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展开
  • 焦虑紧张怎么办

    缓解焦虑紧张可通过运动调节(有氧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不同年龄段选适合运动)、呼吸调节(找安静处深呼吸,儿童可玩气球引导,孕妇孕期可用于放松)、饮食调整(吃富含镁和维生素B食物,避免刺激性物质,不同人群注意饮食均衡)、社交互动(与家人朋友交流,有社交焦虑者从亲近人交流开始拓展,不同人群参与相应社交活动)、心理暗示(进行积极心理暗示,有病史者结合自身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环境调节(营造舒适环境,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环境需求)来实现。 一、运动调节 适当运动是缓解焦虑紧张的有效方式。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它能改善情绪,减轻焦虑感。例如,有研究表明,坚持规律有氧运动的人群,焦虑水平显著低于不运动者。不同年龄段人群可选择适合的运动,年轻人可尝试高强度间歇训练,中老年人则适合慢走、太极拳等。 二、呼吸调节 深呼吸是简单易行的方法。找一个安静舒适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吸气,让腹部膨胀,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几次。每次深呼吸持续5-10分钟,每天可进行多次。对于儿童,可通过玩气球等方式引导其进行深呼吸,帮助缓解紧张情绪;孕妇在孕期出现焦虑紧张时,也可通过深呼吸来放松。 三、饮食调整 某些食物有助于缓解焦虑。富含镁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等,镁能放松肌肉,稳定情绪。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像全麦面包、燕麦等,B族维生素参与神经系统代谢,对改善焦虑有帮助。但要注意避免过多摄入咖啡因、酒精等刺激性物质,它们可能会加重焦虑感。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需注意饮食均衡,比如长期久坐的办公族要保证摄入足够的蔬果和全谷类食物。 四、社交互动 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能缓解焦虑。可以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情感支持。对于有社交焦虑的人群,可先从与亲近的人交流开始,逐渐拓展社交圈。老年人可多参与社区活动,与同龄人互动,丰富社交生活;儿童则在学校中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增进与同学的交流。 五、心理暗示 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每天花几分钟告诉自己“我能应对当前情况”“我很放松”等正面话语。对于有病史的人群,在进行心理暗示时要结合自身健康状况,避免因过度暗示产生其他心理负担。例如有焦虑症病史的人,在进行心理暗示时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确保其合理性。 六、环境调节 营造舒适的环境有助于缓解焦虑。保持居住或工作环境整洁、明亮,可摆放一些绿色植物,如绿萝等,植物能改善空气质量,带来愉悦感。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需求不同,儿童的房间可布置得色彩鲜艳、充满童趣;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要安静、温馨,便于放松身心。

    2025-10-10 11:19:09
  • 如何治疗精神方面的疾病

    精神疾病治疗需基于疾病类型个体化选择药物,心理治疗有认知行为、人际、支持性等可单独或联合应用,物理治疗包括重复经颅磁刺激用于抑郁症等及电休克治疗在特定情况使用需把控,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孕期哺乳期女性及有特定病史患者均有相应考量需针对性处理。 一、药物治疗 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需基于具体疾病类型进行个体化选择。例如抑郁症常选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等抗抑郁药物;精神分裂症多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药物的选用由专业医生综合患者病情、年龄、病史等多因素判定,遵循个体化原则,需严格依据医学指南和患者实际状况来确定具体药物品种。 二、心理治疗 1.认知行为疗法:适用于多种精神疾病,通过协助患者识别并改变负面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以改善症状。例如在抑郁症治疗中,可帮助患者纠正对自身、世界和未来的消极认知。 2.人际治疗:聚焦于患者人际关系问题对精神症状的影响,通过调整患者的人际互动模式来缓解精神症状,适用于如抑郁症等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的精神疾病。 3.支持性心理治疗:为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心理疏导等,帮助患者应对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不同心理治疗方法可单独或联合应用,需由专业心理治疗师依据患者具体情况实施。 三、物理治疗 1.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用于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通过调节大脑局部神经递质和脑区活动发挥作用,对适合的患者能起到改善症状的效果。 2.电休克治疗(ECT):在某些严重精神疾病且药物治疗无效等特定情况下使用,需严格把控适应证与禁忌证,充分考虑患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例如老年人实施该治疗时要特别评估其心肺功能等基础健康状况。 四、特殊人群考量 1.儿童青少年:患精神疾病时,药物治疗需更谨慎评估风险收益,心理治疗可采用契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方式,如游戏治疗等,利用儿童通过游戏表达情感和探索世界的特点来开展心理干预。 2.老年人:患精神疾病需考虑其生理机能衰退、多系统疾病共存等情况,药物选择要留意药物相互作用及对肝肾功能等的影响,心理治疗需关注其认知特点和沟通方式,采用更简洁、易懂且贴合其生活经历的沟通与干预方法。 3.女性患者(孕期、哺乳期):患精神疾病时,药物选择要权衡对胎儿、婴儿的影响与疾病本身对母婴健康的危害,心理治疗可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情感支持和应对策略,协助患者在特殊时期应对精神疾病相关问题。 4.有特定病史患者:如既往有药物过敏史者,选择药物时需规避相关过敏药物;有躯体疾病的患者需考虑药物对躯体疾病的影响,例如患有心脏病的精神疾病患者,选用药物要避免对心脏功能产生不良影响等。

