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涛

北京医院

擅长:耳科疾病尤其是眩晕和耳聋、耳鸣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中耳疾病的诊治、鼾症及咽喉疾病的处理积累了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顽固性眩晕的诊断、手术及处理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宋海涛,北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1997-1998年在美国加洲圣地亚哥大学耳鼻咽喉科做访问学者; 2000-2002年分别到美国辛西那提大学和加洲戴维斯大学进修临床和研究工作。有30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擅长耳鼻咽喉各类疾病、疑难杂症的诊断及处理。主要研究领域是眩晕和耳聋、耳鸣,迄今已诊断治疗眩晕、突发性耳聋,耳鸣患者几万患者,开展了咽鼓管给药等治疗新技术,并对几百例顽固性眩晕患者进行内耳手术治疗,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熟练掌握窥镜下鼻科及喉科的手术治疗,完成耳鼻喉复杂手术。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对眩晕的研究分别获北京医院新技术奖和成果奖,参与课题获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目前主持和已完成部级课题三项,任中华耳科杂志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耳科疾病尤其是眩晕和耳聋、耳鸣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中耳疾病的诊治、鼾症及咽喉疾病的处理积累了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顽固性眩晕的诊断、手术及处理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展开
  • 突发性耳聋眩晕的原因

    突发性耳聋眩晕的原因包括内耳供血障碍(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因素相关)、病毒感染(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因素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因素相关)、膜迷路积水相关(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因素相关)。 一、内耳供血障碍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液黏稠度增加等,易发生内耳血管栓塞等供血障碍情况。例如,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群中因内耳供血不足导致突发性耳聋眩晕的比例相对较高。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速血管粥样硬化,影响内耳血液供应。如高脂饮食可使血脂升高,沉积在血管壁,导致血管狭窄,进而影响内耳血液灌注。 病史因素: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血管内皮易受损,更容易出现内耳供血障碍。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易引起内耳小血管痉挛或栓塞;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神经,影响内耳血供。 二、病毒感染 年龄因素: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成人可能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等因素,在病毒感染时更易引发内耳病变导致突发性耳聋眩晕。例如,某些病毒感染引发的内耳炎症反应在儿童中可能更易导致内耳功能紊乱。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机体免疫力,增加病毒感染的易感性。如长期熬夜会使身体免疫调节功能失调,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而影响内耳。 病史因素:既往有病毒感染病史的人群,再次遭遇相关病毒时,机体免疫反应可能更强烈,从而更易导致内耳病变出现突发性耳聋眩晕。比如曾经患过病毒性感冒的人,再次感染相关病毒时,内耳受影响的风险可能增加。 三、自身免疫性疾病 年龄因素:不同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不同年龄段的发病情况不同,如某些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在青壮年中相对多见。年龄相关的免疫系统变化可能影响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内耳的攻击。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压力过大状态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诱发自身免疫性反应。压力会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而干扰免疫系统平衡,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对内耳的损伤风险。 病史因素: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自身免疫性内耳病导致突发性耳聋眩晕的概率更高。例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其免疫系统处于异常激活状态,更容易累及内耳。 四、膜迷路积水相关 年龄因素:膜迷路积水相关的突发性耳聋眩晕在中青年人群中也有一定发生率,年龄不是唯一决定因素,但不同年龄阶段内耳结构和功能特点可能影响膜迷路积水的发生发展。 生活方式:高盐饮食可能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膜迷路积水的风险。长期高盐摄入会使内耳内环境紊乱,影响膜迷路的正常功能。 病史因素:有梅尼埃病等膜迷路积水相关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遗传因素可能使个体更容易出现膜迷路积水相关的内耳病变。

