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擅长:各种黄斑病变、眼底出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妊娠期视网膜疾病等。擅长手术: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胬肉手术、眼科激光、PDT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1993 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 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系,医学博士 ,硕士生导师。就职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从事眼科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20余年 。临床专业方向:各种疑难黄斑疾病(黄斑变性、 黄斑水肿、 黄斑前膜、 黄斑裂孔等),视网膜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静脉阻塞、PCV等),眼科影像学诊断技术(眼底造影、OCT等)。擅长手术: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白内障手术(曾多次参加卫生部组织的健康快车为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眼科激光治疗,PDT(光动力治疗)。抗VEGF的治疗黄斑变性、黄斑水肿有丰富的经验。在核心期刊发表专业论 、译文多篇,在临床医学教学方面成绩显著,多次荣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北大医院优秀教师及先进工作者、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参与基础科研项目4项,临床试验研究4项,编写、翻译专业书籍5册。展开
个人擅长
各种黄斑病变、眼底出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脱离、视网膜静脉阻塞、葡萄膜炎、妊娠期视网膜疾病等。擅长手术:复杂性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胬肉手术、眼科激光、PDT治疗。展开
  • 小儿近视眼怎么治疗

    小儿近视可通过光学矫正(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药物治疗(睫状肌麻痹剂)、非药物干预(增加户外活动、改善用眼习惯)及定期眼部检查来防控,手术治疗一般不适用于小儿,需根据小儿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并密切关注。 一、光学矫正 框架眼镜:是最常用的矫正方法,验配合适的框架眼镜能帮助小儿清晰视物,缓解视疲劳。需根据小儿的屈光度数等进行精确验光来确定合适的度数。不同年龄段小儿的屈光发育特点不同,婴幼儿期可能存在生理性远视,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向正视化发展,验光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角膜接触镜:包括软性接触镜和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等。RGP对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可能有一定作用,其矫正视力的效果较好,且相对框架眼镜能减少周边视网膜的远视性离焦,延缓眼轴增长。但佩戴角膜接触镜需要注意卫生,避免感染,且要定期复查,根据小儿眼部情况调整佩戴方式等,尤其要关注小儿的手部卫生情况,因为小儿自我管理能力相对较弱,容易出现卫生问题导致眼部感染。 二、药物治疗 睫状肌麻痹剂:如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有研究表明低浓度阿托品可以延缓近视的进展。但其使用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且要密切观察小儿使用后的反应,如瞳孔变化、眼压变化等,因为不同小儿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不同,尤其要关注幼儿及低龄儿童使用后的安全性。 三、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年龄较大、近视稳定的情况) 准分子激光手术:一般不用于小儿,因为小儿的眼部还在发育中,手术效果不稳定,且可能存在较多风险。 ICL晶体植入术:同样不适合小儿,原因也是小儿眼部尚未发育成熟,不满足手术的条件。 四、非药物干预 增加户外活动: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户外活动,如2小时以上,有研究显示户外活动能有效预防和延缓近视的发生发展。这是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从而抑制眼轴的延长。小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对眼部健康非常重要,家长要鼓励小儿多参与户外活动,根据天气等情况合理安排。 改善用眼习惯:培养小儿良好的用眼习惯,如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眼与书本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玩电子游戏等,一般近距离用眼30-40分钟后要休息10-15分钟;保证良好的照明条件,读写时光线要充足、均匀等。小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需要家长的监督和引导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五、定期眼部检查 定期带小儿进行眼部检查,包括视力检查、眼压检查、眼轴测量、屈光状态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视力变化和眼部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同年龄段小儿的眼部检查频率有所不同,一般3-6岁小儿可半年检查一次,6岁以上小儿可每年检查一次,但如果小儿有近视家族史等高危因素,检查频率可能需要适当增加。

