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展开
  • 抑郁症会不会引起磨牙

    抑郁症可能与磨牙存在关联,神经生物学机制上因神经递质失衡干扰咀嚼肌控制通路致磨牙可能增加,心理因素角度因焦虑紧张等在睡眠中使咀嚼肌不自主收缩致磨牙,儿童抑郁症患者磨牙需更关注,女性抑郁症患者因激素等差异磨牙风险机制待明确,有抑郁症人群需综合评估口腔健康,磨牙时及时从精神心理治疗和口腔保健多方面综合干预。 神经生物学机制方面 抑郁症患者往往存在神经递质的失衡,例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异常。这些神经递质的变化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在磨牙现象中,神经系统的异常兴奋或调节紊乱可能起到作用。当抑郁症导致神经递质失衡时,可能会干扰到与咀嚼肌控制相关的神经通路,从而增加磨牙发生的可能性。例如,5-羟色胺不仅参与情绪调节,还对肌肉的张力等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其水平异常可能影响咀嚼肌的正常状态,进而引发磨牙。 心理因素角度 抑郁症患者常伴有焦虑、紧张等情绪状态。在睡眠过程中,患者的心理紧张状态可能会通过神经传导影响咀嚼肌。磨牙是睡眠中常见的一种行为异常,而抑郁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可能促使这种异常行为的出现。比如,长期处于抑郁情绪中的患者,睡眠质量往往较差,睡眠中大脑的某些区域仍处于相对活跃状态,使得咀嚼肌不自主地收缩,导致磨牙发生。 对于儿童抑郁症患者,由于其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抑郁症对其神经递质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可能更为显著。儿童抑郁症患者出现磨牙的情况可能需要更密切的关注,因为这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口腔健康和睡眠质量,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而对于女性抑郁症患者,由于女性在激素水平等方面与男性存在差异,抑郁症对其神经内分泌等系统的影响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这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磨牙的发生风险,但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来明确。对于有抑郁症病史或正在患抑郁症的人群,需要综合评估其口腔健康状况,若出现磨牙情况,应及时就医,从精神心理治疗和口腔保健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干预。

    2025-10-10 10:03:06
  • 快速睡着的方法

    要快速入睡,可以尝试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避免刺激性物质、进行放松活动、管理压力和焦虑、限制白天睡眠时间、注意饮食、避免使用电子设备、考虑自然疗法或寻求专业帮助。每个人的方法可能不同,如孕妇、哺乳期妇女、病人或服用药物的人,最好先咨询医生。如果问题持续或严重影响生活,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1.创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凉爽。 调整床垫和枕头的舒适度。 避免噪音和干扰。 2.建立规律的睡眠时间 每天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 周末也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3.避免刺激性物质 下午或晚上避免摄入咖啡因。 避免在晚上饮酒或吸烟。 4.进行放松活动 在睡前30分钟到1小时进行放松活动,如泡个热水澡、阅读或听柔和的音乐。 避免进行过于兴奋或紧张的活动。 5.管理压力和焦虑 采用应对压力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瑜伽或渐进性肌肉松弛。 避免在睡前思考过多的问题或担忧。 6.限制白天睡眠时间 尽量减少白天的午睡时间,尤其是在下午或晚上。 7.注意饮食 避免晚餐过饱或过晚进食。 避免在睡前吃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 8.避免使用电子设备 在睡前30分钟到1小时内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和平板电脑。 9.考虑自然疗法 一些自然疗法,如薰衣草精油、缬草根或chamomiletea,可能有助于放松和入睡。但在使用前,最好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健康顾问。 10.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长期存在入睡困难或睡眠问题,可能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如睡眠专家或医生的建议。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睡眠需求和习惯都不同,因此可能需要尝试不同的方法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快速入睡方法。此外,对于某些人群,如孕妇、哺乳期妇女、患有特定疾病的人或正在服用药物的人,在尝试任何新的方法之前,最好咨询医生的意见。如果睡眠问题持续存在或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应及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2025-10-10 10:02:28
  • 精神分裂症的分类有哪些

