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克宝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糖尿病,甲亢,甲减,骨质疏松,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糖尿病,甲亢,甲减,骨质疏松,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展开
  • 糖尿病人尿量增多的原因

    糖尿病患者尿量增多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血糖过高致肾小管腔内渗透压增高使水重吸收减少;二是肾脏病变早期致对水、电解质调节功能紊乱;三是代谢紊乱影响抗利尿激素分泌或作用致水重吸收减少,其中各类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易因血糖过高出现尿量增多,病史较长糖尿病患者易出现肾脏病变相关尿量增多,病情复杂、病史长且血糖波动大的患者易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致尿量增多,不同年龄、性别糖尿病患者均可能受影响但有相关风险差异。 一、渗透性利尿作用 1.血糖过高导致: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使得血糖不能被正常摄取和利用,血糖浓度显著升高。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正常约为9.0mmol/L)时,肾小球滤过的葡萄糖不能被全部重吸收,从而使肾小管腔内渗透压增高。例如,正常情况下肾小管会重吸收大部分葡萄糖,但血糖过高时,多余的葡萄糖留在肾小管内,导致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进而引起尿量增多。这种情况在各类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无论年龄、性别差异,只要血糖控制不佳,就会出现该机制导致的尿量增多。对于有糖尿病病史且血糖长期控制不理想的人群,更易发生此情况。 二、肾脏病变影响 1.糖尿病肾病早期表现:长期糖尿病可引起肾脏病变,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肾脏的滤过功能可能会出现一定变化。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受到高血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肾脏对水、电解质等的调节功能紊乱。例如,肾脏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受损,影响了正常的尿液生成过程。这种情况在病史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中较为常见,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的风险相对更高。女性糖尿病患者如果同时合并其他一些肾脏相关的危险因素,也可能增加肾脏病变导致尿量增多的风险。 三、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 1.对水调节的影响:糖尿病患者体内的代谢紊乱可能会影响抗利尿激素(ADH)的分泌和作用。ADH主要作用是调节肾脏对水的重吸收,维持体内的水平衡。但在糖尿病状态下,ADH的分泌或其作用可能受到干扰,导致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减少,从而引起尿量增多。这种情况在糖尿病病情较为复杂的患者中可能存在,不同年龄、性别的糖尿病患者都有可能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的情况,但一般来说,病史较长、血糖波动较大的患者发生几率相对更高。

    2025-09-24 13:32:45
  • 糖尿病能吃黑米吗

    糖尿病患者能吃黑米,因其富含膳食纤维可延缓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升糖指数低致血糖上升平缓,但食用时要注意烹饪方式不加过多糖、控制摄入量,儿童患者要按情况合理控量并关注血糖,老年患者要煮软烂且综合考虑整体饮食结构来合理利用黑米营养优势以控血糖。 一、黑米的营养成分特点 黑米富含膳食纤维,每100克黑米中膳食纤维含量约3.9克左右。膳食纤维能够在胃肠道内吸水膨胀,延缓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速度,从而有助于平稳血糖。研究表明,摄入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指标,如降低餐后血糖升高幅度等。 二、黑米的升糖指数情况 黑米的升糖指数(GI)相对较低,一般在55-65之间。升糖指数低的食物进入人体后消化吸收相对较慢,引起的血糖升高较为平缓。相比一些精制谷物,如白米饭的升糖指数通常在70以上,黑米这种较低的升糖指数特点使得糖尿病患者食用后血糖不会迅速大幅上升。 三、食用黑米的注意事项 烹饪方式:糖尿病患者食用黑米时,应注意烹饪方式,避免加入过多的糖等甜味调料。建议采用蒸煮的方式,尽量保持黑米的天然营养成分和较低的升糖特性。 摄入量控制:虽然黑米对血糖影响相对较温和,但也需要控制摄入量。一般来说,可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身体活动量等因素来调整。例如,轻体力活动的糖尿病患者,每餐黑米的摄入量可控制在50-100克干重左右,同时应相应减少其他主食的摄入量,以保证每日总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在合理范围内。 特殊人群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食用黑米时,要注意根据年龄和身体发育情况合理控制量,同时要确保饮食搭配均衡,保证充足的蛋白质、维生素等其他营养素摄入,以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并且要密切关注食用黑米后血糖的变化情况,因为儿童的代谢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食用黑米时要注意烹饪得软烂一些,便于消化吸收。同时,老年患者往往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在食用黑米时要综合考虑整体的饮食结构,与其他药物治疗等情况相配合,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总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黑米,但需要在饮食搭配、烹饪方式和摄入量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以更好地利用黑米的营养优势,同时控制血糖水平。

