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宗伟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呼吸内科常见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病感染。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呼吸内科常见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病感染。展开
  • 过敏性鼻炎伴哮喘

    过敏性鼻炎伴哮喘是同一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共享免疫学等机制过敏原触发Th2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致鼻气道炎症有相应表现通过病史采集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包括避免过敏原及药物治疗儿童孕妇老年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关联 过敏性鼻炎伴哮喘是指同时发生的上呼吸道(鼻)和下呼吸道(气管、支气管)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两者共享相似的免疫学和病理生理学机制,均由Th2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驱动,过敏原暴露可同时引发鼻黏膜和气道黏膜的炎症反应,具有“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特点。 二、发病机制要点 1.免疫反应机制:过敏原进入机体后,激活Th2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等细胞因子,诱导B细胞产生免疫球蛋白E(IgE),IgE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受体,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触发炎症介质释放,如组胺、白三烯等,引起鼻黏膜和气道黏膜的炎症、水肿、黏液分泌增加等病理改变。 2.炎症通路共性:鼻和气道黏膜均存在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且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细胞因子等在两者炎症过程中发挥相似作用,导致鼻塞、流涕(鼻炎表现)与喘息、气急(哮喘表现)可同时或相继出现。 三、临床表现特征 1.过敏性鼻炎表现:反复发作的鼻痒、喷嚏(每天数次阵发性发作,每次多于3个)、清水样涕、鼻塞,症状可在晨起或接触过敏原后加重。 2.哮喘表现: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可因接触过敏原、冷空气等诱发,肺功能检查可见可逆性气流受限。 四、诊断要点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过敏史、鼻炎及哮喘发作的诱因、发作规律等。 2.辅助检查 肺功能检查:通气功能检测可见FEV/FVC比值降低等气流受限表现,支气管舒张试验或激发试验可协助诊断哮喘。 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或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明确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 鼻内镜检查:可见鼻黏膜苍白、水肿,鼻分泌物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鼻炎特征性表现。 五、治疗原则 1.避免接触过敏原:通过环境控制减少与过敏原接触,如室内使用防螨寝具、定期清洁等。 2.药物治疗 糖皮质激素:可通过吸入途径(如布地奈德吸入剂)同时控制鼻和气道炎症,是治疗的核心药物。 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能抑制白三烯介导的炎症反应,对鼻炎和哮喘均有一定控制作用。 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可缓解过敏性鼻炎的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需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不适当药物,选择儿童专用剂型的药物,用药时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2.孕妇患者: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可能致畸的药物。 3.老年患者: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用药时应监测药物血药浓度,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的药物,并关注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

    2025-10-14 16:05:34
  • 感冒咳嗽有血要紧不

    感冒咳嗽有血情况需分轻重来看,较轻情况有剧烈咳嗽致呼吸道黏膜破损、感冒合并普通咽喉炎;较严重情况有感冒引发肺炎、感冒合并肺结核,出现该情况要观察咯血等情况,少咯血可先观察,咯血多或伴其他严重症状要立即就医,不同人群需进行相应健康管理。 一、可能的较轻情况及原因 1.剧烈咳嗽导致呼吸道黏膜破损 当感冒引起剧烈咳嗽时,呼吸道的黏膜,如气管、支气管的黏膜会受到强烈的气流冲击。例如,感冒引发的炎症会使呼吸道黏膜处于相对敏感和脆弱的状态,剧烈咳嗽时,黏膜上的小血管可能会破裂,从而出现痰中带血的情况。这种情况一般相对较轻,随着感冒的好转,咳嗽症状减轻,黏膜修复,出血情况通常会逐渐消失。在年龄方面,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儿童感冒时如果剧烈哭闹、咳嗽也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由于儿童呼吸道黏膜相对娇嫩,更要注意观察咳嗽程度;对于成年人,长期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使呼吸道黏膜抵抗力下降,感冒时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感冒合并普通咽喉炎 感冒常常会合并咽喉炎,咽喉部的炎症会使局部黏膜充血。咳嗽时,充血的黏膜受到刺激,可能导致少量出血,表现为咳嗽有血。这种情况一般病情不会太严重,通过治疗感冒以及针对咽喉炎的适当护理,如多喝水等,炎症消退后出血情况会改善。对于有长期用嗓过度等生活方式的人群,如教师等,本身咽喉部就可能有一定基础状况,感冒时更容易出现咽喉炎相关的咳嗽有血情况。 二、可能较为严重的情况及原因 1.感冒引发肺炎 如果感冒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引发肺炎。肺炎时,肺部的组织受到炎症侵袭,肺部的血管可能会受损。例如,细菌性肺炎可能导致肺部组织出现化脓性炎症,破坏血管结构,从而出现较明显的咳嗽有血,可能还会伴有发热持续不退、呼吸困难等症状。这种情况相对严重,需要及时就医治疗。对于儿童来说,自身免疫力相对较弱,感冒后更易引发肺炎等较严重的并发症;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感冒后也较容易发展为肺炎等重症,需要特别关注。 2.感冒合并肺结核 如果感冒咳嗽有血的情况持续不缓解,还需要警惕合并肺结核的可能。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传染性疾病,除了咳嗽有血外,还可能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肺结核具有一定的传染性,需要及时进行相关检查,如痰涂片找结核杆菌、胸部CT等以明确诊断。对于有结核病接触史、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感冒后更要注意排查肺结核的可能。 当出现感冒咳嗽有血的情况时,首先要注意观察咳嗽的频率、咯血的量等情况。如果咯血较少,咳嗽症状相对较轻,可以先尝试多休息、多喝水,观察病情变化。但如果咯血较多,或者伴有发热持续不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胸部X线或CT、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健康管理,儿童要避免剧烈哭闹和过度咳嗽,老年人要注意保暖、增强自身抵抗力等。

