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宗伟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擅长:呼吸内科常见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病感染。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呼吸内科常见病、慢性支气管炎、肺病感染。展开
  • 感冒浑身发抖怎么回事

    感冒时浑身发抖与体温调节异常、感染因素相关,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致肌肉不自主收缩产热,病毒或细菌感染释放毒素等刺激也会引发,不同人群有不同表现,应对时一般要注意保暖、补水等,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病史者需特殊留意并及时处理。 一、体温调节异常导致浑身发抖 感冒时,人体免疫系统在与病原体抗争,会引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当体温调定点升高时,机体产热增加、散热减少,肌肉会不自主收缩来产热,从而出现浑身发抖的现象,这往往预示着体温可能会迅速上升。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感冒时更易因体温调节异常出现浑身发抖且体温波动较大的情况;成年人相对能较好维持体温稳定,但也会因感冒出现该症状。 二、感染因素相关 1.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等引起的感冒,病毒在体内繁殖释放毒素,会刺激身体的神经末梢,导致肌肉痉挛性收缩,进而出现浑身发抖。研究表明,流感病毒感染后约30%-50%的患者会出现发热伴随寒战(浑身发抖)的症状。不同性别在感冒病毒感染时,发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症状严重程度上可能因个体体质等有不同表现。生活方式不健康者,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的人,感冒后更易因病毒感染出现浑身发抖且恢复较慢。 2.细菌感染:当感冒合并细菌感染时,细菌产生的毒素等物质也会影响体温调节,导致浑身发抖。例如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感冒,相关研究显示约20%合并细菌感染的感冒患者会出现浑身发抖现象。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肾病等基础病者,感冒合并细菌感染时浑身发抖的情况可能更复杂,且恢复相对更困难。 三、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 1.一般处理:首先要注意保暖,根据环境适当增添衣物,但不要过度保暖导致出汗过多。对于儿童,要轻柔包裹,避免因寒冷刺激加重浑身发抖情况,同时要密切监测体温变化。成年人要营造舒适温暖的环境,可适当喝些温水,补充因发热等丢失的水分。 2.特殊人群提示 儿童:儿童感冒浑身发抖时,家长要特别留意体温变化,每1-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如果体温未超过38.5℃,可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若体温超过38.5℃且伴有浑身发抖,需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高热时更易出现惊厥等严重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感冒浑身发抖时,要警惕可能存在的严重感染等情况。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低下,感冒后病情变化较快。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如有异常应立即送往医院就诊,避免延误病情。 有基础病史者: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感冒患者,感冒浑身发抖时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胸痛、心悸等心血管方面的伴随症状,因为体温波动等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稳定,需谨慎对待,必要时就医评估心血管系统情况。

    2025-10-14 15:36:48
  • 产后肺栓塞是怎么引起的

    产后肺栓塞由血栓阻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诱因包括血液高凝状态、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不同人群有不同情况及应对,育龄女性产后需关注,高龄产妇风险相对高,女性产后要遵循建议活动,生活方式中长期卧床等不利,特殊人群如剖宫产史等属高危,需密切评估及适当处理。 血液高凝状态:女性怀孕后,体内的凝血因子会增多,如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等,这种血液高凝状态在产后仍会持续一段时间。一般在产后1-2周达到高峰,此时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例如,多项研究表明,正常妊娠时孕妇的凝血因子水平会显著升高,产后这种高凝状态不会立即恢复到孕前水平,为血栓形成提供了基础。 静脉血流淤滞:产后产妇活动量明显减少,尤其是剖宫产的产妇,术后需要卧床休息,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减慢。而且,怀孕过程中增大的子宫对下腔静脉的压迫,在产后短期内可能仍未完全解除,进一步导致下肢静脉血流淤滞。比如,长期卧床会使下肢肌肉收缩减少,静脉泵血功能减弱,血液在静脉内停留时间延长,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管内皮损伤:剖宫产手术、自然分娩时的产道损伤等都可能导致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损伤后,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会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有研究发现,剖宫产术后血管内皮损伤的概率相对较高,从而增加了产后肺栓塞的发生风险。 不同人群的相关情况及应对 年龄因素:对于育龄女性,尤其是产后的女性,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需要特别关注产后的身体变化。年轻的育龄女性产后更应重视早期活动,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而高龄产妇相对来说,身体机能有所下降,血液高凝状态可能更为明显,发生产后肺栓塞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身体状况,如关注呼吸、心率等变化。 性别因素:虽然肺栓塞可发生在男性和女性,但女性在产后由于生理上的特殊变化,成为产后肺栓塞的高发人群。女性在产后要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适当的康复活动,如产后早期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肢体活动等。 生活方式因素:产后如果长期卧床、缺乏适当的运动,会显著增加静脉血流淤滞的风险。建议产后根据身体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如产后早期可进行床上肢体屈伸运动,之后逐步增加下床活动的时间和强度。同时,要注意保持合理的饮食,避免过度肥胖,因为肥胖也是导致静脉血流淤滞的一个因素。 特殊人群风险及应对:有剖宫产史、既往有静脉血栓病史等特殊情况的产妇,属于产后肺栓塞的高危人群。对于这类产妇,除了常规的产后护理外,可能需要进行更密切的血栓风险评估。例如,可通过下肢静脉超声等检查早期发现潜在的血栓形成情况。如果存在高血栓风险,可能需要在医生的评估下采取预防性的抗凝措施,但要严格掌握抗凝治疗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充分权衡出血风险和血栓预防的收益。

