污染。耻骨上膀胱穿刺尿培养阳性,不论菌数多少,均可确诊。 影像学检查特点 对于反复尿路感染或迁延不愈的小儿,需进行影像学检查,如B超、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等,以了解尿路有无畸形等解剖结构异常情况。小儿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辐射等因素影响,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和风险,一般优先选择无创的检查方法。

    2025-10-11 12:38:47
  • 尿频尿量多怎么办

    尿频尿量多有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生理性如大量饮水或精神紧张,减少相应摄入、放松心情可缓解;病理性包括糖尿病、尿崩症、泌尿系统感染等,需就医检查并依病情治疗,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不适应及时就医,就医时要详细描述症状等信息,医生会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一、常见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生理性原因及处理 1.大量饮水或摄入含水分多的食物 若因短时间内大量饮用白开水、吃西瓜等含水量高的食物导致尿频尿量多,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一般减少相应的饮水量和含水量多的食物摄入后,症状会缓解。比如,减少1-2小时内的饮水量,观察尿频尿量多的情况是否改善。对于儿童来说,要注意控制其短时间内的液体摄入量,避免过量饮用果汁等。 2.精神紧张 当人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可能会出现尿频尿量多的情况。可以通过放松心情来缓解,如进行深呼吸、听舒缓的音乐等。对于儿童,家长要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避免给儿童过多压力。例如,在考试前等紧张场景下,引导儿童通过调整心态来减轻尿频尿量多的症状。 (二)病理性原因及处理 1.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的症状,其中多尿表现为尿频尿量多。这是因为血糖升高,超过肾糖阈,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导致渗透性利尿。此时需要就医进行血糖等相关检查,若确诊糖尿病,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如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等(具体治疗需遵循专业医生指导)。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要密切关注其血糖变化,合理安排饮食和运动,保证正常生长发育。 2.尿崩症 尿崩症是由于抗利尿激素缺乏或肾脏对抗利尿激素不敏感,导致肾小管重吸收水的功能障碍,引起多尿,表现为尿频尿量多。患者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如禁水-加压素试验等以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医生会根据具体类型给予相应治疗,如使用抗利尿激素等药物。儿童尿崩症患者要注意保证充足的液体摄入,避免脱水,同时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3.泌尿系统感染 泌尿系统感染时,炎症刺激膀胱黏膜,导致膀胱敏感性增高,出现尿频,同时炎症也可能影响尿液的生成和排泄,导致尿量相对增多。患者除了尿频尿量多外,还可能伴有尿急、尿痛等症状。需要进行尿常规等检查,若确诊泌尿系统感染,可使用抗生素治疗。儿童泌尿系统感染时,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多饮水,促进尿液冲刷尿道。 二、就医建议 如果尿频尿量多的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者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尿痛、血尿、发热等,应及时就医。就医时需要向医生详细描述症状出现的时间、频率、伴随症状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准确提供儿童的饮食、精神状态等信息,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医生可能会进行尿常规、血糖、肾功能等相关检查来明确病因。

    2025-10-11 12:37:52
  • 男人得了前列腺严重吗

    前列腺疾病常见类型有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等,不同类型严重程度不同,相关检查有直肠指诊等,需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如避免久坐等及定期体检来预防,发现前列腺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规范诊疗。 一、前列腺疾病的常见类型及严重程度评估 前列腺疾病有多种类型,常见的如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等。 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若能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不算严重,但若延误治疗可能转为慢性前列腺炎,会反复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但通常不会直接危及生命。其发病可能与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中青年男性较为常见,生活中久坐、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慢性前列腺炎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疼痛不适、排尿异常和性功能障碍等,对男性的心理和生活有一定影响,但通过规范治疗多数可缓解症状。 前列腺增生: 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早期可能仅有夜尿增多等轻微表现,病情进展后可出现排尿困难,如尿线变细、排尿等待、尿不尽等,严重时可引起尿潴留、肾功能损害等并发症。例如长期排尿困难会使膀胱压力增高,进而影响肾脏功能,这种情况下相对严重,需要积极治疗。 前列腺癌: 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严重程度差异较大。早期前列腺癌若能及时发现并治疗,预后相对较好;但晚期前列腺癌可能发生转移,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至骨骼等部位,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寿命,是比较严重的情况。发病与年龄、遗传、雄激素水平等因素相关,老年男性更易患前列腺癌。 二、相关检查与诊断 对于怀疑前列腺疾病的患者,通常需要进行直肠指诊、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前列腺超声、前列腺穿刺活检等检查。直肠指诊可以初步了解前列腺的大小、质地等;PSA检测对前列腺癌的筛查有重要意义,但PSA升高不一定就是前列腺癌,还可能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等有关;前列腺超声能观察前列腺的形态、结构等;前列腺穿刺活检是诊断前列腺癌的金标准。 三、预防与健康管理 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的预防,应避免久坐,定时起身活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促进盆腔血液循环。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对于前列腺癌的预防,要注意均衡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的摄入,减少高脂肪、红肉的摄入。 定期体检:中老年男性应定期进行前列腺相关检查,如50岁以上男性建议每年进行一次PSA检测和直肠指诊,以便早期发现前列腺疾病。 总之,男人得了前列腺疾病是否严重需要根据具体的疾病类型、病情阶段等多方面因素来综合判断,一旦发现前列腺相关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诊疗。

