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展开
  • 心理压力大应该怎么缓解

    缓解心理压力可通过多种方式,如适度运动,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促分泌内啡肽改善情绪,不同年龄选适合运动;饮食调节,食富含维生素B食物及深海鱼类稳定情绪、改善大脑功能;保障睡眠,成人需7-9小时、儿童依年龄有不同时长,建规律作息等改善;运用放松技巧,深呼吸找安静处慢吸慢呼调节自主神经,冥想每天15-20分钟增强抗压能力;积极社交互动,与家人朋友沟通交流、参与社交活动获情感支持与建议来缓解压力。 一、运动缓解 适度运动是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方式。例如有氧运动,像跑步、游泳等。研究表明,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内啡肽被称为“快乐激素”,可以改善情绪,减轻压力感。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适合自身的运动,年轻人可选择强度较高的运动,如篮球等;老年人则适合散步、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运动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身体机能,同时转移对压力源的注意力,从而缓解心理压力。 二、饮食调节 合理的饮食也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富含维生素B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等,维生素B参与神经系统的代谢,对稳定情绪有帮助。研究发现,摄入足够的维生素B能够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另外,深海鱼类富含Omega-3脂肪酸,如三文鱼等,Omega-3脂肪酸可以降低体内炎症反应,改善大脑功能,缓解焦虑等压力相关情绪。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比如上班族,可选择方便携带的全麦饼干作为加餐补充维生素B;对于注重饮食健康的人群,可定期食用深海鱼类来获取Omega-3脂肪酸。 三、睡眠保障 充足且高质量的睡眠是缓解心理压力的重要环节。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的睡眠时间。良好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能量,调节内分泌系统。如果睡眠不足,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加重压力感。有睡眠问题的人群,可通过建立规律的睡眠作息来改善,例如每天固定bedtime和wake-uptime,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等。对于儿童,保证充足睡眠更是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段儿童睡眠时长不同,婴儿需要12-16小时,幼儿需要11-14小时等,良好的睡眠能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育,缓解可能因生活中的小压力源带来的不良影响。 四、放松技巧运用 1.深呼吸: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再慢慢地呼气,每次深呼吸持续5-10分钟左右。深呼吸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降低身体的紧张程度,缓解心理压力。不同年龄和健康状况的人群都可以进行深呼吸练习,例如学生在学习压力大时,课间进行几分钟深呼吸能快速缓解紧张情绪;对于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适当的深呼吸也有助于稳定情绪,减轻压力带来的身体不适。 2.冥想:冥想是一种专注当下、排除杂念的方法。每天花15-20分钟进行冥想,能够帮助人们放松身心,增强对压力的承受能力。冥想对于不同性别人群都适用,女性在面对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时,通过冥想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平静下来;男性在面对工作挑战等压力时,冥想也能起到缓解作用。有焦虑病史的人群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冥想可能会取得更好的缓解压力效果。 五、社交互动 积极的社交互动能缓解心理压力。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分享生活中的事情。当向他人倾诉压力时,能获得情感支持和不同的建议。例如每周安排一定时间与亲朋好友聚会,聊天等。对于老年人,多参与社区活动等社交场合,能丰富生活,缓解因孤独等可能产生的压力;对于青少年,在学校和课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如社团活动等,有助于释放压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025-10-10 12:49:34
  • 孕妇会得抑郁症吗

