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

擅长:三叉神经痛及面肌抽搐的内镜治疗;颅脑肿瘤和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脑出血和脑外伤的规范化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本科,具有二十余年丰富的神经外科临床经验,具体负责科室的医疗工作。常年担任北医、首医的临床医学和预防的本科教学工作,曾多次参加对内蒙医院、黑龙江齐齐哈尔建华医院神经外科及河北肃宁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的对口支援工作。展开
个人擅长
三叉神经痛及面肌抽搐的内镜治疗;颅脑肿瘤和椎管内肿瘤的显微外科治疗;脑出血和脑外伤的规范化治疗。展开
  • 脑结核瘤的相关检查

    脑结核瘤的诊断包括影像学、实验室和病理检查。头颅CT可见等或高密度结节伴水肿带,强化多环形或均匀强化;头颅MRIT1低信号、T2高信号,水肿明显,增强强化多样,MRI更具诊断价值。PPD试验阳性提示曾感染结核但不能确诊;脑脊液检查压力、细胞、蛋白等有改变但无特异性;结核杆菌DNA检测有一定帮助。病变组织活检是确诊金标准,可观察到结核结节典型病理改变。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表现特点:脑结核瘤在头颅CT上通常表现为等或高密度结节,周围常有水肿带。强化扫描时,结节多呈环形或均匀强化。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其CT表现基本一致,但需要结合临床综合判断。例如,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的患者,更应关注脑内是否有结核瘤的可能。 意义:头颅CT可以初步发现脑内是否存在占位性病变,对于脑结核瘤的初步筛查有重要作用,能大致确定病变的位置、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头颅MRI 表现特点:头颅MRI对脑结核瘤的诊断价值更高。在T1加权像上多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时,结核瘤的强化方式多样,可为结节状、环形等强化。不同人群的MRI表现差异不大,但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脑组织处于发育阶段,MRI对病变的显示可能更清晰,能更准确地评估病变范围。 意义:MRI能够从多方位、多序列成像,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细节,有助于与其他颅内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如脑肿瘤等。 二、实验室检查 1.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 原理及方法:PPD试验是通过皮内注射结核菌素物质,观察局部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结核分枝杆菌。 意义:阳性结果提示曾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接种过卡介苗,但不能确诊脑结核瘤。对于有结核相关临床表现的患者,PPD试验阳性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之一。不过,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2.脑脊液检查 常规检查:脑脊液压力可能增高,白细胞数可轻度升高,多为淋巴细胞为主。不同年龄的患者脑脊液常规表现有所差异,儿童的脑脊液细胞数可能相对成人稍高,但总体以淋巴细胞为主。 生化检查:蛋白含量可能升高,糖和氯化物含量可能降低,但这些指标缺乏特异性。对于怀疑脑结核瘤的患者,脑脊液检查可以了解颅内是否存在炎症反应,但需要与其他颅内感染性疾病相鉴别。例如,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改变与脑结核瘤伴有脑膜炎时的改变可能有相似之处,需进一步结合其他检查明确诊断。 3.结核杆菌DNA检测(如PCR技术) 原理及方法:通过检测脑脊液或病变组织中的结核杆菌DNA,来判断是否存在结核杆菌感染。 意义:该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特异性和敏感性,对于脑结核瘤诊断有一定帮助。但需要注意标本采集过程中的污染问题,以及不同患者因病情不同,DNA检测的阳性率也有所差异。例如,病变组织中的结核杆菌DNA检测阳性率可能相对脑脊液检测更高,但取材时需谨慎操作以避免假阳性。 三、病理检查 1.病变组织活检 方法通过手术切除部分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意义病理检查是确诊脑结核瘤的金标准。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结核结节的典型病理改变,如干酪样坏死、上皮样细胞、朗汉斯巨细胞等。对于一些临床表现不典型,通过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患者,病变组织活检尤为重要。但对于儿童患者,手术活检需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权衡利弊后进行。

