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鼻咽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头颈肿瘤、肺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鼻咽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头颈肿瘤、肺癌。展开
  • 早期膀胱癌灌注怎么做

    膀胱癌灌注包括灌注前准备(了解病情、排空膀胱)、灌注操作过程(体位准备、消毒铺巾、插入导尿管、注入药物并保留一定时间)、灌注后注意事项(排尿与观察、休息与饮食、定期复查、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需心理安抚、操作轻柔,老年要评估基础病、监测生命体征等)。 一、灌注前准备 1.了解病情:患者需向医生提供详细病史,包括膀胱癌的类型、分期等情况,医生据此评估适合的灌注方案。对于有泌尿系统感染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先控制感染,因为感染状态下进行灌注可能增加感染扩散等风险。 2.排空膀胱:灌注前患者一般需要自行排空膀胱,这样可以使药物更好地接触膀胱黏膜,提高灌注效果。例如,可通过排尿将膀胱内的尿液排净。 二、灌注操作过程 1.体位准备:患者通常采取膀胱截石位,即仰卧,双腿分开并放置在腿架上,这种体位便于医生进行操作。 2.消毒铺巾:医生会对患者会阴部进行消毒,然后铺上无菌巾,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感染。消毒范围要涵盖尿道口周围等区域,确保操作在无菌环境下进行。 3.插入导尿管:医生会使用导尿管将膀胱内的尿液抽出一部分后,再注入化疗药物等灌注液。导尿管的选择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保顺利操作。 4.注入药物:将配制好的灌注药物通过导尿管缓慢注入膀胱内。注入过程中要注意速度,避免过快导致患者不适或药物溢出。注入完毕后,患者需要保留药物在膀胱内一定时间,一般可能需要1-2小时左右,期间患者可适当变换体位,使药物与膀胱黏膜充分接触。 三、灌注后注意事项 1.排尿与观察:灌注结束后,患者可以正常排尿,通过排尿可以将部分残留的药物排出体外。同时,要观察尿液情况,如是否有血尿加重、尿频、尿急等不适症状。如果出现严重的血尿、剧烈尿频尿急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 2.休息与饮食:灌注后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在饮食方面,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对膀胱黏膜的刺激。例如,应避免食用辣椒、生姜等辛辣食物。 3.定期复查: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安排定期进行复查,包括膀胱镜检查、尿液细胞学检查等,以监测膀胱癌的复发情况以及灌注治疗的效果。不同分期和分级的膀胱癌患者复查间隔可能不同,一般早期膀胱癌患者可能需要较短时间内复查。 4.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膀胱癌相对少见,但如果是儿童患者进行灌注,要特别注意心理安抚,减轻儿童的恐惧情绪。在操作过程中要更加轻柔,密切观察儿童的反应,因为儿童对不适的表达可能不明确,需要医护人员更加细心。同时,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确保灌注操作的安全性。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灌注前要评估其基础疾病控制情况,灌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等。灌注后要注意观察是否有因基础疾病加重而出现的不适,例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血糖变化,因为灌注后休息等情况可能影响血糖水平。

