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展开
  • 抑郁症会引起痴呆吗

    抑郁症与痴呆存在关联,大量研究显示抑郁症患者痴呆风险升高,炎症反应、大脑结构功能改变是可能机制,不同人群中关联有特点,老年、女性、有特定病史人群关联更突出,早期识别干预抑郁症对降痴呆风险重要,高危人群需加强认知监测,健康生活方式对预防关键。 大量研究表明,抑郁症与痴呆存在关联。例如,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发生痴呆的风险较无抑郁症人群有所升高。长期的抑郁状态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大脑结构和功能进而增加痴呆风险。其中,炎症反应可能是一个重要环节,抑郁症患者体内炎症标志物水平往往升高,而慢性炎症会损伤神经细胞,影响大脑的正常代谢和功能,逐渐增加痴呆发生的可能性;另外,抑郁症可能导致大脑海马等与记忆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脑区的结构和功能改变,海马体积缩小等结构异常在抑郁症患者中较为常见,而海马是痴呆发病过程中首先受累的脑区之一。 不同人群中抑郁症与痴呆关联的特点 老年人群:老年人本身是痴呆的高发人群,同时也是抑郁症的高发群体。在老年人群中,抑郁症与痴呆的关联更为突出。老年抑郁症患者随着时间推移,发展为痴呆的概率相对较高。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大脑储备功能下降,抑郁状态对大脑神经细胞的损伤更容易累加,导致认知功能逐渐衰退走向痴呆。 女性人群:女性在抑郁症和痴呆的发病中可能具有不同的特点。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如绝经前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抑郁症的发生以及后续痴呆的发展。有研究发现,女性抑郁症患者在某些基因多态性方面与男性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导致女性在面对抑郁状态时更易出现大脑认知功能的异常改变,进而增加痴呆风险。 有特定病史人群:对于本身有脑血管疾病等病史的人群,抑郁症与痴呆的关联更为复杂。脑血管疾病会损伤大脑血管和神经组织,而合并抑郁症时,两者的协同作用会加速大脑认知功能的衰退。抑郁状态可能影响脑血管疾病患者的神经修复过程,使得神经功能缺损进一步加重,从而提高痴呆的发生几率。 预防与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鉴于抑郁症与痴呆的关联,早期识别和干预抑郁症对于降低痴呆风险至关重要。对于抑郁症患者,应积极进行规范的治疗,包括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以及必要时的药物治疗。同时,对于高危人群(如有抑郁症病史、老年人群等),应加强认知功能的监测,早期发现认知功能的细微变化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预防也非常关键,无论是抑郁症还是痴呆,都提倡保持均衡饮食、适度运动、良好的社交活动等。适度运动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有利于神经细胞的健康;均衡饮食能为大脑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维持大脑正常功能;良好的社交活动可以刺激大脑认知功能,延缓认知衰退。

    2025-10-10 11:22:22
  • 焦虑症遗传吗

    焦虑症有一定遗传倾向,大量研究显示患者亲属患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涉及多个基因影响神经递质系统,环境因素也重要,不同人群中遗传相关有特点,儿童青少年家庭环境影响大,成年人群遗传与生活方式相互作用,老年人群遗传与自身身体状况、生活环境变化等复杂作用,焦虑症由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导致,有家族史人群要关注自身及环境预防,无家族史人群也需重视环境影响。 遗传机制方面 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可能涉及多个基因的作用。目前已经发现一些与焦虑症相关的候选基因,这些基因可能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系统(如5-羟色胺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等)的功能来增加个体患焦虑症的易感性。不过,遗传因素并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童年时期的不良经历(如遭受虐待、忽视等)、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等)等环境因素可能会触发具有遗传易感性个体的焦虑症发病。 不同人群中焦虑症遗传相关的特点 儿童青少年人群: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如果家族中有焦虑症患者,那么他们相较于没有家族史的儿童青少年,患焦虑症的风险会增加。在儿童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除了遗传因素外,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对其影响较大。如果家庭氛围紧张、父母过度焦虑等,可能会加重遗传因素带来的影响。例如,一个有焦虑症家族史的青少年,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的学习环境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中,更容易出现焦虑情绪,并可能发展为焦虑症。 成年人群:在成年人群中,遗传因素与后天形成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相互作用。有焦虑症家族史的成年人,如果长期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长期处于高压力的工作状态等,会进一步提高患焦虑症的风险。而对于没有家族史的成年人,如果生活中突然遭遇重大压力事件,也可能出现焦虑症状,但相对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概率较低。 老年人群:老年人群中,焦虑症的遗传因素作用相对复杂。虽然有家族史的老年人患焦虑症的风险可能高于无家族史的老年人,但老年人的焦虑症还受到自身身体状况的影响。例如,老年人如果患有慢性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身体的不适可能会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这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影响老年人的焦虑症发病。同时,老年人的生活环境变化(如独居、社交减少等)也会对焦虑症的发生起到一定作用。 总之,焦虑症存在遗传倾向,但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个体是否发病。对于有焦虑症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加关注自身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环境,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焦虑症的发生,如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营造健康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而对于没有家族史的人群,也不能忽视环境因素对焦虑情绪的影响,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