    2025-09-24 13:31:08
  • 妊娠糖尿病筛检是怎么筛的呢

    妊娠糖尿病筛检时间一般在妊娠24-28周,高危孕妇可能早期筛检,方法是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需空腹8-14小时,5分钟内饮完75g葡萄糖水,分别于空腹、喝糖水后1小时、2小时采血,正常参考值空腹≤5.1mmol/L、服糖后1小时≤10.0mmol/L、服糖后2小时≤8.5mmol/L,一项达界值即诊断,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既往有不良妊娠结局孕妇为高危人群需重视筛检。 一、妊娠糖尿病筛检的时间 一般建议在妊娠24-28周进行妊娠糖尿病的筛检,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孕妇,如肥胖(BMI≥28)、有糖尿病家族史等,可能在妊娠早期就开始筛检。 二、妊娠糖尿病筛检的方法-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1.检查前准备 检查前3天正常饮食,每天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少于150g,检查前需空腹8-14小时。 检查时,将75g无水葡萄糖溶于300ml水中,5分钟内饮完。 2.采血时间及指标 空腹采血,然后在喝糖水后1小时、2小时分别采血。 正常参考值:空腹血糖≤5.1mmol/L,服糖后1小时血糖≤10.0mmol/L,服糖后2小时血糖≤8.5mmol/L。只要有一项达到或超过上述界值,即可诊断为妊娠糖尿病。 三、不同人群筛检的特殊考虑 1.肥胖孕妇 肥胖孕妇(BMI≥28)本身患妊娠糖尿病的风险较高,可能需要更早开始筛检,并且在筛检过程中要严格遵循OGTT的操作规范,因为肥胖可能会影响血糖的代谢,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的可能性增加,需要更密切关注血糖指标情况。 2.有糖尿病家族史孕妇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孕妇,其遗传易感性较高,所以在妊娠24-28周常规筛检的基础上,可能需要更加重视,筛检时要确保采血时间和操作准确,以便早期发现妊娠糖尿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因为家族遗传因素会增加孕期发生糖尿病的风险。 3.既往有不良妊娠结局(如不明原因的流产、巨大儿分娩史等)孕妇 这类孕妇也属于妊娠糖尿病的高危人群,需要按照规定时间进行75gOGTT筛检,因为既往不良妊娠结局可能与孕期血糖异常有关,通过筛检可以早期发现妊娠糖尿病,从而采取相应措施改善妊娠结局,比如通过饮食和运动管理来控制血糖,降低再次出现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

    2025-09-24 13:28:53
  • 糖尿病人能吃李子吗

    糖尿病人可吃李子,但其糖分含量及升糖情况需关注,血糖稳定时可适量吃,且要注意食用时间,同时个体差异会影响食用,如合并肾病者需谨慎,食用后要监测血糖。 一、李子的糖分含量与升糖情况 李子属于低到中等升糖指数的水果,每100克李子中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10克左右,其糖分主要为葡萄糖、果糖等。对于糖尿病人来说,食用李子时需要关注摄入量对血糖的影响。一般来说,糖尿病人在血糖控制较为稳定的情况下,可适量食用李子,例如空腹血糖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控制在10mmol/L以下时,可考虑吃几个李子。 二、食用李子对糖尿病人的益处 1.富含营养成分:李子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营养物质。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维持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等;维生素B族参与机体的新陈代谢等多种生理过程。例如,有研究表明,维生素C可以帮助改善血管弹性等,对糖尿病人可能存在的血管并发症有一定的潜在益处。 2.膳食纤维的作用:李子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膳食纤维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有助于平稳血糖。膳食纤维在肠道内吸水膨胀,增加饱腹感,同时能改善肠道功能,对于糖尿病人常见的便秘等问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三、食用李子的注意事项 1.血糖波动影响:如果糖尿病人血糖控制不稳定,比如近期血糖持续偏高,此时不建议食用李子。因为食用后可能会导致血糖进一步升高,不利于血糖的控制。另外,在食用李子后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观察食用量与血糖升高幅度的关系。 2.食用时间选择:尽量避免在餐后立即食用李子,可选择在两餐之间食用,如上午10点左右或下午3点左右,这样可以减少对餐后血糖的直接影响。对于老年糖尿病人,由于其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更要严格注意食用李子的时间和量。 3.个体差异影响:不同糖尿病人的身体状况、病情严重程度等存在个体差异。例如,合并有肾病的糖尿病人,需要考虑李子中钾的含量对病情的影响,因为李子中含有一定量的钾,过多食用可能会加重肾脏负担,此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谨慎食用李子。 总之,糖尿病人可以吃李子,但要根据自身血糖控制情况、个体健康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选择食用时机和食用量,并在食用后密切监测血糖。

    2025-09-24 13:27:37
  • 甲亢是什么病能不能治好

    甲亢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由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致甲状腺毒症,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可治好,常见治疗方法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需规则服药1-2年甚至更长,有复发率,特殊人群需谨慎)、放射性碘治疗(治愈率高、复发率低,可能致永久性甲减,老年等特殊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治疗(适用于特定情况,有风险及并发症,需术前充分评估),患者应遵医嘱选合适方案,大部分经规范治疗可控制病情达临床治愈且需长期随访监测。 一、甲亢是什么病 甲亢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由于甲状腺腺体本身产生甲状腺激素过多而引起的甲状腺毒症,导致身体代谢活动加快,神经、循环、消化等系统兴奋性增高和代谢亢进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与遗传、自身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例如有遗传易感性的人群,在长期精神压力大、感染等环境因素作用下,容易诱发甲亢。 二、甲亢能不能治好 甲亢是可以治好的,常见的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通过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而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常用药物有甲巯咪唑等,一般需要规则服药1-2年甚至更长时间,但有一定的复发率,约50%左右。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要谨慎选择药物及调整剂量,儿童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时要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孕妇则要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 (二)放射性碘治疗 利用甲状腺高度摄取和浓集碘的能力,放射性碘释放出β射线,破坏甲状腺组织细胞,减少甲状腺激素产生。该方法治愈率较高,复发率低,但有可能导致永久性甲减,需要终身监测甲状腺功能,根据情况补充甲状腺激素。对于老年患者、合并有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谨慎评估,因为放射性碘治疗后可能加重心脏等方面的负担。 (三)手术治疗 适用于甲状腺肿大显著,有压迫症状,或怀疑甲状腺恶性肿瘤等情况。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如损伤喉返神经、甲状旁腺等,术后也可能出现甲减等并发症,需要在术前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是否手术。 总体来说,甲亢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病情、年龄、性别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大部分患者经过规范治疗能够有效控制病情,达到临床治愈的效果,但需要长期随访监测甲状腺功能等指标。

    2025-09-24 13:24: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