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剑军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擅长:大血管、外周血管及淋巴管疾病的诊治,包括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内脏动脉瘤,外周动脉瘤,上、下肢动脉缺血、颈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手术及介入诊疗等。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大血管、外周血管及淋巴管疾病的诊治,包括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内脏动脉瘤,外周动脉瘤,上、下肢动脉缺血、颈动脉狭窄性疾病的手术及介入诊疗等。展开
  • 腿静脉曲张该如何治疗

    腿静脉曲张治疗方法包括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抬高患肢)、药物治疗(使用静脉活性药物)、压迫治疗(弹力袜)、手术治疗(传统手术、微创手术如射频消融术、激光闭合术),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优先弹力袜保守治疗,老年人治疗需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等情况。 一、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轻度腿静脉曲张患者,应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时进行腿部活动,如屈伸小腿、散步等,促进腿部血液循环。例如,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群,每站立1小时左右可进行10分钟左右的腿部运动。女性患者需注意避免穿高跟鞋时间过长,选择舒适、宽松的鞋子,以减轻腿部静脉压力。 抬高患肢:休息时可适当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有助于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腿部肿胀和疼痛。比如休息时在脚下垫一个枕头,使腿部高于心脏位置15-30厘米左右,每天可进行数次,每次15-20分钟。 二、药物治疗 静脉活性药物:如黄酮类药物,可增加静脉张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轻腿部肿胀、疼痛等症状。相关研究表明,黄酮类药物能改善静脉功能不全相关的症状,如疼痛、沉重感、肿胀等。 三、压迫治疗 弹力袜:适用于轻度腿静脉曲张患者以及妊娠期妇女等。弹力袜通过压力梯度作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延缓病情进展。选择合适压力等级(一般为20-30mmHg)和长度的弹力袜,应在早晨起床后,排空腿部血液后穿戴,每天夜间休息时取下。 四、手术治疗 传统手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是传统的手术方式,适用于病变范围较大的患者。手术需要将大隐静脉主干结扎,并将曲张的静脉剥脱出来。但该手术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微创手术 射频消融术:通过射频能量使静脉壁收缩、纤维化,从而闭合曲张的静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适合的患者群体。 激光闭合术:利用激光的热能使静脉内膜损伤,进而纤维化闭合静脉。同样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对于合适的腿静脉曲张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妊娠期女性:由于妊娠期激素变化及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等原因,容易发生腿静脉曲张。治疗上优先选择弹力袜等保守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在选择弹力袜时,要选择合适的尺寸和压力,以不影响胎儿发育且能有效缓解腿部症状为宜。分娩后若症状仍未缓解,可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进一步治疗。 老年人:老年人腿静脉曲张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身体状况。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保守治疗则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例如,老年人使用静脉活性药物时,要关注是否与其他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有冲突,同时在进行弹力袜压迫治疗时,要注意弹力袜的松紧度,避免过紧影响血液循环或过松达不到治疗效果。

    2025-10-17 12:56:39
  • 脚上出现静脉曲张了

    脚上静脉曲张是下肢静脉瓣膜功能障碍致静脉扩张迂曲,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成因,可通过临床症状评估、体格检查、超声检查等评估检查,非药物干预有运动锻炼、穿戴医用弹力袜、体位调整等,孕妇、老年人、儿童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静脉曲张的定义与表现 脚上出现静脉曲张是指下肢静脉瓣膜功能障碍,导致静脉血回流受阻,静脉扩张、迂曲。表现为脚上可见蚯蚓状、团块状的曲张静脉,可能伴有腿部酸胀、疼痛,尤其在久站或久坐后加重,部分人还可能出现脚踝肿胀、皮肤色素沉着等。 二、静脉曲张的成因 1.年龄与性别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静脉壁和瓣膜逐渐退变,女性在妊娠、更年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变化可能影响静脉功能,增加静脉曲张发生风险。 2.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站立或久坐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下肢静脉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易引发静脉曲张;缺乏运动也会使静脉回流不畅。 3.病史因素:有家族静脉曲张病史者,遗传因素增加患病几率;曾患深静脉血栓等血管疾病的人,也可能继发脚上静脉曲张。 三、静脉曲张的评估与检查 1.临床症状评估:详细询问症状出现时间、加重缓解因素等。 2.体格检查:观察曲张静脉的分布、范围,触摸静脉硬度等。 3.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静脉结构、血流情况,判断瓣膜功能及有无血栓等,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1.运动锻炼:进行适量的腿部运动,如散步、慢跑、踮脚尖运动等,促进静脉回流。散步可每日坚持30分钟左右,速度适中;慢跑适合身体状况较好者,每周3-4次,每次15-20分钟;踮脚尖运动可随时进行,每次10-15次,每天多组。 2.穿戴医用弹力袜:根据病情选择合适压力等级的弹力袜,可在日间活动时穿戴,帮助促进静脉回流,减轻症状。一般早上起床前穿戴,晚上睡觉前取下。 3.体位调整: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时改变体位,休息时可适当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休息时抬高患肢15-30分钟,每天可多次进行。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期随着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易加重静脉曲张。应避免长时间站立,休息时抬高下肢,可选择孕妇专用弹力袜,穿戴时注意松紧适度,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分娩后症状多可缓解,但部分可能持续存在。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采取干预措施时,运动要适度,避免过度劳累加重病情;穿戴弹力袜要选择合适尺寸,防止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定期就医复查,评估病情变化。 3.儿童:儿童脚上出现静脉曲张较为罕见,多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等有关。如发现儿童脚上有异常曲张静脉,应及时就医,排查病因,一般非药物干预为主,密切观察病情发展,避免剧烈运动加重症状。

