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Undefined index: department_name in /data/web/project/39yst/www/trunk1/app/modules/ask/index.php on line 310
曹雪霞副主任医师(25)_问答库_民福康养生
曹雪霞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擅长:糖尿病,甲状腺、垂体及肾上腺疾病,骨质疏松,高血脂症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糖尿病,甲状腺、垂体及肾上腺疾病,骨质疏松,高血脂症等。展开
  • 尿酮体1+是糖尿病吗

    尿酮体1+不一定是糖尿病,其产生可能有饥饿状态、剧烈运动、感染等应激状态等其他情况,糖尿病导致尿酮体1+需血糖控制不佳且血糖过高时才可能出现,诊断糖尿病不能仅靠尿酮体1+,还需结合血糖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等多项指标,不同人群如儿童、孕妇等判断尿酮体1+意义时需考虑特殊情况。 一、尿酮体产生的其他可能情况 1.饥饿状态:长时间饥饿、过度节食等情况下,身体会分解脂肪来提供能量,从而产生较多酮体,导致尿酮体阳性。例如,一些为了减肥而过度节食的人群,就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2.剧烈运动:剧烈运动后也可能出现尿酮体1+。剧烈运动时身体代谢加快,脂肪分解增加,产生酮体,通过尿液排出。 3.感染等应激状态:当人体处于感染、外伤等应激状态时,身体的代谢会发生变化,也可能导致酮体生成增多,出现尿酮体阳性。 二、糖尿病导致尿酮体1+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不佳时,如血糖过高(一般指血糖>13.9mmol/L),身体不能有效利用葡萄糖,转而分解脂肪产生大量酮体,可出现尿酮体阳性。但糖尿病的诊断不能仅依靠尿酮体1+,还需要结合血糖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糖化血红蛋白等多项指标综合判断。 三、进一步检查与诊断 1.血糖检测: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等,了解血糖水平情况。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同时伴有尿酮体1+,需要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2.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6.5%也有助于辅助诊断糖尿病。 3.其他相关检查:还可能需要进行尿常规的其他项目检查、肾功能检查等,以全面评估身体状况。 对于不同人群,如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在判断尿酮体1+的意义时需要考虑其特殊情况。儿童如果出现尿酮体1+,需要考虑是否有饥饿、感染等情况,同时要关注儿童的生长发育、饮食等情况;孕妇出现尿酮体1+时,要警惕妊娠糖尿病等情况,因为妊娠期间身体代谢等发生变化,对血糖等的要求不同,需要更谨慎地评估。

    2025-10-28 12:33:26
  • 糖尿病能喝蛋白粉吗

    糖尿病患者能否喝蛋白粉分情况,血糖控制稳定者可在指导下适量喝,合并肾脏疾病尤其肾功能不全者需谨慎,老年和儿童糖尿病患者也有不同注意事项,需综合多因素评估后确定蛋白粉摄入情况。 血糖控制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较为稳定时,可在医生或营养师指导下适量喝蛋白粉。蛋白质是人体重要营养物质,蛋白粉能为机体补充蛋白质。例如,对于一些因疾病导致蛋白质摄入不足的糖尿病患者,适当补充蛋白粉有助于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如维持肌肉组织的正常代谢等。一般来说,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应根据个体的体重、病情等因素综合确定,通常每千克体重1-1.2克左右,但具体还需专业人员评估。 合并肾脏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尿病患者合并了肾脏疾病,尤其是出现肾功能不全时,则需要谨慎喝蛋白粉。因为肾功能不全时,肾脏对蛋白质代谢产物的排泄能力下降,过多摄入蛋白粉会加重肾脏负担,可能导致病情恶化。此时需要根据肾小球滤过率等肾功能指标来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一般会适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可能需要咨询肾内科医生和营养师来制定个体化的蛋白质摄入方案。 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 老年糖尿病患者: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体机能逐渐衰退,在考虑是否喝蛋白粉以及确定摄入量时,要综合评估其整体健康状况、肝肾功能等。如果老年糖尿病患者肝肾功能正常且需要补充蛋白质,可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摄入蛋白粉,但要注意监测血糖变化以及肝肾功能指标。因为老年患者的代谢能力和器官功能与年轻人不同,过量摄入蛋白粉可能带来代谢方面的问题。 儿童糖尿病患者:儿童糖尿病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蛋白质的需求有其特殊性。一般不建议常规补充蛋白粉,应优先通过均衡的饮食来获取蛋白质,如从肉类、蛋类、奶类等食物中获取优质蛋白质。只有在经过医生评估,确定儿童糖尿病患者存在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等特殊情况时,才会考虑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蛋白粉,并且要严格控制摄入量,因为儿童的肾脏等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过多蛋白质摄入可能影响其正常发育和器官功能。