    2025-09-29 13:38:00
  • 脑子里有肿瘤的症状

    脑子里有肿瘤会出现多种症状,包括颅内压增高相关的头痛、喷射性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神经系统定位症状与体征中的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癫痫发作;还有其他症状如视力视野改变、内分泌紊乱症状、精神症状,不同人群因自身情况不同,各症状表现有差异。 一、颅内压增高相关症状 头痛:是脑子里有肿瘤较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持续性头痛,程度可逐渐加重,清晨或夜间较为明显。这是因为肿瘤占位导致颅内压升高,刺激或牵拉颅内疼痛敏感结构引起,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均可能出现,例如长期熬夜、有头部外伤病史等人群,由于自身机体状态或基础情况不同,头痛表现可能有差异,但本质是颅内压变化所致。 呕吐:通常为喷射性呕吐,与进食无明显关系。当颅内压增高时,刺激延髓的呕吐中枢导致,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因不会表述头痛,而以频繁呕吐为较早表现之一,需特别关注;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若出现不明原因喷射性呕吐,也应警惕颅内肿瘤可能。 视神经乳头水肿: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等。通过眼底检查可发现,不同人群的眼底变化在程度和表现上可能因肿瘤位置、大小等因素有所不同,比如有长期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本身眼底可能已有一定改变,若合并颅内肿瘤,视神经乳头水肿表现可能会有叠加或不同特点。 二、神经系统定位症状与体征 运动障碍:若肿瘤影响运动中枢等部位,可出现肢体无力、偏瘫等症状。不同性别在肢体运动功能上可能因肌肉力量基础等有差异,年龄较小的儿童运动障碍可能表现为发育迟缓、不能正常爬行、行走等;有既往脑血管病史的人群,出现运动障碍时需鉴别是原有疾病复发还是新的颅内肿瘤导致。例如肿瘤位于大脑半球运动区,可导致对侧肢体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异常。 感觉障碍:可表现为肢体的感觉减退、麻木等。比如肿瘤压迫感觉传导通路时会出现相应部位的感觉异常,女性和男性在感觉敏感度上可能有一定差异,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机体功能衰退等,感觉障碍可能更易被忽视,而儿童可能通过哭闹等表现出不适。 癫痫发作:部分脑子里有肿瘤的患者会出现癫痫症状,可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如全身性大发作、部分性发作等。不同年龄人群癫痫发作表现有所不同,儿童癫痫发作可能更具多样性和不典型性,有头部外伤史或脑部感染病史的人群,发生肿瘤后癫痫发作风险可能更高。 三、其他症状 视力视野改变:肿瘤累及视觉通路时,可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例如鞍区肿瘤可能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逐渐减退,视野出现偏盲等情况,不同性别对视力变化的感知可能有差异,年龄较大的人群本身视力可能有一定退化,若出现视力视野新的改变需格外警惕,儿童则可能表现为玩耍时频繁碰撞等异常行为。 内分泌紊乱症状:对于垂体等部位的肿瘤,可引起内分泌紊乱。如泌乳素瘤可导致女性月经紊乱、泌乳,男性性功能障碍等;生长激素瘤在儿童期可引起巨人症,成人期可引起肢端肥大症等,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表现出的内分泌紊乱症状各不相同,有内分泌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颅内相关肿瘤时内分泌紊乱表现可能更具特点。 精神症状:肿瘤位于额叶等部位时,可能出现精神异常,如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精神压力大、过度焦虑的人群,发生颅内肿瘤时精神症状可能更早或更明显地表现出来,年龄较大的人群随着脑功能衰退,精神症状可能被误认为是正常衰老表现而被忽视。

