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展开
  • 焦虑症有哪些躯体症状

    焦虑症常见多种躯体症状,包括心血管系统的心悸、胸闷;呼吸系统的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消化系统的口干、食欲改变、腹痛腹胀;肌肉骨骼系统的肌肉紧张、酸痛;泌尿系统的尿频;神经系统的头痛、头晕等,不同系统症状表现各异且受焦虑情绪影响。 一、心血管系统相关症状 焦虑症患者常出现心血管系统方面的躯体表现,例如心悸,即自觉心跳加快、心慌,这是较为常见的症状之一。有研究表明,焦虑状态下,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会导致心脏的窦性心率加快,可使心率达到每分钟100-120次甚至更快。另外,还可能出现胸闷的症状,患者会感觉胸部有压迫感、憋闷感,好像有重物压在胸口,这与焦虑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心脏周围血管痉挛、心肌供血相对不足等因素有关。 二、呼吸系统相关症状 在呼吸系统方面,焦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呼吸急促的情况,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患者会不自觉地加快呼吸速度,以试图缓解自身的紧张情绪,但实际上这种过度通气可能会引发头晕、手脚麻木等症状。还有部分患者会感觉呼吸困难,总觉得空气不够用,需要大口喘气,严重时可能会出现过度通气综合征,表现为呼吸浅快、肢体麻木、抽搐等。这是因为焦虑导致呼吸中枢调节紊乱,通气过度,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变化。 三、消化系统相关症状 消化系统也会受到焦虑症的影响,常见的有口干,患者会感觉口腔内唾液分泌减少,导致嘴巴干燥,影响正常的吞咽和说话。另外,可能出现食欲改变,有的患者会表现为食欲下降,不想进食,这与焦虑情绪影响了胃肠蠕动和消化液分泌有关;而有的患者则可能出现食欲亢进,不停进食,但这并非正常的生理需求,而是受焦虑情绪干扰导致的进食行为异常。还有部分患者会有腹痛、腹胀的症状,焦虑引起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会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功能,导致胃肠道痉挛、蠕动紊乱,从而出现腹痛、腹胀等不适。 四、肌肉骨骼系统相关症状 肌肉骨骼系统方面,焦虑症患者常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表现为全身肌肉紧绷,尤其是颈部、肩部、背部的肌肉,长时间的肌肉紧张可能会导致肌肉酸痛。例如,颈部肌肉持续紧张可引起颈部僵硬、疼痛,肩部肌肉紧张会导致肩膀酸痛,严重时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转头、抬手等动作都会受到限制。这是因为焦虑状态下,身体处于应激状态,肌肉持续处于收缩状态,得不到放松,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肌肉紧张和酸痛等症状。 五、泌尿系统相关症状 泌尿系统方面,焦虑症患者可能出现尿频的症状,即排尿次数明显增多,但每次尿量不多。这是由于焦虑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影响了膀胱的功能,导致膀胱逼尿肌不稳定,出现频繁收缩,从而引起尿频。对于儿童焦虑症患者,可能会表现为在学校等场合频繁想要上厕所,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需要特别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泌尿系统症状之间的关联。 六、神经系统相关症状 神经系统方面,焦虑症患者常伴有头痛,疼痛部位多为头部两侧或头顶,疼痛性质可为胀痛、刺痛等。这是因为焦虑导致头部肌肉紧张,血管收缩舒张功能紊乱,进而引发头痛。另外,还可能出现头晕的症状,患者会感觉头部昏沉、眩晕,尤其是在焦虑情绪发作时,头晕症状可能会加重,影响患者的平衡感和日常活动能力。对于老年焦虑症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可能会更加明显,需要注意与其他老年常见疾病引起的头晕、头痛等症状相鉴别,因为焦虑症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在缓解焦虑情绪后多可改善,而其他疾病可能有不同的病程和伴随表现。