    2025-10-10 11:18:51
  • 焦虑症会出现的早期症状

    焦虑症早期在情绪方面有持续紧张不安、易激惹;躯体方面有睡眠障碍、消化系统症状、肌肉紧张;认知方面有注意力不集中、过度担忧未来,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有相关症状且持续不缓解者需关注,有基础病史者更要警惕。 易激惹: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出现情绪容易激动的情况。儿童可能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脾气,摔东西;成年人则可能对身边人的言行过度敏感,稍有不合心意就发火。研究表明,约70%的焦虑症早期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易激惹现象。 躯体方面 睡眠障碍:很多焦虑症早期患者会出现睡眠问题。儿童可能表现为入睡困难、夜间频繁惊醒、多梦等;成年人则可能出现难以入睡、睡眠浅、早醒等情况。长期的睡眠障碍会进一步加重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有研究显示,焦虑症患者中有超过80%在早期存在睡眠方面的异常表现。 消化系统症状:可能出现食欲改变,有的患者会食欲减退,进食量明显减少,导致体重下降;有的患者则可能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但进食后又会伴有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不适。这是因为焦虑情绪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波及消化系统。临床统计发现,约60%的焦虑症早期患者有消化系统的相关症状。 肌肉紧张:身体会出现肌肉持续紧张的状态,可表现为头部紧箍感、颈部和肩部肌肉僵硬酸痛等。比如儿童可能会不自觉地皱眉、耸肩膀,成年人则常感觉背部、腰部肌肉发紧,即使经过休息也难以缓解。相关研究指出,焦虑症早期患者中约50%存在不同程度的肌肉紧张表现。 认知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可能出现注意力难以集中的情况。儿童在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课时不能专注听讲;成年人在工作或日常活动中也常常无法集中精力完成任务,记忆力也可能受到影响,表现为容易遗忘近期发生的事情。多项认知功能研究显示,焦虑症早期患者的注意力和记忆力指标明显低于正常人群。 过度担忧未来:总是对未来的事情无端地过度担心,担心自己或家人的健康、工作、经济状况等。例如担心自己的工作表现不好会被解雇,担心家人会遭遇意外等,这种担忧程度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且难以控制。临床观察发现,超过90%的焦虑症早期患者存在对未来过度担忧的认知表现。 不同年龄、性别和生活方式的人群在焦虑症早期症状的表现上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核心症状大致如此。对于有这些早期症状且持续不缓解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家长要给予更多关注,及时察觉异常;成年人则要重视自身情绪和身体的变化,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如果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出现这些症状,更要警惕焦虑症的可能,因为基础病史可能会影响焦虑症的表现和发展,需要综合评估和处理。