    2025-09-29 13:35:18
  •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后多久能恢复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后恢复分早期(1-2周内)、中期(2周-1个月)、后期(1个月-3个月)阶段,早期需卧床防并发症;中期神经功能进一步恢复,可渐增活动量;后期多数神经功能基本恢复可回归正常生活,恢复时间有个体差异,依多种因素综合判断,大部分患者3个月左右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一、术后早期恢复阶段(1-2周内) 脑动脉瘤介入手术是通过导管将栓塞材料输送至动脉瘤内使其闭塞的微创治疗方式。术后早期患者需要卧床休息,一般建议卧床24-48小时,这是为了防止穿刺部位出血等并发症。在此期间,患者的身体开始适应手术创伤,神经系统功能也在逐步稳定。通常在术后1-2天,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的头痛、头晕等不适,这与手术创伤及局部血管变化有关,一般通过对症处理可逐渐缓解。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症状;而年轻患者恢复相对较快,但也不能掉以轻心,仍需遵循卧床等术后早期护理要求。 二、中期恢复阶段(2周-1个月) 1.神经功能恢复 此阶段患者的神经功能会进一步恢复,一般在术后2周左右,大部分患者的头痛、头晕等症状基本消失。神经系统检查可能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在逐渐改善,例如肢体的感觉、运动功能等。研究表明,约70%-80%的患者在术后2-4周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明显减轻。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在这个阶段需要继续控制基础疾病,因为基础疾病的不稳定可能会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高血压患者需严格控制血压在合适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20-140mmHg左右),糖尿病患者要维持血糖稳定,这有助于促进神经功能的良好恢复。 2.活动能力恢复 患者可以逐渐增加活动量,从床边坐起到短时间下床活动。一般建议在术后2周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开始进行循序渐进的活动。但活动时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过度转动等可能导致颅内压力变化的动作。对于老年患者,在增加活动量时需要有人陪伴,防止跌倒等意外发生,因为老年患者平衡能力和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跌倒可能会引发新的健康问题。 三、后期恢复阶段(1个月-3个月) 1.神经功能基本恢复 多数患者在术后1-3个月时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能够进行日常的生活活动,如自理生活、轻度的家务劳动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看到动脉瘤已被有效栓塞,血管情况稳定。然而,仍有少数患者可能会遗留一些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如轻度的认知功能下降、轻微的肢体无力等,但这些情况一般会随着时间进一步改善。对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高脂血症患者,在后期恢复阶段需要继续改善生活方式,戒烟、控制血脂等,以降低再次发生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2.回归正常生活 患者可以逐步回归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工作强度要逐渐增加,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对于女性患者,在这个阶段要注意经期和孕期等特殊时期的身体状况,经期要注意休息,孕期则需要密切监测,因为孕期身体的生理变化可能会对脑血管等产生一定影响。同时,患者需要定期复查,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需要进行头颅CT或MRI等检查,以了解动脉瘤栓塞情况和神经系统恢复情况。 总体而言,脑动脉瘤介入手术后的恢复时间存在个体差异,一般来说,大部分患者在3个月左右基本恢复正常生活,但具体恢复情况还需根据患者的年龄、基础健康状况、手术情况等综合判断。

    2025-09-29 13:32:17
  • 左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该怎么办

    左侧额颞部硬膜下血肿需先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包括观察临床症状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血肿量等;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少量等可保守治疗,大量等可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钻孔引流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治疗,出院后定期随访调整方案,不同年龄患者治疗及康复有差异,还需注意基础疾病控制以减少复发风险 一、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1.临床症状观察:密切关注患者意识状态(如嗜睡、昏迷等)、头痛程度、呕吐情况、肢体活动状况等。若患者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加重、剧烈头痛伴频繁呕吐、一侧肢体无力进行性加重等情况,提示病情可能恶化。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还会出现烦躁不安、囟门隆起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基础疾病较多,病情变化更需警惕。 2.影像学检查:通过头颅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血肿量、血肿范围等。一般根据血肿量分为少量、中量、大量硬膜下血肿。少量硬膜下血肿(血肿量<30ml)、中线结构移位不明显;中量硬膜下血肿(血肿量30-60ml);大量硬膜下血肿(血肿量>60ml),中线结构移位明显。 二、根据病情采取相应治疗 1.保守治疗 适应证:对于少量硬膜下血肿、患者意识清楚、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中线结构移位不超过5mm的患者可考虑保守治疗。治疗措施包括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症状变化,使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如在有明确适应证时可考虑使用,但需严格掌握药物使用相关原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老年患者身体机能下降,保守治疗过程中需特别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本身抵抗力相对较弱,长期卧床易发生肺部感染,血液流动缓慢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儿童患者保守治疗时要注意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及血肿变化情况,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过程中需兼顾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2.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选择: 钻孔引流术:适用于多数慢性硬膜下血肿及部分急性、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对于大量硬膜下血肿、中线结构移位明显、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钻孔引流术可有效排出血肿,缓解颅内高压。手术通过颅骨钻孔,置入引流管,将血肿缓慢引流出来。 开颅血肿清除术:对于血肿量极大、伴有脑挫裂伤或脑内血肿的患者,可能需要行开颅血肿清除术,以彻底清除血肿,修复受损脑组织。但开颅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需要更长时间,不同年龄患者恢复情况不同,老年患者恢复时间可能更长且并发症风险更高,儿童患者术后需密切关注神经功能恢复及生长发育情况。 三、康复治疗及随访 1.康复治疗:在病情稳定后,根据患者神经系统损伤情况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认知功能康复训练等。对于存在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早期可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床上翻身训练等;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可进行针对性的认知训练。不同年龄患者康复治疗的重点和方式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康复治疗需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采用适合儿童的康复训练方法;老年患者康复治疗要注重安全,避免在训练过程中发生跌倒等意外。 2.随访:患者出院后需定期进行随访,通过头颅CT等检查了解血肿吸收情况、有无复发等。一般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时间点进行复查,根据复查结果调整后续治疗及康复方案。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高血压患者需密切控制血压,糖尿病患者需控制血糖,以减少硬膜下血肿复发等风险因素。

