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展开
  • 焦虑症有的症状

    焦虑症会引发情绪、躯体及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多方面症状。情绪方面有过度担忧、紧张不安;躯体方面有睡眠障碍、消化系统症状、肌肉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方面有心悸、呼吸急促、尿频尿急等。 紧张不安:总是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感觉神经紧绷,容易被微小的刺激惊吓到。比如听到较大的声响就会心跳加速、肌肉紧绷,这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难以安心工作、休息等。在有社交场合时,成年男性焦虑症患者可能会比常人更易出现紧张不安的情绪,担心在社交中表现不佳。 躯体方面的症状 睡眠障碍:常见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等情况。长期睡眠障碍会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各项机能。儿童焦虑症患者可能会在夜间频繁做噩梦,导致睡眠质量极差,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良好的睡眠对儿童的身体和大脑发育至关重要。成年女性焦虑症患者可能因睡眠障碍出现皮肤状态变差、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消化系统症状:可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这是因为焦虑情绪会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干扰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对于患有焦虑症的老年人,消化系统症状可能会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本身消化系统功能相对较弱,焦虑导致的胃肠功能紊乱可能会加重身体的不适,影响营养的吸收。 肌肉紧张:全身肌肉容易处于紧张状态,可导致肌肉酸痛、僵硬,尤其是颈部、肩部、背部等部位。例如长期焦虑的上班族,可能会出现颈部和肩部肌肉持续紧张,久而久之引发慢性疼痛。在儿童焦虑症中,肌肉紧张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但也可能表现为身体不自觉的扭动等情况。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心悸:患者会感觉心跳加快、心慌,有时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心跳。这种心悸症状在焦虑发作时可能会更加明显,比如在面临一些应激情况时,焦虑症患者的心悸会比常人更严重。对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焦虑症患者,心悸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心脏问题,需要特别关注。 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加快,感觉气不够用,可能会出现深呼吸的情况。严重时可能会有呼吸性碱中毒的表现,如手脚麻木、刺痛等。儿童焦虑症患者在呼吸急促时可能会表现得比较慌乱,需要家长及时发现并给予安抚。成年男性焦虑症患者在一些公共场合出现呼吸急促可能会让自己感到尴尬和不安。 尿频尿急:频繁产生尿意,排尿次数增加。这是因为焦虑情绪影响了泌尿系统的神经调节。老年人焦虑症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可能会影响夜间睡眠,因为频繁起夜会干扰正常的休息,进而加重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025-10-10 10:59:19
  • 产后6个月了还会不会得抑郁症

    产后6个月仍有可能患抑郁症,其发病与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相关,症状体现在情绪、认知、躯体方面,产妇自身、家庭、医疗保健等可从多方面进行应对与预防,需重视产后6个月产妇心理健康,采取措施预防和应对产后抑郁症。 一、发病相关因素 生理因素:产后体内激素水平急剧变化是重要诱因,即便产后6个月,身体仍可能存在激素调节的波动情况。例如,雌激素、孕激素等水平的异常,可能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而大脑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的失衡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心理因素:产后6个月,产妇可能面临多种心理压力。比如,照顾婴儿的疲惫、自身角色转变的不适应、对婴儿健康的过度担忧等。若产妇本身心理调适能力较差,长期处于这种高压心理状态下,就容易引发抑郁症。 社会因素:家庭支持情况对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有影响。产后6个月,若家庭中夫妻关系不和谐、家人对产妇照顾婴儿的方式不理解等,都可能增加产妇患抑郁症的风险。此外,产妇的社交圈子变化、经济压力等社会因素也可能对其心理产生负面影响,进而诱发抑郁症。 二、症状表现 情绪方面:产妇可能持续处于情绪低落状态,对以往感兴趣的事情提不起兴趣,常常感到悲伤、无助、绝望等。例如,原本喜欢与婴儿互动,产后6个月却变得冷淡,对婴儿的情况漠不关心。 认知方面: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障碍。比如,在照顾婴儿时容易遗忘一些细节,如给婴儿喂奶的时间等。 躯体方面:可能伴有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早醒等;还可能出现疲劳、食欲不振等躯体症状。 三、应对与预防建议 产妇自身:产后6个月的产妇要注重自我心理调节,学会合理释放压力。可以通过与家人沟通交流、参加适合产后的社交活动等方式来舒缓情绪。例如,定期与其他产妇交流照顾婴儿的经验和感受,分享自己的心理状态。 家庭方面:家人要给予产妇充分的理解、支持和关心。丈夫要多分担照顾婴儿的责任,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人要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当发现产妇有异常情绪时,要及时给予安慰和帮助。 医疗保健:医疗机构可以为产后6个月的产妇提供心理健康筛查服务,以便早期发现抑郁症倾向。如果怀疑患有产后抑郁症,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通过心理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 产后6个月仍有患抑郁症的可能性,产妇、家庭和社会都应重视产后心理健康,采取多种措施来预防和应对产后抑郁症,保障产妇的心理健康。

