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擅长:脑、脊髓的血管性疾病,包括烟雾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颈动脉狭窄和各类脊髓血管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脑、脊髓的血管性疾病,包括烟雾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硬脑膜动静脉瘘、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颈动脉狭窄和各类脊髓血管病。展开
  • 脑积水的症状有哪些

    脑积水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症状,婴幼儿主要有头颅外观异常(头颅迅速增大、前囟门扩大张力高、颅缝分离、呈圆形、头皮静脉怒张、叩诊破壶音)及神经系统表现(精神萎靡、喂养困难、眼球“落日征”、发育迟缓);儿童及成人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步态异常、尿便失禁),临床需综合多因素判断。 一、婴幼儿脑积水症状 1.头颅外观异常 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头颅迅速增大,前囟门扩大且张力增高,颅缝分离,头颅与面部比例失调,头颅呈圆形,头皮静脉明显怒张。这是因为婴幼儿颅缝尚未闭合,颅内压增高使头颅不断扩张。例如,正常婴儿前囟门约1-1.5厘米,而脑积水婴儿前囟门可增大至3-4厘米甚至更大。 头部叩诊呈“破壶音”(Macewen征),这是由于颅内压力增高,颅骨骨缝分离,用手指轻叩头颅时可听到类似叩击破壶的声音。 2.神经系统表现 精神萎靡,对外界反应差,喂养困难。这是因为脑积水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婴儿的神经精神状态受到抑制。 眼球运动障碍,常见双眼下视,呈“落日征”,即双眼球下半部沉到下眼睑下方,露出上方白色巩膜。这是由于脑积水导致中脑导水管受压,影响了眼球的垂直运动中枢。 发育迟缓,包括智力发育迟缓、身体运动发育落后等。脑积水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从而导致婴幼儿在智力、运动等方面的发育滞后于正常儿童。 二、儿童及成人脑积水症状 1.颅内压增高表现 头痛,多为持续性钝痛,清晨或夜间加重,咳嗽、用力时头痛加剧。这是因为颅内压增高刺激脑膜和血管所致。 呕吐,常为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关。颅内压增高引起延髓呕吐中枢受刺激导致呕吐。 视乳头水肿,长期可导致视力减退甚至失明。颅内压增高使眼底静脉回流受阻,出现视乳头水肿,若不及时治疗,会影响视力。 2.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认知障碍,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智力下降等。脑积水影响大脑的认知功能区域,导致患者出现认知方面的问题。例如,成人可能在工作中出现记忆力下降,影响工作效率。 步态异常,儿童可能表现为行走不稳、易摔倒;成人则可能出现蹒跚步态、共济失调等。这是因为脑积水影响了小脑、前庭等与平衡和步态相关的结构和功能。 尿便失禁,多见于成人脑积水患者,由于脑室系统扩大压迫周围脑组织,影响了控制尿便的神经中枢功能。 不同年龄阶段的脑积水症状有所差异,婴幼儿主要表现为头颅外观异常和神经系统的早期抑制及特殊眼部表现,儿童及成人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综合患者的年龄、病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对于婴幼儿,要密切观察头颅外观及生长发育情况;对于儿童及成人,要注重头痛、呕吐、视力及认知、步态等方面的评估。

    2025-09-29 12:18:48
  • 高血压脑出血的类型有哪些

    高血压脑出血有壳核出血(常见,占50%-60%,累及内囊可致“三偏”等)、丘脑出血(约占20%,可破入脑室,有特征眼部症状等)、脑叶出血(约占10%,病因多样,不同脑叶表现不同)、脑桥出血(约占10%,大量出血预后差,小量出血有相应表现)、小脑出血(约占10%,起病急,血肿大可致严重后果),不同类型需个体化处理,老年患者病情复杂,女性围绝经期有影响,生活不规律等易致发病,控制血压是预防关键,脑出血需综合判断治疗方案。 壳核出血:最为常见,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50%-60%,多是由于豆纹动脉尤其是其外侧支破裂所致。壳核出血常常向内扩展累及内囊,患者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同向性偏盲等“三偏”综合征,优势半球出血还可伴有失语。 丘脑出血: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20%左右,多由丘脑膝状体动脉或丘脑穿通动脉破裂引起。丘脑出血后,血液可破入脑室,患者常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深浅感觉障碍突出,还可出现特征性的眼部症状,如上视障碍或凝视鼻尖、瞳孔缩小等,也可能伴有意识障碍。 脑叶出血: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10%,常见于顶、颞、枕、额叶等部位。脑叶出血的病因除高血压外,还可见于脑动静脉畸形、血管淀粉样变性等。不同脑叶的出血有不同的表现,如额叶出血可出现偏瘫、精神症状等;顶叶出血可有偏身感觉障碍、空间构象障碍等;颞叶出血可出现精神症状、癫痫发作等;枕叶出血可出现视野缺损等。 脑桥出血: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10%,多由基底动脉脑桥支破裂所致。大量出血(血肿>5ml)时,患者迅速出现昏迷、双侧针尖样瞳孔、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中枢性高热、呼吸障碍、眼球浮动、四肢瘫痪等,多在48小时内死亡;小量出血时,可表现为交叉性瘫痪和共济失调性偏瘫,两眼向病灶侧凝视麻痹或核间性眼肌麻痹,意识障碍较轻。 小脑出血:约占高血压脑出血的10%,多由小脑上动脉分支破裂引起。小脑出血起病较急,初期常有头痛、眩晕、呕吐、步态不稳等,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枕部疼痛、频繁呕吐、意识障碍逐渐加重,以及双侧瞳孔缩小、呼吸不规则等,如血肿较大,可压迫脑干导致急性梗阻性脑积水,甚至迅速死亡。 对于不同类型的高血压脑出血,在诊断和治疗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处理。在年龄方面,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变化相对复杂;在性别上,一般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在围绝经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血压波动;生活方式方面,有高血压病史且生活不规律、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的人群更易发生高血压脑出血;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规范控制血压是预防高血压脑出血的关键措施,一旦发生脑出血,需要及时根据出血类型、部位、出血量等综合判断治疗方案,如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等。

