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海涛

北京医院

擅长:耳科疾病尤其是眩晕和耳聋、耳鸣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中耳疾病的诊治、鼾症及咽喉疾病的处理积累了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顽固性眩晕的诊断、手术及处理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宋海涛,北京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1997-1998年在美国加洲圣地亚哥大学耳鼻咽喉科做访问学者; 2000-2002年分别到美国辛西那提大学和加洲戴维斯大学进修临床和研究工作。有30多年临床工作经验,擅长耳鼻咽喉各类疾病、疑难杂症的诊断及处理。主要研究领域是眩晕和耳聋、耳鸣,迄今已诊断治疗眩晕、突发性耳聋,耳鸣患者几万患者,开展了咽鼓管给药等治疗新技术,并对几百例顽固性眩晕患者进行内耳手术治疗,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熟练掌握窥镜下鼻科及喉科的手术治疗,完成耳鼻喉复杂手术。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对眩晕的研究分别获北京医院新技术奖和成果奖,参与课题获2008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目前主持和已完成部级课题三项,任中华耳科杂志编委。展开
个人擅长
耳科疾病尤其是眩晕和耳聋、耳鸣的诊断和治疗,以及中耳疾病的诊治、鼾症及咽喉疾病的处理积累了很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顽固性眩晕的诊断、手术及处理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展开
  • 掏耳勺能碰到耳膜吗

    正常使用设计合理的掏耳勺一般不碰耳膜,操作不当易碰,儿童因外耳道短窄等需特选工具并防自行掏,老年人外耳道特殊要轻柔,耳部疾病患者勿自行掏耳防碰耳膜。 正常情况下,正确使用较小且设计合理的掏耳勺一般不会碰到耳膜,但如果操作不当则有可能碰到。外耳道是一条自外耳门至鼓膜的弯曲管道,成人外耳道长约2.5~3.5厘米,外耳道呈S形弯曲。耳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距离外耳门约1.5~2厘米处。 正确操作时:如果使用较小且头部较圆润的正规掏耳勺,并且操作时轻柔、谨慎,顺着外耳道的生理弯曲方向轻轻清理外耳道耵聍(俗称耳屎),一般是不会碰到耳膜的。比如儿童外耳道相对较短、较窄,但其正常生理弯曲下,规范使用合适的儿童专用掏耳勺,也不易碰到耳膜。 操作不当的情况:如果掏耳时过于用力、动作粗暴或者使用的掏耳勺头部较大、形状不恰当,就很容易导致掏耳勺触碰到耳膜。例如有些人习惯用力往深处掏耳朵,这种情况下就增加了碰到耳膜的风险。另外,对于一些外耳道狭窄、弯曲较为特殊的人群,或者本身存在外耳道病变导致外耳道结构改变的人,掏耳时碰到耳膜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儿童掏耳需特别注意 儿童的外耳道比成人更短、更窄,且耳膜相对更薄、更脆弱。儿童好奇心强,喜欢用手或不恰当的工具掏耳朵,家长应格外留意。应选择儿童专用的、头部圆润的掏耳工具,并且教导儿童不要自行随意掏耳,当发现儿童有频繁抓耳、哭闹等异常表现时,要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避免家长自行盲目掏耳导致碰到耳膜等不良情况发生。 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对于老年人,由于外耳道皮肤可能会变得松弛、干燥,耵聍更容易凝结成块,在掏耳时也需要特别小心。老年人的外耳道神经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自我感知碰到耳膜的能力下降,所以更要轻柔操作,最好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掏耳,防止不小心碰到耳膜引发不适或损伤。而对于本身有耳部疾病,如外耳道炎、中耳炎等患者,其外耳道黏膜处于炎症状态,更应避免自行掏耳,以免加重病情或碰到耳膜,这类人群需及时就医治疗耳部原发疾病。