    2025-10-28 12:31:31
  • 血糖值过高的人饭后的表现是什么

    血糖过高者进食后可因高血糖影响神经细胞供能致头晕乏力感加重,高血糖使肾脏排糖带走大量水分致机体缺水而饭后口渴多饮,血糖过高引发渗透性利尿致饭后尿量增多,部分高血糖者因高血糖影响胃肠蠕动及自主神经功能出现腹胀恶心等胃肠道不适,高血糖影响眼部晶状体渗透压致饭后短暂视物模糊,且不同人群如年龄较大者、儿童、女性特殊时期、有基础胃肠道疾病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危人群等在相应表现上有不同特点需注意排查相关疾病风险。 一、血糖急剧攀升相关表现 血糖过高者进食后,因摄入碳水化合物等,血糖会快速上升,可能出现头晕、乏力感加重。这是由于高血糖影响神经细胞供能,年龄较大人群身体机能衰退,对血糖波动耐受更差,更易出现此类症状;儿童若本身存在血糖调节问题,饭后也可能迅速感到身体不适、精神萎靡。 二、口渴多饮表现 高血糖状态下,肾脏需排出多余糖分,此过程会带走大量水分致机体缺水,饭后便会出现明显口渴、需频繁饮水。女性在生理周期等特殊时期,体液平衡易受影响,口渴感可能更强烈;儿童因代谢旺盛,失水后口渴表现更突出。 三、尿量变化及相关表现 血糖过高时肾糖阈升高,滤过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重吸收,引发渗透性利尿,饭后可出现尿量增多情况。老年人肾脏功能逐渐减退,对血糖波动导致的尿量变化调节能力下降,更易出现尿量异常改变;儿童若饭后尿量异常增多,需警惕是否存在血糖代谢异常相关疾病。 四、胃肠道相关表现 部分血糖过高者饭后会有胃肠道不适,如腹胀、恶心等,这与高血糖影响胃肠蠕动及自主神经功能有关。有基础胃肠道疾病的人群,高血糖状态下胃肠道不适可能更明显;女性在hormonal变化期间,胃肠功能本就易受影响,高血糖时更易加重胃肠道症状。 五、视觉异常表现 高血糖会影响眼部晶状体渗透压,饭后血糖升高可能导致短暂视物模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危人群,如病史较长的糖尿病患者,饭后血糖波动更易诱发视觉异常加重;儿童若出现饭后短暂视物模糊,需进一步排查是否有潜在代谢性眼病风险