    2025-10-10 10:57:43
  • 轻度精神分裂能自愈吗

    轻度精神分裂有一定自愈可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非药物干预如心理治疗和环境调整有一定意义,需警惕症状加重等情况,出现相关情况要及时就医,特殊人群更不能盲目等自愈要尽早干预。 影响轻度精神分裂自愈的因素 年龄方面:年轻人相对来说身体的自我调节能力可能相对较强,但这也不是绝对的。青少年时期发生轻度精神分裂,如果能及时发现并给予合适的环境支持等,有一定自愈可能,但如果是成年人,自身的遗传等因素影响相对更复杂,自愈概率相对青少年可能会低一些。 生活方式:规律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身体和心理的调节。如果患者本身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熬夜、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等功能,不利于病情的自愈。而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合理饮食等健康生活方式,可能会促进轻度精神分裂的自愈。 病史情况:如果患者既往有其他精神方面的轻微问题但未重视,那么发生轻度精神分裂后自愈的可能性相对较低。而对于既往没有明显精神相关病史的轻度精神分裂患者,在去除诱发因素后自愈的概率相对稍高一些。 轻度精神分裂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及意义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对轻度精神分裂有一定帮助。通过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引导患者改变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习惯,患者可以更好地应对自身的症状。例如,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那些导致精神分裂相关症状加重的不合理认知,从而促进病情的改善,增加自愈的可能性。 环境调整:营造一个稳定、温馨、支持性的环境对轻度精神分裂患者很重要。对于青少年患者,家庭环境的和谐、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支持非常关键;对于成年人,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社交环境也有助于病情的缓解。稳定的环境可以减少患者的应激源,使患者处于相对放松的状态,利于身体和心理的自我调节。 需警惕的情况及就医建议 即使是轻度精神分裂有自愈的可能,也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如果患者出现症状加重,如幻觉、妄想等症状明显增多,社会功能明显下降,如无法正常工作、学习、社交等,就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而不是单纯等待自愈。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患轻度精神分裂,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更不能盲目等待自愈,应尽早干预,因为延误治疗可能会对其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严重影响。老年人患轻度精神分裂,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可能更快,也需要及时就医,通过专业的医疗手段来控制病情,而不是寄希望于自愈。