    2025-10-10 12:33:25
  • 抑郁失眠症的治疗

    抑郁失眠治疗采综合模式,非药物干预有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失眠、人际心理治疗)、光照疗法,生活方式需规律作息、适度运动、避免睡前刺激,药物干预用抗抑郁药物需专业医生据病情评估开具,特殊人群中儿童青少年优先非药物、老年人关注药物相互作用等、女性关注激素影响,治疗中定期随访评估调整方案以保有效性安全性。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失眠(CBT-I)是治疗抑郁失眠的关键非药物手段,其通过识别并纠正患者与睡眠相关的不良认知(如对失眠过度担忧)及行为(如在床上进行非睡眠活动),重塑健康睡眠模式。对于合并抑郁的失眠患者,CBT-I能显著改善睡眠质量与抑郁症状,研究显示长期坚持CBT-I可使睡眠潜伏期缩短、睡眠效率提高,并减轻抑郁情绪。此外,人际心理治疗也可辅助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与情绪状态,间接对失眠产生积极影响。 2.光照疗法:对于伴有季节性抑郁的失眠患者,合适强度与时长的光照疗法可调节生物钟,促进褪黑素分泌,改善睡眠。例如,清晨暴露于自然光下15-30分钟,有助于调整昼夜节律,对缓解抑郁相关失眠有一定作用,但需注意避免过强光照导致不适。 3.生活方式调整: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起床和睡觉时间,即使在非工作日也尽量维持,使生物钟稳定,一般建议每天睡眠时间保持在7-9小时且规律。 适度运动:每周进行3-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可促进内啡肽分泌,改善情绪与睡眠,但应避免在临近bedtime3小时内剧烈运动,以防兴奋影响入睡。 避免睡前刺激:睡前1小时应避免接触电子设备(如手机、电脑),因其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同时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含咖啡因饮品,以及大量进食,保持卧室环境安静、舒适、黑暗且温度适宜。 二、药物干预 1.抗抑郁药物:某些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在改善抑郁症状的同时,可能对失眠有一定改善作用。但药物使用需由专业医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如抑郁严重程度、失眠特点等)评估后开具,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如胃肠道反应、性功能影响等),且儿童、青少年使用抗抑郁药物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与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抑郁失眠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如心理支持(家庭治疗、个体心理辅导)与生活方式调整,因儿童用药安全性需严格评估,药物干预需在专业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避免低龄儿童随意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抑郁失眠需关注药物相互作用及身体耐受性,选择对认知功能影响小的药物或非药物方法,生活方式调整中需特别注意作息规律的维持,避免因身体机能下降导致的睡眠问题加重,同时需警惕药物副作用对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影响。 3.女性:女性抑郁失眠需关注激素变化影响,如孕期、哺乳期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避免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生理期前后的情绪波动可能加重失眠,需通过心理调适与生活方式优化来缓解。 四、综合治疗与随访 抑郁失眠的治疗应采取综合模式,将非药物干预(心理治疗、生活方式调整)与必要的药物干预相结合,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治疗过程中需定期随访,评估睡眠与抑郁症状的改善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同时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与生活质量提升。

