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各种黄斑病变、眼底出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妊娠期视网膜疾病等。擅长手术: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胬肉手术、眼科激光、PDT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3 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 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系,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就职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从事眼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余年 。临床专业方向:各种疑难黄斑疾病(黄斑变性、 黄斑水肿、 黄斑前膜、 黄斑裂孔等),视网膜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静脉阻塞、PCV等),眼科影像学诊断技术(眼底造影、OCT等)。擅长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白内障手术(曾多次参加卫生部组织的健康快车为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眼科激光治疗,PDT(光动力治疗)。抗VEGF的治疗黄斑变性、黄斑水肿有丰富的经验。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 、译文多篇,在临床医学教学方面成绩显著,多次荣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大医院优秀教师及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参与基础科研项目4项,临床试验研究4项,编写、翻译专业书籍5册。展开
个人擅长
各种黄斑病变、眼底出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妊娠期视网膜疾病等。擅长手术: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胬肉手术、眼科激光、PDT治疗。展开
  • 眼眶骨折内陷怎么办

    眼眶骨折内陷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对轻度无明显障碍者观察,手术时机多在伤后1-2周,方式有眶底植骨修复和眶内软组织复位;治疗后需眼部护理、监测视力与眼球运动、调整生活方式,包括保持眼部清洁、定期监测、注意休息与均衡饮食等。 对于一些轻度的眼眶骨折内陷且没有明显眼部功能障碍的患者,可先进行观察。但需要密切关注眼部症状及眼眶情况的变化,因为部分患者可能在受伤初期内陷不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有变化。例如,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眼部组织的生长发育特点,需要更频繁地观察眼部外观、视力、眼球运动等情况,因为儿童的眼眶骨折内陷可能会影响眼球的正常发育。 手术治疗 手术时机:一般来说,若患者出现明显的眼球内陷、复视等症状,应考虑尽早手术。通常在受伤后1-2周左右进行手术较为合适,此时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相对较轻,手术操作相对容易,也有利于更好地恢复眼部结构和功能。对于老年患者,要综合评估其全身状况,因为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需要确保患者能够耐受手术。 手术方式 眶底植骨修复术:通过切开眼部周围皮肤或结膜等入路,将合适的骨移植材料放置在眶底骨折处,支撑起内陷的眼眶。例如使用自体骨(如髂骨等)或人工骨材料。对于年轻患者,自体骨的生物相容性更好,更有利于长期的眼眶结构维持。但取自体骨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创伤,需要考虑患者的耐受情况。 眶内软组织复位术:如果眼眶骨折内陷是由于眶内软组织嵌入骨折处导致,需要将嵌入的软组织复位,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固定等操作。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在手术前后需要更加严格地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影响伤口愈合,增加手术感染等风险。 眼眶骨折内陷治疗后的康复与护理 眼部护理 术后要保持眼部清洁,避免用手揉搓眼睛。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格外注意看护,防止儿童无意间碰到眼部。可以使用无菌生理盐水轻轻擦拭眼部周围,但动作要轻柔。 视力与眼球运动监测 定期监测视力和眼球运动情况。患者自己或家属要注意观察眼球是否能正常转动,视力是否有变化。对于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视力下降的基础情况,术后更要密切关注视力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处理。儿童患者则要观察其对物体的注视情况等,判断视力和眼球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 生活方式调整 患者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尤其是头部剧烈晃动的运动。在饮食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对于儿童患者,要确保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促进组织修复的营养物质。老年患者要注意饮食中钙、维生素D等的摄入,有助于骨骼相关组织的恢复,因为眼眶骨折的修复也涉及到骨质的相关情况。

