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克宝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糖尿病,甲亢,甲减,骨质疏松,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糖尿病,甲亢,甲减,骨质疏松,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展开
  • 糖尿病喝什么茶降血糖

    绿茶含茶多酚可调节糖代谢,适量饮用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有积极趋势但不能替代正规治疗,不同人群饮用要注意适量;苦荞茶含芦丁可能对血管病变及血糖有调节作用,有胃肠道不适者需注意避免加重负担,要适量饮用;桑叶茶含DNJ能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儿童一般不建议饮用,成年者要在血糖监测基础上控制量饮用;玉米须茶有利尿及可能调节血糖作用,伴水肿患者可能有好处,同时服用其他利尿剂药物者需咨询医生后饮用,均适量为宜。 一、绿茶 绿茶中含有丰富的茶多酚等成分。研究表明,茶多酚可以调节人体糖代谢,可能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等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对血糖产生影响。有临床研究发现,适量饮用绿茶的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方面有一定积极趋势,但不能替代正规降糖治疗。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糖尿病患者,饮用绿茶时要注意适量,一般每天1-2杯较为合适,避免过浓的绿茶影响睡眠等,尤其对于有睡眠障碍的糖尿病患者需谨慎。 二、苦荞茶 苦荞茶富含芦丁等物质。芦丁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软化血管等作用,可能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管病变等有一定益处,同时也可能对血糖有一定调节作用。一些动物实验和小规模临床观察发现,苦荞茶可能有助于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指标,但同样不能作为主要降糖手段。糖尿病患者饮用苦荞茶时,要根据自身情况,比如如果同时有胃肠道不适的情况,要注意饮用后的反应,避免加重胃肠道负担,一般建议适量饮用,每天可根据情况饮用1-3杯左右。 三、桑叶茶 桑叶中含有生物碱等成分,如DNJ(1-脱氧野尻霉素)等。研究显示,DNJ能够抑制糖苷酶的活性,从而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可能对降低餐后血糖有一定帮助。对于不同年龄的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一般不建议饮用桑叶茶,而成年糖尿病患者饮用桑叶茶时要注意控制量,一般每天1-2杯,并且要在血糖监测的基础上饮用,观察对血糖的影响。 四、玉米须茶 玉米须具有一定的利尿等作用,同时有研究发现其可能对血糖有一定调节作用。它可以促进体内多余水分的排出,对于一些伴有水肿的糖尿病患者可能有一定好处,但对血糖的直接降糖作用相对较弱。糖尿病患者饮用玉米须茶时,要注意如果同时在服用其他利尿剂类药物,需咨询医生后再饮用,避免药物相互作用,一般每天可适量饮用玉米须茶,以1-2杯为宜。

    2025-09-24 13:39:54
  • 什么是胰高血糖素

    胰高血糖素由胰腺α细胞分泌,是含29个氨基酸的多肽类激素,对糖代谢有促进肝糖原分解、抑制合成及糖异生使血糖升高的作用,对脂肪代谢能激活脂肪酶促进分解;临床可用于严重低血糖治疗及胃肠道影像学检查使平滑肌松弛减少蠕动以清晰成像,不同人群使用需考虑相应因素。 1.化学本质 胰高血糖素是一种多肽类激素,由29个氨基酸组成。 2.生理功能 对糖代谢的影响:它可以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同时,还能抑制肝糖原的合成,并促进糖异生过程,即利用非糖物质(如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从而进一步升高血糖水平。例如,当人体长时间未进食导致血糖降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通过上述一系列作用来维持血糖的稳定。在年龄方面,儿童由于自身糖代谢调节系统尚未完全成熟,胰高血糖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总体机制类似。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其体内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和作用可能会出现异常,影响血糖的控制。 对脂肪代谢的影响:能激活脂肪酶,促进脂肪分解,使脂肪酸释放增加,为机体提供能量。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体内脂肪代谢处于相对活跃状态,胰高血糖素对脂肪代谢的调节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而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胰高血糖素对脂肪代谢调节的正常功能。 胰高血糖素的临床应用 低血糖的治疗:当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时,可使用胰高血糖素进行治疗。通过肌肉或皮下注射胰高血糖素,它能迅速发挥作用,促进肝糖原分解,升高血糖。对于儿童患者,在发生低血糖时使用胰高血糖素需要特别注意注射的部位和剂量等,但总体机制是利用其促进血糖升高的作用来纠正低血糖状态。对于有低血糖病史的人群,了解胰高血糖素在低血糖治疗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采取正确的措施。 在影像学检查中的应用:在一些胃肠道的影像学检查中,胰高血糖素可以使胃肠道平滑肌松弛,减少胃肠道蠕动,从而使检查图像更清晰。例如在进行胃肠道钡餐造影等检查时,使用胰高血糖素可以改善检查效果。不同年龄的患者在使用胰高血糖素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要根据其体重等因素来调整剂量,以确保达到良好的检查效果同时避免不良反应。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胰高血糖素时需要考虑其胃肠道的基础状况,评估是否适合使用该药物来进行检查。

