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中医消化肝胆、心脑、甲减及情绪相关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科研工作:1、医院种子基金: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病证的治疗规律,第一责任人。2、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中医文化遏制北京市城乡居民慢性病过程过快增长对策研究,为第一责任人。同时还参与张仲景经方、王凤仪思想中医临床应用研究,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基金及世界卫生组织等的多项研究课题。学术兼职: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报(人民日报旗下)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 特约研究员。展开
个人擅长
中医消化肝胆、心脑、甲减及情绪相关病。展开
  • 产后受风治疗方法有哪些

    产后受风可通过中医传统疗法(艾灸、中药熏蒸)、康复理疗方法(红外线理疗、按摩推拿)、生活方式调整(环境保暖、合理休息与活动)、饮食调理(温补食物摄入)来改善,且治疗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严重或持续不缓解症状需及时就医。 一、中医传统疗法 1.艾灸:艾灸具有温通经络、驱散风寒的作用。通过艾灸相关穴位,如关元、气海、命门等,可以借助艾草燃烧产生的温热效应,促进气血运行,帮助驱散体内风邪。现代研究表明,艾灸能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因产后受风导致的身体不适状况,但需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避免烫伤。对于产后体质较弱的女性,艾灸时要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把控,确保安全有效。 2.中药熏蒸:利用中药蒸汽的温热和药力作用,通过皮肤渗透进入体内,达到祛风散寒的目的。选择合适的中药方剂进行熏蒸,如以桂枝、防风、川芎等具有祛风散寒功效的中药组方,蒸汽温度和时间需根据产妇个体情况调整,产后身体较为虚弱,熏蒸过程中要注意保暖,防止再次受风加重不适。 二、康复理疗方法 1.红外线理疗:红外线能够深入组织内部,产生热效应,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因产后受风引起的肌肉酸痛、关节不适等症状。在进行红外线理疗时,要根据产妇的皮肤耐受程度调整照射距离和时间,对于剖宫产术后的产妇,需避开手术伤口部位,避免影响伤口愈合。 2.按摩推拿:专业的按摩师通过对产妇身体相应部位进行按摩推拿,如颈部、肩部、腰部等,可以放松肌肉,疏通经络,帮助驱散风邪。按摩力度要适中,根据产妇的感受进行调整,产后身体较为敏感,尤其是有盆底肌修复需求或伤口尚未完全恢复的产妇,按摩时要特别留意相关部位的情况,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三、生活方式调整 1.环境保暖:保持居住环境温暖舒适,室温宜维持在22~25℃左右,湿度保持在50%~60%。避免直接吹风,如避免靠近门窗通风口、空调出风口等。对于有婴儿的家庭,要注意同时保障婴儿的保暖需求,可通过调整室内布局等方式,在保障产妇不受风的同时,也能为婴儿营造适宜的环境。 2.合理休息与活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产后身体需要恢复,良好的休息有助于身体机能的调整。同时,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进行适度的活动,如产后早期的散步等,促进气血流通,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活动时要注意保暖,根据自身恢复情况逐渐增加活动量。 四、饮食调理 1.温补食物摄入:适当食用一些具有温补作用的食物,如生姜羊肉汤,生姜性温,能散寒,羊肉温补气血,有助于驱散体内风寒;当归黄芪乌鸡汤,当归、黄芪有补气养血、祛风散寒的功效,乌鸡营养丰富,适合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但饮食调理要根据个体体质进行,对于体质偏热的产妇,要注意食物的搭配和摄入量,避免过度温补导致上火等不适。 需要注意的是,产后受风的治疗方法应在专业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综合治疗方案。如果产后受风出现较为严重或持续不缓解的症状,如高热、剧烈关节疼痛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2025-10-10 11:58:46
  • 老是失眠睡不着怎么回事

