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中医消化肝胆、心脑、甲减及情绪相关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科研工作:1、医院种子基金: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病证的治疗规律,第一责任人。2、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中医文化遏制北京市城乡居民慢性病过程过快增长对策研究,为第一责任人。同时还参与张仲景经方、王凤仪思想中医临床应用研究,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基金及世界卫生组织等的多项研究课题。学术兼职: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报(人民日报旗下)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 特约研究员。展开
个人擅长
中医消化肝胆、心脑、甲减及情绪相关病。展开
  • 吃石榴有什么好处与功效?

    石榴具突出抗氧化作用可清除体内自由基延缓机体衰老降氧化相关疾病发生风险,对心血管有益能调节轻度高血压患者血压(机制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一氧化氮释放有关)且可能改善血脂代谢,含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并调节肠道微生态,其抗氧化成分对眼部健康有潜在保护作用,孕妇适量食用需注意特殊妊娠情况,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量并监测血糖,儿童食用要防呛噎且按年龄消化能力合理控量。 一、抗氧化作用突出 石榴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如花青素、鞣花酸等,这些抗氧化剂能够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减少细胞因氧化应激导致的损伤。多项研究表明,石榴中的抗氧化成分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延缓机体衰老进程,降低因氧化相关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前期病变)的发生风险。例如,体外实验发现石榴提取物能显著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其抗氧化能力可与部分传统抗氧化剂相媲美。 二、对心血管健康的益处 1.调节血压:有临床研究显示,长期适量摄入石榴汁可能对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一定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连续饮用石榴汁数周后,受试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机制可能与石榴中含有的某些成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促进一氧化氮释放有关,一氧化氮有助于舒张血管,从而降低血压。 2.改善血脂:部分研究表明,石榴可能对血脂代谢有积极影响。动物实验发现,摄入石榴提取物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同时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助于维持血脂平衡,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对消化系统的积极影响 石榴含有一定量的膳食纤维,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预防便秘。此外,石榴中的某些成分对肠道微生态有一定调节作用,可能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为肠道健康提供保障。例如,体外研究发现石榴提取物对部分有益肠道菌群有一定的促进生长作用,间接维护肠道正常功能。 四、对眼部健康的潜在益处 石榴中的抗氧化成分(如花青素等)对眼部健康可能具有保护作用。花青素能够吸收紫外线,减轻视网膜受到的氧化损伤,有助于预防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等眼部疾病。动物实验显示,补充石榴提取物可改善视网膜的氧化状态,对视网膜神经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不过相关人体研究仍需进一步完善以明确具体效果。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适量食用石榴可补充部分营养成分,但需注意个体差异,若有特殊妊娠情况(如妊娠糖尿病等)应在医生指导下控制摄入量。 2.糖尿病患者:石榴含糖量相对较高,糖尿病患者食用时需严格控制摄入量,并密切监测血糖变化,建议在血糖控制平稳时少量食用,并相应调整主食摄入量。 3.儿童:儿童食用石榴时需注意避免呛噎,建议将石榴籽碾碎或榨汁后适量饮用,同时要根据儿童年龄和消化能力合理控制食用量,避免因过量食用导致胃肠道不适。

