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凤山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擅长:临床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肿瘤、肺癌、大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食道癌、肾癌及脑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诊疗工作。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临床工作中,注意把握“整体与局部”、“正虚与邪实”的辩证关系,将中医药治疗肿瘤与西医药治疗肿瘤的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积极参加院内外会诊,诊治大量复杂、疑难的恶性肿瘤病例,在全面了解肿瘤治疗最新进展的前提下,根据患者自身特点,采取“个体化治疗”,选取最适宜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避免不适宜的过度治疗,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近年开始进行中西医结合肿瘤的介入治疗,尤其是针对肝癌、肺癌、胰腺癌、腹盆腔恶性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介入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展开
个人擅长
临床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妇科肿瘤、肺癌、大肠癌、胃癌、乳腺癌、肝癌、食道癌、肾癌及脑瘤等常见恶性肿瘤的诊疗工作。展开
  • 胰腺肿瘤有良性的吗

    胰腺肿瘤有良性,常见的有胰腺囊腺瘤、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等。胰腺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一般不侵犯周围组织和转移、实验室检查指标多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变化;儿童、老年、女性人群患胰腺良性肿瘤各有特点,如儿童胰腺良性肿瘤罕见需谨慎处理,老年人群患瘤常合并基础疾病需综合评估手术风险,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年轻女性需考虑特殊需求。 一、常见的胰腺良性肿瘤类型 1.胰腺囊腺瘤 胰腺囊腺瘤是较为常见的胰腺良性肿瘤。其发病机制目前认为可能与胰腺导管的异常分化等因素有关。在影像学上,通常表现为胰腺内的囊性病变,边界相对清晰。从组织学角度来看,由上皮成分和纤维血管间质组成,根据组织学特点可分为浆液性囊腺瘤和黏液性囊腺瘤等亚型。例如,浆液性囊腺瘤通常为小的、多个的微囊结构,而黏液性囊腺瘤可能为单个大囊或多个大囊的表现。 2.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这也是一种胰腺良性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其组织学特点是由上皮样细胞和假乳头状结构组成。临床上,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因其他腹部不适就诊时发现。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胰腺内的占位性病变,通常边界清楚,有包膜的可能性较大。 二、胰腺良性肿瘤的特点及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1.生长速度 胰腺良性肿瘤生长速度相对较慢。例如胰腺囊腺瘤,可能在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内体积增大不明显。而胰腺恶性肿瘤,如胰腺癌,生长速度往往较快,短期内可出现明显的肿瘤进展,导致患者出现腹痛、黄疸等一系列症状加重的情况。 2.对周围组织的侵犯 胰腺良性肿瘤一般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和转移。胰腺囊腺瘤通常局限在胰腺内,不会像恶性肿瘤那样侵犯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结构。而胰腺恶性肿瘤如胰腺癌,容易侵犯周围的血管(如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等)、神经丛等,并且容易发生远处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有肝脏、肺部等。 3.实验室检查指标 胰腺良性肿瘤患者的肿瘤标志物等实验室检查指标多无明显异常或仅有轻度变化。例如胰腺囊腺瘤患者的CA19-9等肿瘤标志物可能轻度升高,但升高幅度一般不如恶性肿瘤明显。而胰腺癌患者的CA19-9等肿瘤标志物往往明显升高,且随着病情进展,指标可能持续升高。 三、特殊人群中胰腺良性肿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人群 儿童胰腺良性肿瘤相对罕见。在儿童中发现胰腺占位时,需高度重视。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胰腺良性肿瘤的处理需要更加谨慎。例如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在儿童中也有报道,其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肿瘤的大小、位置等因素,因为手术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的影响需要充分评估。 2.老年人群 老年人群患胰腺良性肿瘤时,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诊断和处理胰腺良性肿瘤时,需要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身体状况。例如在评估手术风险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对于一些体积较小、无症状的胰腺良性肿瘤,可能需要更密切的观察,而不是急于手术,因为老年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3.女性人群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好发于年轻女性,这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在女性人群中发现胰腺占位时,要考虑到这种疾病的可能性,同时在治疗决策时,除了考虑肿瘤本身的情况,还需要考虑女性的生育等特殊需求(如果有相关需求的话)。