    孕妇可能得抑郁症即孕期抑郁症,发生率10%-20%,受生理(激素变化、身体不适)、心理(对胎儿健康担忧、角色转变适应问题)、社会(家庭支持、经济压力)因素影响,危害自身及胎儿,可通过定期产检、家庭支持、心理调适预防,也可通过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系统干预。 一、孕期抑郁症的发生率 据相关研究表明,孕期抑郁症的发生率在10%-20%左右。不同的研究由于样本选取、研究方法等差异,结果会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孕妇患抑郁症是较为常见的情况。 二、孕期抑郁症的相关因素 1.生理因素 激素变化:孕期孕妇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巨大变化,如雌激素、孕激素等大幅升高。这些激素变化会影响大脑中神经递质的平衡,而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例如,5-羟色胺水平降低可能导致情绪低落、抑郁等症状。 身体不适:孕期孕妇可能会出现各种身体不适,如恶心、呕吐、疲劳、腰背疼痛、水肿等。这些身体上的痛苦会影响孕妇的情绪状态,长期的身体不适容易使孕妇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 2.心理因素 对胎儿健康的担忧:孕妇可能会过度担心胎儿的健康状况,比如担心胎儿是否发育正常、是否会出现先天缺陷等。这种持续的担忧会给孕妇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角色转变的适应问题:怀孕意味着孕妇要经历角色的重大转变,从一个独立的个体转变为即将成为母亲的角色。有些孕妇可能在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来适应这种角色转变,会出现焦虑、不安等情绪,进而可能发展为抑郁症。 3.社会因素 家庭支持情况:如果孕妇在孕期家庭支持不足,比如丈夫对孕妇的关心不够、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不和谐等,孕妇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可能性。相反,良好的家庭支持,如丈夫的陪伴、家人的关心照顾等,有助于孕妇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经济压力:孕期如果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孕妇可能会担心经济问题无法为胎儿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等,这种经济压力也可能成为引发孕期抑郁症的因素之一。 三、孕期抑郁症的危害 1.对孕妇自身的危害 孕期抑郁症会影响孕妇的身心健康,导致孕妇睡眠障碍、食欲改变等。长期的睡眠障碍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孕妇的疲劳感和情绪低落,食欲改变可能会影响孕妇和胎儿的营养摄入,不利于孕妇自身的健康和胎儿的正常发育。 2.对胎儿的危害 孕妇患抑郁症时,体内的一些激素水平和身体状态可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例如,孕妇长期处于抑郁状态可能会导致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出生体重偏低等。而且,出生后的婴儿也可能受到母亲孕期抑郁的影响,出现情绪调节困难、行为问题等风险增加。 四、孕期抑郁症的预防与干预 1.预防方面 定期产检:通过定期产检可以及时了解胎儿的健康状况,减少孕妇对胎儿健康的过度担忧。医生也可以在产检过程中关注孕妇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问题并给予指导。 家庭支持:家人尤其是丈夫要给予孕妇充分的关心和陪伴,了解孕妇在孕期的心理需求,多与孕妇沟通交流,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心理调适:孕妇自身要学会进行心理调适,比如通过适当的运动(如孕妇瑜伽等适合孕期的运动)来缓解压力、调节情绪;学习一些孕期保健和育儿知识,增强对孕期角色转变的适应能力。 2.干预方面 心理疏导:如果孕妇出现了孕期抑郁症的症状,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心理疏导来缓解抑郁情绪。心理咨询师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心理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疗法等。 社会支持系统:社会也应该为孕妇提供良好的支持系统,如社区可以组织一些针对孕妇的心理健康活动等,帮助孕妇更好地应对孕期的心理变化。

    2025-10-10 12:49:24
  • 怎么会得抑郁症

    抑郁症的发生受生物学、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影响。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使亲属患病风险高及神经递质失衡、神经内分泌紊乱;心理因素有神经质等人格特质及童年不良经历易致抑郁;社会环境因素涉及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不足、工作压力与社会竞争易引发抑郁症。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大量的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和寄养子研究表明,抑郁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亲属患抑郁症的风险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例如,抑郁症患者的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抑郁症的概率比一般人群高10-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遗传影响越明显。这是因为遗传因素会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代谢、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等,从而增加个体患抑郁症的易感性。 2.神经生化因素: 神经递质失衡:血清素(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当这些神经递质的浓度或功能出现异常时,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例如,血清素水平降低被认为与抑郁症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核心症状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血清素转运体功能异常,导致突触间隙中血清素浓度降低,进而影响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和情绪调节。 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功能失调是抑郁症的重要神经内分泌机制之一。抑郁症患者常出现HPA轴过度激活,导致皮质醇分泌增加。长期高水平的皮质醇会对大脑海马等区域产生损害,影响神经细胞的存活和功能,进而引发抑郁症状。此外,甲状腺功能异常也与抑郁症相关,甲状腺素分泌不足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精力减退等类似抑郁的表现。 二、心理因素 1.人格特质:某些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例如,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人往往情绪不稳定,对负面情绪的耐受性较低,遇到压力事件时更容易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并且难以恢复到正常状态,从而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对自己要求过高,当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完美标准时,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和自责心理,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也容易引发抑郁症。 2.早期经历:童年时期的不良经历,如遭受虐待、忽视、父母离异等,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增加成年后患抑郁症的可能性。这些早期经历可能会影响个体的认知模式、应对方式和自尊水平。例如,童年时期被虐待的个体,可能会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和对世界的悲观态度,在面对成年后的压力事件时,更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三、社会环境因素 1.生活事件: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是引发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之一。例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严重的自然灾害等。这些生活事件会给个体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个体无法有效地应对这些压力,就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研究表明,经历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的人群中,抑郁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未经历此类事件的人群。 2.社会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导致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支持包括家人、朋友、同事等方面的支持。当个体面临困难时,如果得不到足够的情感支持、物质帮助或信息支持,就容易感到孤立无援,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例如,独居且社交圈子狭窄的老年人,当遇到健康问题或生活困境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更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3.工作压力与社会竞争:现代社会中,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激烈的社会竞争也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长期处于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中,个体需要不断应对工作任务、业绩考核等压力,容易导致精神长期紧张,进而引发抑郁症。例如,一些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或销售等工作压力较大行业的人群,抑郁症的患病率相对较高。