    老是失眠睡不着有多种常见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如不同年龄阶段的睡眠特点及疾病影响、心理因素如情绪问题和压力过大、环境因素如睡眠环境不适、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食和作息不规律、药物因素如某些药物的失眠副作用。 一、生理因素 1.年龄相关 儿童和青少年:儿童的睡眠需求相对较多,但部分儿童可能因白天活动量不足、睡前过度兴奋等情况影响睡眠。青少年则可能因学业压力、社交活动等因素干扰睡眠,例如长期熬夜学习、参与夜间娱乐活动等。 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睡眠结构会发生变化,深睡眠减少,浅睡眠增多,且中老年常伴有一些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等,这些疾病可能会引起身体不适,从而影响睡眠,像冠心病患者可能会在夜间出现胸闷、心悸等症状干扰睡眠。 2.疾病影响 多种疾病都可能导致失眠,如疼痛性疾病,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会在夜间尤其明显,影响入睡;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夜间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等情况,进而影响睡眠;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患者可能存在睡眠中肢体不自主运动等问题干扰睡眠。 二、心理因素 1.情绪问题 焦虑和抑郁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焦虑状态的人,大脑总是处于紧张兴奋的状态,难以放松,从而难以入睡;抑郁症患者常伴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同时也容易出现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早醒等。例如,一些面临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亲人离世等的人,容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进而引发失眠。 2.压力过大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压力较大。长期的高压力状态会使大脑神经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导致失眠。比如职场人士面临工作业绩考核、项目deadlines等压力,学生面临考试压力等,都可能出现失眠情况。 三、环境因素 1.睡眠环境不适 睡眠环境的温度、湿度、光线、噪音等都会影响睡眠。过冷或过热的环境都会让人感觉不舒服,难以入睡;光线过强,如夜间卧室有强光照射,会干扰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噪音过大,如临近公路、工地等嘈杂环境,会让人难以进入深度睡眠。例如,住在城市主干道旁边的居民,长期受车辆噪音影响,容易出现失眠问题。 四、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因素 睡前摄入某些食物或饮品可能影响睡眠。例如,睡前大量饮用咖啡、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咖啡因具有兴奋神经的作用,会导致失眠;过多食用辛辣、油腻食物,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腹部不适,从而干扰睡眠。 2.作息不规律 长期熬夜、昼夜颠倒的生活方式会打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睡眠节律。比如一些经常值夜班的人,或者长期熬夜追剧、玩游戏的人,容易出现失眠情况,因为人体正常的睡眠-觉醒节律被打破,到了应该睡眠的时间,大脑却难以进入睡眠状态。 五、药物因素 1.某些药物影响 一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失眠副作用。例如,某些抗抑郁药在服用初期可能会导致失眠;还有一些平喘药,如沙丁胺醇等,也可能会引起神经系统兴奋,导致失眠。如果正在服用可能影响睡眠的药物,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看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方案。