    2025-10-14 16:05:16
  • 感冒引起咳嗽一直干咳怎么回事

    感冒引起一直干咳有炎症刺激呼吸道黏膜、气道高反应性等常见原因,不同人群如儿童、成人、有基础病史人群感冒干咳各有特点,还可通过环境调整、饮食调整、休息与保暖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来缓解。 一、感冒引起一直干咳的常见原因 (一)炎症刺激呼吸道黏膜 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如鼻病毒、冠状病毒等,病毒侵袭上呼吸道后,会引发炎症反应,导致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从而引起干咳。例如,病毒感染可使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产生炎性分泌物,这些刺激会持续作用于咳嗽感受器,引发干咳症状。 (二)气道高反应性 感冒后,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受到一定影响,气道可能处于高反应状态。当受到外界轻微刺激,如冷空气、异味等,就容易诱发咳嗽反射,表现为一直干咳。研究表明,感冒后气道高反应性的发生与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神经末梢暴露等因素有关。 二、不同人群感冒干咳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一)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感冒后更容易出现干咳情况。儿童的呼吸道相对狭窄,炎症刺激下咳嗽反射更敏感。例如,婴幼儿感冒时,由于不会吐痰,炎性分泌物刺激呼吸道更易引发干咳,且儿童的气道高反应性可能较成人更明显,在感冒恢复后,气道高反应性可能仍会持续一段时间,导致干咳持续存在。 (二)成人 成人感冒后干咳,可能与自身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若成人本身有吸烟习惯,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进一步刺激已经因感冒处于敏感状态的呼吸道,加重干咳症状。此外,不同性别在感冒干咳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感冒后可能更容易出现持续干咳的情况。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对于本身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哮喘患者,感冒后更容易诱发干咳且症状可能更严重。因为这类人群的呼吸道原本就存在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感冒会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导致干咳持续不缓解。而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在使用某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时,也可能因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影响,使感冒后干咳的表现有所不同,需要特别关注药物与感冒症状之间的相互作用。 三、感冒干咳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环境调整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湿润,适宜的温度(20℃-25℃)和湿度(50%-60%)。可以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避免空气过于干燥刺激呼吸道加重干咳。对于儿童,还应注意室内定期通风换气,但要避免让儿童直接吹冷风。 (二)饮食调整 感冒干咳时,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可以适当多吃一些润肺的食物,如雪梨、银耳等。雪梨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的作用,可将雪梨炖煮后食用;银耳能滋阴润肺,可煮成银耳羹饮用。对于儿童,要注意食物的质地,避免过硬、过烫的食物,以免刺激呼吸道。 (三)休息与保暖 保证充足的休息,让身体有足够的能量来对抗感冒。同时要注意保暖,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儿童和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更要注意保暖,避免再次受凉加重干咳症状。