    2025-09-29 12:17:06
  • 脑损伤的意思

    脑损伤是由内外因素致脑部组织结构破坏或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分外伤性及非外伤性,非外伤性含脑血管意外、脑部感染、代谢性疾病等,临床表现因类型不同有差异,诊断靠头颅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系统查体,儿童脑损伤需尽早康复干预,老年人要控基础病,有基础病史人群需控基础病,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应改善生活方式降风险。 一、脑损伤的定义 脑损伤是指由各种内外因素导致的脑部组织结构破坏或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涵盖外伤性与非外伤性等多种成因引发的脑部损害情况。 二、分类及成因 (一)外伤性脑损伤 多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暴力打击等外力作用所致,外力直接或间接使脑部受创,可引发颅骨骨折、脑实质损伤等不同程度病变。 (二)非外伤性脑损伤 1.脑血管意外:如脑出血(多因高血压、脑血管畸形等致血管破裂)、脑梗死(因血管阻塞使脑部供血中断),此类情况会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或出血性损害。 2.脑部感染: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脑部引发炎症,如脑炎、脑膜炎等,炎症反应可破坏脑组织结构与功能。 3.代谢性疾病:像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肝性脑病等代谢紊乱疾病,可通过影响脑内代谢过程对脑组织产生损害。 三、临床表现 不同类型脑损伤临床表现有差异,外伤性脑损伤常见头痛、呕吐、意识障碍(从嗜睡到昏迷不等)、肢体运动或感觉障碍等;非外伤性脑损伤中,脑血管意外引发的脑损伤可能出现突发的偏瘫、言语障碍、视物模糊等,脑部感染导致的脑损伤可伴有发热、抽搐、认知功能减退等表现。 四、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头颅CT可快速筛查颅骨骨折、脑出血等情况;头颅MRI对脑实质病变(如脑梗死早期、脑部感染所致的细微病灶)显示更为清晰,能精准评估脑部结构受损状况。 (二)神经系统查体 通过对患者肌力、肌张力、反射等神经系统体征的检查,辅助判断脑损伤累及的神经功能区域。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相关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脑损伤可能因意外坠落、产伤等引发,由于儿童脑组织处于发育阶段,脑损伤后恢复能力与成人有别,需尽早进行康复干预,且要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受影响的情况,定期监测神经发育指标。 (二)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非外伤性脑损伤发生率相对较高,脑损伤后恢复相对缓慢,需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在康复过程中要考虑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康复方式。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如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出血风险增高,糖尿病患者出现脑梗死相关脑损伤概率上升,这类人群需严格控制基础疾病,定期体检,以降低脑损伤发生风险。 (四)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 长期酗酒、吸烟人群脑损伤风险高于正常人群,此类人群应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降低脑损伤相关危险因素。