    2025-10-10 11:18:28
  • 产后抑郁症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产后抑郁症受生理、心理、社会等多因素影响,生理因素有激素变化及躯体不适,心理因素包括角色转变压力和心理预期不符,社会因素涉及家庭支持、经济压力和社会文化因素等。 躯体不适:产后身体会经历一系列变化,如分娩过程中的体力消耗、可能存在的伤口疼痛(如剖宫产伤口)、哺乳带来的身体疲劳等。长时间的躯体不适会影响产妇的心理状态,持续的身体不适会使产妇产生焦虑、烦躁等情绪,长期积累可能引发产后抑郁症。例如,剖宫产产妇在术后恢复期间,伤口的疼痛以及身体活动受限等情况,会增加其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 心理因素 角色转变压力:产妇从非母亲角色转变为母亲角色,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模式和责任。很多产妇可能会担心自己无法胜任母亲的角色,如担心不能很好地照顾婴儿、担心婴儿的健康和发育等。这种角色转变带来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缓解,就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进而导致产后抑郁症。比如,初产妇缺乏经验,对如何照顾婴儿感到迷茫和焦虑,这种对角色转变的不适应可能持续存在并发展为产后抑郁症。 心理预期不符:产妇在孕期可能会对产后生活有不切实际的预期,当产后实际情况与预期不符时,会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例如,期望产后能迅速恢复孕前的身材和精力,但实际上产后身体需要较长时间恢复,而且还要承担照顾婴儿的繁重任务,这种预期与现实的差距会使产妇感到失望、沮丧,从而增加患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 社会因素 家庭支持情况:家庭中的支持系统对产妇的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如果丈夫、家人对产妇的关心不足,缺乏情感支持和实际帮助(如分担照顾婴儿的任务、关心产妇的情绪等),产妇会感到孤立无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中。研究发现,家庭支持良好的产妇患产后抑郁症的概率明显低于家庭支持欠缺的产妇。例如,丈夫在产后能够积极参与照顾婴儿、陪伴产妇,给予情感上的慰藉,会大大缓解产妇的心理压力。 经济压力:产后家庭的经济负担可能会加重产妇的心理负担。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佳,产妇可能会担心经济问题对婴儿的抚养和家庭生活产生影响,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尤其是一些面临经济困难的家庭,产妇更容易因为经济压力而出现心理问题,进而引发产后抑郁症。比如,在一些低收入家庭中,产妇可能会因为担心无法为婴儿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等而陷入抑郁状态。 社会文化因素:不同的社会文化对产妇的期望和要求不同,可能会给产妇带来心理压力。例如,在某些文化中,对产妇的产后恢复、母乳喂养等有特定的高标准要求,产妇如果达不到这些要求可能会产生自责、焦虑等情绪。如果社会文化环境不能给予产妇足够的理解和包容,也会增加产妇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

    2025-10-10 11:16:39
  • 失眠每天都想哭是抑郁症吗

    失眠且每天都想哭有可能是抑郁症,但也可能是其他因素导致。抑郁症患者有持续情绪低落、睡眠障碍、认知功能障碍及躯体症状等表现;非抑郁症因素中,单纯睡眠问题改善睡眠后情绪可改善,其他精神心理问题如焦虑症等也可能有类似症状,出现该情况需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综合评估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抑郁症相关表现 1.情绪方面 抑郁症患者常出现持续的情绪低落,可表现为每天都想哭,这种情绪低落往往具有持久性,不受外界环境明显影响。同时还可能伴有兴趣减退或丧失,对以往喜欢的活动提不起劲。 从年龄角度看,儿童抑郁症可能表现为情绪易激惹,而不是典型的持续低落,但也可能出现类似每天想哭的情况;老年人抑郁症可能伴有躯体不适等表现掩盖情绪问题,但也会有情绪方面的异常。性别差异上,女性相对更易受激素等因素影响出现抑郁情绪相关表现,但不是绝对的性别特异性表现。 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缺乏运动、作息不规律等可能增加抑郁风险,进而出现失眠、每天想哭等表现;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人群,患抑郁症出现上述症状的风险相对更高。 2.睡眠方面 抑郁症患者睡眠障碍较为常见,可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等失眠症状,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睡眠过多的情况,但失眠更为多见。睡眠障碍会进一步加重情绪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3.其他方面 抑郁症患者还可能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躯体症状方面,可能出现头痛、背痛、胃肠不适等多种躯体不适,但检查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基础。 二、非抑郁症因素导致类似表现 1.单纯睡眠问题 短期的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可能导致人情绪不佳,出现每天想哭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一般在改善睡眠后情绪会随之改善。比如因近期工作压力大、临时熬夜等导致失眠,调整作息后情绪可恢复。 不同年龄人群单纯睡眠问题导致的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烦躁、注意力不集中等;老年人单纯睡眠问题可能更多表现为日间困倦等,但也可能出现情绪上的短暂波动。生活方式中偶尔的作息打乱导致的单纯失眠,通过调整可恢复。 2.其他精神心理问题 焦虑症也可能伴有失眠和情绪低落想哭的表现,但焦虑症更多以过度的紧张、担心为主要核心症状,与抑郁症有所区别。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其他精神心理问题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需通过专业评估进行鉴别。 如果出现失眠每天都想哭的情况,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精神检查等进行综合评估,以明确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果是抑郁症,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治疗干预;如果是其他因素,也会针对具体原因进行针对性调整。

    2025-10-10 11:15:5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