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展开
  • 精神分裂症是怎么形成的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受遗传、大脑结构和神经生化、环境、心理等多因素影响,遗传具较高度,大脑结构有异常、神经生化如多巴胺等异常,孕期及围产期、童年期不良经历、社会心理等环境因素影响,内向等个性及不当应激应对方式等心理因素相关。 大脑结构和神经生化异常 大脑结构方面:患者的大脑在解剖结构上可能存在一些异常,如脑室扩大、颞叶内侧结构体积减小等。通过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这些结构上的改变,这些改变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进而导致精神分裂症相关症状的出现。 神经生化方面:多巴胺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功能亢进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在调节情绪、认知和运动等方面发挥作用。患者大脑中多巴胺代谢通路异常,尤其是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通路的多巴胺功能亢进,可能导致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的产生。此外,5-羟色胺、谷氨酸等神经递质系统的异常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 环境因素 孕期及围产期因素:母亲在孕期的感染、中毒、营养不良、受到严重的情绪应激等情况,都可能增加胎儿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例如,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等病原体,可能影响胎儿大脑的发育,为日后患精神分裂症埋下隐患。 童年期不良经历:童年期遭受的创伤性事件,如被虐待、忽视、失去亲人等,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增加成年后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这些不良经历可能导致个体的心理防御机制异常,应对压力的能力下降,从而更容易引发精神分裂症。 社会心理因素:长期处于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如工作压力过大、人际关系紧张等,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诱发因素之一。此外,社会隔离、缺乏社会支持等情况也可能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增加患病风险。 心理因素 个性特点:一些特殊的个性特点可能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例如,内向、孤僻、敏感、多疑等个性的人,在面对外界压力和刺激时,更容易出现心理失衡,从而增加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 心理应激应对方式:个体应对心理应激的方式如果不当,如过度压抑情绪、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等,可能导致心理矛盾长期积累,最终引发精神分裂症。例如,长期处于无法有效应对的心理压力下,个体的心理状态逐渐恶化,可能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相关症状。

    2025-10-10 10:30:29
  • 什么叫焦虑症,有哪些症状

    焦虑症属神经症范畴以过度持续焦虑为核心特征分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等,精神性焦虑呈持续紧张不安、对未来过度担忧难自控等状,躯体性焦虑有心血管等多系统症状,行为性表现见坐立不安、逃避等。 一、焦虑症的定义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属于神经症的范畴。它是以过度的、持续的焦虑情绪体验为核心特征的疾病,可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惊恐障碍等主要类型。其中,广泛性焦虑障碍表现为长期(通常持续超过6个月)的、广泛的过度担忧,担忧对象往往不明确且程度与实际情况不符;惊恐障碍则以反复出现无明显诱因、不可预测的惊恐发作为主要特征,发作时患者会伴有强烈的躯体症状(如濒死感、失控感等)和精神痛苦。 二、焦虑症的症状 (一)精神性焦虑 患者常处于持续的紧张、不安状态,对未来的事情过度担忧,这种担忧难以自我控制,程度往往与现实情境不相称。同时可能伴有注意力难以集中、容易疲劳等表现。在儿童群体中,可能表现为对未来过分担忧、害怕与亲人分离等,且因表达能力有限,其担忧内容可能相对模糊但情感体验强烈。 (二)躯体性焦虑 1.心血管系统:出现心悸、心慌、心跳加快等症状,患者可自觉心脏跳动异常有力或频率明显增快。 2.呼吸系统:表现为呼吸急促、气短,感觉空气不足,需要频繁深呼吸。 3.消化系统:有口干、恶心、腹痛、腹泻等表现,胃肠道功能因焦虑情绪受到影响,出现蠕动紊乱等情况。 4.肌肉骨骼系统:肌肉紧张、疼痛、震颤较为常见,颈部、肩部等部位的肌肉易处于紧绷状态,长期可导致肌肉酸痛。 5.神经系统:可出现头晕、头痛、感觉异常等,如肢体麻木、刺痛感等,这与焦虑引发的神经功能紊乱有关。不同年龄人群躯体性焦虑的具体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儿童可能更易主诉身体某部位的不适感,但难以准确描述具体症状。 (三)行为性表现 患者常出现坐立不安、来回走动、搓手顿足等动作,以缓解内心的焦虑情绪。还可能出现逃避行为,比如避免前往可能引发焦虑的场所或情境,如人多的公共场合等。生活方式因素可能影响行为性表现的外显程度,长期处于高压力生活方式下的个体,其行为性焦虑表现可能更为明显,而性别在行为性表现上无明显特异性差异。