    2025-09-29 12:22:57
  • 散光75怎么治疗

    散光75可通过光学矫正和手术矫正来改善,光学矫正包括框架眼镜和角膜接触镜,手术矫正适用于符合指征人群,日常要注意用眼习惯和眼部保健,保持良好用眼习惯、适当眼部按摩、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散光75的控制和视力维护。 一、光学矫正 框架眼镜:是矫正散光75的常用方法。通过验光获取准确的散光度数和轴位,定制合适的框架眼镜镜片,能有效改善视力,缓解视疲劳。不同年龄段人群,如儿童、成年人,框架眼镜的选择需考虑其眼部发育情况、用眼需求等。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框架眼镜要定期复查,根据眼部变化及时调整;成年人则可根据日常工作、生活用眼习惯选择合适款式和材质的框架眼镜。 角膜接触镜:包括软性接触镜和硬性透气性接触镜(RGP)。RGP对于矫正散光75有较好效果,它能随着眼球运动保持良好的光学中心定位,矫正散光的效果比软性接触镜更稳定。但佩戴角膜接触镜需要注意眼部卫生,定期清洁和更换镜片,避免引起眼部感染等问题。尤其是儿童,佩戴前需经过专业医生评估,确保眼部条件适合,且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正确佩戴和护理。 二、手术矫正(适用于符合手术指征的人群) 准分子激光手术:对于年满18周岁以上,近两年屈光度数稳定,且眼部检查符合手术要求的散光75患者可考虑。但手术有一定的禁忌证,如眼部有活动性炎症、圆锥角膜等情况则不能进行。不同年龄的患者,术后恢复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年轻人新陈代谢快,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遵循术后用眼注意事项;老年人则要考虑眼部的老化情况,术后仍需关注视力变化及眼部健康。 ICL晶体植入术:对于一些不适合做准分子激光手术的散光75患者,可考虑ICL晶体植入术。该手术是将人工晶体植入眼内,以矫正散光等屈光不正问题。但同样需要严格的术前评估,根据患者的眼部结构、屈光度数等情况综合判断是否适合。不同年龄患者在手术前的检查项目和要求基本一致,但术后的用眼和随访需根据年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比如老年人可能更要注意术后长期的眼部健康维护。 三、日常注意事项 用眼习惯: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要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连续看书、使用电子设备等超过1小时应休息10-15分钟,向远处眺望或做眼保健操。儿童在学习时要保证正确的坐姿,书本与眼睛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成年人则要注意工作环境的光线适宜,避免在过暗或过亮的环境下用眼。 眼部保健:可以适当进行眼部按摩,促进眼部血液循环。例如,用双手拇指轻按眼周穴位,如睛明穴、四白穴等,每次按摩1-2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儿童每天需要10-14小时的睡眠时间,成年人也应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让眼部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维持眼部健康,对于散光75的控制和视力维护有一定帮助。

    2025-09-29 12:21:16
  • 眼球周围有黄斑是怎么回事

    眼球周围出现黄斑可能有多种原因。从生理结构角度,睑裂斑可能因长期紫外线照射、风尘刺激等,多见于中老年人及长期户外工作者;病理因素方面,翼状胬肉与环境中紫外线、烟尘等有关,眼白部位黄斑还可能与黄疸相关,后者常见于肝胆系统疾病;其他可能因素包括色素沉着、年龄相关性改变等。发现眼球周围有黄斑样改变需及时就医检查,明确原因后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一、生理结构角度 眼球周围出现黄斑可能与正常的生理结构有关,比如睑裂斑。睑裂斑是一种黄白色、无定形样沉积的结膜变性损害,出现在睑裂区近角膜缘的球结膜上皮下。它的形成可能与长期的紫外线照射、风尘刺激等有关,多见于中老年人以及长期户外工作的人群,这是因为年龄增长使得眼部结膜组织发生退行性改变,而长期暴露于户外环境增加了眼部受到外界刺激的机会,从而促进睑裂斑的形成。 二、病理因素角度 1.翼状胬肉:翼状胬肉也可能表现为眼球周围的黄斑样改变,它是一种向角膜表面生长的与结膜相连的纤维血管样组织,常发生于鼻侧的睑裂区。其发病可能与环境中的紫外线、烟尘等因素有关,长期紫外线照射会损伤角膜缘干细胞,导致结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迁移,进而形成翼状胬肉。多见于户外工作者、长期暴露在风沙环境中的人群,且男性发病率相对略高一些,可能与男性户外暴露时间相对更长有关。 2.黄疸相关:如果是眼白部位出现明显的黄色黄斑,还可能与黄疸有关。当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时,会导致巩膜黄染,常见于肝胆系统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胆道梗阻等。此时,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沉积在巩膜等组织中,就会出现眼球周围黄斑样改变。不同年龄的人群都可能发生,若为儿童出现这种情况,需要考虑先天性胆道疾病等可能;对于成年人,肝炎病史、长期饮酒史等都是相关的病史因素需要考虑。 三、其他可能因素 1.色素沉着:眼部周围的皮肤色素沉着也可能被误认为是眼球周围的黄斑。比如长期使用某些化妆品、眼部周围皮肤炎症后色素沉着等情况。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出现,长期使用不合适化妆品的人群更容易出现眼部周围皮肤色素沉着相关情况。 2.年龄相关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眼部的各种组织都会发生变化,除了前面提到的睑裂斑相关,晶状体的老化等也可能从外观上被误判为眼球周围的黄斑情况。老年人眼部组织的退行性变是普遍存在的,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大,发生眼部各种退行性改变导致类似黄斑样表现的可能性相对越高。 如果发现眼球周围有黄斑样改变,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果是病理性因素导致,需要根据具体疾病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是生理性或其他非严重病理性因素,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合理的观察或处理,以保障眼部健康。