    2025-10-10 11:57:39
  • 肚子胖是湿气重吗

    肚子胖不一定是湿气重导致,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湿气重时脾胃运化失常可能致肚子胖但需结合整体症状,而饮食方面高油高糖、过度进食,缺乏运动如久坐不动,遗传因素以及女性更年期、其他激素失衡等非湿气重因素也可致肚子胖,需综合多因素评估肚子胖原因。 一、可能由湿气重引起肚子胖的情况 从中医角度看,若体内湿气重,可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代谢障碍,水湿痰湿容易在体内堆积,尤其是腹部,出现肚子胖的表现。但这种情况往往还伴有其他湿气重的相关症状,比如身体沉重、乏力、舌苔厚腻、大便黏腻不爽等。不过,中医的湿气概念较为复杂,不能单纯依据肚子胖就判定是湿气重,还需结合整体症状综合判断。 二、非湿气重导致肚子胖的常见因素 1.饮食因素 高油高糖饮食:长期摄入过多高热量、高油、高糖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奶油蛋糕、甜饮料等,多余的热量会转化为脂肪堆积在腹部,导致肚子胖。这与湿气重并无直接关联,主要是能量摄入超过身体消耗所致。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这种饮食方式出现肚子胖,比如儿童若长期食用此类食物,加上活动量相对较少,更容易在腹部堆积脂肪;成年人中女性可能因产后等特殊时期饮食不注意,男性也可能因工作应酬等原因摄入过多高油高糖食物。 过度进食:不管食物种类如何,长期过度进食,总能量摄入大于消耗,都会引起体重增加,腹部脂肪堆积。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例如一些上班族因工作忙,吃饭不规律,容易过度进食,导致肚子逐渐变胖。 2.缺乏运动 久坐不动:现代生活中很多人工作需要长时间坐着,如办公室职员、司机等。长期久坐,身体活动量少,能量消耗低,脂肪容易在腹部堆积。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比如老年人退休后活动减少,久坐看电视等,容易肚子胖;年轻女性因工作性质久坐,也易有腹部脂肪堆积。缺乏运动使得身体的新陈代谢率降低,脂肪分解减少,从而导致腹部肥胖。 3.遗传因素 有些人体型容易存储脂肪在腹部,这与遗传有关。如果家族中有腹部肥胖的遗传倾向,那么个体出现肚子胖的可能性相对较高。遗传因素会影响身体的代谢率、脂肪分布等,不同家族遗传背景不同,导致肚子胖的遗传易感性也不同。比如父母都有腹部肥胖的情况,子女发生腹部肥胖的概率可能会增加。 4.激素变化 女性更年期:女性在更年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雌激素分泌减少,会导致脂肪重新分布,容易出现腹部肥胖。这是女性特定阶段的生理变化导致的肚子胖,与湿气重无关。年龄在45-55岁左右的女性,更易因更年期激素变化出现肚子胖的情况。 其他激素失衡:某些疾病或药物等因素可能导致激素失衡,也会引起腹部脂肪堆积。例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常伴有雄激素水平升高等激素失衡情况,进而出现肚子胖、月经不调等症状,这与湿气重没有直接联系。 总之,肚子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简单归结为湿气重,需要综合考虑饮食、运动、遗传、激素等多种因素。如果对肚子胖的原因有疑虑,可咨询专业医生进行全面评估。

    2025-10-10 11:57:23
  • 肺火旺盛怎么调理

    通过饮食调理(多吃清热降火食物、避免辛辣温热食物)、生活习惯调理(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情绪调节(保持心情舒畅)来调理肺火。 一、饮食调理 1.多吃清热降火食物 苦味食物:苦瓜是典型的苦味清热食物,研究表明苦瓜中含有的苦瓜苷等成分具有一定的清热泻火作用。例如,每100克苦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适量食用苦瓜可以帮助清除肺火。还有苦菜,苦菜中含有生物碱、黄酮类等成分,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对肺火旺盛有一定的调理作用。 梨:梨具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作用。梨中含有丰富的水分和维生素,生吃梨可以直接起到润肺降火的效果,如将梨切块煮水,加入适量冰糖,制成梨汤,对于肺火引起的咳嗽、咽干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银耳:银耳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银耳富含胶质,用银耳煮汤,如银耳百合汤,对于肺阴不足、肺火旺盛导致的干咳少痰等情况有调理作用。 2.避免食用辛辣、温热食物: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等,容易加重肺火。因为辛辣食物会刺激人体的呼吸道和消化道,导致体内热气聚集,加重肺火症状。温热性食物如羊肉、桂圆等,也不宜在肺火旺盛时食用,这些食物会助热生火,使肺火更加严重。 二、生活习惯调理 1.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会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和脏腑功能的调节。成年人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充足睡眠,良好的睡眠可以让身体各器官得到修复和调整,有助于肺火的调理。对于儿童来说,不同年龄段睡眠时间不同,婴儿一般需要12-16小时,幼儿需要11-14小时,学龄儿童需要10小时左右,充足的睡眠对儿童肺火的调理同样重要,因为儿童在睡眠中身体的生长发育和脏腑功能的调整都在进行。 2.适度运动 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增强身体的免疫力。例如,慢跑是一种适合大多数人的运动方式,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的慢跑,可以促进肺部的气血循环,帮助排出肺部的热气,从而调理肺火。对于老年人,可选择散步,每天散步30分钟左右,速度以自己感觉舒适为宜,同样有助于肺火的调理。儿童可以选择跳绳、踢毽子等运动,每天运动20-30分钟,既可以增强体质,又能辅助调理肺火,但要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避免过度疲劳。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室内空气污浊会加重肺火症状。每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证室内空气新鲜,一般每次通风15-30分钟,每天通风2-3次。对于有婴幼儿的家庭,要特别注意室内空气的清洁,避免室内有过多的灰尘、烟雾等刺激物,可使用空气净化器辅助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三、情绪调节 1.保持心情舒畅 长期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进而影响肺部的功能,加重肺火。可以通过听音乐、冥想等方式来调节情绪。例如,听一些舒缓的古典音乐,每天坚持15-20分钟的冥想练习,有助于放松身心,缓解不良情绪,从而对肺火的调理起到积极作用。对于女性,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情绪波动较大,更需要注意情绪的调节,保持心情舒畅对肺火的调理至关重要。

