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克宝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糖尿病,甲亢,甲减,骨质疏松,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糖尿病,甲亢,甲减,骨质疏松,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展开
  • 高尿酸患者不能吃什么

    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部分海鲜、红肉特定部位可提升血尿酸,高果糖饮品中的含糖碳酸饮料、高糖果汁会干扰尿酸代谢,酒精类饮品里的啤酒和白酒会影响尿酸排泄或合成,高盐食物会干扰尿酸排泄不利于高尿酸患者控制血尿酸。 一、高嘌呤食物 1.动物内脏:猪肝、猪肾等动物内脏属于高嘌呤食物,每100克猪肝中嘌呤含量可高达约288毫克,猪肾嘌呤含量也较高,大量摄入会使体内尿酸生成显著增加,因为嘌呤代谢最终会生成尿酸,高嘌呤摄入会直接提升血尿酸水平,加重高尿酸状态。 2.部分海鲜:贝壳类海鲜如牡蛎、贻贝等嘌呤含量较高,每100克牡蛎嘌呤含量可达约242毫克,此外虾类中的某些品种嘌呤含量也不低,这类海鲜中的嘌呤经人体代谢后会转化为尿酸,容易导致血尿酸升高。 3.红肉特定部位:牛肉、羊肉的红肉部分属于中高嘌呤食物,过量食用会使体内嘌呤摄入过多,进而影响尿酸的代谢平衡,促使血尿酸水平上升。 二、高果糖饮品 1.含糖碳酸饮料:常见的可乐等含糖碳酸饮料含有大量果糖,过多的果糖摄入会干扰尿酸的排泄过程,还会促进尿酸的合成,从而增加高尿酸患者血尿酸升高的风险,因为果糖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尿酸前体物质等,影响尿酸的正常代谢途径。 2.高糖果汁:一些市售的果汁虽然看似天然,但往往添加了较多糖分,其中的高果糖成分同样会对尿酸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导致血尿酸水平波动,不利于高尿酸患者病情的控制。 三、酒精类饮品 1.啤酒:啤酒中含有较高量的嘌呤,而且饮酒后会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同时酒精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乳酸等物质,会竞争性抑制尿酸的排泄,使得尿酸在体内蓄积,显著升高血尿酸水平,增加痛风发作等风险。 2.白酒:白酒同样含有酒精成分,饮用后会影响尿酸的代谢环节,无论是促进尿酸生成还是抑制尿酸排泄,都会对高尿酸患者的病情产生不良影响,导致血尿酸控制不佳。 四、高盐食物 高盐饮食会导致人体体液中钠离子浓度升高,影响肾脏对尿酸的排泄功能,因为肾脏在排泄尿酸时需要维持一定的体液平衡,高盐摄入会干扰这种平衡,间接使尿酸排泄受阻,从而不利于高尿酸患者控制血尿酸水平,所以高尿酸患者应限制高盐食物的摄入,如咸菜、腌肉等。

    2025-10-28 12:52:37
  • 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导致脚心发麻是怎么回事

