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勇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擅长:中医消化肝胆、心脑、甲减及情绪相关病。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科研工作:1、医院种子基金:中医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病证的治疗规律,第一责任人。2、北京健康城市建设研究中心:中医文化遏制北京市城乡居民慢性病过程过快增长对策研究,为第一责任人。同时还参与张仲景经方、王凤仪思想中医临床应用研究,以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基金及世界卫生组织等的多项研究课题。学术兼职:北京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保健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报(人民日报旗下)中国健康城市研究院 特约研究员。展开
个人擅长
中医消化肝胆、心脑、甲减及情绪相关病。展开
  • 泡脚放生姜有什么功效

    生姜泡脚有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辅助改善睡眠、对足部健康有益等作用,但特殊人群需注意,儿童一般不建议常规用生姜泡脚,老年人用生姜泡脚要注意水温且有足部问题要谨慎,孕妇泡脚要注意水温及时间且需谨慎使用。 缓解疲劳 泡脚放生姜能通过温热效应放松足部肌肉,减轻身体的疲劳感。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脚部会积累乳酸等代谢产物,导致疲劳。生姜泡脚时产生的温热刺激可以帮助放松足部肌肉,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从而缓解疲劳。不过,对于因严重疾病导致的疲劳,仅靠生姜泡脚可能无法起到根本治疗作用,需要结合正规医疗手段。 辅助改善睡眠 温热的生姜泡脚可以使人的身心放松,对于一些因身体不适或精神紧张导致睡眠不佳的人可能有一定的辅助改善睡眠的作用。其原理是通过放松身体和调节神经系统,营造更有利于睡眠的身体状态。但对于严重睡眠障碍患者,不能单纯依赖生姜泡脚来解决睡眠问题,应及时就医。 对足部健康的益处 生姜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泡脚时可能对足部皮肤表面的一些细菌有一定的抑制效果,有助于保持足部皮肤的清洁和健康。不过,这并不能替代正规的足部清洁和护理。对于足部有伤口、破损或皮肤病的人群,使用生姜泡脚需要谨慎,因为生姜的刺激可能会加重皮肤损伤或引起不适,这类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足部护理。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皮肤较为娇嫩,生姜的刺激性可能较强,一般不建议儿童常规用生姜泡脚。如果儿童有特殊情况需要泡脚,应选择较为温和的方式,且需在成人监护下进行,避免因生姜刺激引起不适。 老年人:老年人的皮肤感知和血液循环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生姜泡脚时要注意水温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同时,有糖尿病足等足部问题的老年人更要谨慎,若足部有病变,生姜泡脚可能会加重病情,应先咨询医生意见。 孕妇:孕妇属于特殊人群,生姜泡脚时要注意避免水温过高和泡脚时间过长,因为过高的温度可能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孕妇泡脚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较为合适,且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谨慎使用,如有任何不适需立即停止并就医。