    2025-10-11 12:36:50
  • 前列腺炎怎么治才彻底

    前列腺炎治疗需综合多种方法,一般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调整与饮食注意;药物治疗有抗生素和α受体阻滞剂;物理治疗包含前列腺按摩和热疗;中医治疗有中药、针灸推拿等;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哺乳期女性、老年患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需个体化治疗且患者积极配合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 一、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避免长时间久坐、骑车,以免压迫前列腺,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规律性生活,不过度纵欲也不要禁欲。注意保暖,寒冷刺激可能加重前列腺炎症状。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提高机体免疫力。 饮食注意: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这些食物可引起血管扩张和器官充血,加重前列腺充血水肿,导致病情反复。多吃蔬菜水果,如苹果、西兰花等,保持大便通畅。 二、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若为细菌性前列腺炎,根据病原菌类型选用敏感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等。但需注意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避免滥用导致耐药等问题。 α受体阻滞剂:如坦索罗辛等,可松弛前列腺平滑肌,缓解排尿困难等症状。 三、物理治疗 前列腺按摩:定期进行前列腺按摩,可促进前列腺腺管排空,增加局部药物浓度,缓解前列腺炎症状。但急性前列腺炎患者禁忌前列腺按摩,以免炎症扩散。 热疗:利用多种物理手段产生的热效应,增加前列腺组织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有利于消炎和消除组织水肿,缓解疼痛等症状,如微波、射频等,但未婚及未生育者不建议使用热疗。 四、中医治疗 中药治疗: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前列腺炎可分为湿热下注、气滞血瘀、肾虚等不同证型,分别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补肾等治法的中药进行调理,如湿热下注型可选用八正散加减等。 针灸推拿:通过针刺相关穴位,如关元、气海、三阴交等,以及推拿按摩前列腺区域等方法,辅助改善前列腺炎症状,但需由专业医生操作。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前列腺炎相对少见,多与感染等因素有关,治疗时需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治疗方式,如一般治疗中的生活方式调整等,若需用药,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严格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 孕妇及哺乳期女性:孕妇及哺乳期女性患前列腺炎时,治疗需充分考虑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选择对胎儿和婴儿无不良影响的治疗方法,药物使用需咨询医生,权衡利弊后谨慎决定。 老年患者:老年前列腺炎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和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药物使用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要实现前列腺炎的彻底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等,才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的可能。

    2025-10-11 12:35:37
  • 一咳嗽就遗尿是什么原因

    尿失禁分为压力性、急迫性、混合型及其他原因导致的情况。压力性尿失禁女性常见,经产妇因盆底肌等损伤、绝经后雌激素下降等致腹压增加时尿道不能有效关闭致尿漏,经产妇产后应凯格尔运动,绝经后女性可补充雌激素并训练;急迫性尿失禁多因膀胱过度活动症或泌尿系统感染,前者可膀胱训练、用M受体拮抗剂,后者需抗感染;混合型尿失禁老年人常见,有压力性和急迫性因素,要避免刺激、综合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也可致,需治疗原发病并康复训练及护理预防并发症。 一、压力性尿失禁 成因:当咳嗽等腹压增加时,尿道括约肌不能有效关闭尿道,导致尿液不自主流出。女性较为常见,尤其是经产妇,由于分娩过程中盆底肌、尿道括约肌等损伤,使得盆底支持结构薄弱;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也会引起盆底组织萎缩、尿道黏膜变薄等,增加压力性尿失禁风险。男性可能因前列腺手术等损伤盆底结构等原因引发。 相关人群及应对:对于经产妇,产后应积极进行盆底肌锻炼,如凯格尔运动,有助于增强盆底肌力量,预防和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绝经后女性可在医生评估下适当补充雌激素,同时进行盆底肌训练等。 二、急迫性尿失禁 成因:膀胱过度活动症是常见原因,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在没有尿意时也会不自主收缩,当咳嗽等腹压增加时,容易诱发尿液排出。此外,泌尿系统感染也可能刺激膀胱,导致急迫性尿失禁,炎症使膀胱敏感性增高,稍有刺激就产生强烈尿意。 相关人群及应对: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对于泌尿系统感染患者,需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可通过膀胱训练来延长排尿间隔时间,逐渐增加膀胱容量;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M受体拮抗剂等药物治疗,但需注意药物可能的副作用,如口干等。 三、混合型尿失禁 成因:同时存在压力性尿失禁和急迫性尿失禁的因素,比如一些老年人,既有盆底肌松弛等压力性尿失禁的基础,又可能有膀胱功能退变等急迫性尿失禁的情况,在咳嗽等腹压增加时,两种情况共同作用导致遗尿。 相关人群及应对:老年人较为常见,需要综合评估病情。在生活方式上,要避免饮酒、咖啡等刺激性饮品,减少对膀胱的刺激。同时进行盆底肌训练等综合治疗,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等治疗。 四、其他可能原因 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疾病可能影响膀胱的神经控制,导致排尿功能紊乱,在咳嗽腹压增加时出现遗尿。例如脑卒中患者,病变影响了控制排尿的神经传导通路,使得膀胱的协调功能失常。 相关人群及应对:对于神经系统疾病患者,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同时进行排尿功能的康复训练等。在护理上要注意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并发症,家属需协助患者进行生活照料,保持皮肤清洁等。

    2025-10-11 12:34:4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