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展开
  • 抑郁发作最基本的症状

    抑郁相关的情绪低落表现为持久情绪低落、忧心忡忡等,与神经递质失衡有关;兴趣减退表现为对以往感兴趣之事提不起劲,与大脑奖赏系统功能改变有关;精力缺乏表现为浑身乏力、活动量减少等,与能量代谢相关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有关。 机制:与大脑中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的失衡有关,这些神经递质参与情绪调节,失衡时会导致情绪低落。 兴趣减退 表现: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如hobbies(爱好)、社交活动等都提不起劲。比如原本喜欢读书的人现在对读书完全没有兴趣,男性可能原本热衷于运动,现在也不想参与,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对曾经喜爱活动的兴趣减退。 机制:可能是由于抑郁状态下大脑的奖赏系统功能改变,使得个体对原本能带来愉悦感的事物的反应发生变化,导致兴趣减退。 精力缺乏 表现:感到浑身乏力,即使是轻微的活动也会觉得劳累,缺乏活力。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表现为活动量明显减少,原本活泼好动的孩子变得安静少动;成年人则可能工作效率下降,无法像往常一样完成工作任务。 机制:涉及能量代谢相关的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抑郁状态下身体的能量代谢过程受到影响,导致精力不足。

    2025-10-10 09:24:14
  • 什么是癔病

    癔病是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发的精神障碍分分离性症状(如意识改变状态、情感爆发等)和转换性症状(如运动、感觉功能障碍且不符合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征),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易感人群具特定人格特点儿童女性等易发病,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病变,治疗优先非药物干预,特殊人群有相应心理调适等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与易感因素 癔病发病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易感人群多具有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等人格特点。儿童可能因家庭环境不和谐、学校压力等诱发;女性相对更易患病,与女性在心理社会适应中可能面临更多挑战有关;长期处于高压力生活方式的人群发病风险升高;有既往心理创伤病史者发病风险高于普通人群。 诊断与治疗原则 癔病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病变。治疗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通过心理疏导等方式帮助患者缓解症状,目前无特定药物针对癔病核心病理机制进行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进行对症支持。对于特殊人群,儿童需注重营造稳定安全的成长环境以减少心理刺激;女性应关注心理调适,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有既往心理创伤病史者需加强心理追踪与干预,降低复发风险。

    2025-10-10 09:23:43
  • 每天下午5点左右心情低落

    下午五点左右心情低落可能是焦虑症或抑郁症所致,会使精神受刺激而出现情绪低落情况。比如在压力过大或受外界环境影响时,这和自身内向性格也有关。对此需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通过抗抑郁药物治疗以减轻影响,同时可多参加喜爱的户外运动,多听喜欢的音乐。 一、焦虑症或抑郁症与情绪低落的关系:患上焦虑症或抑郁症后,人的精神状态容易出现异常,在受到特定刺激时就可能在下午五点左右表现出心情低落。 二、引发的原因: 1.压力过大:当面临过度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等,可能导致心理失衡。 2.外界环境影响:不良的外界环境因素可能给心理带来冲击。 3.内向性格:内向性格的人可能在情绪调节方面相对较弱。 三、应对措施: 1.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正确认识和处理情绪。 2.药物治疗:通过合适的抗抑郁药物来改善症状。 3.生活方式调整:参加户外运动可以释放压力、改善心情,听喜欢的音乐也有助于舒缓情绪。 总之,要重视下午五点左右心情低落的现象,明确是否与焦虑症或抑郁症有关,及时采取合适的措施来缓解和改善。

    2025-10-10 09:22:52
  • 如何克服自卑变得自信

    克服自卑并变得自信的方法包括:认识自己、设定目标、积极思考、学习新事物、与他人建立联系、照顾自己、接受失败和寻求专业帮助。要相信自己,不断挑战自己,逐步建立自信。 要克服自卑并变得自信,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2.设定目标:制定明确的目标,并将其分解为小步骤,逐步实现。 3.积极思考:学会关注自己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鼓励自己。 4.学习新事物:勇于尝试新的事物,不断学习和成长,提升自己的能力。 5.与他人建立联系: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分享自己的感受,获得支持和认可。 6.照顾自己: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 7.接受失败:将失败视为学习的机会,从中吸取教训,不断改进自己。 8.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自卑问题严重影响生活,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总之,克服自卑需要时间和努力,要相信自己,不断挑战自己,逐步建立自信。

    2025-10-10 09:22:28
  • 反应性精神病会失眠吗

    反应性精神病可能会导致失眠,其因个体遭遇重大应激事件后心理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影响睡眠机制,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男女患者及有既往精神疾病史或躯体基础疾病者受影响出现失眠情况不同,长期失眠还可能加重精神症状。 对于儿童患者,若因遭受重大生活事件引发反应性精神病,心理上的恐惧、不安等情绪更易影响睡眠,且儿童的睡眠调节系统相对脆弱,可能会出现更明显的睡眠紊乱情况。而老年患者本身睡眠调节功能就有所减退,在反应性精神病影响下,失眠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且长期失眠还可能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精神症状,形成恶性循环。女性患者在情感细腻性方面相对更明显,遭遇应激事件后更易陷入负面情绪,从而更容易受反应性精神病影响出现失眠;男性患者相对可能在情绪表达和调节上有差异,但同样会因反应性精神病出现失眠。有既往精神疾病史或存在躯体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发生反应性精神病时,失眠问题可能会因原有基础而更加复杂,需要综合考虑整体状况进行干预。

    2025-10-10 09:22:08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