    2025-10-10 11:56:55
  • 泡脚祛湿气是真的吗

    中医认为湿气有内外之分,泡脚对祛湿气有一定作用机制,不同人群泡脚祛湿气情况不同,健康人群可保健,脾胃弱、老人、儿童有各自注意事项,且泡脚祛湿气有局限性,严重湿气重需综合治疗。 一、湿气的相关概念及来源 中医认为湿气有内湿和外湿之分,外湿多因居住环境潮湿、淋雨等外界湿邪侵袭人体;内湿则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脾胃运化水湿的能力下降,导致水湿在体内停滞。 二、泡脚对祛湿气的作用机制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泡脚可以促进脚部血液循环。脚部有众多经络穴位,热水泡脚能使局部血管扩张,加快血液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身体新陈代谢的进行。而从中医角度,泡脚可以刺激足部穴位,起到调节经络气血的作用。有研究表明,通过特定药物泡脚(如加入具有祛湿功效的中药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辅助身体促进水湿的代谢。例如,一些含有茯苓、白术等具有健脾利湿作用中药成分的泡脚方,可能通过刺激穴位及促进血液循环,辅助改善体内水湿停滞的状态。但需要注意的是,单纯泡脚对于严重湿气重的情况,其作用是有限的,不能替代正规的医疗治疗手段。 三、不同人群泡脚祛湿气的情况 健康人群:健康人群适当泡脚(水温适宜,一般38-43℃,时间15-20分钟左右)可以作为一种保健方式,帮助促进血液循环,在一定程度上辅助维持身体的水湿代谢平衡,不过不能期望仅通过泡脚来完全解决湿气问题,还需要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度运动等。 脾胃功能较弱人群:这类人群本身存在脾胃运化水湿能力相对不足的情况,泡脚时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中药泡脚方,如在泡脚水中加入陈皮、党参等。但要注意泡脚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也不宜过高,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因为长时间泡脚可能会使外周血管扩张,相对减少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对于脾胃功能较弱者可能不利。 老年人:老年人泡脚时要特别注意水温,避免水温过高烫伤皮肤。同时,泡脚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10-15分钟即可。因为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血管弹性降低,水温过高或泡脚时间过长可能导致头晕等不适。对于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的老年人,泡脚前要确保脚部皮肤没有破损等情况,因为糖尿病患者末梢神经感觉减退,容易在泡脚时受伤且不易察觉,进而引发感染等严重问题。 儿童:儿童泡脚祛湿气需谨慎,一般不建议常规进行。儿童皮肤娇嫩,对温度感知不如成人,容易烫伤。而且儿童自身的水湿代谢调节能力相对较强,但如果是有特殊情况(如中医辨证明确有湿气相关问题),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选择合适的泡脚药物和方法,且泡脚时间要短,水温要适中。 四、泡脚祛湿气的局限性 泡脚祛湿气的效果是相对有限的,它不能替代针对湿气重的综合治疗。如果湿气重的情况比较严重,出现了明显的身体不适症状,如肢体沉重、腹胀、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或者皮肤湿疹等相关表现,仅仅依靠泡脚是不够的,需要结合中医的辨证论治,可能还需要配合口服中药、调整饮食结构(如减少油腻、甜食等容易生湿的食物摄入)、适度运动等综合措施来进行调理。

    2025-10-10 11:56:1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