    2025-10-14 15:36:26
  • 老人肺部感染能治好吗

    老人肺部感染多数可治好,但受感染病原体类型、自身基础健康状况、就诊及治疗时机等因素影响。治疗有抗感染及对症支持治疗。饮食要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且易消化,生活起居要保证空气流通、让老人多休息,家属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一、影响老人肺部感染预后的因素 感染病原体类型:如果是由普通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如肺炎链球菌等,在及时规范治疗下,多数老人预后较好;而如果是由耐药菌感染,或者是病毒(如重症流感病毒等)、真菌等引起的肺部感染,治疗相对复杂,预后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例如,耐药菌感染可能需要选用更高级别的抗生素,治疗周期往往更长,治疗难度增加。 老人自身基础健康状况:若老人本身基础疾病较少,身体状况较好,那么对肺部感染的耐受能力和恢复能力相对较强,更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如果老人合并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肺部感染后容易诱发基础疾病加重,相互影响,使得病情复杂,治疗难度加大,预后也可能不佳。比如,老人合并糖尿病时,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会影响肺部感染的控制;合并心脏病时,肺部感染引起的缺氧等情况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就诊及治疗时机:如果老人肺部感染能早期发现,及时就医并开始规范治疗,那么治好的概率相对较高;如果就诊延迟,病情已经发展到重症肺炎等严重阶段,出现呼吸衰竭、感染性休克等并发症,治疗难度大大增加,预后也会变差。 二、治疗措施 抗感染治疗:根据引起肺部感染的病原体不同选择相应的抗感染药物。如果是细菌感染,可能会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如果是真菌感染,会使用抗真菌药物,如氟康唑等;如果是病毒感染,可能会使用抗病毒药物等。 对症支持治疗:对于有发热的老人,可进行物理降温等对症处理;如果有呼吸困难,需要给予吸氧等支持;对于咳嗽、咳痰明显的老人,会使用止咳祛痰药物来改善症状。同时,要注意维持老人的水电解质平衡,保证营养供应等。 三、特殊人群(老人)的温馨提示 饮食方面:老人应保证充足的营养摄入,建议食用高蛋白、高热量、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鸡蛋、牛奶、新鲜蔬菜水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身体恢复。但要注意饮食易于消化,避免食用过于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胃肠道负担。 生活起居:保证老人居住环境的空气流通,保持室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让老人多休息,避免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的恢复。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家属要密切关注老人的体温、咳嗽咳痰情况、呼吸状况等。如果老人出现呼吸困难加重、体温持续不降、精神萎靡等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老人肺部感染多数可以治好,但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及时规范治疗并加强护理等多方面的干预。

    2025-10-14 15:35:38
  •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高发人群有哪些

