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展开
  • 暴食症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是什么

    暴食症诱因涵盖大脑神经递质失衡、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等生物学因素,情绪调节困难、完美主义倾向等心理学因素,以及减肥文化盛行、社交媒体影响、饮食不规律等社会因素;治疗有通过识别负面认知与建立健康习惯的认知行为疗法、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的辩证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用SSRI类等抗抑郁药物辅助的药物治疗,还有调整生活方式、家人社会支持的综合治疗,针对青少年需结合其特点开展个性化治疗。 一、暴食症的原因 1.生物学因素:大脑内神经递质失衡是重要诱因,例如血清素(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参与食欲及情绪调节,暴食症患者存在血清素转运体基因多态性相关改变,影响神经递质传递,干扰进食控制机制;部分研究显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也可能参与暴食症的发生,导致机体对压力等因素的应激反应异常进而影响进食行为; 2.心理学因素:个体情绪调节困难是关键,很多患者会通过暴食来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形成不良的情绪-进食循环;此外,完美主义倾向显著,对体型体重过度关注,因难以达到理想状态而出现暴食行为,比如过度聚焦自身外貌,将体重与自我价值紧密关联,进而引发暴食以寻求暂时的情绪缓解; 3.社会因素:现代社会环境影响明显,减肥文化盛行、社交媒体过度美化身材等带来较大压力,易诱发暴食。例如社交媒体上充斥的瘦身为美的信息,使部分人群产生容貌焦虑与体重焦虑,从而增加暴食症风险;同时,快节奏生活下的饮食不规律、压力情境下的便捷高热量食物可及性高等,也为暴食症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二、暴食症的治疗方法 1.心理治疗: ①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帮助患者识别与暴食相关的负面认知(如对体型体重的歪曲认知)和不良行为模式,引导建立健康的进食认知与行为习惯,例如纠正“只有瘦才被接受”等错误认知,培养规律、适度的进食行为;②辩证行为疗法(DBT):着重提升患者情绪调节能力,教导其采用非暴食方式应对情绪,如通过正念冥想等技巧增强心理韧性,减少因情绪问题引发的暴食发作; 2.药物治疗:部分抗抑郁药物可辅助治疗暴食症,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这类药物能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暴食及相关情绪症状,但药物使用需由专业医生依据患者具体病情评估后选用; 3.综合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规律作息与均衡饮食,避免极端节食等行为。家人及社会应给予患者理解与支持,营造良好康复环境。对于特殊人群,如青少年,要结合其心理发展特点开展治疗,注重保护其心理健康,在治疗过程中充分考虑青少年的社交、学业等多方面因素对病情的影响,通过个性化的心理疏导与支持措施保障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例如针对青少年可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利用同伴互动促进其情绪调节与健康进食行为的建立。

    2025-10-10 11:37:08
  • 抑郁症正常的时候和正常人一样吗

    抑郁症患者正常时在情绪状态、认知功能、社会功能及对生活事件反应等方面与正常人存在差异,包括情绪基线、神经递质、注意力记忆思维等认知功能、社交工作学习等社会功能以及面对不同生活事件的反应等方面,且不同年龄、性别、有病史的抑郁症患者正常表现也有差异。 认知功能方面 正常人的认知功能是较为全面且高效运作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方面都能较好地适应日常活动。而抑郁症患者在正常的时候,其认知功能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例如在注意力方面,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只是有时未完全表现出来,他们的记忆功能也可能受到影响,比如对近期事件的记忆力可能较正常人稍差,在思维方面,可能存在思维迟缓的潜在表现,只是在一些简单的日常思维活动中,由于患者自身的努力或情境的简单性而未明显体现,但实际上其认知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等可能与正常人有差异。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前额叶皮质等脑区功能异常,这会影响到认知功能的多个方面,即使在表面看起来“正常”的状态下,这种认知功能的潜在异常依然存在。 社会功能方面 正常人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社会角色履行上能较好地适应。抑郁症患者正常的时候,社会功能也可能存在隐忧。在社交方面,抑郁症患者可能在人际关系的敏感度、交往的积极性等方面与正常人不同,虽然有时能参与社交活动,但内心可能存在对社交的焦虑或兴趣缺乏等问题。在工作或学习角色履行上,抑郁症患者即使表面上能完成一定的任务,但实际上其工作效率、创造力等可能低于正常人,因为抑郁症影响了大脑对工作相关认知和情绪调节的功能,导致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存在潜在的能力下降,只是在一些简单或要求不高的情境下未完全暴露出来。 对生活事件的反应方面 正常人面对生活事件时能进行适度的情绪反应和应对。而抑郁症患者正常的时候,面对生活事件的反应也与常人不同。例如面对积极事件时,正常人可能会有较为强烈的积极情绪体验,而抑郁症患者可能情绪反应相对平淡;面对消极事件时,抑郁症患者的消极情绪反应可能更持久、更强烈,且在“正常”状态下这种潜在的对消极事件过度反应的倾向依然存在,只是有时被自身的心理防御机制或外部环境的暂时缓冲所掩盖,但实际上其内在的对生活事件的情绪调节和应对模式与正常人有差异。从发展角度看,不同年龄阶段的抑郁症患者在正常时的表现也有差异,儿童抑郁症患者正常时可能表现为学习兴趣下降、与同伴交往减少等潜在问题,而老年抑郁症患者正常时可能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对生活缺乏主动性等不同于健康老年人的表现;性别方面,女性抑郁症患者在正常时可能在情绪的细腻变化等方面与男性抑郁症患者有不同的潜在差异;有抑郁症病史的患者在正常时其身体的生理指标如激素水平等可能仍存在一定的异常倾向,影响其整体状态与正常人的区别。