    2025-10-10 12:48:54
  •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病因是什么

    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受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影响。遗传上家族有相关病史会增加风险;神经生物学上多巴胺、谷氨酸系统改变与之相关;心理上个性特点和心理防御机制有影响;社会环境中不良家庭、同伴影响及不当社会文化态度均会促使其发生。 神经生物学因素 神经递质系统改变 多巴胺系统:大麻类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影响多巴胺神经递质系统。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在大脑的奖赏机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大麻类物质可促使多巴胺释放增加,长期使用大麻类物质会导致多巴胺系统的适应性改变。例如,长期滥用大麻可能会使多巴胺受体的敏感性发生变化,当停止使用大麻后,多巴胺系统的失衡可能引发一系列精神症状,如幻觉、妄想等精神障碍表现。 谷氨酸系统:谷氨酸是大脑中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大麻类物质的使用会影响谷氨酸系统的功能。研究发现,大麻类物质可能会干扰谷氨酸的代谢和突触传递,进而影响大脑的认知、情感等功能。长期的这种干扰可能导致神经可塑性改变,与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心理因素 个性特点:具有某些个性特点的个体更易受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影响。比如,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定、缺乏自信、有较高的冲动性等个性特点的人,可能更倾向于通过使用大麻类物质来应对情绪或心理上的困扰,而长期使用后容易出现精神障碍相关症状。例如,一些青少年在面临学业压力、人际交往问题等时,若自身个性特点使得他们应对方式单一,可能会尝试使用大麻类物质,进而增加患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风险。 心理防御机制: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也与之相关。当个体采用不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否认、退行等,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压力时,可能更易依赖大麻类物质来逃避现实,而长期依赖会导致精神障碍的产生。例如,一些人在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后,过度依赖大麻类物质来缓解内心的痛苦,从而逐渐出现精神障碍的症状,如焦虑、抑郁情绪持续存在并伴有认知、感知等方面的异常。 社会环境因素 家庭环境:不良的家庭环境是重要的社会因素之一。例如,家庭关系不和睦,父母教育方式不当(如过度溺爱或过度严厉)、家庭氛围紧张等情况。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个体,更容易寻求外部刺激来满足心理需求,大麻类物质可能成为他们的选择之一。长期处于不良家庭环境中,个体的心理调节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增加了患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可能性。比如,父母离异、经常发生争吵的家庭,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稳定的情感支持和正确的引导,更易走向不良的物质使用道路并引发精神障碍。 同伴影响:同伴群体的影响不容忽视。如果周围同伴存在使用大麻类物质的行为,并且对这种行为持认同或鼓励的态度,那么个体受到同伴影响而尝试使用大麻类物质的概率会大大增加。青少年时期同伴群体的影响力尤为突出,他们为了融入同伴群体,可能会跟随同伴使用大麻类物质,进而逐渐发展为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例如,在一些青少年聚集的社交场合,如果有同伴宣扬大麻类物质的“好处”并示范使用,那么其他青少年很可能受到诱惑而开始接触大麻类物质,后续可能出现精神障碍相关表现。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中对大麻类物质的态度也会产生影响。如果某个地区或文化背景下对大麻类物质的危害性宣传不足,或者存在对大麻类物质使用的错误认知,认为其使用是一种时尚、潮流等,那么会增加人群使用大麻类物质的风险,进而提高大麻类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生率。例如,一些文化中过度渲染大麻类物质的所谓“放松”“创意激发”等错误观念,会误导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去使用大麻类物质,最终引发精神障碍问题。