    2025-10-16 13:34:13
  • 牙齿松动跟肾虚有关吗

    牙齿松动与肾虚有中医理论关联,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肾虚可能致牙齿松动,但现代医学中牙齿松动多由口腔局部因素如牙周病(受年龄、生活方式、人群特点影响)、外伤等引起,面对牙齿松动需从多维度综合分析,出现问题及时检查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处理,不能盲目将牙齿松动完全归因于肾虚而忽视口腔局部诊治。 一、现代医学视角下牙齿松动的常见原因 1.牙周病 年龄与生活方式影响:随着年龄增长,牙周组织会逐渐发生生理性退变,同时如果有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牙周组织的血液循环和代谢,增加牙周病的发生风险。牙周病是导致牙齿松动最常见的现代医学因素,菌斑、牙石等局部刺激物长期堆积,引发牙龈炎症,进而导致牙周支持组织(牙槽骨、牙周膜等)破坏,牙槽骨吸收,使得牙齿的支持力量减弱,出现松动。例如,有研究表明,吸烟人群患重度牙周炎的概率显著高于非吸烟人群,而重度牙周炎患者牙齿松动的发生率也更高。 不同人群特点:儿童时期如果口腔卫生不良,也可能引发早期的牙周问题,但相对成年人来说概率较低;女性在妊娠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加重原有的牙周炎症,增加牙齿松动的可能性;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牙周组织更容易受到细菌侵害,牙周病进展更快,牙齿松动出现更早且更严重。 2.外伤 意外撞击等情况:无论是儿童在玩耍时不慎摔倒碰撞牙齿,还是成年人因交通事故、运动损伤等导致牙齿受到外力撞击,都可能造成牙齿松动甚至脱位。比如运动中被球击中牙齿,强大的外力瞬间作用于牙齿,超出牙周组织的承受范围,就会引起牙周膜损伤,导致牙齿松动。 二、中医理论中牙齿松动与肾虚的关联 从中医“肾主骨,齿为骨之余”的理论出发,肾中精气充足则骨骼坚固,牙齿也得以稳固。当出现肾虚时,肾中精气不足,骨骼失养,可能会影响牙齿的正常状态,出现牙齿松动等情况。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这种理论是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并不是所有的牙齿松动都是单纯由肾虚引起,还需要结合患者的整体症状、体征等进行综合判断。例如,一些年老体衰的患者,可能存在肾虚情况,同时伴有牙齿松动,从中医角度会考虑从补肾等方面进行调理,但这也需要在专业中医医师的辨证下进行,而不能单纯认为只要牙齿松动就是肾虚所致。 总之,牙齿松动与肾虚有一定的中医理论关联,但现代医学中牙齿松动更主要的原因是口腔局部的牙周病、外伤等因素。在面对牙齿松动问题时,需要从现代医学和中医等多维度综合分析,若出现牙齿松动情况,应及时到口腔科等相关科室进行详细检查,以明确具体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或调理措施。对于有肾虚相关表现同时伴有牙齿松动的人群,也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全面评估和处理,不能盲目将牙齿松动完全归因于肾虚而忽视口腔局部的诊治。

    2025-10-16 13:33:12
  • 男人脚底发热是怎么回事

    男性脚底发热的原因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等多方面。生理性因素有环境炎热使脚底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以及剧烈运动后代谢加快、产热增多致脚底发热;病理性因素包含中医的阴虚火旺、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感染性疾病等;此外还有药物因素及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男性脚底发热。 一、生理性因素 (一)环境因素 在炎热的环境中,人体为了散热,脚底的血管会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可能会出现脚底发热的情况。例如,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下工作或运动后,身体产热增加,脚部作为与地面接触的部位,散热过程可能导致感觉发热。对于长期在高温环境劳作的男性,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和适当休息,以维持身体的水盐平衡和体温调节。 (二)运动因素 剧烈运动后,身体代谢加快,产热增多,脚部肌肉活动频繁,血液循环加速,也会出现脚底发热现象。像进行长跑、篮球等高强度运动后,脚部肌肉消耗能量,通过血液循环带来更多的血液和热量,从而感觉脚底发热。运动后可通过适当的拉伸和放松,促进血液循环恢复正常,缓解脚底发热。 二、病理性因素 (一)阴虚火旺 中医认为,肾阴不足会导致阴虚火旺,虚火上炎,可能出现脚底发热的症状。同时还可能伴有五心烦热(手心、脚心、心胸部位发热)、盗汗(入睡后出汗,醒来汗止)、口干咽燥等表现。阴虚火旺的男性在生活中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可适当食用一些滋阴降火的食物,如银耳、百合、桑葚等。 (二)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率增高,产热增加,会出现多汗、怕热、脚底发热等症状。还可能伴有心悸、手抖、食欲亢进、体重减轻等表现。此类患者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后进行规范治疗。 (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长期高血糖会损伤周围神经,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出现脚底感觉异常,包括发热、麻木、疼痛等。有糖尿病病史的男性,应严格控制血糖,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注意足部的护理,避免受伤,一旦出现脚底发热等异常感觉,应及时就诊。 (四)感染性疾病 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结核菌感染引起的骨结核等,也可能导致局部出现炎症反应,出现脚底发热的情况,同时可能伴有局部肿胀、疼痛、乏力等症状。如果怀疑有感染性疾病,需要进行相关的病原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三、其他因素 (一)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脚底发热,如抗抑郁药等。如果男性正在服用药物,且出现脚底发热的情况,可咨询医生是否与药物副作用有关,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二)心理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出现脚底发热等躯体化症状。对于有心理因素影响的男性,可通过心理调节,如放松训练、心理咨询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2025-10-16 13:32:06
  • 男人睡觉出汗怎么回事