    高血糖可通过醛糖还原酶等途径致神经纤维水肿变性及能量代谢障碍引发周围神经病变,脚心发麻是常见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表现,老年患者神经修复弱风险高需严格控糖,性别无特异但要关注依从性,不良生活方式加重损伤需健康生活,长期高血糖控制差者要密切监测和定期检查神经功能。 一、高血糖引发神经损伤的机制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过高时,高血糖状态可通过多种途径损伤神经。例如,葡萄糖在醛糖还原酶作用下转化为山梨醇,山梨醇在山梨醇脱氢酶作用下生成果糖,此过程消耗较多辅酶Ⅱ,使神经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改变,导致神经细胞内渗透压升高,水分积聚,引起神经纤维水肿、变性。同时,高血糖还可导致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影响神经纤维的正常结构和功能,进而损伤周围神经。 二、周围神经病变的具体表现——脚心发麻 脚心发麻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常见症状之一,属于远端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这种神经病变通常从下肢远端开始,逐渐向上发展,表现为对称性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样痛等。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脚心轻微发麻,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感觉减退、触觉过敏等不同程度的感觉异常,严重时还可能影响运动功能,导致足部力量减弱等情况。 三、不同因素的影响及相关注意事项 1.年龄因素: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机体各项功能衰退,神经修复能力相对较弱,高血糖对神经的损伤更容易累积,出现脚心发麻等周围神经病变的风险相对较高,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以延缓神经病变进展。 2.性别因素: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差异,但需关注不同性别患者在血糖控制依从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不同表现,女性患者在用药依从性等方面可能受自身生理周期等因素一定影响,需加强健康管理。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糖、高脂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血糖波动,进而加重对神经的损伤,因此糖尿病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控制饮食、适度运动等,以辅助血糖控制和神经病变的预防。 4.病史因素:长期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神经病变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往往更高,这类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糖,严格遵循糖尿病治疗方案,定期进行神经功能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并干预神经病变。

    2025-10-28 12:51:57
  • 鹰嘴豆的八大危害是什么,糖尿病人能吃吗

    鹰嘴豆营养丰富适量食用无八大危害糖尿病人可吃但要注意血糖影响、控制食用量、采用健康烹饪方式且因个体差异监测血糖,儿童糖尿病人要严格控量并在专业指导下安排饮食,老年糖尿病人要保证鹰嘴豆充分煮熟便于消化吸收。 一、鹰嘴豆不存在八大危害 鹰嘴豆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物,适量食用一般不会带来危害,反而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鹰嘴豆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如维生素B族等)和矿物质(如钙、铁、镁等)。例如,每100克鹰嘴豆中蛋白质含量约为20克左右,膳食纤维含量约为10克左右,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促进肠道蠕动等。 二、糖尿病人能否吃鹰嘴豆及注意事项 糖尿病人可以吃鹰嘴豆,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血糖影响:鹰嘴豆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但其升糖指数相对较低。研究表明,鹰嘴豆中的膳食纤维等成分能够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从而对血糖的影响相对平稳。糖尿病人食用时应计算其碳水化合物含量,并相应减少主食的摄入量。例如,若食用100克鹰嘴豆,需根据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约占63%左右)来折算对血糖的影响,进而调整一天中主食的总摄入量。 2.食用量控制:应控制食用量,一般建议每次食用量在50-100克左右(干重)。可以将鹰嘴豆作为主食的替代或搭配食物来食用。比如,将鹰嘴豆煮熟后,与蔬菜等一起搭配制成沙拉或主菜的一部分。 3.烹饪方式:烹饪鹰嘴豆时应避免添加过多的糖、油等。建议采用煮、炖等较为健康的烹饪方式,不要油炸或加入过多的糖调味。例如,煮鹰嘴豆时可以加入少量的盐和香料来调味,而不要添加白糖等。 4.个体差异:不同糖尿病人对食物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糖尿病人在食用鹰嘴豆前最好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自身血糖的波动情况来调整食用量和食用时间。如果食用鹰嘴豆后血糖出现较大波动,应及时咨询医生或营养师,以调整饮食方案。 对于儿童糖尿病人,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食用鹰嘴豆时更要严格控制量和关注血糖变化,并且要在医生和营养师的指导下进行饮食安排,确保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血糖稳定。对于老年糖尿病人,除了上述注意事项外,还要考虑其消化功能可能相对较弱,在食用鹰嘴豆时要保证充分煮熟,便于消化吸收。