    2025-10-17 13:23:35
  • 背部疼是癌症早期信号真的吗

    背部疼可能是癌症早期信号,但也由多种非癌症因素引起,癌症相关的如骨转移癌、原发性骨肿瘤等会致背部疼,非癌症因素包括肌肉骨骼因素(姿势不良、外伤、退行性病变等)、内脏疾病牵涉痛(胆囊疾病、心脏疾病等),出现背部疼需结合多种情况综合判断,持续不缓解等情况要警惕癌症可能,不同人群排查重点不同,有既往癌症病史者背部疼骨转移可能性高。 一、癌症相关引起背部疼的情况 1.骨转移癌 某些癌症晚期可发生骨转移,如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当癌细胞转移到背部骨骼时,会引起背部疼痛。例如肺癌骨转移,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脱落,通过血液循环等途径到达背部骨骼,破坏骨组织,刺激周围神经,导致背部疼痛。这种疼痛往往呈进行性加重,可能伴有局部肿块、压痛等表现。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多发性骨髓瘤,也常侵犯骨骼,包括背部骨骼,引起疼痛,同时可能伴有贫血、肾功能损害等其他表现。 2.原发性骨肿瘤 背部原发性骨肿瘤如骨肉瘤等,也会导致背部疼痛,多为局部的疼痛,可伴有肿块、活动受限等,早期可能症状不典型,但随着病情发展疼痛会逐渐明显。 二、非癌症因素引起背部疼的情况 1.肌肉骨骼因素 姿势不良:长期伏案工作、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会使背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引起肌肉劳损,导致背部疼痛。例如办公室职员长期保持不良坐姿,背部肌肉持续收缩,代谢产物堆积,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外伤:背部受到外力撞击、扭伤等,会引起背部肌肉、韧带等组织损伤,出现疼痛,一般有明确的外伤史,局部可能伴有肿胀、淤血等表现。 退行性病变:中老年人常见的背部退行性病变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由于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可引起背部疼痛,同时可能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颈椎退行性病变也可能累及背部,导致背部牵涉痛。 2.内脏疾病牵涉痛 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有时可引起右肩部及背部的牵涉痛,这是因为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的感觉纤维在脊髓后角发生交叉,胆囊病变的刺激信号通过神经传导,被感知为背部疼痛。 心脏疾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有时会表现为背部放射性疼痛,尤其是下壁心肌梗死,疼痛可放射至背部,同时可能伴有胸闷、胸痛、心悸等心脏相关症状。 如果出现背部疼,不能简单认为就是癌症早期信号,需要结合疼痛的特点、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相关检查来综合判断。例如持续不缓解、进行性加重的背部疼,伴有消瘦、贫血、发热等全身症状时,应高度警惕癌症的可能,需进一步进行影像学检查(如X线、CT、MRI等)、血液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明确病因。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排查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如中老年女性需注意乳腺癌骨转移的可能,中老年男性需注意前列腺癌骨转移等情况;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接触致癌物质、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更应加强癌症相关排查;有既往癌症病史的人群出现背部疼时,骨转移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2025-10-17 13:22:18
  • 肝癌介入治疗的副作用

    肝癌介入治疗可能引发血管相关副作用如穿刺部位出血血肿(与血管损伤、凝血异常等有关,凝血障碍患者风险高需加强监测护理)、栓塞后综合征(表现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老年患者更明显需密切观察对症支持)、肝肾功能损害(因介入药物影响,基础肝肾功能不全者风险高需评估监测)、骨髓抑制(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骨髓储备差者影响突出需关注血常规及辅助措施)、过敏反应(部分患者对造影剂等药物过敏,过敏体质或有过敏史者风险高需问过敏史并备急救),老年患者耐受力低易现相关情况、女性生理期穿刺出血风险增、有基础病史患者副作用相互影响风险大需治疗前全面评估及治疗中多学科协作管理。 一、血管相关副作用 肝癌介入治疗多通过血管途径操作,可能引发穿刺部位出血、血肿。这是由于穿刺血管时对血管壁造成损伤,若凝血功能异常或压迫不当等情况易导致此副作用。对于有凝血障碍病史的患者,该风险相对更高,需在操作前后加强凝血指标监测,并严格规范穿刺部位的压迫护理。 二、栓塞后综合征 常见表现为发热、腹痛、恶心呕吐。这是因为肿瘤组织在介入治疗后缺血坏死,引发炎症反应。发热多为低热至中度发热,持续时间一般数天;腹痛是由于肿瘤缺血后局部组织水肿、刺激腹膜等原因引起,恶心呕吐与机体对肿瘤坏死物质的应激反应有关。老年患者身体代谢及应激调节能力相对较弱,栓塞后综合征可能更为明显,需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并给予对症支持。 三、肝肾功能损害 介入治疗中使用的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例如部分对比剂、化疗药物等可能加重肝肾负担。有基础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接受介入治疗后,肝肾功能损害的风险显著升高,治疗前需充分评估患者肝肾功能状态,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干预措施。 四、骨髓抑制 可导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会使患者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血小板减少则可能引起出血倾向。对于本身骨髓储备功能较差的患者,如老年患者或有血液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骨髓抑制的影响更为突出,需关注血常规变化,必要时采取升白细胞、升血小板等辅助措施。 五、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可能对造影剂等介入相关药物发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等。过敏体质患者或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的风险较高,治疗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并做好过敏预防及急救准备。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功能衰退,对副作用的耐受能力降低,更易出现栓塞后综合征、肝肾功能损害等情况,需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及基础支持护理。 女性患者:生理期时凝血功能可能有一定变化,穿刺部位出血风险可能增加,操作及护理时需格外注意穿刺部位的压迫和观察。 有基础病史患者:如合并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介入治疗后副作用相互影响的风险增大,需在治疗前全面评估基础疾病控制情况,治疗过程中加强多学科协作管理。