    2025-10-16 11:58:04
  • 足跟痛和肾虚有关吗

    足跟痛是常见临床症状,从中医理论看与肾虚有关,肝肾阴虚或肾阳虚会影响骨骼滋养致足跟痛;现代医学从解剖等解释足跟痛常见原因,不同人群足跟痛与肾虚关联表现不同,临床上诊断治疗足跟痛需综合考虑中医肾虚及现代医学等多种因素,中医理论中足跟痛与肾虚有一定关联,现代医学对其关联需深入研究,诊断治疗要综合多种因素。 从中医理论角度分析肾虚引发足跟痛的机制 肝肾阴虚:肝肾同源,若肝肾阴虚,阴精不足,不能濡养筋骨,足跟部失于滋养则可引发疼痛。阴虚生内热,虚热扰动,也可能导致足跟局部出现不适。例如,一些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肝肾渐亏,易出现肝肾阴虚情况,进而引发足跟痛。 肾阳虚:肾阳不足,温煦功能减弱,骨骼失于温养,也会出现足跟疼痛。肾阳虚还可能导致水湿代谢失常,水湿停滞于足跟部,也会引起疼痛。 现代医学对足跟痛与肾虚关联的相关研究 从现代医学角度,虽然没有直接证明肾虚与足跟痛的明确生物学机制,但有研究发现,一些与肾虚相关的内分泌、免疫等功能紊乱可能会影响足跟部的组织代谢等。例如,肾虚可能影响激素水平等,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与足跟部筋膜、跟骨等组织的退变、炎症等有一定关联。不过现代医学更注重从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等方面来解释足跟痛,如跟痛症常见的原因有跟骨骨刺、足底筋膜炎等,这些是从现代医学解剖和病理角度出发的常见致病因素。 对于不同人群,足跟痛与肾虚的关联表现也有所不同。例如,中老年人群,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肝肾亏虚的情况较为常见,此时足跟痛与肾虚的关联相对更明显。而对于年轻人群,足跟痛更多可能与过度运动、外伤等现代医学因素相关,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因生活不规律等导致的肾虚因素影响。在女性更年期等特殊时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也可能影响到与肾相关的功能,从而增加足跟痛与肾虚关联的可能性。 总之,足跟痛和肾虚在中医理论中有一定关联,但现代医学对其关联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临床上对于足跟痛的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中医的肾虚因素以及现代医学的各种致病因素等。

    2025-10-16 11:57:35
  • 心包经的准确位置

    心包经起始于胸部天池穴后循行经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等穴至中指中冲穴天池穴借乳头定位曲泽穴在肘横纹肱二头肌肌腱尺侧内关穴在前臂掌侧两肌腱间儿童用骨性标志等辅助定位且操作轻柔老年群体胸部穴位轻按结合体表特征上肢部位耐心触摸解剖结构定位。 一、心包经的体表循行路径 心包经起始于胸部的天池穴,该穴位于胸部第4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5寸处。随后,心包经从天池穴向下循行,经上肢内侧中线部位,依次经过天泉穴(在臂前区,腋前纹头下2寸,肱二头肌的长、短头之间)、曲泽穴(在肘前区,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肌腱的尺侧缘)、郄门穴(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间使穴(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内关穴(在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等穴位,最终到达中指末端的中冲穴。 二、各关键穴位的精准定位细节 天池穴:定位时需先确定乳头位置,乳头平第4肋间隙水平,向前正中线旁开5寸即为天池穴所在位置,此穴位在女性乳房外侧上方区域,男性则对应胸部相应位置。 曲泽穴:屈肘时,肘横纹上可摸到肱二头肌肌腱,其尺侧(即内侧)的凹陷处即为曲泽穴,该位置是肘窝内侧的重要标志点。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从腕横纹向上量3横指(以同身寸为准),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区域就是内关穴,临床常用作针灸或推拿的重要穴位点。 三、不同人群定位注意事项 儿童群体:儿童骨骼、肌肉发育尚未成熟,定位时可借助相对固定的解剖标志参照,如以肘部的骨性标志(肱骨内上髁等)结合上肢长度比例来辅助定位心包经穴位,避免因儿童体表标志不明显而造成定位偏差,操作时需轻柔,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老年群体:老年人可能存在皮肤松弛、肌肉萎缩等情况,定位天池穴等胸部穴位时,可适当轻按触摸,结合肋间隙等体表特征来准确确定位置;在上肢部位定位时,因肌肉松弛可能导致穴位标志点不如青壮年清晰,需耐心细致地触摸寻找肌腱、横纹等解剖结构来精准定位心包经穴位。