    2025-10-28 12:51:16
  • 甲亢的危害性有多大

    甲亢对心血管系统可致心率加快、出现心律失常,长期未控还会引发甲亢性心脏病增加心衰风险;对代谢系统会加速机体代谢,致体重减轻、食欲亢进等,长期高代谢可致营养不良;对骨骼会影响代谢使骨密度降低,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风险;对眼部,Graves病相关甲亢约有部分患者出现眼球突出等眼部病变;对妊娠会增加流产、早产等风险并影响胎儿神经系统发育;对精神神经系统常致焦虑、烦躁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并可能加重病情发展。 一、对心血管系统的危害 甲亢可使甲状腺激素水平升高,作用于心脏导致心率加快,常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部分患者可出现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长期未控制的甲亢还可能引发甲亢性心脏病,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研究表明,甲亢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这是因为甲状腺激素过多会加重心脏负荷,影响心肌代谢和功能。 二、对代谢系统的影响 甲亢会加速机体代谢,患者常出现体重减轻、食欲亢进、多汗、怕热等症状。长期处于高代谢状态会导致营养物质消耗过多,若不能及时补充,可引起营养不良,影响身体正常机能。例如,蛋白质分解加速可能导致肌肉萎缩、乏力等情况。 三、对骨骼的不良作用 甲状腺激素异常升高会影响骨骼代谢,导致骨密度降低,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风险。尤其是绝经后女性、老年人群等本身骨量基础较差的群体,在患甲亢后骨骼健康受影响更为显著,会明显增加生活中骨折的隐患。 四、对眼部的损害 对于Graves病相关的甲亢,约有25%-50%的患者会出现眼部病变,即甲状腺相关性眼病。主要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痛、畏光、视力下降等。严重时,突出的眼球可能无法闭合,导致角膜溃疡、感染等,甚至危及视力。 五、对妊娠的不利影响 妊娠期发生未控制的甲亢,会增加流产、早产、胎儿生长受限、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等风险。甲状腺激素水平异常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导致胎儿智力发育受影响等不良后果。 六、对精神神经系统的影响 甲亢患者常出现精神神经系统症状,如焦虑、烦躁、易激动、手抖、失眠等。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降低生活质量,长期的精神情绪异常还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发展。

    2025-10-28 12:49:38
  • 糖尿病注意事项有哪些

    定期监测血糖以调整治疗方案,饮食均衡搭配并控制摄入,适量频次进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且依自身选合适运动方式,遵医嘱规范使用降糖药物,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并发症筛查并控制相关指标,儿童需家长密切关注及监测,老年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孕妇严格监测控饮食运动。 一、血糖监测 定期通过血糖仪监测空腹及餐后血糖等指标,依据血糖变化调整治疗方案,一般血糖波动大者需更频繁监测,通过监测及时掌握血糖控制状况以优化管理。 二、饮食管理 1.均衡搭配:碳水化合物选全谷物、杂豆等低升糖指数食物,控制精制谷物;蛋白质优先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脂肪选橄榄油、鱼油等不饱和脂肪酸。2.控制摄入:根据体重、活动量计算每日总热量并合理分配三餐,避免高糖、高油、高盐食物,如糖果、油炸食品等。 三、运动锻炼 1.适量频次:每周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每次运动约30分钟,循序渐进,运动前后监测血糖防低血糖。2.方式选择:依自身状况选运动,关节不佳者可选游泳、骑自行车等关节压力小的运动。 四、药物治疗 遵医嘱规范使用降糖药物,如胰岛素、二甲双胍等,了解所用药物基本信息并按时用药,严格禁止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五、并发症预防 1.定期检查:每年至少开展一次眼底、肾功能、神经等并发症筛查,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等。2.控制指标: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左右(可依个体调整),血压控至130/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至2.6mmol/L以下(合并心血管病者需更低),降低并发症发生几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糖尿病:家长密切关注儿童血糖,保证饮食营养均衡且符合糖尿病饮食要求,鼓励适当运动,关注心理状态,定期带儿童做生长发育及糖尿病指标监测。2.老年糖尿病:用药注意药物相互作用,运动重安全性,选平缓方式,监测血糖防低血糖(因老年人对低血糖耐受差),饮食易消化、控盐分摄入防高血压等并发症。3.孕妇糖尿病:孕期严格监测血糖,合理控饮食,运动遵医嘱,保胎儿正常发育,产后关注血糖,部分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产后有发展为2型糖尿病风险。

    2025-10-28 12:48:5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