    2025-10-10 11:21:53
  • 抑郁长期影响大脑会有何后果

    长期抑郁可致海马体体积减小干扰记忆学习等使症状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引发神经递质失衡致症状持续损害大脑,让前额叶皮层灰质密度降低影响情绪管理等,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问题形成不良循环,损害神经可塑性致大脑难恢复且增复发风险,对老年人可加速认知衰退增痴呆风险,对儿童青少年影响大脑发育致学习社交问题,对女性因激素因素影响更明显需给予心理支持干预。 一、海马体萎缩 长期抑郁可致使海马体体积减小,相关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海马体体积较健康人群平均减小约10%-15%。海马体在情绪调节与记忆存储中扮演关键角色,其体积减小会干扰记忆、学习等功能,进而使抑郁症状加重,并进一步损害认知能力,形成恶性循环。 二、神经递质失衡 长期抑郁会引发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失衡。通常情况下,抑郁状态下5-羟色胺水平降低,影响情绪调节、睡眠及食欲等;多巴胺水平异常则会导致动机缺乏、快感缺失等问题。这种神经递质的失衡会使抑郁症状持续,并进一步损害大脑功能,难以恢复正常的神经递质平衡状态。 三、大脑结构改变 前额叶皮层等区域也会受到长期抑郁的影响,该区域参与决策、情绪调节等功能。长期抑郁会导致前额叶皮层灰质密度降低,影响患者的情绪管理与社会功能,使得患者更难恢复正常心理状态,在面对日常情境时难以有效调节情绪和做出合理决策。 四、认知功能损害 长期抑郁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执行功能下降等认知问题。例如患者处理信息、完成复杂任务时效率降低,研究显示约70%的抑郁症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损害。这些认知问题会反过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社会适应能力,加重心理负担,形成认知功能与情绪状态相互影响的不良循环。 五、神经可塑性变化 长期抑郁会损害大脑的神经可塑性,使神经发生减少,海马体等区域的神经元新生受到抑制。而神经可塑性是大脑适应环境、修复损伤的重要机制,其受损会让大脑更难从抑郁状态中恢复,并且增加未来再次发生抑郁的风险,尤其对于有长期抑郁病史的人群,这种神经可塑性的改变易导致抑郁症状慢性化。 特殊人群影响及提示 老年人:长期抑郁导致的大脑损害可能加速认知衰退,增加痴呆发病风险,需密切关注老年人情绪状态,及时干预抑郁问题,以延缓大脑功能进一步受损。 儿童青少年:长期抑郁影响大脑发育,可导致学习能力下降、社交障碍等,家长与学校应重视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早期发现并干预抑郁,保障其大脑正常发育及身心健康发展。 女性:受激素等因素影响,长期抑郁对女性大脑的影响更为明显,需给予女性更多心理支持与针对性干预,保护大脑健康,降低长期抑郁对大脑功能的不良影响。