    2025-09-29 12:15:32
  • 脑癌的症状有哪些

    脑癌有多种常见症状,包括颅内压增高相关的头痛(多为持续性,清晨加重,有脑部疾病病史者风险高)、喷射性呕吐(儿童常见易被误认胃肠病)、视神经乳头水肿(可致视力减退);神经功能缺损的癫痫发作(表现多样)、运动障碍(如肢体无力、偏瘫,老年患者易被忽视区别)、感觉障碍(肢体麻木刺痛等);还有其他症状如精神症状(老年人易混淆为老年痴呆)、视力视野改变(儿童出现需排查),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做头颅CT、MRI等检查以早期治疗。 头痛:是脑癌常见症状之一,多为持续性头痛,可能会在清晨时加重,这是由于颅内压增高,平卧时脑脊液回流不畅等因素导致。不同年龄段人群头痛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多表现为哭闹不安等。长期的生活方式如熬夜等可能会加重头痛症状的感知,但并非脑癌头痛的根本原因,而是可能影响个体对头痛的耐受程度。有脑部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生脑癌导致头痛的风险相对较高。 呕吐:通常为喷射性呕吐,与颅内压增高刺激呕吐中枢有关。儿童脑癌患者呕吐较为常见,可能被家长误认为是胃肠疾病等。 视神经乳头水肿:可导致视力减退等,长期不治疗可能会严重影响视力,不同年龄人群视力受影响程度不同,儿童可能会影响其学习和生活中的视觉感知。 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癫痫发作:部分脑癌患者会出现癫痫症状,可表现为全身性抽搐或局限性抽搐等。不同年龄人群癫痫发作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癫痫发作可能更具多样性。有癫痫病史的人群发生脑癌时癫痫发作可能会有所变化。 运动障碍:如肢体无力、偏瘫等,肿瘤压迫运动相关的脑组织会导致这些症状。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本身存在一些退行性病变基础,发生脑癌导致的运动障碍可能更容易被忽视与其他疾病导致运动障碍的区别。女性和男性在运动障碍表现上无本质差异,但可能因社会角色等因素对生活影响程度不同。 感觉障碍:包括肢体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肿瘤累及感觉传导通路时会出现此类症状。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使个体对感觉障碍的敏感度有所不同,但不是感觉障碍的根本原因。 其他症状: 精神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情绪异常等精神方面的症状。老年人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功能减退,发生脑癌时精神症状可能容易被混淆为老年痴呆等其他疾病。女性在情感相关的精神症状上可能因激素等因素与男性有一定不同表现,但这不是绝对的区分依据。 视力视野改变:肿瘤压迫视觉中枢或视神经时可导致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儿童如果出现视力视野改变可能会影响其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学习,需要及时排查脑癌等疾病。 脑癌的症状表现多样,当出现上述相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如头颅CT、MRI等,以便早期发现脑癌并进行相应治疗。

    2025-09-29 12:13:44
  • 脑肿瘤潜伏期多久

    脑肿瘤潜伏期无固定时长,受遗传、环境、自身健康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个体差异大,有高危因素人群应定期行头部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脑肿瘤。 一、影响脑肿瘤潜伏期的因素 1.遗传因素 某些有遗传综合征的人群,如神经纤维瘤病患者,其发生脑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这类人群的潜伏期可能相对较短,但也不是绝对的。例如,神经纤维瘤病患者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发生可能在不同年龄段出现,一些患儿可能在儿童期就会发现相关脑肿瘤,这与遗传基因的异常导致细胞异常增殖等机制有关。对于有神经纤维瘤病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密切地进行监测,因为他们比普通人群更早面临脑肿瘤发生的风险。 2.环境因素 辐射暴露:长期接受辐射的人群,如接受头部放疗的患者(虽然这是治疗因素,但也可作为一种辐射暴露情况),或者长期处于辐射环境中的职业人群(如核电站工作人员等),脑肿瘤发生的潜伏期可能会缩短。研究表明,受到电离辐射后,细胞的DNA可能发生损伤,进而导致细胞的异常增殖,增加脑肿瘤发生的几率,可能在数年到数十年后出现脑肿瘤。例如,在日本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后的幸存者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脑肿瘤的发生率有所升高,其中潜伏期长短不一,但总体较未受辐射人群脑肿瘤发生风险增加。 化学物质接触: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亚硝胺类物质等,也可能影响脑肿瘤的潜伏期。一些从事化工行业长期接触相关化学物质的人群,脑肿瘤发生的潜伏期可能会受到影响,但具体的潜伏期因人而异,因为个体对化学物质的代谢等情况不同。 3.自身健康状况 免疫系统功能: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减弱,脑肿瘤发生的风险增加,其脑肿瘤的潜伏期可能相对较短。艾滋病患者因为免疫缺陷,不能有效地识别和清除异常增殖的细胞,使得脑肿瘤细胞能够相对容易地生长繁殖,可能在较短时间内就表现出脑肿瘤的相关症状。 基础疾病:患有某些基础疾病的人群,如长期慢性炎症性疾病患者,脑肿瘤发生的风险可能升高,潜伏期可能受到影响。例如,有长期慢性鼻窦炎的患者,如果炎症长期不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局部组织细胞的状态,增加脑肿瘤发生的可能性,但具体潜伏期难以确切界定。 总体而言,脑肿瘤的潜伏期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值,不同个体因上述多种因素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而且,很多脑肿瘤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一旦出现头痛、呕吐、视力障碍等典型症状时,往往已经不是处于所谓的“潜伏期”阶段,而是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对于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如上述提到的有遗传综合征、长期辐射或化学物质接触、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头部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等),以便早期发现脑肿瘤,及时进行干预。

    2025-09-29 12:11:4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