    2025-09-24 13:38:47
  • 空腹血糖5.4mmol/L是否偏高

    正常空腹血糖范围是3.9-6.1mmol/L,5.4mmol/L在此范围内。一般人群空腹血糖5.4mmol/L属正常,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糖尿病高危人群如家族有糖尿病史者和肥胖人群,虽此次空腹血糖正常,也需更关注血糖或积极控重;特殊疾病人群要综合考量疾病及药物影响,还可结合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全面评估近期血糖控制情况。 一、正常空腹血糖范围及意义 正常空腹血糖值一般在3.9-6.1mmol/L之间,空腹血糖5.4mmol/L处于这个正常范围内,所以从正常范围来看,它是正常的血糖水平。 二、不同人群的情况考量 (一)一般人群 对于没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一般人群,空腹血糖5.4mmol/L属于正常,无需过度担忧,但仍需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维持血糖稳定,比如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高糖、高脂、高盐食物过度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左右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等。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 1.有家族糖尿病史者:这类人群虽然此次空腹血糖5.4mmol/L在正常范围,但由于有家族遗传因素,仍需更加关注血糖情况,除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外,建议定期监测血糖(如每半年到一年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血糖异常情况。 2.肥胖人群: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即使空腹血糖正常,也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轻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正常范围(18.5-23.9kg/m2),因为肥胖人群发生糖尿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三)特殊疾病人群 如果是患有其他严重疾病正在治疗中的人群,需要综合考虑所患疾病及治疗药物等对血糖的影响,但仅就空腹血糖5.4mmol/L本身而言,在无特殊血糖相关禁忌的情况下,该血糖值是可接受的,不过仍需密切关注自身血糖变化以及与所患疾病治疗的相互影响,如有异常及时与医生沟通。 三、与血糖相关的其他指标关联 虽然此次空腹血糖正常,但还可以结合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来更全面评估近期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如果糖化血红蛋白也在正常范围(一般4%-6%),则进一步说明血糖控制较为理想;若糖化血红蛋白异常,即使此次空腹血糖正常,也需要排查是否存在血糖波动等问题。