    2025-09-25 13:08:49
  • 直肠癌最明显的征兆是什么

    直肠癌会引发排便习惯改变(包括次数增多、便秘或交替出现等,不同人群受影响因素不同)、大便性状改变(变细、带血带黏液等,不同人群相关影响因素有别)、腹痛(多为中下腹部隐痛胀痛,病情进展可加重持续,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等会增加风险)、腹部肿块(部分可触及质地硬、不规则的肿块,不同年龄段及有相关病史人群需关注)、贫血(因慢性失血致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不同年龄及生活方式、病史人群受影响不同)。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出现,但老年人由于肠道功能本身有所减退,更易受直肠癌影响出现排便习惯改变,需格外关注。 生活方式: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增加直肠癌出现排便习惯改变的风险。 病史因素:有肠道息肉病史等的人群,出现排便习惯改变时更应警惕直肠癌的可能。 大便性状改变 具体表现:大便变细是常见的性状改变之一,这是由于肿瘤在肠腔内生长,占据了部分空间,使得大便通过受阻,从而变细。另外,大便可能带血,多为暗红色血便,还可能伴有黏液,这是因为肿瘤组织破溃出血、分泌黏液所致。例如有的患者大便表面附着鲜红色血液,或者大便中混有暗红色血液和黏液。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青年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大便性状改变也不能忽视。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肠道环境易发生变化,更易出现大便性状改变相关问题。 病史因素:有肠道慢性炎症病史等的人群,大便性状改变时需高度警惕直肠癌。 腹痛 具体表现: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可能只是偶尔感到腹部不适,有的则疼痛较为明显。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且持续时间延长。例如有的患者开始只是下腹部偶尔隐痛,之后疼痛频率增加,程度也加重。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都可能出现,但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可能与年轻人不同,需仔细辨别。 生活方式:生活不规律、经常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增加腹痛发生风险。 病史因素:有腹部手术史等的人群,出现腹痛时要考虑多种可能,包括直肠癌复发等情况。 腹部肿块 具体表现:部分患者可在腹部摸到肿块,质地较硬,形状不规则,有的可推动,有的则固定。当肿瘤生长到一定大小,在腹部体表可触及。例如低位直肠癌有时可通过直肠指检发现肿块,而高位直肠癌可能需通过腹部触诊或影像学检查发现肿块。 年龄因素:各年龄段都有发生可能,不同年龄人群摸到肿块后的进一步检查和诊断需综合考虑。 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导致肠道病变风险增加,进而可能触及腹部肿块。 病史因素:有肠道其他病变病史的人群,出现腹部肿块时要排查直肠癌等情况。 贫血 具体表现:由于肿瘤生长导致慢性失血,患者可能出现贫血症状,如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长期慢性失血会使血红蛋白降低,影响氧气运输,从而出现一系列贫血相关表现。例如患者会感觉容易疲劳,活动后气短等。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本身造血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贫血症状可能更易被忽视或加重。 生活方式: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加重贫血表现,影响患者整体健康状况。 病史因素:有慢性失血相关病史的人群,出现贫血时要警惕直肠癌导致的出血因素。