    男性睡觉出汗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原因。生理性原因包括环境因素(如温度、年龄、生活方式)、激素变化(青春期雄激素旺盛、年龄增长及特殊时期激素波动);病理性原因有感染性疾病(结核杆菌感染、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肿瘤性疾病(淋巴瘤等)、神经系统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风后遗症)。男性经常睡觉出汗应及时就医做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治疗措施,同时注意保持睡眠环境适宜等。 激素变化:青春期男性雄激素分泌旺盛,可能出现夜间出汗情况。男性随着年龄增长,雄激素水平会逐渐下降,但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围绝经期男性(虽不像女性围绝经期明显,但也可能有激素波动),也可能因激素变化出现睡觉出汗现象。 病理性原因 感染性疾病: 结核杆菌感染:肺结核是常见的引起男性睡觉出汗的感染性疾病。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后,会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夜间盗汗,还常伴有低热、咳嗽、咳痰、乏力、消瘦等症状。儿童感染结核杆菌后,除了睡觉出汗,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感染结核杆菌,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 其他细菌或病毒感染:如布鲁氏菌病等,也可能导致男性出现夜间出汗的情况,同时可能伴有关节疼痛、发热等症状。 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患者常出现多汗,包括睡觉出汗,还可伴有心慌、手抖、多食、消瘦、烦躁易怒等症状。儿童甲亢可能影响生长发育速度;老年甲亢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易被误诊。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血糖控制不佳,出现低血糖时可能出汗,尤其是夜间低血糖;另外,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能导致汗腺分泌异常,出现睡觉出汗。儿童糖尿病多为1型,起病急,可能有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和睡觉出汗等表现;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较多,睡觉出汗可能是自主神经病变的表现之一。 肿瘤性疾病:某些肿瘤如淋巴瘤等,会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出现发热、盗汗等症状,可表现为睡觉出汗。儿童肿瘤相对少见,但也需警惕;老年肿瘤患者出现睡觉出汗时,要综合评估肿瘤相关情况。 神经系统疾病: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导致汗腺分泌失调,引起睡觉出汗,常伴有其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如心慌、血压波动、消化功能紊乱等。各种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不规律、长期精神紧张等是常见诱因,儿童长期精神压力大也可能出现。 中风后遗症:部分男性中风后可能出现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睡觉出汗。老年人群中风后相对更易出现此类情况。 如果男性经常出现睡觉出汗的情况,建议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甲状腺功能、血糖、肿瘤标志物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持睡眠环境适宜,避免睡前剧烈运动和进食辛辣食物等。

    2025-10-16 13:31:29
  • 颈椎病艾灸部位

    颈椎病可通过艾灸颈部局部的风池穴(后颈部枕骨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间凹陷处,可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等)、天柱穴(项部大筋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可调节膀胱经气血、缓解颈部僵硬疼痛);肩部的肩井穴(肩上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可疏通气血、缓解肩部牵涉痛);背部的大椎穴(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可调节阳气、疏通督脉气血等)来缓解症状,不同人群艾灸需注意相关事项,长期伏案者还应注意工作姿势调整,有禁忌情况者不宜艾灸且艾灸后要保暖。 一、颈部局部穴位 1.风池穴 位置:位于后颈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作用原理:风池穴与颈椎病关系密切,艾灸风池穴可起到疏通经络、祛风散寒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能改善颈部肌肉的紧张状态,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颈椎病引起的颈部酸痛等不适。风池穴周围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分布,艾灸产生的温热刺激可以调节神经功能,促进血管扩张,增加颈部组织的血液供应,有助于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 2.天柱穴 位置: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后发际凹陷中,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处。 作用原理:天柱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艾灸天柱穴对于颈椎病导致的颈部僵硬、疼痛有缓解作用。它可以调节膀胱经气血,改善颈部肌肉的痉挛状态。通过艾灸刺激天柱穴,能促进颈部肌肉的放松,减轻肌肉紧张对周围神经和血管的压迫,进而缓解颈椎病相关症状。 二、肩部相关穴位 1.肩井穴 位置:在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作用原理:肩井穴是治疗肩部疾病的常用穴位,对于颈椎病引起的肩部牵涉痛等有改善作用。艾灸肩井穴可以疏通肩部及颈部的气血通道,缓解肩部肌肉的紧张。肩井穴深部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艾灸的温热效应能调节神经传导,促进肩部和颈部的气血运行,减轻颈椎病导致的肩部不适。 三、背部相关穴位 1.大椎穴 位置:在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作用原理:大椎穴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交会穴,艾灸大椎穴对于颈椎病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它可以调节全身的阳气,改善颈部及背部的阳气不足状况。从中医角度讲,能疏通督脉气血,对于颈椎病引起的头晕、颈肩疼痛等有缓解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艾灸大椎穴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神经系统功能,促进炎症介质的代谢,从而缓解颈椎病的症状。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艾灸时需注意:儿童由于皮肤娇嫩,艾灸时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时间,避免烫伤;女性在月经期间艾灸肩部、颈部等部位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引起不适;长期伏案工作导致颈椎病的人群,除了艾灸上述穴位外,还应注意工作中的姿势调整,每工作一段时间要适当活动颈部;有皮肤破损、感染等情况的部位不宜艾灸,艾灸后要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受凉。

    2025-10-16 13:29:4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