    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受多种人群因素影响,儿童中婴幼儿因免疫等因素高发,老年人因生理老化、基础疾病等易患,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因自身免疫问题易感染,长期吸烟人群因呼吸道黏膜损伤增加发病风险。 一、儿童群体 1.年龄因素:婴幼儿时期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高发年龄段。新生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气道纤毛运动较差,清除病原体能力弱,容易发生感染。例如,一项研究表明,6个月以下婴儿患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与婴儿自身免疫防御功能不完善密切相关。 2.生活方式与环境:儿童如果处于拥挤、通风不良的环境中,容易接触到各种病原体。而且儿童的呼吸道黏膜相对娇嫩,在寒冷季节或气温变化较大时,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肺炎。另外,儿童如果喂养不当导致营养不良,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风险。 二、老年人群体 1.生理老化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呼吸系统功能逐渐衰退,呼吸道黏膜萎缩,纤毛运动减弱,咳嗽反射减弱,肺组织弹性降低,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下降,机体清除病原体的能力减弱。例如,老年人生理性的肺功能减退,使得肺部更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而引发社区获得性肺炎。 2.基础疾病影响:许多老年人患有基础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患有COPD的老年人,其气道和肺组织存在慢性炎症,气道防御功能受损,更容易发生社区获得性肺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免疫力低下,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受到影响,容易被病原体感染引发肺炎;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伴有心功能不全,肺部淤血,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增加肺炎发生的几率。 三、免疫功能低下人群 1.基础疾病导致免疫低下: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人群,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对病原体的抵抗力极弱,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就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感染性疾病。例如,艾滋病患者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降低,使得机体无法有效抵御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 2.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这会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患者容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而引发社区获得性肺炎。比如,肾移植术后患者由于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其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人。 四、长期吸烟人群 1.呼吸道黏膜损伤:长期吸烟会损害呼吸道黏膜,破坏呼吸道的防御屏障。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使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倒伏甚至脱落,影响呼吸道的自净功能,导致病原体容易在呼吸道内定植和繁殖。研究发现,长期吸烟的人呼吸道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减少,进一步削弱了呼吸道的免疫防御能力,从而增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发病风险。

    2025-10-14 15:35:10
  • 肺炎症状表现

    肺炎有常见症状表现和不同人群症状特点,常见症状包括多数患者发热、咳嗽、呼吸急促、严重时呼吸困难;儿童肺炎有拒食、呛奶、精神萎靡、呕吐腹泻等表现;老年人肺炎症状不典型,常以精神状态改变为主,呼吸道症状不明显;免疫力低下人群肺炎症状不典型,发热轻、咳嗽轻但肺部影像严重。 一、常见症状表现 (一)发热 多数肺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高达38℃以上,甚至更高。不同年龄段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肺炎发热可能较为突然且体温波动较大,新生儿肺炎发热可能不明显,仅表现为体温不稳定。这是因为病原体感染人体后,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引发炎症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发热。 (二)咳嗽 咳嗽是肺炎常见症状之一,起初可能为刺激性干咳,之后可出现咳痰。幼儿肺炎咳嗽可能不典型,常表现为喉咙有痰响、呼吸急促时伴有咳嗽加重。咳嗽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试图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或异物,但肺炎时由于气道受到炎症刺激,分泌物增多,咳嗽会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 (三)呼吸急促 患者会感觉呼吸比平时加快,婴幼儿肺炎呼吸急促表现更明显,可出现鼻翼扇动、三凹征(即吸气时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明显凹陷)。这是由于肺部炎症导致气体交换受阻,机体为了获取足够氧气,加快呼吸频率来弥补气体交换不足。年龄较小的儿童胸廓发育尚未完善,呼吸肌力量较弱,呼吸急促时表现更突出。 (四)呼吸困难 严重肺炎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表现为口唇发紫、面色苍白等。这是因为肺部炎症影响了气体的正常交换,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从而出现呼吸困难的表现。老年人由于肺功能本身有所减退,肺炎时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的情况,且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二、不同人群肺炎症状特点 (一)儿童肺炎 婴儿肺炎除了上述发热、咳嗽、呼吸急促等表现外,还可能出现拒食、呛奶、精神萎靡等症状。这是因为婴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肺炎引起的不适可能影响其进食和精神状态。幼儿肺炎可能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这是由于肺炎导致的发热、毒素吸收等影响了胃肠道功能。 (二)老年人肺炎 老年人肺炎症状往往不典型,发热可能不明显,甚至体温正常,而以精神状态改变为突出表现,如嗜睡、意识模糊等。同时,老年人肺炎咳嗽可能较轻,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可能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浅快等表现。这是因为老年人机体反应能力下降,对炎症的反应不如年轻人强烈,所以症状表现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三)免疫力低下人群 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人群发生肺炎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发热可能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咳嗽可能较轻,但肺部影像学表现可能较为严重。这是因为免疫力低下,病原体容易在体内扩散,而机体的免疫反应相对较弱,所以症状与免疫功能正常人群有所不同。

    2025-10-14 15:34:3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