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展开
  • 精神病人如何理解抑郁症

    精神病人基于自身精神病理体验感知抑郁症核心症状,伴发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理解时混杂自身与抑郁症状认知,单纯抑郁症患者转为精神病人状态后对既往抑郁体验再认识更复杂,且精神病人从自身内部体验角度理解抑郁症与非精神病人从外部观察视角理解有别,前者更具个体主观深度且与自身病理状态紧密相连。 一、精神病人基于自身精神病理体验对抑郁症核心症状的感知 精神病人因自身已有的精神病理状态,在理解抑郁症时会结合自身体验来感知其核心症状。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快感缺失等。例如,自身存在幻觉妄想等症状的精神病人,在感知抑郁症的情绪低落时,可能会将其与自身的异常体验产生关联,他们会从自身内部体验的角度去领会情绪低落这种主观感受,与自身其他精神症状相互交织,认识到情绪低落不仅仅是单纯的心情不佳,而是一种深入且持久影响自身心理状态的体验,同时对于快感缺失,他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原本感兴趣的事物失去吸引力的那种内心变化,这种感知是基于自身长期处于精神病理状态下对情绪及行为动力变化的敏锐度。 二、不同类型精神病人理解抑郁症的差异 (一)伴发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此类患者理解抑郁症时会混杂自身精神分裂症症状与抑郁症状的认知。精神分裂症的幻觉、妄想等症状与抑郁症的情绪低落、兴趣缺乏等症状相互作用,他们会觉得抑郁症的情绪低落可能会被自身的精神分裂症症状所干扰或强化,比如在存在被害妄想的情况下,对抑郁症导致的兴趣丧失可能会理解为因为觉得周围人都在针对自己而不愿意去接触任何事物,这种理解是两种精神病理状态共同影响下的复杂认知,既包含抑郁症本身症状带来的体验,又有精神分裂症症状带来的认知扭曲性影响。 (二)单纯抑郁症患者转为精神病人状态后 单纯抑郁症患者在转为精神病人状态后对既往抑郁体验的再认识会更复杂。他们会将既往作为抑郁症患者时的体验与当前作为精神病人的状态相联系,可能会觉得现在的精神病人状态下对抑郁症状的感受更加深刻且受到更多其他精神因素的干扰,比如在既往单纯抑郁症时,主要聚焦于情绪和躯体化症状,而现在作为精神病人,可能会发现抑郁症状与自身的思维紊乱等其他精神症状有更紧密的关联,从而对抑郁症的理解从单纯的情绪障碍扩展到与多种精神病理表现相关联的综合认知。 三、精神病人理解抑郁症与非精神病人理解的区别 非精神病人多从外部观察视角来理解抑郁症,比如关注患者的社交功能受损、日常活动减少等外在表现。而精神病人是从自身内部体验角度去理解,这种差异导致理解在主观感受深度和与自身其他症状关联度上不同。非精神病人可能更易从社交功能受损等外在表现理解抑郁症,而精神病人则更聚焦自身内部的情绪体验变化及与既往症状的联系,例如非精神病人看到抑郁症患者不爱出门可能认为是懒,而精神病人会从自身曾经有过类似不爱出门但伴随强烈情绪压抑的体验角度,深刻认识到这是抑郁症导致的兴趣丧失以及情绪低落引发的行为抑制,这种内部体验主导的理解使得精神病人对抑郁症的认知更具个体主观深度且与自身病理状态紧密相连。

    2025-10-10 12:01:31
  • 产后抑郁躯体症状有哪些

    产后抑郁有多种躯体症状表现,包括睡眠障碍、疲劳乏力、疼痛不适、消化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症状等,同时需考虑特殊人群情况,如产妇年龄、性别因素、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风险及用药禁忌等对产后抑郁躯体症状的影响,需综合关注并采取合适措施应对。 疲劳乏力:产妇会持续感到疲倦,即使经过充足休息也难以缓解。这种疲劳感可能影响日常活动能力,使产妇难以照顾婴儿,且疲劳感可能与抑郁情绪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有研究发现,产后抑郁产妇的疲劳程度显著高于正常产妇,其身体能量代谢可能存在异常。 疼痛不适 头痛:较为常见,可能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头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抑郁状态下,身体的应激反应可能导致头部肌肉紧张,从而引发头痛。 肌肉酸痛:全身肌肉可能出现酸痛感,尤其在颈部、肩部和腰部等部位。这可能与产妇产后身体恢复过程中姿势不当、心理压力导致的肌肉紧张有关。 消化系统症状:表现为食欲改变,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或增加。食欲减退者可能进食量明显减少,但并非因消化系统器质性病变引起;食欲增加者可能出现暴饮暴食情况,同时可能伴有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例如,抑郁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异常。 心血管系统症状:部分产妇会出现心慌、心悸等症状,心率可能增快。这与抑郁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有关,长期抑郁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未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特殊人群情况考虑 产妇年龄:年轻产妇可能由于缺乏经验、心理调适能力相对较弱等因素,更容易受产后抑郁躯体症状的影响,且年轻产妇在面对躯体症状时可能更易产生焦虑情绪,进一步加重症状。而高龄产妇身体机能相对下降,产后恢复本就较慢,产后抑郁的躯体症状可能对其身体恢复产生更显著的阻碍,需要更密切的关注和更全面的照护。 性别因素:虽然产后抑郁主要发生在女性,但男性照顾者也可能因家庭角色变化等产生心理压力,若出现类似抑郁情绪相关的躯体表现,也应引起重视。不过需明确这是因心理状态影响躯体,与传统意义上女性产后抑郁的躯体症状机制类似,但触发因素可能因性别角色不同而有所差异。 生活方式:产后若产妇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卧床、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等,会加重躯体症状。相反,保持适度运动,如产后适当散步等,有助于缓解疲劳乏力等躯体症状。同时,不良的饮食习惯,如过度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也可能影响消化系统和整体身体状态,加重产后抑郁相关躯体症状。 特殊人群风险:有既往心理疾病史的产妇,产后发生抑郁躯体症状的风险更高,且躯体症状可能更严重。对于这类产妇,在产后需要加强心理监测和躯体健康管理,提前制定更个性化的干预方案。而有家族抑郁病史的产妇,遗传易感性较高,产后更要留意躯体症状的出现,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用药禁忌:产后用药需要考虑对婴儿的影响,若产妇因产后抑郁躯体症状需要用药,应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但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来缓解躯体症状,如心理治疗结合生活方式调整等,尽量避免药物对婴儿产生潜在不良影响。