    2025-10-10 10:56:27
  • 总是爱胡思乱想是怎么回事

    胡思乱想可能由情绪问题、性格特点、认知方式、生活事件、环境因素、专注力不足、未解决的问题或内心冲突、心理健康问题等多种原因引起。如果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或人际关系,或者伴随着其他症状,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总是爱胡思乱想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情况: 1.情绪问题:焦虑、压力、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导致人们容易陷入胡思乱想的状态。这些情绪可能源于生活中的各种压力源,如工作、人际关系、健康问题等。 2.性格特点:某些性格特点也可能使人们更容易产生胡思乱想。例如,神经质、完美主义、内向等性格特质可能增加对细节的关注和过度思考的倾向。 3.认知方式:消极的认知方式,如过度担忧、消极自我对话和灾难化思维,可能导致人们倾向于陷入负面的胡思乱想中。 4.生活事件:重大的生活事件,如失去亲人、工作变动、人际关系问题等,可能引发情绪反应和思维上的困扰。 5.环境因素:噪音、压力环境、单调的生活等环境因素可能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其更容易分心和胡思乱想。 6.缺乏专注力:专注力不足或容易被外界干扰也可能导致思绪飘忽,难以集中注意力。 7.未解决的问题或内心冲突:未解决的问题、内心的冲突或困惑可能在潜意识中困扰着人们,导致他们不断思考和猜测。 8.心理健康问题:某些心理健康问题,如强迫症、广泛性焦虑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可能与频繁的胡思乱想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胡思乱想并不一定意味着存在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如果这种情况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或人际关系,或者伴随着其他症状,如焦虑、抑郁、睡眠问题等,可能需要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经常胡思乱想的人,可以尝试以下方法来改善: 1.培养积极的心态:学会关注积极的事物,培养乐观的态度。 2.学会放松:通过冥想、深呼吸、瑜伽、运动等方式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3.改变认知方式:学会识别和挑战消极的思维模式,采用更积极和理性的思考方式。 4.设定目标和计划:将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目标和任务上,制定合理的计划并逐步实现。 5.寻求支持:与亲朋好友分享感受,或者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帮助。 6.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运动对心理健康有益。 如果胡思乱想的情况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生活,建议咨询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供适当的治疗建议。

    2025-10-10 10:55:44
  •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抑郁

    抑郁可能在情绪方面表现为持续情绪低落、焦虑不安,认知方面有注意力难集中、记忆力下降,躯体方面存在睡眠障碍、食欲改变、躯体不适,行为方面呈现活动减少、自我否定等,发现较多相关表现且持续较长时间需及时求专业医生帮助,不同人群抑郁表现受多因素影响,及时判断干预很重要。 焦虑不安:可能伴有莫名的焦虑,心情烦躁,坐立难安,这种焦虑可能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不同年龄段表现可能不同,老年人可能表现为对健康等过度担忧等。 认知方面 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工作或日常活动中,很难集中注意力,比如学生在课堂上无法专注听讲,工作者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儿童可能表现为上课走神等情况。 记忆力下降:会出现记忆力减退的情况,例如忘记重要的事情、最近发生的事情等,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等。 躯体方面 睡眠障碍:可能出现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惊醒,或者早醒等睡眠问题。儿童可能表现为夜间频繁醒来、睡眠不踏实等;老年人可能本身睡眠就相对较少,但抑郁时睡眠紊乱更明显。 食欲改变:有的患者会出现食欲减退,不想进食,导致体重下降;也有的患者可能出现食欲亢进,暴饮暴食,但体重可能也会有异常变化,青少年可能因为食欲改变影响身体发育等情况。 躯体不适:可能会有各种躯体上的不适,如头痛、背痛、腹痛等,但经过各种医学检查却找不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变原因。不同年龄人群躯体不适的具体表现可能有所差异,比如儿童可能表述不清具体哪里不适,但会有哭闹、烦躁等表现来间接体现身体的难受。 行为方面 活动减少:变得变得行动迟缓,不爱参与社交活动,原本爱运动的人可能不再愿意运动,原本爱社交的人可能变得孤僻,闭门不出等。儿童可能从活泼好动变得慵懒,不爱玩耍等。 自我否定:不断自我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没有价值,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常自责自罪,比如认为自己是家庭的负担等。不同年龄段的自我否定表现形式不同,青少年可能会对自己的外貌、学习能力等过度贬低。 如果发现自己有上述较多的表现且持续较长时间,建议及时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医生会通过详细的面谈、心理测评等方式来准确判断是否患有抑郁。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家长要密切关注其行为、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对于老年人,家属要多关心其心理状态,因为不同人群抑郁的表现可能受自身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历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及时准确的判断和干预对于抑郁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2025-10-10 10:55:0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