    精神分裂症主要有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未分化型几类,不同类型表现不同,治疗上以抗精神病药物为主结合心理、康复等综合措施,儿童青少年及老年患者治疗需考虑特殊因素,均需早期发现干预。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多在青春期发病,起病较急。主要表现为思维紊乱,言语内容松散、不连贯,甚至出现破裂性思维。情感方面常表现为情感肤浅、不协调,喜怒无常,表情做作。行为方面较为紊乱,举止轻浮,常有冲动行为。也可出现幻觉,以片断的幻听、幻视为主。此型患者病情进展较快,预后相对较差。 紧张型精神分裂症:较为少见。典型表现是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交替出现,或者单独发生。紧张性木僵时,患者可出现运动性抑制,表现为少语、少动,甚至保持固定姿势,不吃不喝,对周围环境刺激几乎无反应。紧张性兴奋时,患者会突然出现兴奋躁动,行为冲动,有暴力倾向,常伴有刻板动作、模仿动作等。目前此型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多在青少年期发病,起病缓慢。早期常表现为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如失眠、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逐渐出现日益加重的孤僻、被动、活动减少、情感淡漠和行为退缩。患者的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等症状逐渐明显,一般没有明显的幻觉和妄想。此型患者病情发展较为隐匿,预后较差。 未分化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不符合上述任何一型的特点,或者同时具备两种或多种亚型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异质性。 对于不同类型的精神分裂症,在治疗等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异,但都需要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在治疗上主要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同时结合心理治疗、康复治疗等综合措施。对于特殊人群,比如儿童青少年患者,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制定上需要更加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老年患者则要考虑其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存在的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选择相对安全、对身体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

    2025-10-10 10:02:00
  • 神经衰弱会引起精神分裂吗

    神经衰弱与精神分裂无直接因果关系,神经衰弱是脑和躯体功能衰弱的神经症,与长期紧张压力等有关,发病机制多为功能性、相对局限;精神分裂症是严重精神疾病,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大脑结构和神经生化等多方面;神经衰弱长期不愈可能致焦虑抑郁等,但与精神分裂无必然联系,不同年龄人群神经衰弱表现及影响不同,有家族精神疾病史个体出现神经衰弱症状需密切关注,应科学看待两者关系,积极干预神经衰弱。 从发病机制来看,神经衰弱主要是大脑神经功能的功能性紊乱,多与心理社会因素、个性特点等有关,比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性格敏感多疑等可能引发神经衰弱,其神经递质等方面的改变多是功能性的、相对局限的。而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机制更为复杂,涉及遗传因素、大脑结构和神经生化等多方面的异常,例如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占比较大,有研究显示遗传度约在70%-80%,同时大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等也是重要的发病机制。 不过,神经衰弱患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疗和良好的心理调适,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而这些情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但这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并没有直接的因果联系。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神经衰弱的表现和可能产生的影响有所不同。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如果学习压力大等因素导致神经衰弱,需要家长和学校关注其心理状态,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成年人中,因工作压力等出现神经衰弱,若不重视可能会影响工作和家庭生活;老年人出现神经衰弱可能与身体机能衰退、生活事件等有关。对于特殊人群,比如有家族精神疾病史的个体,若出现神经衰弱相关症状,更要密切关注其心理和精神状态的变化,一旦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评估,而不是简单认为神经衰弱会引发精神分裂,但也不必过度恐慌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而是要科学看待两者的关系,针对神经衰弱积极进行干预,如通过心理治疗、调整生活方式等改善症状。

    2025-10-10 10:01:42
  • 精神科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精神科疾病表现具多维度多样性不典型等复杂性,诊断依赖临床访谈具主观性,治疗需药物、心理、物理等综合且定制化,其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病程预后多样,且儿童青少年、老年、女性、有特定病史者有不同考量。 一、疾病表现的复杂性 精神科疾病的症状涵盖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维度,且表现多样不典型。例如抑郁症患者可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同时常伴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失眠等,症状还受个体心理、社会环境影响而动态变化,不同患者间差异显著。 二、诊断的主观性较强 主要依赖临床访谈收集病史、症状表现等信息,缺乏如实验室检查般的客观指标,需医生综合评估患者主观体验、行为表现及病程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诊断,不同医生因经验与方法差异可能存在一定判断分歧。 三、治疗的综合性 包含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多种手段结合。药物治疗用于调节神经递质等生理机制;心理治疗针对患者心理冲突、认知偏差等开展干预;物理治疗如电休克治疗适用于特定严重情况,且治疗方案需依据患者个体情况定制。 四、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性 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常与心理创伤、家庭关系、社会压力等密切相关。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环境者易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治疗中需充分评估患者心理社会背景并予以干预。 五、病程和预后的多样性 不同精神疾病病程差异大,如部分焦虑障碍经规范治疗可较快缓解,而精神分裂症等重性精神疾病病程迁延,预后受治疗依从性、社会支持等多因素影响,部分患者可能遗留社会功能缺损。 六、特殊人群考虑 儿童青少年:需关注其心理发展阶段,避免过早使用不适合药物,以非药物干预为主,如游戏治疗等。 老年患者:常伴随躯体疾病,治疗时需考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女性患者:孕期、围产期等特殊时期易受激素变化影响精神状态,需谨慎评估与治疗。 有特定病史者:如曾有药物滥用史者,精神科治疗中要避免使用可能诱发滥用的药物。

    2025-10-10 10:00: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