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顺生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的临床诊治、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的治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亲子教育。展开
  • 精神病可以查出吗

    精神病可通过临床评估和辅助检查查出,临床评估包括详细病史采集(了解发病等情况及家族史)和精神状态检查(观察外貌等及相关症状),辅助检查有实验室检查(排除躯体疾病致精神症状)、影像学检查(了解脑部结构异常)、神经心理测试(评估认知等功能),查出需综合多方面信息,不同个体因因素不同表现和检查侧重有别,疑似应及时到专业机构规范诊断。 详细病史采集:医生会向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患者的发病情况、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过程、家族中是否有精神疾病史等。不同年龄的人群精神病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行为异常、学习困难等;成年人可能出现情绪不稳定、社交功能障碍等。例如,有家族精神疾病史的人群患精神病的风险相对较高。 精神状态检查: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外貌、表情、言谈举止、思维逻辑等。比如,精神病患者可能存在思维散漫、幻觉、妄想等症状,如听到不存在的声音(幻听)、坚信自己被特殊人物监视等。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等。一些躯体疾病可能伴发精神症状,通过实验室检查可以排除躯体疾病导致的类似精神病的表现。例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能出现情绪激动、焦虑等类似精神病的症状,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明确。 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以帮助医生了解脑部结构是否存在异常,如脑部肿瘤、脑萎缩等病变可能引起精神症状。不同年龄人群的脑部结构发育或退变情况不同,影像学检查结果的解读需结合年龄因素。例如,儿童脑部发育尚未成熟,与成人脑部结构有差异,在解读MRI结果时要考虑年龄特点。 神经心理测试:通过一系列标准化的测试来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等。例如,针对不同年龄阶段设计的认知测试,能帮助医生更精准地判断患者的精神状态是否异常。 精神病的查出需要综合临床评估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不同个体由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的不同,在查出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和检查侧重点。对于疑似精神病的情况,应及时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规范的评估和诊断。

    2025-10-10 10:11:04
  • 精神分裂症能好吗

    精神分裂症可一定程度改善但难根治,经规范治疗多数患者症状能缓解,治疗干预起作用,发病年龄、病情发作特点、家庭社会支持影响预后,儿童青少年和老年患者有不同治疗及关注要点,多数患者经规范个体化综合治疗可显著缓解症状、改善社会功能融入社会。 治疗干预的作用 通过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控制症状。例如抗精神病药物可以调节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减轻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以及情感淡漠、意志减退等阴性症状。大量临床研究表明,规范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约60%-80%的患者阳性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影响预后的因素 发病年龄:发病年龄较早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比如青少年时期发病的患者,可能在学业、社交等方面受到更严重的长期影响。而成年后发病的患者,在病情控制和社会功能恢复方面相对有一定优势。 病情发作特点:首次发作就得到规范治疗的患者,预后通常较好。如果病情反复发作,会增加治疗的难度,也更易导致患者社会功能的衰退。 家庭和社会支持:有良好家庭支持和社会支持的患者,更有利于病情的康复。家人的理解、陪伴以及社会能够提供合适的就业、康复环境等,都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影响。 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青少年患者:儿童青少年患精神分裂症时,需要特别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其生长发育的不恰当药物。治疗上更强调综合干预,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可能更适合,同时要注重保护其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的发展,家长需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尽可能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学习轨道。 老年患者: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伴有其他躯体疾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选择对躯体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加强生活照料和心理关怀,因为老年患者的康复可能更侧重于维持现有功能和改善生活舒适度。 总之,精神分裂症通过规范、个体化的综合治疗,多数患者可以实现症状的显著缓解,在社会功能等方面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从而能够较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2025-10-10 10:10:25
  • 抑郁症的自我疗法

    抑郁症自我疗法包含适量运动促大脑分泌内啡肽改善情绪且不同年龄选合适运动方式,每天特定时间接触自然光或模拟光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症状,通过识别纠正负面思维习惯的认知行为疗法,主动参与社交活动获支持缓解情绪,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来改善抑郁状况。 一、运动疗法 适量运动是抑郁症自我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可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内啡肽具有类似吗啡的镇痛和愉悦作用,能有效改善情绪。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有别,年轻人可选择跑步等较剧烈运动,老年人适合散步等温和运动,运动时需依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步增加强度,避免过度疲劳。 二、光照疗法 每天在特定时间(如早晨)接触自然光或使用模拟自然光的光照设备,光照能调节体内血清素等神经递质水平。血清素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充足的光照有助于改善抑郁症状,尤其对季节性抑郁症有一定缓解作用。需注意避免强光直射眼睛,可选择在光线柔和的环境下进行光照。 三、认知行为疗法 通过识别和纠正负面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来改善抑郁。例如记录自己的负面想法,分析其不合理之处,并尝试用积极合理的想法替代。不同病史的患者可在专业人士引导下逐步开展认知调整,以逐步改变消极的认知和行为模式,增强对情绪的掌控力。 四、社交互动 主动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交流沟通。良好的社交支持系统能缓解抑郁情绪,为患者提供情感慰藉和实际帮助。性别差异上男性和女性均应积极融入社交,不同年龄人群社交方式不同,儿童可在学校与同伴互动,老年人可参与社区活动等,通过社交互动拓宽社交圈子,丰富生活内容。 五、健康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会加重抑郁症状,不同年龄阶段对睡眠时间要求不同,青少年一般需要8-10小时睡眠,成年人7-9小时等。应养成固定的上床和起床时间,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如保持卧室安静、黑暗和适宜温度,以提高睡眠质量,进而改善抑郁状况。