    2025-09-24 13:37:48
  • 新生儿低血糖多久恢复

    新生儿低血糖恢复时间有个体差异,受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情况、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早产儿、有基础疾病者恢复时间更长,恢复过程中早产儿需密切监测调整喂养等,有基础疾病者要针对基础疾病规范治疗,医护人员和家长需密切关注并配合促进恢复。 影响新生儿低血糖恢复时间的因素 胎龄:早产儿胎龄越小,其糖原储备少,糖异生能力弱,发生低血糖的风险更高,且恢复时间相对足月儿更长。比如,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体重<1500g)发生低血糖的概率明显高于足月儿,恢复正常血糖所需时间也往往更长。 出生体重: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小于胎龄儿)自身糖原储存不足,对低血糖的调节能力差,恢复正常血糖的时间较正常出生体重儿延长。 喂养情况:出生后喂养起始时间及喂养量是否充足对恢复时间有重要影响。若出生后未能及时喂养,会导致血糖不能及时得到补充,从而延长恢复时间。例如,出生后数小时内未进行有效喂养的新生儿,低血糖恢复时间可能会比及时喂养的新生儿长。 基础疾病: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紊乱,会影响血糖的稳定和恢复;先天性代谢疾病的新生儿,由于体内存在代谢通路异常,血糖调节机制异常,低血糖恢复时间会显著延长。如先天性半乳糖血症患儿,因不能正常代谢半乳糖,血糖调节困难,低血糖恢复时间较长且需要特殊的饮食管理。 新生儿低血糖恢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对于早产儿:需密切监测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情况调整喂养方案,必要时可能需要静脉补充葡萄糖来维持血糖稳定,同时要加强对早产儿各器官功能的监测和护理,因为早产儿各器官功能不成熟,在低血糖恢复过程中更易出现其他并发症。 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新生儿:在积极处理低血糖的同时,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规范治疗。例如,对于感染性新生儿低血糖,要选用合适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对于先天性代谢疾病的新生儿,要制定特殊的饮食和治疗方案,密切观察基础疾病治疗过程中对血糖的影响,及时调整治疗措施以促进血糖恢复正常。 温馨提示:医护人员及家长要密切关注新生儿血糖变化,严格按照喂养规范进行喂养,对于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新生儿要加强护理和监测。家长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为新生儿创造良好的恢复环境,促进新生儿血糖尽快恢复正常,保障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2025-09-24 13:34:50
  • 有糖尿病可以吃西瓜吗

    糖尿病患者可吃西瓜但需在血糖控制良好前提下,西瓜含糖分等营养且升糖指数中等、负荷较低,食用要把握量,儿童、老年及病史长血糖波动大的患者食用有不同注意事项,要个性化调整以保血糖平稳并享营养。 西瓜的营养成分及对血糖的影响 西瓜含有一定的糖分,主要是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每100克西瓜中含糖量约为5.8克左右。不过西瓜也富含水分、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其升糖指数(GI)相对中等,一般在72左右,升糖负荷(GL)相对较低,对于血糖的影响不是特别剧烈,但仍需根据个体情况来把握食用量。 食用西瓜的注意事项 食用量的把握:一般建议每次食用西瓜的量控制在100-150克左右。可以选择在两餐之间食用,这样能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碳水化合物对血糖造成较大波动。例如,早餐和午餐之间,或者午餐和晚餐之间食用,此时血糖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吃少量西瓜引起的血糖升高相对容易被控制。 不同人群的差异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在食用西瓜时更要严格控制量,因为儿童的饮食量相对较难精确把握,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均衡的营养摄入。要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下,根据孩子的血糖控制情况、体重、活动量等因素来确定是否能吃西瓜以及吃多少。如果孩子血糖控制不佳,应避免食用西瓜;如果可以食用,每次的量要更少,可能在50-100克左右。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食用西瓜时除了关注血糖外,还要注意水分的摄入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如果老年患者心功能较差,过多食用西瓜可能会导致体液过多,加重心脏负担。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食用西瓜时更要谨慎,最好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少量食用,并密切观察食用后的血糖变化和身体反应。 病史较长且血糖波动大的糖尿病患者:这类患者由于长期患病,血糖调节功能较差,对食物引起的血糖变化更为敏感。食用西瓜前要先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情况来决定是否食用以及食用量。如果血糖波动较大,在短期内难以平稳控制,应暂时避免食用西瓜,选择其他升糖指数更低的水果替代。 总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西瓜,但需要在血糖控制良好的基础上,严格控制食用量,并根据自身的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进行个性化的调整,以确保血糖平稳,同时享受西瓜带来的营养。

    2025-09-24 13:33:3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