    2025-10-10 11:36:22
  • 抑郁症会引起其它病吗

    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及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等多种疾病关联密切,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多方面不良影响,应尽早对抑郁症进行规范诊断和治疗以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改善患者整体健康状况。 一、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 抑郁症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多项研究表明,抑郁症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血管系统。例如,抑郁症患者常存在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还会影响机体的炎症反应,慢性炎症状态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抑郁症相关的炎症因子如C反应蛋白等水平会升高,进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在年龄方面,无论是老年还是中青年抑郁症患者,都可能面临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问题;男性和女性抑郁症患者在这方面的关联机制虽有细微差异,但总体都存在风险提升。 二、抑郁症与糖尿病的关联 抑郁症与糖尿病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抑郁症可能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来干扰血糖代谢。例如,抑郁症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失调,使得皮质醇分泌增多,皮质醇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同时,抑郁症患者往往生活方式改变,如运动减少、饮食不规律等,也会间接影响血糖水平。长期患有抑郁症的患者,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对于不同年龄层的抑郁症患者,儿童抑郁症患者若长期患病,可能因生活习惯改变等因素潜在增加未来患糖尿病的风险;成年及老年抑郁症患者也需警惕血糖代谢方面的异常变化。 三、抑郁症与免疫系统功能异常 抑郁症会对免疫系统产生不良影响。抑郁症患者的免疫细胞功能可能出现紊乱,如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的功能异常,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遭受各种感染性疾病的侵袭。同时,免疫系统的失调也可能反过来影响抑郁症的病情发展,形成恶性循环。在性别上,女性抑郁症患者可能因自身生理周期等因素,免疫系统受抑郁症的影响更为明显;不同年龄阶段的抑郁症患者,免疫系统受影响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会有所不同,儿童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抑郁症对其免疫系统的干扰可能对其未来健康产生更长远的影响。 四、抑郁症与神经系统其他疾病的关联 抑郁症还可能与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存在关联。有研究发现,抑郁症可能是帕金森病的前驱症状之一,其发病机制可能涉及多巴胺能系统的异常等。在病史方面,有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若并发抑郁症,会进一步加重病情的复杂性和治疗难度;对于老年人群体,本身神经系统功能逐渐衰退,抑郁症与之相互作用,会使患者的认知功能、运动功能等受到更严重的影响,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综上所述,抑郁症会引起多种其他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因此对于抑郁症应尽早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以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2025-10-10 11:35:42
  • 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社会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对家庭、社会安全、社会经济和社区生活均有不良影响,给家庭带来经济、情感照料负担;增加社会安全暴力风险、占用公共卫生资源;造成社会生产力损失、加重经济负担;导致邻里关系紧张、患者社区融入困难。 一、对家庭的影响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情会给家庭带来多方面影响。首先在经济方面,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这会消耗大量的医疗费用,给家庭经济造成一定负担。例如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费用在一些家庭中占据了较大比例,可能影响家庭的日常收支安排。其次在情感和照料方面,家庭成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照顾患者,包括监督患者服药、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等,这会给家庭成员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体力消耗,影响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二、对社会安全的影响 1.暴力风险:部分精神分裂症患者可能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在这些症状的支配下可能会发生暴力行为,对他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患有精神分裂症且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患者,发生暴力事件的概率相对较高,可能会攻击他人、破坏公共设施等,给社会安全带来隐患。 2.公共卫生资源占用: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频繁就医,包括门诊复诊、住院治疗等,这会占用大量的公共卫生资源,如医院的床位、医疗人员的时间等,影响公共卫生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效率。 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1.生产力损失:精神分裂症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往往无法正常参与工作,导致劳动力的缺失,从而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损失。患者无法在工作岗位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影响所在企业或行业的生产效率和发展。例如一些长期患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原本具备的工作技能和知识无法得到运用,导致所在工作单位可能需要重新招聘和培训人员来填补空缺,增加了社会的人力成本和资源消耗。 2.经济负担加重:除了患者自身的治疗费用外,家庭为了照顾患者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成本,如家庭成员因照料患者而无法工作导致的收入减少等,也会给社会经济带来一定负担。同时,社会为了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带来的各种问题,如安全保障、公共卫生资源投入等,也需要投入额外的资金,进一步加重了社会的经济负担。 四、对社区生活的影响 1.邻里关系紧张: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异常行为可能会对邻里生活造成干扰,例如患者的大声喧哗、怪异举止等可能会引起邻里的不满和反感,导致邻里关系紧张。这会影响社区的和谐氛围和居民的生活满意度。 2.社区融入困难:患者由于疾病原因往往难以融入正常的社区生活,参与社区活动的能力受限。这不仅影响患者自身的康复和生活质量,也不利于社区的多元化发展和整体活力的提升。例如患者可能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限制了其社会功能的恢复和重建。