    2025-10-16 11:56:20
  • 为什么会肝火旺

    肝火旺可因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致肝气郁结化火,过食辛辣油腻饮酒等损伤脾胃滋生湿热化火犯肝,长期过度劳累熬夜耗伤阴液致肝阴不足肝阳偏亢,外感温热之邪或居住环境潮湿闷热致外邪侵袭肝脏,素体阳盛及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等体质因素引发。 一、情志因素导致肝火旺 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愤怒等不良情绪状态下,易使肝气郁结,郁而化火。中医理论中强调“怒伤肝”,若长期处于易怒、情绪压抑等状态,肝脏的疏泄功能受影响,进而导致肝火内生。例如,长期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的人群,因情志不遂,更易出现肝火旺的表现。 二、饮食不节引发肝火旺 过食辛辣油腻、饮酒等会损伤脾胃,滋生湿热,湿热内蕴可化火犯肝。如经常食用辣椒、油炸食品等高热量、刺激性食物,或大量饮酒,会加重脾胃运化负担,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导致肝火上炎。儿童若饮食偏好此类食物,也易因脾胃功能受影响而引发肝火旺;女性在孕期或经期,若饮食不注意,也可能增加肝火旺的风险。 三、劳逸失度与肝火旺相关 长期过度劳累、熬夜会耗伤人体阴液,肝阴不足则肝阳偏亢,出现肝火上炎的表现。成年人长期熬夜工作、学习,会打乱人体正常的生物钟,损耗肝血,使肝脏调节功能失衡,从而引发肝火旺。儿童若过度玩耍、作息不规律,也会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与疏泄,增加肝火旺的可能性;老年人脏腑功能衰退,若劳累过度,更易出现肝火旺情况。 四、外邪侵袭致肝火旺 外感温热之邪,如夏季暑热之邪,外邪入里化热,侵袭肝脏,可引发肝火亢盛。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生理时期,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外邪更易乘虚而入影响肝脏功能,导致肝火旺。此外,居住环境潮湿闷热等也可能使外邪侵袭人体,进而影响肝脏,引发肝火上炎。 五、体质因素与肝火旺的关系 本身素体阳盛之人,体内阳气偏旺,更容易出现肝火旺的表现。此类人群即使生活方式相对正常,也较易因体质因素导致肝脏阳气过亢,引发肝火旺盛。老年人脏腑功能减退,肝的调节功能下降,相较于其他人群更易出现肝火旺状况,需特别注意养生调理以维持肝脏功能平衡。

    2025-10-16 11:55:57
  • 舌苔发白、发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舌苔发白发厚可因口腔卫生不佳如不按时刷牙等致食物残渣细菌附着,也可因长期摄入辛辣油腻高糖或过度节食致脾胃运化等受影响,还可由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影响口腔微生态或脾胃功能引发,儿童因口腔清洁弱、饮食不规律易受影响,老年人因机能衰退、自洁能力下降且易患慢病更易出现该状况。 一、口腔卫生不佳 口腔清洁不到位时,食物残渣、细菌等会附着在舌苔表面,长期积累可导致舌苔发白、发厚。例如,不按时刷牙、饭后不漱口等情况易引发此现象,尤其儿童若未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更易出现该状况,因其口腔自洁能力相对较弱。 二、饮食因素 1.长期摄入辛辣、油腻、高糖食物:这类食物会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中医认为脾胃失调可致舌苔异常。比如过多食用油炸食品,会加重脾胃负担,进而使舌苔出现发白、发厚的表现。 2.过度节食或饮食不均衡: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均衡会影响身体正常代谢,也可能引发舌苔改变。 三、疾病因素 1.感染性疾病:如感冒、发烧等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发生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会影响口腔局部的微生态环境,从而导致舌苔发白、发厚。 2.消化系统疾病:像胃炎、胃溃疡、肠炎等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导致脾胃功能紊乱,进而出现舌苔异常。例如,患有慢性胃炎时,胃的消化功能减退,食物不能正常腐熟运化,就可能表现为舌苔发白、发厚。 3.其他慢性疾病:一些慢性代谢性疾病等也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整体状态,导致舌苔出现发白、发厚的情况。 四、特殊人群特点及影响 1.儿童:儿童活泼好动,口腔清洁意识相对薄弱,且饮食可能不规律,易因口腔卫生不佳或饮食因素出现舌苔发白、发厚,同时儿童身体机能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成人更易受上述因素影响,需家长注重其口腔清洁及合理饮食。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逐渐衰退,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口腔自洁能力也下降,更易因口腔卫生不佳、脾胃功能减退等原因出现舌苔发白、发厚,且老年人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疾病因素导致舌苔异常的可能性相对更高,需密切关注其身体整体状况。

    2025-10-16 11:55:19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