    2025-10-13 12:05:22
  • 孩子鼻甲肥大能自愈吗

    孩子鼻甲肥大分情况,生理性鼻甲肥大部分随年龄增长可能自愈,3岁内婴幼儿常见,3-10岁左右鼻腔结构渐近成人,无不适可不干预;病理性鼻甲肥大如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致的通常难自愈,需就医,慢性鼻炎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治疗,过敏性鼻炎避过敏原用抗过敏药等,不同年龄孩子治疗有差异,出现鼻塞等症状及时就医。 情况说明:部分孩子可能存在生理性的鼻甲生理性增大,比如3岁以内的婴幼儿,由于鼻腔空间相对狭窄,鼻甲相对较大,但这是一种生理性的状态,随着年龄增长,鼻腔结构逐渐发育完善,部分孩子的鼻甲肥大可能会自行缓解。一般来说,3-10岁左右鼻腔结构会逐渐接近成人状态,若孩子没有明显的鼻塞、流涕等不适症状,这种生理性的鼻甲肥大有自愈的可能。 年龄因素影响:对于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其鼻腔发育尚不完善,生理性鼻甲肥大相对常见,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包括鼻腔结构的发育,有可能使鼻甲恢复到正常大小。而对于年龄稍大一些的儿童,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导致的鼻甲肥大,也有随着自身发育自愈的情况。 病理性鼻甲肥大 无法自愈的情况:如果孩子的鼻甲肥大是由疾病引起,如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长期炎症刺激导致的鼻甲增生肥厚,通常难以自愈。例如,慢性鼻炎长期存在炎症,会持续刺激鼻甲黏膜,引起鼻甲黏膜充血、肿胀、增生,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干预治疗,鼻甲肥大不会自行消退。过敏性鼻炎患儿接触过敏原后,鼻腔处于过敏反应状态,长期的过敏炎症反应会导致鼻甲肥大,若不避免接触过敏原并进行相应治疗,鼻甲肥大会持续存在甚至可能逐渐加重。 疾病相关影响:慢性鼻炎多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鼻腔用药不当等因素有关,孩子会出现鼻塞、流涕等症状,长期炎症刺激使鼻甲肥大持续存在。过敏性鼻炎则与孩子自身的过敏体质以及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相关,过敏反应导致鼻腔黏膜炎症,进而引起鼻甲肥大,这些病理性因素导致的鼻甲肥大都需要通过治疗来改善,而不会自行痊愈。 相关注意事项 对于可能自愈的生理性鼻甲肥大情况: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鼻腔通气情况,若孩子没有明显的呼吸不畅、睡眠打鼾等表现,一般无需特殊干预,但要注意保持孩子鼻腔清洁,避免孩子接触刺激性气体等可能影响鼻腔发育的因素。 对于病理性鼻甲肥大情况:如果孩子出现鼻塞明显、影响呼吸、睡眠时打鼾、张口呼吸等症状,应及时带孩子就医。对于慢性鼻炎引起的鼻甲肥大,可能需要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的鼻炎;对于过敏性鼻炎引起的鼻甲肥大,要避免接触过敏原,可使用抗过敏药物等进行治疗。在整个过程中,要关注孩子的年龄,不同年龄的孩子在治疗方法选择上有差异,比如低龄儿童在用药时需更加谨慎,要遵循儿科用药的安全原则。

    2025-10-13 12:03:47
  •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特点

    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约60%-80%患者就诊时可发现,多在颈深上群,初期孤立无痛可推动,后融合固定甚至溃疡,是分期重要依据且影响预后,儿童易双侧转移且速度快,老年粘连明显需考虑全身状况,不同性别无显著差异。 发生率: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据相关研究统计,约60%-80%的鼻咽癌患者在就诊时可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肿大部位:多发生在颈深上群淋巴结,开始为单侧,之后可发展为双侧。例如,肿瘤细胞可经咽后淋巴结转移至颈深上淋巴结,最初常在乳突尖下方或胸锁乳突肌上段前缘处触及淋巴结。 淋巴结形态:肿大的淋巴结初期多为孤立、无痛、可推动的结节状,质地较硬。随着病情进展,淋巴结会逐渐融合成团,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晚期可形成溃疡,伴有感染时可有压痛等表现。 与病情发展的关系 分期提示:颈部淋巴结的情况是鼻咽癌临床分期的重要依据之一。如根据UICC/AJCC分期系统,N分期会参考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包括淋巴结的大小、是否双侧、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例如,N1表示单侧颈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N2表示单侧颈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但≤8cm,或双侧或对侧颈淋巴结转移,最大径≤6cm;N3表示颈淋巴结转移,最大径>8cm等。 预后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对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相对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研究表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的大小、数目等因素均与患者的生存率相关,如转移淋巴结越大、数目越多,患者的复发风险越高,生存率可能越低。 不同人群特点 儿童患者:儿童鼻咽癌相对少见,但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可能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能更易出现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且淋巴结肿大的速度可能相对较快。由于儿童身体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评估颈部淋巴结转移时需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如儿童的颈部淋巴结本身相对较活跃,需注意与良性淋巴结增生等情况鉴别,但鼻咽癌所致的淋巴结转移多有其恶性肿瘤的特征性表现,如淋巴结质地硬、固定等。 老年患者:老年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可能受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等因素影响。老年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可能在影像学上表现为与周围组织粘连更明显,且由于老年人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诊断和处理颈部淋巴结转移时需综合考虑其全身状况,如心、肺、肝、肾等器官功能,以制定更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老年人对治疗的耐受性等问题。 不同性别患者:总体上,男性和女性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特点并无显著的性别特异性差异,但在实际临床中,可能因不同性别患者的生活方式等因素对病情发展有一定间接影响,不过在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形态、发生率等方面无本质区别。