    2025-10-10 11:35:15
  • 睡觉的时候哭了怎么回事

    睡觉时哭泣可能是由情绪问题、心理健康障碍、药物副作用、身体健康问题、睡眠障碍、环境因素或生活方式因素等引起的。如果你经常在睡觉时哭泣并感到困扰,建议关注情绪健康、管理压力、调整生活方式、记录睡眠情况、就医咨询,以便找到原因并采取适当的措施。 睡觉时哭泣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 1.情绪问题: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压力等,可能在睡眠时以哭泣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与日常生活中的挑战、人际关系问题、工作压力或其他因素有关。 2.心理健康障碍:某些心理健康障碍,如双相情感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或其他情感障碍,可能导致睡眠时哭泣。 3.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包括睡眠时哭泣。如果你正在服用药物,咨询医生是否是药物导致了这个问题。 4.身体健康问题:某些身体健康问题也可能导致睡眠时哭泣,如疼痛、呼吸问题、消化问题等。某些疾病,如关节炎、心脏病、哮喘等,可能在睡眠时引起不适,导致哭泣。 5.睡眠障碍: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不宁腿综合征或其他睡眠问题,可能干扰睡眠质量,导致哭泣。 6.环境因素:不舒适的睡眠环境,如过热、过冷、噪音过大或光线过强,可能影响睡眠并导致哭泣。 7.生活方式因素:生活方式因素,如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过度使用电子设备或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可能对睡眠质量产生负面影响,包括导致睡眠时哭泣。 如果你经常在睡觉时哭泣并感到困扰,以下是一些建议: 1.关注情绪健康:如果你正在经历情绪问题,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如心理咨询或治疗,可能会有所帮助。 2.管理压力:寻找适合你的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运动或放松活动,以帮助减轻日常压力。 3.调整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睡眠习惯,包括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创建舒适的睡眠环境、避免刺激性物质(如咖啡和烟草),以及适度的运动。 4.记录睡眠情况:使用睡眠日记或应用程序来记录你的睡眠模式,包括睡眠时间、醒来时间和任何其他相关的问题,以便与医生讨论。 5.就医咨询:如果哭泣问题持续存在或伴有其他症状,如严重的情绪波动、无法控制的悲伤感或其他身体不适,咨询医生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和评估。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某些人来说,睡眠时哭泣可能是暂时的,与特定的情绪或生活事件相关。然而,如果哭泣问题严重影响你的生活质量或持续存在,寻求专业帮助是明智的选择。医生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供适当的建议和治疗方案。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或有特定健康状况的人,睡眠时哭泣可能需要更具体的关注和评估。如果你对自己或他人的睡眠时哭泣问题有任何疑虑,最好咨询医生或专业的医疗保健提供者的意见。他们可以根据个人情况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建议。

    2025-10-10 11:35:0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