    2025-10-10 10:29:36
  • 何谓癔病

    癔病是由精神因素作用于具有易感人格基础个体引发涵盖分离性障碍与转换性障碍的精神障碍,病因有心理社会因素及具情感丰富等特点的人格基础,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病变依典型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治疗含心理治疗与药物辅助,儿童需关注心理发育等非药物干预、女性要重情绪管理等、成人需剖析干预心理社会因素建健康应对方式。 一、定义 癔病旧称歇斯底里,是一类由精神因素(如重大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具有易感人格基础个体引发的精神障碍,主要涵盖分离性障碍与转换性障碍。分离性障碍表现为意识、记忆、身份、感知觉等方面的分离症状,例如情感爆发(突发情绪失控、大哭大笑等)、遗忘(对重要事件部分或完全遗忘)、身份识别障碍(出现双重或多重人格等);转换性障碍是将心理冲突转化为躯体症状,如运动障碍(肢体瘫痪、震颤等)、感觉障碍(失明、失聪等)。 二、病因机制 1.心理社会因素: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婚姻变故等)、长期心理冲突(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可成为发病诱因,个体通过躯体或精神症状来应对内心冲突。2.人格基础:具有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幻想倾向等特点的人格者易患癔病,此类人群对外界刺激敏感,易受暗示影响。 三、诊断要点 需排除脑部病变、神经系统疾病等器质性病变,依据典型临床表现(如突发的分离或转换症状)、详细病史(包括心理社会因素)及相关辅助检查综合判断,临床诊断需遵循精神障碍诊断标准。 四、治疗原则 1.心理治疗:常用暗示治疗(通过语言或行为暗示引导症状缓解)、认知行为治疗(帮助患者认识并纠正不良认知与行为模式)、精神分析治疗(探寻潜意识冲突根源)等。2.药物辅助:根据症状可辅助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物,但仅提及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需关注其心理发育状况,避免成人不当暗示,通过游戏、心理支持等非药物方式干预,重视家庭环境对其心理的影响。-女性:因情绪易波动,需注重情绪管理与心理支持,在面临生活事件时应给予更多心理疏导。-成人:需重视对心理社会因素的剖析与干预,帮助其建立健康应对方式,减少癔病复发风险。

    2025-10-10 10:29:21
  • 为什么会莫名的心情低落

    心情低落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如生理、心理、环境和其他因素。可通过饮食调整、增加运动、减少电子设备使用、保持良好心态等方式改善。若持续时间较长或影响生活质量,建议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 1.生理因素: 激素变化:女性的生理周期、怀孕或更年期等阶段,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情绪。 睡眠问题:睡眠不足、睡眠质量差或不规律的睡眠时间可能导致情绪低落。 饮食问题:营养不良、饮食不规律或过度进食某些食物(如高糖或高脂肪食物)可能影响身体的代谢和神经递质功能,从而影响情绪。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导致情绪波动。 2.心理因素: 压力和焦虑:长期的高压力环境、重大生活事件或长期的焦虑情绪可能导致心情低落。 情绪障碍:如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心理疾病可能导致频繁或持续的情绪低落。 心理创伤:过去的创伤经历,如童年虐待、人际关系问题或重大失落事件可能对情绪产生长期影响。 认知偏差:消极的思维方式和自我否定的想法可能导致情绪低落。 3.环境因素: 生活环境:噪音、污染、居住环境差等因素可能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 人际关系:与他人的关系问题,如亲密关系破裂、工作压力或社交压力等可能导致心情低落。 社会支持:缺乏社会支持和人际关系的孤独感可能加重情绪低落。 季节变化:季节性情感障碍是一种与季节变化相关的情绪障碍,在某些季节可能会出现情绪低落。 4.其他因素: 健康问题:某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甲状腺问题等可能影响情绪。 缺乏运动:缺乏身体活动可能影响身体的内啡肽和多巴胺水平,进而影响情绪。 电子设备过度使用: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社交媒体或过度暴露于虚拟世界可能导致情绪困扰。 需要注意的是,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莫名的心情低落可能是多种因素的综合结果。如果这种情绪低落持续时间较长、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或伴随其他症状(如失眠、食欲改变、疲劳等),建议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他们可以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治疗方案。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度的运动、管理压力和寻求社会支持等,也有助于改善情绪。

    2025-10-10 10:28:00
  • 焦虑症如何缓解

    缓解焦虑可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识别纠正不合理认知模式及负面行为习惯,规律运动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调节情绪,深呼吸训练通过深慢呼吸调节自主神经系统,构建良好人际关系获取社交支持,严重时遵医嘱评估使用抗焦虑药物。 一、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CBT) 认知行为疗法是经大量临床研究验证的有效方法,通过帮助患者识别和纠正不合理的认知模式及负面行为习惯来缓解焦虑。例如,患者常存在过度担忧、灾难化思维等不合理认知,CBT可引导患者审视这些思维,建立更理性的认知框架,从而减轻焦虑情绪,多项随机对照试验证实其能显著降低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 二、生活方式调整——规律运动 规律运动对缓解焦虑具有明确益处。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调节情绪。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需适配,儿童可选择趣味性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成年人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跑步、游泳等;老年人可进行太极拳、慢走等低强度运动,均能通过改善身体机能间接缓解焦虑。 三、放松训练——深呼吸练习 深呼吸训练是简便有效的放松方法。通过深而慢的呼吸,可调节自主神经系统,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具体操作:患者取舒适体位,慢慢地用鼻腔吸气,使腹部膨胀,再用口腔缓慢呼气,重复此过程,每天可进行数次,每次5-10分钟,能快速缓解当下的紧张焦虑感,临床实践中被广泛应用。 四、社交支持——构建良好人际关系 与家人、朋友保持良好沟通交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助于缓解焦虑。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充足的患者焦虑症状相对较轻。不同性别在社交支持的获取和利用上可能存在差异,但都应积极拓展社交圈,通过分享感受、获得理解与陪伴来减轻焦虑情绪,例如定期与亲友聚会、参与社交活动等。 五、药物辅助——遵医嘱评估使用 若焦虑症状较严重,可在医生评估下考虑药物治疗,如部分抗焦虑药物,但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尤其需注意低龄儿童的药物使用禁忌,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缓解焦虑,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调整缓解措施时要特别留意,如心血管病史患者运动需适度,避免因剧烈运动诱发身体不适。

    2025-10-10 10:27:3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