    2025-10-10 10:08:01
  • 产后抑郁症患者应该怎样应对

    产后抑郁症应对需及时联系专业医生经评估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家人要理解陪伴并分担事务营造支持环境,自我可适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写情绪日记,还可利用社会支持资源及参与产后妈妈支持团体获取支持助力康复。 一、寻求专业帮助 产后抑郁症患者应及时联系专业的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通过专业的心理评估明确病情程度,医生会依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如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等)或必要时的药物治疗(遵循严格医疗规范选用合适药物),患者需积极配合专业治疗进程。 二、家人积极支持 家庭成员需给予患者充分的理解、耐心与陪伴,主动参与到患者的治疗过程中,营造温暖、包容且支持性的家庭环境。例如,家人要倾听患者的情绪表达,不轻易否定患者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协助分担照顾婴儿等事务,让患者能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身情绪改善,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支持有助于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康复。 三、自我适度调节 1.适度运动:产后可根据身体恢复情况进行如散步、产后瑜伽等运动,运动能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一般建议每周进行数次,每次运动时长可从15-30分钟逐渐增加,但要避免过度劳累。 2.保证充足睡眠:尽量在婴儿休息时也同步休息,争取每天有足够时长的睡眠,良好的睡眠有助于稳定神经系统功能,对情绪调节起到积极作用,一般产后女性每天需要保证7-9小时左右的睡眠时长。 3.写情绪日记:定期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情况,包括情绪出现的时间、诱因、具体表现等,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自我觉察情绪的波动规律,进而更好地应对情绪问题。 四、利用社会支持 患者可充分利用社区提供的产后健康服务资源、专业的产后保健机构等获取相关支持服务。同时,积极参与产后妈妈支持团体,与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分享经验,在团体交流中互相鼓励、互相支持,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取应对产后抑郁症的灵感和力量,相关研究显示参与支持团体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心理调适能力。

    2025-10-10 10:05:50
  • 产后抑郁应该如何应对

    产后女性可通过深呼吸与冥想、写情绪日记调节心理,家人应理解陪伴、产妇向亲友倾诉构建社会支持,保证充足规律睡眠、产后2周后适度运动调整生活方式,症状明显及时联系专业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高龄产妇需家人密切关注尽早引导其寻求专业医疗干预。 一、心理调节层面 产后女性可通过多种心理调节方式缓解抑郁情绪。首先,深呼吸与冥想是有效的放松手段,每日进行15-20分钟的冥想练习,能帮助平静思绪,研究显示其可降低产后抑郁相关的焦虑水平。其次,可尝试写情绪日记,将内心感受记录下来,通过梳理情绪来释放压力,这有助于理清负面情绪的来源并逐步化解。 二、社会支持体系构建 家人的理解与陪伴至关重要。丈夫应主动参与到照顾婴儿及家务分担中,充分给予妻子情感支持,例如在妻子休息时主动承担夜间喂奶等任务,有研究表明家庭支持度高的产后女性产后抑郁发生率更低。此外,产妇自身可积极向亲友倾诉,获取情感慰藉,亲友应耐心倾听,避免评判性回应,以温暖的态度提供心理支持。 三、生活方式调整范畴 1.睡眠管理:保证充足且规律的睡眠是改善情绪的基础,产后女性每天应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长,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如拉上窗帘、调暗灯光等,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2.适度运动:产后2周后可逐步开展温和运动,像散步就是不错的选择,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15-30分钟,运动能促进内啡肽分泌,内啡肽具有改善情绪的作用,可有效缓解抑郁倾向。 四、医疗干预途径 若产后抑郁症状较为明显,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首先联系专业心理医生,心理医生会通过心理咨询等方式进行干预;若情况严重,需就诊精神科医生,医生会依据具体病情评估后提供干预方案。对于特殊人群,如高龄产妇,其产后抑郁风险相对较高,需家人更加密切关注其情绪状态,一旦发现异常表现,应尽早引导其寻求专业医疗干预,因为高龄产妇身体恢复相对较慢,且心理承受压力的能力可能相对较弱,更需及时的支持与帮助。

    2025-10-10 10:05:21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