    2025-10-10 12:32:57
  • 心理很压抑怎么办

    通过运动调节(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社交互动(与家人沟通、结交新朋友)、调整生活方式(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心理调适方法(冥想放松、心理咨询)可缓解压抑情绪,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人群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方式。 一、运动调节 1.有氧运动:进行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是不错的选择。研究表明,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能够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内啡肽被称为“快乐激素”,可以有效改善压抑情绪。不同年龄人群可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有氧运动方式,年轻人可适当增加运动强度,老年人则适合节奏较缓的运动,如慢速的广场舞等。 2.力量训练:力量训练也有积极作用,像举重、俯卧撑等力量训练能增强肌肉力量,同时也有助于调节心理状态。力量训练可以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让人感觉更有掌控感,从而缓解压抑情绪。不同性别在力量训练上可以根据自身身体条件调整训练计划,男性可以选择较大重量的器械训练,女性可以选择相对较轻但能达到锻炼目的的方式。 二、社交互动 1.与家人沟通:与家人保持良好的沟通交流至关重要。和家人分享自己的感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能给予强大的心理慰藉。对于不同年龄层的人,与家人沟通的方式有所不同。年轻人可以主动向父母倾诉工作或生活中的压力,老年人则可以和子女分享日常的心情变化等。 2.结交新朋友:积极结交新朋友能拓展社交圈子,丰富生活体验。通过参加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方式认识新朋友,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社交场景,比如喜欢阅读的人可以参加读书会,热爱户外运动的人可以加入户外俱乐部等。在结交新朋友过程中,能从不同的人际交往中获取不同的心理支持,缓解压抑情绪。 三、调整生活方式 1.规律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对心理状态影响显著。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各项机能恢复,也能让大脑处于良好的运作状态。不同年龄的人都应保证合理的睡眠时间,儿童和青少年需要相对较长的睡眠时间,一般在9-12小时左右;成年人通常需要7-8小时的睡眠;老年人睡眠时间相对减少,但也应保持在6-8小时左右。良好的作息能让身体和心理都处于稳定状态,减少压抑情绪的产生。 2.健康饮食:均衡的饮食对心理也有积极影响。多摄入富含维生素B、Omega-3脂肪酸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全麦面包、鱼类、坚果等。维生素B族参与大脑神经递质的合成,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维持大脑细胞的健康。不同生活方式的人可以根据自身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比如上班族可以准备富含营养的便携餐食,保证饮食的健康均衡。 四、心理调适方法 1.冥想放松:冥想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调适方法。每天花15-20分钟进行冥想,通过专注呼吸、排除杂念等方式,能让身心得到放松,减轻心理压力。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都可以进行冥想,儿童可以在家长引导下尝试简单的冥想方式,如专注于自然声音等;成年人可以选择安静的环境进行深度冥想。 2.心理咨询:如果压抑情绪较为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很好的选择。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专业的方法帮助个体分析压抑情绪产生的原因,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对于有病史的人群,在寻求心理咨询时应提前告知咨询师相关病史,以便咨询师制定更合适的咨询方案。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在进行心理咨询时,需要营造舒适、安全的环境,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敞开心扉倾诉。

    2025-10-10 12:31:29
  • 女生失眠了怎么办

    改善睡眠可从多方面入手,一是改善睡眠环境,要调暗光线、保持18-25℃温度和40%-60%湿度;二是建立良好作息,固定作息时间且日间午睡不超30分钟;三是调整生活方式,白天适度运动但睡前2-3小时不剧烈运动,睡前避免用电子设备、不饮含咖啡因饮品和大量饮水;四是进行心理调节,用深呼吸等放松训练并缓解压力;五是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青春期、孕产期及有基础疾病女生各有相应应对方式。 一、改善睡眠环境 1.调整卧室光线:女生失眠时,应确保卧室光线昏暗,可使用遮光窗帘等。研究表明,黑暗环境有助于人体分泌褪黑素,而褪黑素是调节睡眠的重要激素,光线过强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 2.控制卧室温度和湿度相关设置:保持卧室中软件驱动的程序的设置文件”此电脑“和“回收站”图标显示驱动的程序的设置文件”此电脑“和“回收站”图标,温度保持在18~25℃左右的驱动的程序的设置文件”此电脑“和“回收站”图标,湿度保持在40%~60%。适宜的温湿度能让人感觉舒适,利于入睡,过冷、过热或过干、过湿的环境都会干扰睡眠。 二、建立良好作息习惯 1.固定作息时间:每天尽量在相同的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即使是周末也不例外。长期坚持固定作息能帮助调整人体的生物钟,使身体的各项机能在相应时间点做好睡眠准备,例如,每天22:00左右上床,早上6:30左右起床,坚持一段时间后,身体会形成生物钟记忆,到点就会有困意。 2.避免日间过长时间午睡:如果女生日间午睡时间过长,比如超过1小时,可能会影响夜间的睡眠质量,导致夜间失眠。一般建议日间午睡控制在30分钟以内。 三、调整生活方式 1.适度运动:白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但应注意避免在临近睡觉前2~3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运动能促进身体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消耗多余能量,使人在夜间更容易产生困意,但剧烈运动后身体处于兴奋状态,会不利于入睡。例如,每天傍晚进行30分钟左右的快走,能有效改善睡眠。 2.避免睡前刺激:睡前应避免使用电子设备,因为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同时,避免饮用咖啡、茶等含咖啡因的饮品以及大量饮水,以防夜间频繁起夜影响睡眠。 四、心理调节方法 1.放松训练:可以通过深呼吸放松法来缓解紧张情绪。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慢慢地呼气,重复几次。还可以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从脚部开始,依次紧张和放松各个肌肉群,帮助身体放松,减轻心理压力,利于入睡。 2.缓解压力:女生要学会正确应对生活中的压力,可通过与朋友倾诉、写日记等方式释放压力。如果压力过大导致长期失眠,可考虑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青春期女生:青春期女生可能因学习压力、激素变化等因素失眠。要注意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可通过参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等方式缓解压力。 2.孕产期女生:孕期女生失眠较为常见,要保持轻松的心态,家人应给予更多关心和理解。产后女生可能因照顾婴儿等原因睡眠不足,要尽量利用婴儿休息时间小睡,家人可协助分担照顾婴儿的任务。 3.有基础疾病女生:如果女生本身患有某些基础疾病,如抑郁症等,也可能导致失眠。对于这类女生,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治疗失眠的同时,遵循基础疾病的治疗方案,并且要密切关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情况。