    2025-10-10 12:00:48
  • 神经衰弱会导致抑郁吗

    神经衰弱有可能导致抑郁,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神经衰弱患者存在神经递质失衡等情况,生活方式不良等会累积心理压力增加抑郁风险,不同人群有不同易患情况;机制上有神经递质方面如5-羟色胺系统功能异常,还有大脑神经回路改变;预防与应对包括生活方式调整,不同人群采用不同心理干预方式,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神经衰弱导致抑郁的机制分析 神经递质方面 大量研究发现,神经衰弱患者脑内的5-羟色胺系统功能异常。5-羟色胺在调节情绪、睡眠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5-羟色胺含量降低时,患者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类似抑郁的症状表现。例如,有研究通过对神经衰弱患者和健康人群的脑脊液中5-羟色胺代谢产物含量检测,发现神经衰弱患者的相关代谢产物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群,这提示5-羟色胺系统功能紊乱是神经衰弱引发抑郁的重要神经递质机制。 大脑神经回路改变 神经衰弱会使大脑的一些神经回路发生改变。例如,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之间的神经连接在神经衰弱患者中可能出现功能异常。前额叶皮层参与情绪调节、认知控制等功能,边缘系统与情绪反应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神经回路的异常会导致患者情绪调节失衡,进而增加抑郁发生的可能性。动物实验也证实,模拟神经衰弱状态的动物,其前额叶皮层与边缘系统之间的神经传导出现紊乱,后续更容易表现出类似抑郁的行为学改变。 针对神经衰弱相关抑郁的预防与应对 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都应注重生活方式调整。儿童青少年应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学业安排,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神经衰弱加重进而引发抑郁;中老年人群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快走等,有氧运动有助于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情绪状态。在饮食方面,各类人群都应注意均衡营养,增加富含维生素B族等对神经功能有益的食物摄入,如全麦制品、瘦肉、坚果等,维生素B族对于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有重要作用。 心理干预 不同人群可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方式。儿童青少年可通过游戏疗法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利用游戏中的互动和情境设置来缓解神经衰弱带来的心理压力;中老年人群可选择冥想、瑜伽等方式,冥想能够帮助患者放松身心,调节神经功能,研究显示长期坚持冥想的人群神经衰弱相关的焦虑抑郁情绪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对于有神经衰弱病史的人群,定期进行心理疏导也非常重要,专业的心理医生可以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可能出现的抑郁情绪。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青少年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预防神经衰弱相关抑郁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过度的学业竞争压力,学校和家长应共同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关注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变化;中老年人群若有基础疾病,在进行生活方式调整时要结合自身基础疾病情况,比如有高血压的中老年人群进行运动时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因运动过度导致血压波动影响神经功能,进而加重神经衰弱相关抑郁风险。同时,特殊人群在进行任何干预措施前,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以确保干预措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5-10-10 12:00:26
  • 身体焦虑症的医学解释