    2025-10-17 12:55:40
  • 浅表性静脉炎是什么症状

    浅表性静脉炎症状多样,局部有疼痛、红肿、静脉呈条索状改变,少数患者有低热等全身症状,不同人群因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因素症状表现有差异,需及时关注诊断处理。 局部症状 疼痛:病变部位通常有疼痛感觉,可为隐痛、胀痛或跳痛等。炎症刺激静脉壁及周围组织,导致神经末梢受到刺激而产生疼痛。例如,患者在病变静脉区域可能会感到明显的不适,尤其是在活动肢体或按压病变部位时,疼痛可能会加剧。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描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而成年人则能较准确地表达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本身存在糖尿病等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会有所差异,但总体仍以局部疼痛为常见表现。 红肿:受累静脉走行区域的皮肤会出现红肿现象。这是由于炎症导致局部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液中的炎性介质和液体渗出到组织间隙,引起局部组织肿胀,同时炎症反应使局部充血,表现为皮肤发红。红肿的范围大小与静脉炎的严重程度相关,轻度的浅表性静脉炎可能仅表现为局部小范围的轻度红肿,而严重时红肿范围可较广泛。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中,如长期久坐或久站的人群,发生浅表性静脉炎时红肿可能相对更明显,因为其静脉回流本身可能存在一定问题,炎症进一步加重了局部的血液循环障碍,从而使红肿表现更为突出。 条索状改变:可以触摸到病变静脉呈条索状,质地较硬。这是因为静脉壁炎症导致纤维组织增生,使静脉变得僵硬,呈现条索状。通过触诊可以感觉到静脉走行部位有明显的条索状隆起,这是浅表性静脉炎较典型的体征之一。不同年龄的人群,其静脉的弹性等情况不同,儿童的静脉相对较细软,发生浅表性静脉炎时条索状改变可能不如成年人明显,但随着病情发展也会逐渐显现;老年人的静脉弹性减退,发生静脉炎时条索状改变可能相对更容易被触及。 全身症状 一般来说,浅表性静脉炎患者的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患者可能会出现低热。这是由于局部炎症反应引起的轻度全身炎症反应。体温升高通常不超过38.5℃,但也有个体差异。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发生浅表性静脉炎时出现全身症状的情况可能相对较少,但一旦出现低热等全身表现,需要引起重视,因为儿童对感染等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而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如患有心血管疾病等,出现低热时需要警惕是否存在其他潜在的感染或病情加重的情况,因为其身体的代偿能力相对较差,全身症状可能会对其基础疾病产生不利影响。 总之,浅表性静脉炎的症状主要体现在局部的疼痛、红肿、条索状改变以及少数患者的低热等全身表现,不同人群由于年龄、生活方式、基础病史等因素的不同,症状的具体表现可能会有所差异,但都需要及时关注和正确诊断处理。