    2025-10-09 11:08:52
  • 经常觉得喉咙痒,还伴有咳嗽怎么办

    喉咙痒咳嗽的常见原因有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致炎症刺激)和过敏性因素(接触过敏原引发过敏反应),需及时就医的情况包括持续不缓解、发热、呼吸困难等,就医时需做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日常护理要保持湿润、清淡饮食等,预防要加强锻炼、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污染环境。 一、常见原因及对应处理 (一)上呼吸道感染 原因: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上呼吸道炎症,刺激喉咙导致痒感和咳嗽。 处理:病毒感染多为自限性,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若合并细菌感染,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抗生素。儿童患者需特别关注体温等情况,体温不超过38.5℃可先采用物理降温,如用温水擦拭额头、腋窝等部位。 (二)过敏性因素 原因: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引发咽喉部过敏反应,出现喉咙痒、咳嗽。 处理:明确过敏原后避免接触,如花粉季节减少外出、保持室内清洁防尘螨等。可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及剂型。 二、就医建议 (一)需及时就医的情况 喉咙痒、咳嗽持续超过2-3周仍不缓解; 伴有发热(体温超过38.5℃持续不退); 出现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 儿童患者出现精神萎靡、进食困难等情况。 (二)就医时的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医生会查看喉咙局部情况,如是否有红肿、滤泡等;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判断是否有感染及感染类型)、过敏原检测(对于怀疑过敏因素的患者)等。 三、日常护理与预防 (一)日常护理 保持咽喉部湿润,可适当多喝温水,避免饮用过冷或过热的水刺激喉咙; 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这些食物会加重喉咙的不适; 儿童患者要注意口腔卫生,饭后适当漱口,防止食物残渣残留刺激喉咙。 (二)预防措施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有助于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尤其是儿童患者,要根据天气变化合理穿衣,避免着凉; 避免长时间处于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如雾霾天气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佩戴口罩。

    2025-10-09 11:08:19
  • 急性中耳炎的症状有哪些

    急性中耳炎有耳部和全身等症状,耳部有耳痛(儿童表现为哭闹、抓耳等,炎症初期隐痛,进展后搏动性跳痛等,吞咽或咳嗽时加重)、听力下降(儿童可能对呼唤反应迟钝等);全身有儿童常见发热(38℃-40℃,可能高热惊厥,婴幼儿体温不规律、精神萎靡等,成人发热幅度较小伴畏寒等)、全身不适(小儿精神差、哭闹,成人乏力、头痛等);还有少数患者耳鸣,鼓膜穿孔后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不同年龄段症状表现有差异,有基础疾病者感染易扩散、症状严重恢复慢。 听力下降:患者可能会感觉听力有所减退,自己说话的声音听起来会比较响亮(自听增强),这是由于中耳腔内有积液或炎症影响了声音的传导。儿童可能在玩耍时对呼唤反应迟钝,或者在看电视时将音量调大等。 全身症状 发热:儿童较为常见,体温可升高至38℃~40℃,甚至可能出现高热惊厥。这是身体对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炎症刺激机体产生致热原,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紊乱。婴幼儿体温波动可能不太规律,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食欲减退等。成人也可能出现发热,但一般体温升高幅度相对儿童较小,可伴有畏寒等症状。 全身不适:部分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倦怠,小儿可能表现为精神差、哭闹不止,成人则可能感觉虚弱、头痛等,这与感染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有关。 其他伴随症状 耳鸣: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耳鸣症状,表现为耳内有嗡嗡声或其他异常声响,多为间歇性或持续性,与中耳内的炎症刺激和压力变化等因素有关。 耳道分泌物:当鼓膜穿孔后,可能会有脓性分泌物从耳道流出,初期分泌物可能较稀薄,随着病情发展可变为脓性、黏稠状。儿童由于外耳道较窄,分泌物可能不易流出,可能积聚在中耳内。 不同年龄段的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急性中耳炎由于其解剖生理特点,耳部症状可能不如成人典型,全身症状相对更明显;而成人急性中耳炎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但耳部局部症状可能更突出。此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中耳炎时,感染可能更容易扩散,症状可能更严重且恢复较慢,需要特别关注和积极治疗。