    2025-10-28 12:29:47
  • 荔枝导致低血糖的原因

    荔枝导致低血糖的原因包括其含有的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会抑制肝脏葡萄糖生成,空腹大量食用及儿童因肝脏功能和饮食控制等因素更易受影响,还有个体代谢差异中糖代谢相关基因多态性会影响对荔枝特殊成分的应对能力致部分人易出现低血糖。 一、荔枝中糖分的特殊性质 荔枝中含有一种叫做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MCPG)的物质,它会抑制肝脏中的葡萄糖生成。正常情况下,肝脏可以通过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等过程来维持血糖的稳定,而MCPG会干扰这一过程,使得肝脏产生葡萄糖的能力下降。例如,相关研究发现,荔枝中的MCPG能够与一些酶的作用位点结合,从而阻碍了糖原分解为葡萄糖的关键步骤。 二、食用荔枝的方式及量的影响 空腹食用:如果在空腹状态下大量食用荔枝,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会受到更大影响。因为空腹时,人体自身的血糖储备相对较少,而大量摄入荔枝后,MCPG对血糖生成的抑制作用会更加突出,导致血糖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容易引发低血糖。比如,有研究调查了空腹食用大量荔枝的人群,发现其中发生低血糖的比例明显高于非空腹或少量食用荔枝的人群。 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儿童的肝脏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儿童如果大量食用荔枝,由于肝脏处理MCPG等物质的能力不如成年人,更容易出现血糖波动。而且儿童的饥饿感知和对饮食量的控制能力较差,相对更易出现空腹大量食用荔枝的情况,从而增加了因荔枝导致低血糖的风险。例如,在一些儿童聚集食用荔枝的地区,儿童低血糖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三、个体的代谢差异 不同个体之间的代谢功能存在差异。一些人群可能本身存在糖代谢相关的基因多态性,使得他们对荔枝中MCPG的代谢能力不同。比如,某些基因位点的突变可能会影响肝脏中参与葡萄糖代谢的酶的活性,进而影响身体对荔枝中特殊成分的应对能力,导致部分人群更容易在食用荔枝后出现低血糖。有研究通过基因检测发现,具有特定基因变异的人群在食用荔枝后发生低血糖的概率显著高于没有该基因变异的人群。

    2025-10-28 12:28:59
  • 餐后血糖正常值是多少,食用白糖会导致血糖升高吗

    成年人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小于七点八毫摩每升七点八至十一点一为糖耐量异常≥十一点一伴典型症状考虑糖尿病特殊人群需结合健康状况评估白糖属单糖可迅速吸收致血糖升高健康人短时间大量食可代偿糖尿病等人群食会干扰血糖稳定致波动增加风险儿童多吃白糖增龋齿风险老年人有血糖问题食白糖波动恢复慢易不适。 一、餐后血糖正常值 成年人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范围一般界定为小于7.8mmol/L。若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属于糖耐量异常状态;若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典型糖尿病症状时,则需考虑糖尿病的可能。对于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其餐后血糖正常范围可能与成年人有所差异,但总体遵循相似的代谢调控逻辑,需结合个体具体健康状况综合评估。例如,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血糖调节机制尚不完全成熟,但一般餐后血糖也应维持在相对稳定且符合其年龄阶段代谢特点的范围内;老年人由于代谢功能减退,餐后血糖的波动及控制需更为谨慎,需密切关注血糖变化以预防相关并发症。 二、食用白糖会导致血糖升高吗 白糖属于单糖,进入人体后可迅速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直接引起血糖升高。对于健康人群,短时间内大量食用白糖可导致血糖短时间内大幅上升,但机体可通过胰岛素等调节机制进行一定程度的代偿;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或血糖调节异常者,食用白糖会明显干扰血糖的稳定控制,导致血糖快速升高且难以回落,增加血糖波动风险,进而影响病情控制。例如,糖尿病患者摄入白糖后,由于自身胰岛素分泌或作用异常,无法有效将血糖转运至细胞内利用,致使血糖持续处于较高水平,长期如此会加重胰岛负担,不利于血糖的长期管理。此外,儿童长期过多食用白糖,除了可能引起血糖短期波动外,还可能增加龋齿发生风险,同时不利于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老年人若有血糖调节问题,食用白糖后血糖波动后恢复较慢,易引发头晕、心慌等不适症状,需格外谨慎控制白糖摄入。

    2025-10-28 12:28:1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