    2025-09-25 13:05:45
  • 直肠癌手术大吗

    直肠癌手术规模综合多因素考量,传统开放手术切口大、创伤大,腹腔镜手术创伤小但对操作精细度要求高;肿瘤分期、部位影响手术规模,早期局限、部位适当时规模较小,中晚期侵犯周围等则规模增大;患者自身因素如年龄、身体状况也影响手术方式及规模选择,老年患者需评估脏器功能、控制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儿童患者手术要兼顾肿瘤根治与生长发育影响。 手术方式与规模关联 传统开放手术:传统开放直肠癌手术切口相对较大,一般需要在腹部做较长的切口来进行肠道的操作、肿瘤的切除以及吻合等操作,手术视野相对开阔,但对患者创伤较大,恢复相对较慢,从手术操作涉及的组织暴露、操作范围等方面来说规模相对较大。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是通过几个小切口插入腹腔镜和手术器械进行操作,利用腹腔镜的放大作用等可以更清晰地观察局部解剖结构,在合适的病例中(如肿瘤较早期、位置合适等),手术创伤明显小于传统开放手术,从外观上看手术的“规模”即切口大小等方面明显较小,但这并不意味着手术难度降低,其对手术操作的精细度要求更高,需要术者具备熟练的腹腔镜操作技能。 影响直肠癌手术“大小”的因素 肿瘤因素 肿瘤分期:早期直肠癌肿瘤局限于肠壁内,手术切除范围相对较小,可能只需局部切除部分肠管等,手术规模相对较小;而中晚期直肠癌肿瘤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区域淋巴结转移等,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包括更多的肠管、周围受侵犯组织以及清扫更多淋巴结等,手术规模就会增大。 肿瘤部位:直肠上段肿瘤手术相对容易操作,切除范围相对较灵活;直肠下段肿瘤由于靠近肛门,手术操作需要更精细,要考虑保留肛门功能等问题,有时手术切除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分离等操作相对复杂,可能影响手术规模的判断。例如距肛缘5cm以内的直肠癌手术,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前提下保留肛门的难度较大,手术操作相对复杂。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差,手术方式的选择可能更倾向于相对创伤小的术式,但如果肿瘤情况需要较大范围切除,也可能需要开放手术等,不过会更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儿童患者患直肠癌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手术需要充分考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手术范围和方式的选择更为精细和特殊。 身体状况:身体状况良好、营养状态佳的患者可能能耐受相对复杂的手术,而身体状况差、合并多种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规模可能会受到限制,需要选择相对简单、创伤小的手术方式以确保患者能耐受手术。 特殊人群手术注意要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进行直肠癌手术时,要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重要脏器功能。术前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糖尿病患者调整血糖水平等。术后要加强监护,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因为老年患者术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基础疾病可能影响恢复进程。 儿童患者:儿童直肠癌患者手术时,除了考虑肿瘤根治外,必须重视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手术方式的选择要尽可能保留正常的肠道结构和功能,例如在保证肿瘤完整切除的前提下,尽量选择对肠道连续性和肛门功能影响较小的术式,术后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指标,加强术后护理和随访。

    2025-09-25 13:04:24
  • 血常规能查出癌症吗

    血常规一般不能直接确诊癌症,但可提供辅助诊断线索,其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相关指标异常可能与癌症相关,但具非特异性,受其他良性病影响,明确癌症还需结合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肿瘤标志物、病理活检等,不同人群如老年人、有不良生活方式及癌症家族史者血常规与癌症关系需综合考虑,血常规对癌症辅助诊断有价值但需结合多种临床信息判断 一、血常规中可能提示癌症的指标及意义 1.红细胞相关指标 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Hb):某些癌症可能导致慢性失血,从而引起贫血,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降低。例如胃肠道肿瘤,长期慢性出血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出现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下降。但贫血也可能由其他多种原因引起,如缺铁、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等,并非特异性针对癌症。 红细胞形态异常:在一些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出现红细胞大小不均、异形红细胞等形态改变,但这也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2.白细胞相关指标 白细胞计数(WBC):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异常,可表现为白细胞增多或减少。例如急性白血病时,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可增高,也可正常或减低,同时伴有幼稚细胞比例异常。但感染等其他情况也可引起白细胞计数的改变,如细菌感染时白细胞通常会升高。 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比例异常也可能与癌症相关。例如淋巴瘤患者可能出现淋巴细胞比例异常等情况,但同样不是特异性的,感染等也可导致淋巴细胞比例变化。 3.血小板相关指标 血小板计数(PLT):某些实体瘤患者可能出现血小板增多,如肺癌、肝癌等患者有时会伴有血小板反应性增多;而在一些血液系统肿瘤,如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虽不属于实体瘤,但血小板计数显著升高是其重要特征之一。不过血小板计数异常也可见于感染、创伤等多种非肿瘤情况。 二、血常规用于癌症辅助诊断的局限性 血常规检查结果异常往往是非特异性的,很多其他良性疾病也会引起血常规指标的改变。要明确是否患有癌症,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其他多种检查手段,如影像学检查(CT、MRI等)、肿瘤标志物检测、病理活检等。例如,仅通过血常规发现红细胞降低,不能直接诊断为胃肠道肿瘤,还需要进一步通过胃镜、肠镜等检查取病理组织进行活检才能确诊癌症。 三、不同人群血常规与癌症关系的考虑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多种疾病可能影响血常规指标。如果老年人血常规出现异常指标,更需要全面排查,因为老年人患癌症的几率相对较高,如肺癌、结肠癌等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需通过多学科检查明确病因。 2.有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长期吸烟的人群患肺癌风险较高,若这类人群血常规出现白细胞异常等情况,要警惕肺癌可能;长期酗酒人群患肝癌风险增加,需结合肝脏相关检查排查肝癌等疾病。 3.有癌症家族史人群:这类人群对癌症的易感性相对较高,当血常规出现异常时,应更加积极地进行全面检查,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癌症。 总之,血常规可以为癌症的诊断提供一定线索,但不能仅凭血常规确诊癌症,它在癌症的辅助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但需要结合多种临床信息综合判断。