    2025-09-29 13:30:07
  • 左侧大脑镰旁脑膜瘤严重么

    左侧大脑镰旁脑膜瘤严重程度需综合肿瘤大小、位置、症状表现及治疗方式等多因素评估,肿瘤小、无症状时相对不严重,大、有症状时较严重,手术有风险,观察等待需密切监测肿瘤变化。 一、肿瘤大小与位置对严重程度的影响 1.较小肿瘤情况 当左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直径小于3厘米时,肿瘤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相对较轻。此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癫痫发作等出现的概率较低。从年龄角度看,对于儿童患者,较小的左侧大脑镰旁脑膜瘤如果没有引起明显的神经功能损害,相对而言严重程度相对较低,但仍需密切观察其生长情况。对于成年患者,若无明显症状,严重程度相对可控。 2.较大肿瘤情况 若肿瘤直径大于3厘米,会明显压迫周围的脑组织、血管和神经。例如,可能压迫到运动神经,导致患者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活动障碍等症状;压迫到感觉神经时,会引起肢体感觉异常,如麻木等。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较大的左侧大脑镰旁脑膜瘤更容易引发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因为其自身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差。而且较大的肿瘤还可能影响颅内的脑脊液循环,导致脑积水等并发症,进一步加重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出现头痛加剧、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情况。 二、症状表现与严重程度关联 1.无症状情况 部分左侧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没有任何症状,是在体检做头颅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的。这种情况下,肿瘤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暂时没有明显影响,严重程度相对较低。但仍需要定期进行头颅磁共振等检查,监测肿瘤的生长情况。对于儿童无症状的左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虽然当前无症状,但也要密切关注肿瘤是否会随着生长发育而对脑组织产生压迫等影响。 2.有症状情况 癫痫发作:如果肿瘤刺激大脑皮层,患者可能出现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频繁的癫痫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发生意外,如摔倒等,而且长期的癫痫发作还可能对大脑神经细胞造成进一步的损害。对于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因素影响下,癫痫发作可能会更加频繁,需要特别关注。 神经功能缺损:如前面所述的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会明显影响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降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本身患有高血压等疾病,神经功能缺损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控制难度,使病情更加复杂。 三、治疗方式选择与严重程度的关系 1.手术治疗 如果采取手术切除肿瘤的治疗方式,手术本身存在一定风险,但对于能够完整切除肿瘤且没有严重手术并发症的患者,病情有望得到较好的控制。对于年轻患者,手术切除肿瘤后恢复相对可能较好;而对于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可能较慢,且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概率相对增加,这也与左侧大脑镰旁脑膜瘤的严重程度相关,因为严重程度较高的肿瘤手术难度更大,风险更高。 2.观察等待 对于一些病情相对较轻、肿瘤生长缓慢且患者无症状的左侧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可以选择观察等待。但在观察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肿瘤的变化,如果肿瘤出现生长加快等情况,就需要及时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否则随着肿瘤生长,严重程度可能会逐渐增加。对于儿童观察等待的患者,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生长发育可能会影响肿瘤的发展,需要更频繁地进行影像学检查来评估肿瘤情况。

    2025-09-29 13:27: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