    2025-10-14 16:04:18
  • 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怎么办

    针对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观察病情来应对,若出现体温持续高于39℃、伴有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或儿童发烧超3天无好转、伴有耳部疼痛等,成人发烧伴有胸痛等情况需及时就医,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出现发烧也应及时就医。 一、物理降温 1.适用于各年龄段:对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首先可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对于儿童,可使用湿毛巾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来降温;对于成人也可采用类似方法。物理降温要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着凉,擦拭时注意观察皮肤情况,若出现皮肤苍白、青紫或患者不适等情况应立即停止。 2.针对不同年龄特点:低龄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擦拭时要注意力度轻柔,选用柔软的毛巾,且避免擦拭前胸、腹部等部位;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和成人,可适当增加擦拭范围和力度,但也要注意避免过度刺激皮肤。 二、补充水分 1.各年龄段通用:发烧会使人体水分散失增加,所以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多喝温开水,也可以适当喝一些淡盐水,以补充因出汗丢失的电解质。对于儿童,要少量多次饮水,避免一次大量饮水引起呕吐等不适;对于成人,也应定时饮水,保持身体水分平衡,促进新陈代谢,帮助身体散热。 2.不同年龄的饮水方式调整:婴儿可通过增加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次数来补充水分;幼儿和儿童可以用杯子或吸管杯饮用;成人则可以正常饮用开水或淡盐水,但要注意避免饮用含糖饮料等,以免加重身体负担。 三、观察病情 1.全面观察:密切观察发烧的程度、持续时间以及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咳嗽、流涕、咽痛、头痛等。对于儿童,还要注意精神状态、食欲等情况。如果发烧体温持续升高(如儿童体温超过38.5℃且持续不退,成人体温超过39℃且持续时间较长),或伴有呼吸急促、抽搐、剧烈头痛、呕吐等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2.不同年龄的观察重点:低龄儿童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更要关注其精神状态和肢体活动情况;青少年和成人要关注自身症状的变化以及体温的波动情况。同时,要注意观察发烧是否有反复的规律,比如是每天固定时间发烧还是无规律发烧等,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情有重要参考价值。 四、就医指征 1.需及时就医的情况:当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且体温持续高于39℃,或伴有呼吸困难、意识模糊、抽搐等情况时,无论年龄大小都应立即就医。对于儿童,如果发烧持续超过3天仍无好转迹象,或者发烧同时伴有耳部疼痛、颈部僵硬等情况也需及时就医;成人如果发烧伴有胸痛、严重咳嗽且咳痰带血等情况也应尽快就医。 2.特殊人群的特殊就医情况:对于老年人,由于其身体机能下降,对发烧的耐受性较差,即使体温不是特别高,但如果伴有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出现发烧症状时也应及时就医,因为老年人可能更容易出现病情恶化的情况;对于孕妇,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发烧时也需要谨慎对待,应及时就医,以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2025-10-14 16:02:59
  • 甲流怎么预防传染

    预防甲流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优先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注重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咳嗽打喷嚏注意呼吸道卫生;保持室内通风和物品清洁;减少聚集和接触,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并保持社交距离;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群需根据自身特点做好相应预防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疫苗接种 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甲流最有效的手段之一。6月龄-5岁儿童、60岁及以上老年人、特定慢性病人群、医务人员、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以及孕妇或准备在流感季节怀孕的女性等属于优先接种人群。疫苗一般在流感季节前接种,能有效降低感染甲流的风险及减轻感染后的症状严重程度。 二、个人卫生习惯 手部卫生:勤用肥皂或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尤其是在接触公共物品(如电梯按钮、扶手等)后、咳嗽或打喷嚏后、准备食物前等。洗手时要注意用流动水充分清洗,时间不少于20秒,这能有效清除手上可能沾染的甲流病毒。 呼吸道卫生: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捂住口鼻,若没有纸巾可用手肘弯曲处遮挡口鼻,避免病毒通过飞沫传播给他人。用过的纸巾应立即丢弃并妥善处理,然后及时洗手。 三、环境防控 室内通风: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一般建议每天开窗3-4次,每次通风15-30分钟。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室内空气中病毒的浓度,减少感染机会。 物品清洁:定期对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如桌面、门把手、电话机、遥控器等。可使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说明书进行擦拭或喷洒消毒。 四、减少聚集和接触 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在甲流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如商场、超市、影院等。如果必须前往,应佩戴口罩,降低感染风险。 保持社交距离:与他人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一般建议至少1米以上,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接触时。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易感染甲流。除上述一般预防措施外,要确保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家长要督促儿童洗手、戴口罩等。同时,要保证儿童的营养均衡、充足睡眠,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家长还应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咳嗽等疑似甲流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做好隔离措施,避免传染给其他儿童。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伴有一些基础疾病,感染甲流后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老年人应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和环境防控,如定期清洁居住环境、保持室内通风等。家人要关注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鼓励老年人适当进行适度的身体活动以增强体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一旦出现甲流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慢性病人群:患有慢性疾病(如哮喘、糖尿病、心脏病等)的人群感染甲流后病情可能加重,需要更加严格地做好预防措施。这类人群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按照医生的要求规律用药。同时,要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做好个人防护,如正确佩戴口罩、勤洗手等。如果出现甲流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甲流的同时也要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

    2025-10-14 16:02: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