    2025-09-29 11:58:27
  • 后天近视会遗传吗

    后天近视有一定遗传倾向,但环境因素起关键作用。遗传因素通过影响眼球结构等参与其发生,环境因素如用眼习惯、户外活动、照明环境等对其有重要影响,不同年龄段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通过良好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等环境干预可降低后天近视发生风险,尤其是有近视家族史人群更应注重调控环境因素。 遗传因素在后天近视中的作用机制 研究表明,遗传因素通过影响眼球的结构和发育等方面参与后天近视的发生。例如,某些与眼球巩膜结构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增加后天近视的易感性。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有后天近视,子女发生近视的概率会高于父母双方均无后天近视的家庭。但这并不是说子女一定会近视,环境因素在后天近视的发生发展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环境因素对后天近视的影响及与遗传的交互作用 用眼习惯: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长时间看手机、电脑、看书等,是导致后天近视的重要环境因素。即使有遗传易感性,如果能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如每用眼30-40分钟休息10-15分钟,向远处眺望等,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近视发生风险。对于有近视遗传背景的儿童青少年,更应严格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 户外活动: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是预防后天近视的保护因素。研究发现,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以上的儿童,近视发生率明显低于户外活动时间少的儿童。对于有近视遗传倾向的儿童,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可以抵消部分遗传带来的近视易感性。例如,在儿童青少年时期,每天保证2-3小时的户外活动,能有效降低近视发生几率。 照明环境:不良的照明环境也会影响视力。在过暗或过亮的光线下用眼,会增加眼睛的调节负担,长期如此可能诱发近视。对于有近视遗传背景的人群,更要注意营造良好的用眼照明环境,保证读写时光线充足且均匀。 不同年龄段人群后天近视遗传相关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有近视家族史的儿童青少年,应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一般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从幼儿期开始就要注意用眼卫生,培养正确的读写姿势等。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用眼情况,当发现孩子出现视物模糊、频繁眨眼等情况时,要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 成年人:成年人如果有后天近视的家族史,也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近视进一步加深。例如,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注意眼部的休息和放松等。同时,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关注眼底等眼部结构的变化。 总之,后天近视有一定的遗传可能性,但环境因素对后天近视的发生发展起到关键作用。通过良好的用眼习惯、增加户外活动等环境干预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后天近视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对于有近视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注重环境因素的调控。

    2025-09-29 11:55:22
  • 白内障手术能做第二次吗

    白内障二次手术有可行性常见后发性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相关问题,需评估眼部状况如角膜等及全身健康状态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相应控制要求,老年人要细致检查、轻柔操作与密切观察,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糖、防感染与定期复查,需综合评估眼部及全身情况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确保手术安全有效。 一、白内障二次手术的可行性及常见情形 白内障手术是可以进行第二次的。常见能进行二次手术的情形包括: 后发性白内障:这是白内障术后较常见的情况,约10%-40%的患者在白内障术后会发生后发性白内障,主要是因为晶状体后囊膜发生混浊。此时可通过激光后囊切开术解决,利用激光精准切开混浊的后囊膜,恢复视力,该操作相对简便,风险较低。 人工晶状体相关问题:若首次手术植入的人工晶状体出现位置异常(如移位)、混浊或其他严重并发症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二次手术更换人工晶状体。这种情况下需要详细检查眼部结构,包括角膜、前房、眼底等,评估眼部能否耐受二次手术。 二、二次手术的适应条件及考量因素 眼部状况评估:需检查角膜的透明度、前房深度、晶状体情况、眼底视网膜及视神经等情况,确保眼部条件允许进行二次手术。例如,角膜内皮细胞计数需在一定范围内(一般要求>2000个/mm2),以保证角膜功能正常,避免因内皮细胞过少导致术后角膜水肿等严重并发症。 全身健康状态:要考虑患者的全身情况,如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的范围内(一般收缩压<160mmHg,舒张压<100mmHg);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空腹血糖一般建议控制在7mmol/L以下,餐后血糖尽量控制在10mmol/L以下,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眼部术后恢复,还会增加感染等风险;对于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需评估心功能状态,确保能耐受手术过程中的应激情况。 三、特殊人群二次手术的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眼部结构可能发生更多变化,二次手术前需更细致地进行眼部检查,包括验光、眼压测量等,全面了解眼部当前视力及眼压情况。手术中操作要更加轻柔精准,术后需密切观察眼部恢复情况,加强眼部护理指导,如避免揉眼、按医嘱按时用药等。 糖尿病患者:除严格控制血糖外,术后要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因为高血糖易导致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注意眼部感染的预防,保持眼部清洁,按医嘱使用抗生素眼药水等,定期复查眼部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白内障二次手术具有一定的可能性,但需要综合评估眼部及全身情况,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09-29 11:53:40
  • 宝宝一侧眼睛爱流泪眼屎多是怎么回事