    2025-09-29 12:19:11
  • 怎么预防青少年近视的发生

    青少年近视可通过多种措施预防,包括增加户外活动时间、保持正确读写姿势、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保证良好照明条件、合理饮食、定期进行视力检查,有家族近视病史的青少年更需严格遵循且密切关注视力变化,家长要引导其养成良好用眼习惯和生活方式保障眼睛健康。 一、增加户外活动时间 研究表明,每天户外活动超过2小时的青少年,近视发生率明显低于户外活动时间不足的青少年。青少年应保证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每天至少进行2小时的中等强度户外活动,如跑步、打篮球等,让眼睛充分接触自然光线,有助于调节眼部肌肉,预防近视。 二、保持正确的读写姿势 青少年在读写时,眼睛与书本应保持33厘米左右的距离,胸口离桌沿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长期保持不良读写姿势会导致眼部肌肉疲劳,增加近视风险。学校和家长应引导青少年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习惯,可通过定期提醒和监督来强化这一行为。 三、控制近距离用眼时间 青少年长时间近距离用眼,如连续看书、玩手机、电脑等超过40分钟,就会使眼睛处于紧张状态。建议每隔40分钟左右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做眼保健操等,让眼睛得到放松。同时,要合理控制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每天使用电子设备的总时长不宜超过1-2小时。 四、保证良好的照明条件 读写时的照明应充足且均匀,避免过强或过暗的光线。过强的光线会刺激眼睛,过暗的光线会使眼睛过度调节。室内照明可选择台灯,台灯应选择无频闪、色温在4000-5000K左右的,保证书桌的光照度在300-500勒克斯之间,这样能为青少年提供适宜的读写照明环境。 五、合理饮食 青少年应保证饮食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C、E和叶黄素等营养素的食物。例如,胡萝卜富含维生素A,能维持眼睛正常的生理功能;橙子等水果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抗氧化,保护眼睛晶状体;坚果中含有丰富的叶黄素,对眼睛视网膜有保护作用。同时,要控制糖分的摄入,过多的糖分可能会影响眼睛内的渗透压,增加近视发生的可能性。 六、定期进行视力检查 家长应定期带青少年进行视力检查,建议每半年到一年检查一次。通过视力检查可以及时发现青少年视力的变化情况,如果发现视力下降等问题,能尽早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防止近视进一步发展。 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有家族近视病史的青少年,属于近视高危人群,更应严格遵循上述预防措施。因为遗传因素会增加近视的发生风险,这类青少年除了要做好日常的户外活动、正确读写姿势、控制用眼时间、良好照明和合理饮食等措施外,还应更加密切地关注视力变化,定期进行视力检查,一旦发现视力异常,能及时就医处理。同时,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家长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生活方式,保障眼睛健康。

    2025-09-29 12:17:09
  • 病毒和细菌性结膜炎区别

    病毒性结膜炎由腺病毒等引起,通过接触传播,症状有异物感等,体征有结膜滤泡等,病程1-2周,对症治疗;细菌性结膜炎由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所致,分泌物多为脓性等,体征有结膜充血等,经抗菌治疗病程短,用抗生素治疗,儿童用药需谨慎。 一、病因方面 病毒性结膜炎:多由腺病毒等引起,腺病毒感染较为常见,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水源等传播,例如在学校、游泳池等人群密集或卫生条件较差的场所易发生传播。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发病,儿童由于自身卫生习惯相对较差且接触环境广泛,感染风险可能相对较高,性别差异不明显。 细菌性结膜炎:主要由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细菌感染所致,往往是局部眼部接触到细菌而引发感染,比如用手揉眼后接触到细菌,或者眼部有外伤等情况使细菌侵入。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同样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卫生状况差的人群更容易患病。 二、症状表现方面 病毒性结膜炎:眼部主要表现为明显的异物感、流泪、畏光等症状,结膜充血相对较为明显,还可能出现水样分泌物,病情严重时可能会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可能因为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更留意其眼部不适的表现,如频繁揉眼等。 细菌性结膜炎:眼部异物感、流泪、畏光等症状也存在,但分泌物多为脓性或黏液脓性,晨起时上下眼睑常被分泌物粘住。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症状表现类似,但儿童患病时家长要注意避免其用手揉眼导致感染加重。 三、体征方面 病毒性结膜炎:检查可见结膜滤泡形成,角膜可能出现点状浸润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眼部体征特点相似,但儿童的眼部结构较为娇嫩,在检查时需更加轻柔操作。 细菌性结膜炎:检查可见结膜充血明显,有时可伴有假膜形成等情况。各年龄人群体征表现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儿童的眼部组织更脆弱,要注意检查过程中的舒适度。 四、病程方面 病毒性结膜炎:病程一般相对较长,通常在1-2周左右,具有一定的自限性,但病情可能会有波动。不同年龄患者病程基本类似,儿童自身恢复能力与成人有一定差异,相对成人可能恢复时间稍慢些。 细菌性结膜炎:经过有效的抗菌治疗后,病程相对较短,一般数天即可好转。儿童在治疗时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的药物等。 五、治疗原则方面 病毒性结膜炎:主要是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例如使用人工泪液缓解眼部不适等,一般不首选抗生素治疗,因为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不同年龄患者均遵循对症治疗原则,儿童用药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其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 细菌性结膜炎: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疗,控制细菌感染,常用抗生素眼药水等。儿童使用抗生素时要考虑其年龄、体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及剂型,遵循儿科用药安全规范。

    2025-09-29 12:15:3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