    2025-10-17 12:54:37
  • 静脉曲张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静脉曲张的发生与静脉壁结构和功能异常、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压力增高有关。静脉壁结构和功能异常包括先天性因素(如遗传性疾病致静脉壁缺陷)和后天性因素(如吸烟、年龄增长致静脉壁退行性改变);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分原发性(瓣膜发育异常)和继发性(如深静脉血栓、盆腔肿瘤致瓣膜受损);静脉压力增高与长期站立或久坐、妊娠、重体力劳动等有关(如久站使下肢静脉压力升高,妊娠时子宫压迫静脉等)。 一、静脉壁结构和功能异常 1.先天性因素:有些人出生时静脉壁就比较薄弱,在静脉压作用下容易扩张,瓣窦处的扩张导致原有的静脉瓣膜无法紧密闭合,发生瓣膜功能相对不全,产生血液反流。例如,某些遗传性疾病可能会导致静脉壁的胶原纤维等成分异常,使得静脉壁结构先天就存在缺陷。 2.后天性因素:长期吸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可能损伤静脉壁。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中老年人群,静脉壁和瓣膜会逐渐出现退行性改变,静脉壁弹性下降,也容易引发静脉曲张。比如,随着年龄增加,静脉壁的胶原蛋白流失等情况较为常见,从而影响静脉壁正常功能。 二、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1.原发性瓣膜功能不全:静脉瓣膜本身存在发育异常,使得瓣膜不能正常阻止血液逆流。当血液回流时,会对静脉壁产生过大的压力,长期下来就会导致静脉扩张、迂曲,形成静脉曲张。这种情况在一些从事久站职业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如教师、交警等,因为长时间站立,下肢静脉压力持续增高,加重了瓣膜的负担。 2.继发性瓣膜功能不全:由于其他疾病导致静脉瓣膜受损,例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后,血栓会影响静脉瓣膜的功能,使得瓣膜不能正常发挥阻止血液逆流的作用,进而引发静脉曲张。另外,盆腔肿瘤等也可能压迫静脉,影响静脉血液回流,间接导致瓣膜功能不全,引发静脉曲张。 三、静脉压力增高 1.长期站立或久坐:对于长时间站立工作的人,如售货员、服务员等,下肢静脉血由于重力作用,回流相对困难,静脉压力升高。而久坐的人群,如办公室职员,下肢活动减少,静脉血流速度减慢,也会导致静脉压力增高。例如,长时间站立时,下肢静脉需要克服重力将血液回流至心脏,静脉壁承受的压力增大,长期如此容易引发静脉曲张。 2.妊娠:女性在妊娠期间,子宫增大压迫盆腔静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同时,妊娠时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影响静脉壁的张力,使静脉容易扩张。而且,随着胎儿的生长,体重增加,下肢静脉压力进一步升高,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增加了妊娠期女性发生静脉曲张的风险。 3.重体力劳动: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腹部压力反复增高,会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比如,建筑工人在进行重体力劳动时,腹部肌肉频繁用力,导致下腔静脉回流受阻,进而使下肢静脉压力升高,容易引发静脉曲张。

    2025-10-17 12:54:12
  • 下肢静脉曲张有哪些危害

    下肢静脉曲张危害众多,外观影响致心理负担,有下肢酸胀疼痛,会出现皮肤营养性改变甚至溃疡,易形成静脉血栓,增加溃疡及感染风险,影响运动功能,对孕妇、老年人、从事特殊职业人群等特殊人群影响更甚。 下肢酸胀疼痛:患者常感下肢沉重、酸胀、疼痛,尤其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症状加重,休息或抬高患肢后可稍有缓解。这是因为静脉血液回流不畅,导致局部血液淤积,引起组织缺氧和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所致。比如长期站立工作的人群,如教师、售货员等,更容易出现此类症状。 皮肤营养性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皮肤营养性变化,表现为皮肤色素沉着,呈褐色,这是由于局部淤血导致红细胞破裂,含铁血黄素沉积引起;还可出现皮肤瘙痒、脱屑,皮肤变薄、光亮,汗毛稀疏等。进一步发展可能出现湿疹样改变,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若继发感染则会形成溃疡,即常说的“老烂腿”,且溃疡经久不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例如,有研究表明,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出现皮肤营养性改变,进而发展为溃疡。 静脉血栓形成:下肢静脉曲张时,静脉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容易形成血栓,即下肢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若脱落,可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引起肺栓塞,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可危及生命。肺栓塞的病死率较高,据相关统计,肺栓塞的死亡率约为10%-30%。 溃疡及感染风险增加:下肢静脉曲张导致的溃疡,由于局部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感染后可使溃疡加重,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可能引发败血症等严重感染性疾病。而且溃疡长期不愈还会增加癌变的风险。 影响运动功能:由于下肢疼痛、不适等症状,患者的运动能力会受到影响,不愿意进行活动,长期如此会导致肌肉萎缩、力量下降,进一步影响下肢的功能,使行走等日常活动受限,生活质量降低。比如一些老年患者,本身下肢静脉曲张就可能影响其正常的行走和日常活动,若不及时治疗,会使情况越来越糟。 对特殊人群的影响: 孕妇:孕期女性由于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导致静脉回流受阻,更容易发生下肢静脉曲张,而且病情可能会随着孕期进展而加重。除了面临上述普通人群的危害外,还可能因静脉曲张导致产后恢复缓慢,且孕期发生的静脉曲张可能在产后仍难以自行缓解。 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下肢静脉曲张的恢复能力较差,更容易出现皮肤营养性改变、溃疡等并发症,且由于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溃疡感染后更难控制,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从事特殊职业人群:如长期站立或重体力劳动的人群,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率较高,且病情进展可能更快,这些人群由于工作性质,无法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负重,会进一步加重下肢静脉的负担,导致危害更明显。

    2025-10-17 12:52:50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