    宝宝一侧眼睛爱流泪眼屎多可能由泪道阻塞或狭窄、结膜炎、倒睫、先天性青光眼等原因引起,家长要保持宝宝眼部清洁,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有其他异常需及时带宝宝到眼科就诊,根据不同病因遵医嘱处理,注意宝宝眼部护理避免揉眼保持卫生。 一、泪道阻塞或狭窄 成因:宝宝的鼻泪管下端有一层残膜,通常在出生后4-6周会自行开放,但部分宝宝这层残膜较厚或发生阻塞,导致泪液和眼屎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出现一侧眼睛爱流泪、眼屎多的情况,这在婴儿中较为常见,与宝宝自身发育特点相关。 表现:主要表现为单侧眼睛经常流泪,眼屎量较多,按压内眼角处可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溢出。 二、结膜炎 感染性结膜炎 细菌感染:宝宝眼部卫生不佳时,容易受到细菌侵袭引发结膜炎。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感染,会导致结膜炎症反应,出现流泪、眼屎多的症状,眼屎多呈黄色脓性。这与宝宝可能用手揉眼,接触了不洁物品等生活方式有关。 病毒感染:如腺病毒感染引起的流行性角结膜炎,也可导致宝宝一侧眼睛流泪、眼屎多,同时可能伴有结膜充血等表现,病毒感染具有一定传染性,在儿童聚集场所易传播。 非感染性结膜炎:过敏因素也可能引起宝宝结膜炎,比如接触了花粉、动物毛发等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出现眼睛流泪、眼屎增多,通常还伴有眼睛瘙痒等症状,这与宝宝的过敏体质及接触过敏原的生活环境相关。 三、倒睫 成因:有些宝宝由于鼻梁发育尚未完全,内眦赘皮较为明显,容易导致睫毛向内生长,刺激眼球,引起流泪、眼屎多。这与宝宝面部发育的阶段性特点有关。 表现:可见睫毛向眼球方向生长,摩擦角膜,宝宝会频繁眨眼、流泪,眼屎增多。 四、先天性青光眼 成因:先天性青光眼是由于胚胎时期发育异常,导致前房角结构异常,房水排出受阻,眼压升高,进而出现一系列眼部症状,包括一侧眼睛流泪、眼屎多,同时可能伴有角膜增大、混浊等表现,这与宝宝先天性的眼部结构发育异常有关。 表现:除了流泪、眼屎多外,还可能有角膜直径增大、畏光等表现,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眼压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当发现宝宝一侧眼睛爱流泪眼屎多时,家长要注意保持宝宝眼部清洁,用干净的棉签或纱布轻轻擦拭眼屎,但动作要轻柔。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异常表现,如眼睛红肿明显、视力异常等,应及时带宝宝到眼科就诊,进行详细检查,如泪道冲洗、眼部检查等,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对于婴幼儿,家长要特别注意护理细节,避免宝宝用手揉眼,保持眼部卫生,根据宝宝不同的病因情况,遵循医生建议进行处理,确保宝宝眼部健康。

    2025-09-29 11:52:13
  • 角膜上皮脱落需要如何解决

    角膜上皮脱落可通过明确病因针对性处理、采取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治疗措施及日常护理来解决。明确外伤或干眼症等病因并针对性处理,采用药物治疗、包扎患眼等促进修复,同时注意眼部卫生、保证休息与合理饮食。不同年龄段患者需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处理。 一、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处理 外伤因素:如果是外伤导致的角膜上皮脱落,首先要避免进一步的眼部损伤。例如眼部被异物划伤等情况,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确定损伤的程度。对于较轻的外伤引起的角膜上皮脱落,一般可以通过让眼睛充分休息,使用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药物等方式来促进恢复。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由于身体修复能力的差异,恢复时间可能会有所不同,儿童的修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密切观察。 干眼症因素:对于因干眼症导致角膜上皮脱落的情况,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干眼症,进而影响角膜上皮。需要减少长时间用眼,保持室内合适的湿度等。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导致的干眼症,需要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针对角膜上皮脱落进行处理,比如使用人工泪液等缓解干眼症状,促进角膜上皮修复。 二、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治疗措施 药物治疗:使用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药物是常见的方法,如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等,这类药物可以刺激角膜上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加快角膜上皮的修复。不同年龄的患者使用药物时需要注意,儿童使用时要更加谨慎,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因为儿童的眼部生理结构和成人有差异,药物的代谢等情况不同。 包扎患眼:有时候医生会采用包扎患眼的方法,通过包扎可以减少眼球的转动,为角膜上皮的修复创造相对稳定的环境。但包扎时要注意松紧适度,避免影响眼部的血液循环等。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包扎时要特别小心,密切观察眼部情况,防止包扎过紧等导致眼部不适或损伤加重。 三、日常护理要点 眼部卫生:保持眼部清洁非常重要,避免用手揉眼睛,防止细菌等病原体感染眼部,引发炎症,影响角膜上皮的修复。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患者,都要注意眼部卫生的维护,儿童由于活泼好动,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眼部卫生习惯。 休息与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让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在饮食方面,多吃富含维生素A、C等对眼睛有益的食物,如胡萝卜、橙子等,维生素A有助于维持角膜上皮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对眼部组织的修复有一定帮助。不同年龄的人群在饮食上也有不同的特点,儿童需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挑食等情况影响身体和眼部的修复。

    2025-09-29 11:50:37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