    2025-10-13 12:02:48
  • 扁桃体上有白色东西

    扁桃体上出现白色东西可能是扁桃体结石、急性扁桃体炎、扁桃体角化症所致。可通过观察伴随症状判断,如伴咽痛、发热等多为急性扁桃体炎,仅白色东西无明显不适可能是扁桃体结石或角化症,还需就医检查,儿童要留意饮食精神状态,帮助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老年人要考虑基础疾病,及时就医并告知基础疾病情况。 一、可能的原因 1.扁桃体结石 成因:扁桃体结石是由于扁桃体隐窝内的钙、镁等无机盐沉积形成的,食物残渣、细菌、死细胞等物质积聚在隐窝内,逐渐钙化形成白色或黄色的硬块。 人群特点:多见于成年人,可能与口腔卫生状况不佳、扁桃体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相对更易出现。 2.急性扁桃体炎 成因:主要由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炎症导致扁桃体黏膜充血、肿胀,隐窝内有炎性渗出物,表现为白色或黄白色的渗出物,可融合成片。 人群特点: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和青少年相对多见,身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病,如劳累、受凉后。 3.扁桃体角化症 成因: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真菌感染、口腔卫生不良、慢性炎症刺激等有关,扁桃体隐窝口的上皮细胞过度角化,形成白色尖形砂粒样物,触之坚硬。 人群特点:多见于青少年,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 二、如何判断与应对 1.观察伴随症状 若伴有咽痛、发热、吞咽困难等:很可能是急性扁桃体炎,需注意休息,保持口腔清洁,多喝温水。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体温变化,若体温超过38.5℃且精神状态不佳,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抗感染治疗。 若仅有白色东西,无明显不适:可能是扁桃体结石或角化症,若白色东西较小且无不适,可以通过加强口腔卫生,使用漱口水漱口来观察是否有变化。但如果白色东西逐渐增多、增大,或出现咽部异物感等不适,也应及时就诊。 2.就医检查 医生一般会通过查体,观察扁桃体白色东西的形态、分布等情况,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血常规等检查来辅助诊断。如果是急性扁桃体炎,血常规可能会显示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扁桃体结石或角化症则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出现扁桃体上有白色东西时,家长要更加留意孩子的饮食和精神状态。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对于急性扁桃体炎等疾病更要谨慎对待。如果是儿童扁桃体结石,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但要注意儿童使用漱口水的安全性,尽量选择儿童专用温和的漱口水。 2.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相对较低,出现扁桃体上有白色东西时,要考虑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如果是急性扁桃体炎,老年人病情可能进展较快,要密切观察体温、咽痛等症状变化,及时就医,在就医过程中要告知医生自身的基础疾病情况。

    2025-10-13 12:01:48
  • 左耳突然发烫怎么回事

    左耳突然发烫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生理因素方面包括血管扩张(如运动后)、情绪因素影响(如紧张害羞时);病理因素有耳部炎症(外耳道炎、中耳炎)、过敏反应;环境因素涉及温度变化(如从室外到室内)、辐射影响(长时间处于强辐射环境)。 一、生理因素导致左耳突然发烫 (一)血管扩张 人体的耳部皮肤较薄,皮下血管丰富。当处于某些特定情境时,比如运动后,全身血液循环加快,耳部血管也会随之扩张,导致左耳出现发烫的情况。这是因为运动使得身体代谢增加,心脏泵血功能增强,血液循环量增大,耳部血管作为体表血管的一部分,会相应扩张以适应血液流量的变化,从而表现为耳部发烫,这种情况在年轻人运动后较为常见,一般休息片刻后可逐渐缓解。 (二)情绪因素影响 情绪的剧烈波动也可能引起左耳发烫。例如人在紧张、害羞时,体内会分泌肾上腺素等激素,这些激素会促使血管扩张,耳部血管扩张就可能导致左耳突然发烫。像青春期的青少年在面对一些社交场合时,容易因情绪波动出现这种情况,通常情绪稳定后,发烫的症状也会逐渐消退。 二、病理因素相关情况 (一)耳部炎症 1.外耳道炎:当外耳道发生炎症时,局部会出现充血、肿胀等炎性反应,可能导致左耳发烫。外耳道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比如游泳后耳朵进水,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除了发烫外,还可能伴有外耳道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这种情况在经常游泳或耳朵易进水人群中发生率相对较高。 2.中耳炎:中耳炎也可能导致左耳发烫,尤其是急性中耳炎。中耳发生炎症时,炎症刺激会引起耳部组织的反应,出现耳部发热的情况。同时可能伴有耳痛、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儿童由于咽鼓管短而宽,平卧位吃奶等易患中耳炎,需特别关注。 (二)过敏反应 如果左耳接触到过敏原,如某些化妆品、花粉、食物等,可能引发过敏反应。过敏时耳部皮肤会出现过敏症状,表现为发烫、瘙痒、红肿等。例如对某种新换的护肤品过敏的人,在接触该护肤品后可能很快出现左耳发烫伴红肿瘙痒等表现,这种情况在有过敏体质人群中更易发生。 三、环境因素的作用 (一)温度变化 当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较大时,也可能导致左耳突然发烫。比如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耳部血管会因温度变化而扩张,从而出现发烫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季节交替时较为常见,人体需要一定时间适应温度变化,耳部血管的适应性变化可能导致短暂的发烫现象。 (二)辐射影响 长时间处于强辐射环境下,也可能影响耳部血液循环,导致左耳发烫。例如在长时间使用大功率电子设备靠近耳部时,辐射可能对耳部血管产生一定影响,引起血管反应性扩张,出现左耳发烫。不过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需引起注意,尤其是经常使用电子设备且距离耳部较近的人群。

    2025-10-13 11:59: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