    身体焦虑症即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种以持久担心或相信躯体症状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发生机制涉神经生物学(神经递质异常、大脑结构与功能改变)、心理学(认知偏差、应对方式不当)、社会因素(生活事件影响、家庭环境与社会支持),不同群体诱因有别,治疗采用心理治疗结合必要药物治疗,优先非药物干预。 神经生物学方面 神经递质异常: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和躯体感知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身体焦虑症患者可能存在神经递质代谢或转运的异常。例如,血清素系统功能失调可能影响大脑对躯体感觉的处理和情绪的调控,导致患者对自身躯体感觉过度敏感,从而产生持续的身体焦虑相关症状。 大脑结构与功能改变:影像学研究显示,身体焦虑症患者的大脑某些区域,如岛叶、前额叶皮质等存在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岛叶与躯体感觉的整合有关,前额叶皮质参与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这些区域的异常可能导致患者对躯体感觉的感知和处理出现偏差,进而引发身体焦虑症状。 心理学因素 认知偏差:患者往往存在认知上的偏差,倾向于过度关注自身躯体的细微变化,并将其解释为严重疾病的征兆。比如,当出现轻微的头痛时,患者可能会过度解读,认为自己患有严重的脑部疾病,从而陷入持续的焦虑状态。这种认知偏差会不断强化患者的身体焦虑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应对方式不当:一些患者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或情绪困扰时,缺乏有效的应对方式,倾向于以躯体化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焦虑和不适。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中的个体,可能会通过身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来缓解内心的焦虑情绪,但这种应对方式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使身体焦虑症状持续存在。 社会因素 生活事件影响:重大的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重大疾病等,可能成为身体焦虑症的诱发因素。这些生活事件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当个体无法有效应对这些压力时,就可能出现躯体形式的症状来表现焦虑情绪。例如,经历亲人离世的个体,可能会出现持续的躯体不适,如胃痛、心悸等,进而发展为身体焦虑症。 家庭环境与社会支持:不良的家庭环境,如家庭关系紧张、缺乏温暖和支持等,以及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完善,都可能增加身体焦虑症的发生风险。缺乏足够社会支持的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更容易出现情绪和躯体方面的问题,从而引发身体焦虑症。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群体,身体焦虑症可能与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特点、家庭教育方式以及同伴关系等因素有关。例如,过度严厉的家庭教养方式可能导致儿童产生心理压力,进而以躯体症状表现出焦虑情绪。对于老年人,身体焦虑症可能与他们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过度担忧、退休后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社会角色的转变等因素相关。在治疗方面,通常采用心理治疗结合必要的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等,通过帮助患者纠正认知偏差、学习有效的应对方式来缓解症状;药物治疗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病情,使用如抗抑郁药物等,但需充分考虑不同年龄群体的用药禁忌和耐受性等因素,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来保障患者的健康和舒适度。

    2025-10-10 12:00:01
  • 焦虑的缓解方法

    缓解焦虑可通过运动锻炼、心理调节、改善生活方式、社交支持来进行。运动锻炼如不同人群选适合运动促分泌内啡肽;心理调节包括认知重构和放松训练(深呼吸、冥想);改善生活方式要合理作息、健康饮食;社交支持靠与他人良好互动获情感支持理解来减轻焦虑。 一、运动锻炼缓解焦虑 运动是缓解焦虑的有效方法之一。有研究表明,定期进行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能够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内啡肽具有类似吗啡的镇静作用,可以帮助改善情绪。一般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儿童可以选择跳绳、踢毽子等趣味性运动;成年人可根据自身喜好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老年人则适合散步、太极拳等较为舒缓的运动方式。运动时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疲劳。 二、心理调节缓解焦虑 1.认知重构:当出现焦虑情绪时,尝试识别负面的思维模式并进行调整。例如,当总是过度担忧未来可能发生的不好事情时,要学会质疑这种不合理的想法,用更客观、积极的思维去替代。对于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女性可能更易陷入一些情感相关的过度担忧,可通过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来帮助自己重新构建认知;儿童和青少年则可以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如何正确看待自己面临的一些小困扰。 2.放松训练 深呼吸放松: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缓缓地呼气,重复几次。这种方法简单易行,适用于各种场景,无论是在工作间隙还是焦虑情绪突然袭来时都可以进行。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掌握,儿童可以在家长引导下进行简单的深呼吸练习。 冥想:通过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呼吸或一个特定的意象来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长期坚持冥想有助于降低焦虑水平。对于有一定专注力基础的成年人可以尝试较正规的冥想练习,老年人也可以从简单的冥想方式开始,比如专注于自己的呼吸节奏。 三、改善生活方式缓解焦虑 1.合理作息: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和充足的睡眠对于缓解焦虑至关重要。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睡眠时间相对更长。良好的睡眠可以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从而改善情绪状态。要注意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比如每天固定上床和起床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2.健康饮食:均衡的饮食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对情绪产生积极影响。增加摄入富含维生素B、Omega-3脂肪酸等的食物,如全麦面包、鱼类、坚果等。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和糖分,因为过量的咖啡因可能会加重焦虑症状,高糖饮食也可能导致血糖波动进而影响情绪。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在饮食上有不同的需求,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避免挑食;老年人则要注意饮食的清淡、易消化等。 四、社交支持缓解焦虑 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社交互动可以有效缓解焦虑。当人们向他人倾诉自己的焦虑情绪时,能够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对于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女性可能更依赖社交支持来缓解焦虑,儿童和青少年可以通过与同伴的交往来释放压力,老年人则可以多与子女、邻居交流,丰富社交生活,从而减轻焦虑感。

    2025-10-10 11:58: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