    2025-09-25 12:59:56
  • 老人肠周淋巴结查见转移癌该怎么治疗

    老人肠周淋巴结查见转移癌的治疗需综合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方案,包括评估手术可行性(考虑身体机能)、选择合适化疗方案(监测老人特殊情况)、局部病灶局限时考虑放疗(注意辐射影响及不良反应),还需进行营养支持、对症支持及心理支持等,以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一、手术治疗 对于老人肠周淋巴结查见转移癌的情况,手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如果患者身体状况允许,一般会评估能否进行根治性手术切除。例如,若是结肠癌伴肠周淋巴结转移,可能需行结肠癌根治术,切除原发肿瘤及转移的淋巴结等相关组织。但要充分考虑老人的身体机能,如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因为手术对身体有一定创伤,老人身体耐受性相对较差,手术风险也会相应增加,需要多学科团队(包括外科、麻醉科、老年科等)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手术的可行性及风险。 二、化疗 1.全身化疗:可以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杀灭肿瘤细胞,控制肿瘤的进展。常用的化疗方案会根据肿瘤的病理类型等因素来选择。例如对于结肠癌伴淋巴结转移,可能会使用5-氟尿嘧啶类联合奥沙利铂等的方案。但老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等因素,化疗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情况与年轻人不同,需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及时调整化疗方案,以减少化疗相关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导致的白细胞减少、贫血等,以及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2.靶向治疗:如果肿瘤具有特定的靶点,可考虑靶向治疗。例如在结肠癌中,如果存在KRAS、NRAS等基因状态合适,可考虑使用抗EGFR的靶向药物。但靶向治疗也有其适应证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如靶向药物可能引起皮疹、腹泻等,老人使用时需要密切观察这些不良反应,并根据情况进行处理。 三、放疗 对于局部病灶较局限且老人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放疗也可能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例如,对于直肠癌伴肠周淋巴结转移,可考虑术前或术后放疗,以局部控制肿瘤。但放疗会对周围正常组织有一定的辐射影响,老人可能对放疗的耐受性相对较弱,需要注意保护正常组织,如放射性肠炎的预防等,同时要密切观察放疗后的不良反应,如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等相关表现。 四、支持治疗 1.营养支持:老人由于肿瘤消耗等因素,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需要给予营养支持。可以通过口服营养补充剂,如营养粉等,若口服不能满足营养需求,则考虑肠内营养管饲或肠外营养支持。保证老人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热量、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维持身体的基本代谢和机能,提高对治疗的耐受性。 2.对症支持:针对老人可能出现的疼痛等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果有疼痛,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镇痛措施,如非甾体类抗炎药等,但要考虑老人的胃肠道等器官功能,避免引起严重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同时,要关注老人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癌症诊断对老人的心理打击较大,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总之,老人肠周淋巴结查见转移癌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老人的整体身体状况、肿瘤的病理类型、分期等多方面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以最大程度地延长老人的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2025-09-25 12:58:3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