    2025-10-10 12:31:16
  • 心理压力很大怎么办

    缓解心理压力可通过运动调节、调整认知、改善生活方式、社交互动、放松技巧等方式。运动能促分泌内啡肽改善情绪;调整认知需理性评估压力源并积极自我暗示;改善生活方式要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社交互动可获情感支持缓冲压力;放松技巧包括深呼吸和冥想。 一、运动调节 运动是缓解心理压力的有效方式。有氧运动如慢跑、游泳等,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内啡肽被称为“快乐激素”,能改善情绪状态。不同年龄段人群均可通过运动调节压力,年轻人可选择较为激烈的运动释放活力,老年人则可选择慢走、太极拳等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在运动过程中放松身心,转移对压力源的注意力。 二、调整认知 1.重新评估压力源:首先要理性分析心理压力产生的原因,明确压力源是可控制、可改变还是不可改变的。如果是可控制的压力源,如工作中的一项未完成的任务,可制定计划逐步解决;若是不可改变的压力源,如亲人的离世等,要学会接受现实,调整自己的心态。不同性别在认知调整上可能存在差异,男性可能更倾向于通过理性分析解决问题,女性可能需要更多的情感释放来配合认知调整,但核心都是以客观、理性的态度看待压力。 2.积极自我暗示:每天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例如对着镜子告诉自己“我可以应对当前的压力”“我有足够的能力处理好这件事”。这种自我暗示有助于提升自信心,改变对压力的消极看法。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以运用自我暗示,对于经常熬夜、生活不规律的人群,通过积极自我暗示能帮助他们在面对压力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改善生活方式 1.充足睡眠:保证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睡眠不足会加重心理压力感,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能量,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不同年龄阶段对睡眠时长要求略有不同,儿童和青少年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来保障身体和大脑的发育,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老年人睡眠时长相对减少,但也应保持在6-8小时左右。有失眠病史的人群更要注重睡眠环境的营造,保持卧室安静、舒适,温度适宜等。 2.合理饮食: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等。例如,香蕉中含有色氨酸,色氨酸是合成血清素的重要原料,血清素有助于改善情绪。高糖、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可能会影响情绪状态,所以要减少此类食物的摄取。不同性别在饮食偏好上可能有差异,但总体都应遵循健康饮食的原则来缓解压力。 四、社交互动 与家人、朋友保持密切的社交互动。定期与亲友聚会、聊天,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研究显示,良好的社交支持能够缓冲压力对心理的负面影响。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需要社交互动来丰富生活,对于长期独自生活、社交圈子狭窄的人群,更应积极拓展社交,如参加兴趣小组等活动,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释放压力,获取情感支持。 五、放松技巧 1.深呼吸: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或躺下,慢慢地吸气,让空气充满腹部,然后缓缓地呼气,重复多次。深呼吸可以调节呼吸频率,使身体放松,缓解紧张情绪。无论处于何种环境,都可以随时进行深呼吸练习,例如在工作间隙、等待公交时等。 2.冥想:每天花10-15分钟进行冥想,专注于当下的感受,排除杂念。冥想有助于平静内心,提升心理韧性。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以尝试冥想,儿童可以在家长引导下进行简单的专注训练式冥想,成年人可选择专业的冥想引导音频等进行练习。

    2025-10-10 12:31:0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