    2025-10-09 11:06:38
  • 突然流大量鼻血的原因都有哪些

    突然大量鼻血的引发因素包括局部因素如鼻部外伤、鼻腔炎症、鼻腔异物,全身因素如心血管疾病、血液系统疾病、肝肾等慢性疾病,以及其他因素如环境因素、内分泌失调、用药因素。 鼻腔炎症:急性鼻炎、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等鼻腔炎症会使鼻黏膜变得脆弱,血管容易破裂出血。干燥性鼻炎通常与环境干燥、维生素缺乏等因素有关,鼻黏膜干燥、糜烂,容易出血;萎缩性鼻炎则是鼻黏膜和骨膜及骨质发生萎缩,也会出现鼻出血症状。 鼻腔异物:儿童如果将小玩具、纸团等异物塞入鼻腔,异物长期刺激鼻黏膜,可引起鼻黏膜糜烂、出血。异物还可能损伤鼻黏膜血管,导致突然大量鼻血。 全身因素 心血管疾病: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时,可导致鼻腔血管压力增大,容易破裂出血。例如,血压突然升高时,鼻内小动脉可能破裂出血。另外,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下降,也可能出现鼻出血情况。 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凝血障碍,从而容易引起鼻出血,且往往出血较难止住。例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受损,患者会出现鼻出血、皮肤瘀点瘀斑等症状。 肝肾等慢性疾病: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导致凝血功能异常;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凝血机制障碍等情况,都可能引发鼻出血。此外,维生素C、维生素K缺乏也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鼻出血。维生素C缺乏会使血管壁的韧性降低,维生素K缺乏会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 其他因素 环境因素:空气干燥时,鼻黏膜容易干燥、结痂,结痂脱落时可能导致鼻出血。例如,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室内如果没有良好的加湿设备,鼻黏膜更容易受到影响。 内分泌失调:女性在青春期、月经期、妊娠期等特殊生理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鼻出血。例如,女性在月经期时,体内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引起鼻黏膜血管扩张、充血,容易出血。 用药因素: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等,会抑制血小板的功能,增加出血风险,可能导致突然大量鼻血。

    2025-10-09 11:06:03
  • 咽喉鳞状细胞癌早期症状

    咽喉鳞状细胞癌早期有咽喉部不适(异物感、轻微疼痛)、声音改变(声音嘶哑)、颈部异常(颈部肿块)等症状,不同年龄、生活方式、既往病史人群表现有差异,需关注相关表现及时排查。 异物感:患者常感觉咽喉部有异物,咳之不出,咽之不下,这种异物感可能会持续存在,且在进食时可能无明显缓解。从年龄因素来看,不同年龄段人群都可能出现,但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对不适的感知可能相对不敏感;从生活方式角度,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咽喉部受到刺激较多,更易出现异物感;有咽喉部既往病史的人群,如慢性咽炎等,发生咽喉鳞状细胞癌时异物感可能会加重。 轻微疼痛:早期咽喉部可能出现轻微的疼痛,疼痛程度一般较轻,表现为隐痛或刺痛,疼痛不剧烈,容易被忽视。不同性别在疼痛感受上可能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更关注自身身体细微变化,相对男性可能更早察觉;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熬夜、过度用嗓等,咽喉部本身处于相对敏感状态,早期疼痛可能更易被注意到;有咽喉部炎症等病史的人群,在发生咽喉鳞状细胞癌时,疼痛可能与原有炎症疼痛有所不同,需要仔细鉴别。 声音改变 声音嘶哑:是咽喉鳞状细胞癌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肿瘤生长在声带部位或影响到声带的正常运动时,会导致声音嘶哑。年龄方面,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声音嘶哑且需警惕肿瘤可能,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喉部组织功能逐渐衰退,发生病变时更易表现为声音异常;男性长期吸烟、过度用嗓等情况,若出现声音嘶哑且持续不缓解,要高度重视;有咽喉部疾病史的人群,如声带息肉等,发生鳞状细胞癌时声音嘶哑可能是病情变化的表现。 颈部异常 颈部肿块:早期可能在颈部触及到质地较硬、可活动或不可活动的肿块。从年龄来看,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但儿童颈部出现肿块需格外谨慎排查肿瘤;性别差异在此表现不明显;生活方式上,长期接触致癌物质的人群,如长期处于粉尘环境工作的人,颈部出现肿块时更应警惕咽喉鳞状细胞癌的可能;有头颈部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颈部出现肿块时要提高筛查意识。

    2025-10-09 11:04:5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