    2025-10-10 11:21:08
  • 焦虑症会引发什么疾病

    焦虑症会引发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免疫系统疾病及睡眠障碍相关疾病,长期焦虑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血压异常、影响胃肠功能、干扰免疫细胞及因子分泌、伴随睡眠障碍,不同人群受影响各有特点,需关注并采取干预措施。 一、心血管系统疾病 焦虑症可能引发心血管系统相关疾病。长期的焦虑状态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有研究表明,焦虑症患者患高血压的风险较正常人群显著增加。例如,持续处于焦虑情绪中的个体,其体内的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分泌异常,会影响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而干扰血压的稳定调节。在儿童焦虑症患者中,虽然相对成人发生率较低,但也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发育产生潜在的不良影响,不过儿童的这种影响可能更为隐匿,需要长期监测其心血管功能状态。 二、消化系统疾病 焦虑症还与消化系统疾病密切相关。焦虑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例如,焦虑可导致胃肠蠕动紊乱,引发消化不良、胃痛、胃胀等症状。长期焦虑的人群,患胃溃疡等疾病的风险也会升高。这是因为焦虑状态下,胃酸分泌会出现异常,过多的胃酸分泌会损伤胃黏膜,破坏胃肠道的正常防御机制。对于女性焦虑症患者,由于其激素水平与男性存在差异,在焦虑状态下消化系统受到的影响可能会有一定的性别差异表现,需要关注女性焦虑症患者消化系统的特殊变化情况。 三、免疫系统疾病 焦虑症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患免疫系统疾病的可能性。焦虑状态下,机体的免疫细胞活性和免疫因子的分泌会受到干扰。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可能出现异常,机体的免疫监视功能下降,使得身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进而增加患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的风险。在不同年龄的焦虑症患者中,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在发育阶段,焦虑对其免疫系统的影响可能更为关键,需要重视儿童焦虑症对免疫系统发育和疾病易感性的影响,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来维护儿童的免疫健康。 四、睡眠障碍相关疾病 焦虑症常伴随睡眠障碍,而长期睡眠障碍又会引发一系列其他疾病。焦虑导致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睡眠问题,长期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各个系统功能。例如,睡眠障碍会影响新陈代谢,导致内分泌失调,进而可能引发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对于有焦虑症且伴有睡眠障碍的人群,无论是儿童、成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综合考虑焦虑和睡眠障碍的相互影响,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来改善睡眠状况,降低由此引发其他疾病的风险。老年人由于本身身体机能衰退,焦虑和睡眠障碍对其健康的影响更为突出,更需要关注老年人焦虑症与睡眠障碍以及相关继发疾病的关联,提供个性化的干预和护理措施。

    2025-10-10 11:20:23
  • 我患有性病恐惧症怎么办

    性病恐惧症是因过度担忧自身感染性病致的心理障碍成因复杂需正确认识,可前往精神心理科或皮肤科经医生询问病史等明确情况,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纠正错误认知、放松训练缓解焦虑,仍担忧可做正规性病医学检查排除,还需保持规律作息、适度锻炼、避免不良资讯刺激,对特殊人群给予针对性安抚引导来全方位缓解其影响。 一、正确认识性病恐惧症 性病恐惧症是一种因过度担忧自身感染性病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其成因复杂,可能与错误认知性病传播途径(如夸大非高危行为的感染风险)、曾有不恰当性经历后产生的焦虑情绪累积等相关。需知晓性病的真实传播需特定条件,且并非所有可疑症状都对应性病,应依据科学知识来客观看待。 二、寻求专业评估与诊断 可前往精神心理科或皮肤科就诊,医生会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性经历、对性病相关症状的关注持续时间、担忧程度等,以及进行心理状态评估等方式,明确是否为性病恐惧症及判断其严重程度。例如医生会全面了解患者从何时开始出现此类恐惧心理,恐惧的具体表现等情况。 三、心理干预方法 1.认知行为疗法:专业心理医生引导患者识别自身对性病过度担忧的错误认知,如当患者坚信一次普通接触就会感染性病时,医生协助其分析这种想法违背性病实际传播规律的不合理之处,并以性病科学传播方式等事实来替代错误认知,逐步纠正患者的偏执观念。 2.放松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每天定时进行,每次深呼吸保持缓慢、均匀,持续10-15分钟;或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从脚部开始,依次紧张和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群,帮助缓解因性病恐惧引发的紧张焦虑情绪,改善身心状态。 四、医学检查消除疑虑 若患者仍有担忧,可在医生建议下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性病医学检查,如梅毒螺旋体血清学检测、艾滋病抗体检测等,通过科学准确的检查结果排除感染性病的可能,从而打消不必要的顾虑。但要确保检查流程规范,保证结果可靠性。 五、调整生活方式辅助缓解 保持规律生活作息,成年人保证每晚睡眠7-8小时,让身体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适度开展体育锻炼,每周进行3-5次中等强度运动,每次运动时长30分钟左右,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有益情绪的物质;避免过度接触不恰当的性病相关资讯,减少因不良信息刺激导致恐惧加重的情况,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从侧面辅助缓解性病恐惧症带来的困扰。对于特殊人群,女性患者需关注其生理及可能因性别带来的心理压力特点,给予更具针对性的心理安抚;有既往性病史相关情况的患者,要耐心倾听其内心担忧,以专业态度逐步引导其基于科学医疗评估来正确看待自身状况,消除不合理恐惧,全方位帮助患者缓解性病恐惧症影响。

    2025-10-10 11:19:3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