    2025-10-10 12:48:32
  • 产后抑郁症症状表现

    产后抑郁症在情绪方面持续低落、焦虑不安;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降低;躯体方面有睡眠障碍、疲劳乏力;行为方面社交退缩、对宝宝态度异常,不同年龄段产妇表现有细微差异,高危病史及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症状。 焦虑不安:患者可能会出现过度的焦虑,担心自己无法胜任母亲角色,担心宝宝的健康状况等。比如,会频繁担忧宝宝是否会生病、是否能得到良好的照顾等,这种焦虑情绪可能会表现为坐立不安、心慌、呼吸急促等躯体症状。孕期及产后的生活变化带来的压力,以及对未来育儿生活的不确定感,是引发焦虑的重要因素。同时,大脑中负责焦虑调节的神经环路可能在产后发生功能紊乱,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认知方面 注意力不集中:患者在产后可能会发现自己很难集中注意力,无论是照顾宝宝还是处理日常事务时都容易分心。例如,在给宝宝喂奶时,可能会频繁走神,忘记接下来要做的事情。这是因为情绪低落和焦虑等因素影响了大脑的认知功能,使得大脑的信息处理和注意力聚焦能力下降。从大脑结构和功能来说,情绪障碍相关的神经活动会干扰到与注意力相关的脑区的正常运作。 自我评价降低:患者会过度贬低自己,觉得自己是不称职的母亲,可能会有自责的想法,比如“我怎么连宝宝都照顾不好”等。这种自我评价降低是由于情绪低落带来的消极认知偏差,患者往往放大自己的不足之处,而忽视自己在育儿过程中的努力和取得的小进步。这与产后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压力有关,长期的情绪低落使得患者的自我认知出现扭曲。 躯体方面 睡眠障碍:很多产后抑郁症患者会出现睡眠问题,可能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或者早醒等。例如,晚上躺在床上很久都无法入睡,或者睡眠过程中稍微有点动静就会醒来,早上很早就醒来且难以再入睡。睡眠障碍与大脑中调节睡眠-觉醒周期的神经机制紊乱有关,产后激素变化以及情绪问题都会影响这一机制。长期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加重情绪低落等症状,形成恶性循环。 疲劳乏力:患者会经常感到身体疲劳,即使没有进行大量体力活动也会觉得浑身没劲。这是因为情绪问题消耗了身体的能量,同时睡眠障碍等因素也导致身体得不到充分休息。从生理角度讲,抑郁状态下身体的代谢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能量的产生和利用出现异常,从而引发疲劳感。 行为方面 社交退缩:患者可能会逐渐回避社交活动,不愿意与家人、朋友交流。比如,原本喜欢和朋友聚会聊天的患者,产后会拒绝参加各种社交场合,独自待在家里。这是因为患者沉浸在自己消极的情绪中,觉得与他人交流困难,同时也担心自己的负面情绪会影响他人。社交退缩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孤立感,使得情绪问题更加难以缓解。 对宝宝态度异常:部分患者可能会对宝宝表现出冷漠、缺乏关注的态度,或者过度关注宝宝的一些小问题而反应过度。例如,宝宝稍微有点打喷嚏就过度紧张,反复查看宝宝的情况,而不是以正常的心态去对待宝宝的日常状况。这可能是由于患者自身情绪的投射,或者是因为情绪问题导致其在照顾宝宝时无法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不能以平和、稳定的态度来应对宝宝的各种情况。 不同年龄段的产妇在产后抑郁症症状表现上可能会有一些细微差异,但核心症状是相似的。年轻产妇可能因为缺乏育儿经验等因素,更容易出现对自身能力的过度担忧等症状;而年龄稍长的产妇可能会在面对家庭关系等复杂因素时,出现更复杂的情绪和行为表现。对于有高危病史的产妇,如既往有精神疾病史、孕期经历重大生活事件等,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可能会更严重,且出现时间可能更早。在生活方式方面,产后休息不足、缺乏家人支持等情况会加重产后抑郁症的症状表现。

    2025-10-10 12:48: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