    2025-10-17 13:20:52
  • 多发淋巴结影是癌症转移吗

    多发淋巴结影不一定是癌症转移,可能是炎症引起(包括感染因素致淋巴结因免疫作用肿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淋巴结),也可能是癌症转移(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细胞经淋巴循环转移至淋巴结),可通过影像学特征(如炎症性淋巴结边界清、形态规则,癌症转移淋巴结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等)和临床相关检查(如感染患者查血常规,怀疑癌症转移查原发肿瘤相关检查等)来鉴别诊断。 一、可能是炎症引起 1.感染因素 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时,淋巴结会发挥免疫作用而肿大。例如,口腔、咽喉部的急性细菌感染,如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可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此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可能会发现多发淋巴结影。相关研究表明,在急性细菌感染导致的淋巴结炎中,淋巴结通常有红肿、疼痛等表现,通过抗感染治疗后,淋巴结可缩小甚至恢复正常。 对于儿童来说,上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儿童的淋巴结相对较为敏感,在病毒感染后也容易出现多发淋巴结影,一般随着感染控制,淋巴结情况会改善。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淋巴结,导致多发淋巴结影。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紊乱,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包括淋巴结。这类患者往往还伴有其他系统的症状,如皮肤红斑、关节疼痛等,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可以辅助诊断。 二、也可能是癌症转移 1.原发肿瘤的存在 当身体其他部位有恶性肿瘤时,肿瘤细胞可通过淋巴循环转移至淋巴结。例如,乳腺癌细胞可转移至腋窝淋巴结,肺癌细胞可转移至纵隔淋巴结等。在癌症转移导致的多发淋巴结影中,淋巴结往往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可能逐渐增大。通过病理活检可以明确淋巴结内是否有癌细胞,如对可疑淋巴结进行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若发现癌细胞,则可确诊为癌症转移。 对于有癌症病史的患者,出现多发淋巴结影时更要高度警惕癌症转移的可能。比如有结肠癌病史的患者,出现腹腔多发淋巴结影时,需进一步排查是否为结肠癌淋巴结转移。 三、如何鉴别诊断 1.影像学特征 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提供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等信息。一般来说,炎症引起的淋巴结通常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而癌症转移导致的淋巴结可能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但这只是初步的鉴别点,不能单纯依靠影像学表现确诊。 例如,炎症性淋巴结在CT上可能表现为淋巴结轻度增大,密度均匀;而癌症转移的淋巴结可能有融合等表现。 2.临床相关检查 对于有感染表现的患者,可进行血常规等检查,若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提示可能为炎症性淋巴结肿大。对于怀疑癌症转移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原发肿瘤的相关检查,如胃镜、肠镜、胸部CT等,以查找原发肿瘤病灶。 儿童患者在鉴别时,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更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如近期是否有感染症状等,同时结合儿童的身体特点进行检查,儿童的淋巴结对感染的反应相对较为敏感,但也需全面排查。

    2025-10-17 13:18:26
  • 癌胚抗原94算不算严重了

    癌胚抗原(CEA)正常参考值<5ng/mL,94ng/mL远高于正常范围,通常提示可能存在较为严重情况,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其升高可能见于恶性肿瘤(如消化系统肿瘤、呼吸系统肿瘤等)或非肿瘤性疾病(良性疾病但幅度小,此情况可能性低),应对措施为进一步检查(完善病史采集、相关部位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等)和考虑特殊人群(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等)情况,总之癌胚抗原94ng/mL提示存在严重疾病高度可能性,需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诊疗措施。 一、癌胚抗原升高的可能意义 1.恶性肿瘤方面 消化系统肿瘤:如结肠癌、胰腺癌、胃癌等,癌胚抗原常可升高。有研究表明,在结肠癌患者中,约70%-90%的患者癌胚抗原会升高。当癌胚抗原达到94ng/mL时,高度怀疑消化系统肿瘤性病变的可能,需要进一步通过结肠镜、腹部CT等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肠道或胰腺、胃部等部位的肿瘤。 呼吸系统肿瘤:肺癌患者中也有一定比例会出现癌胚抗原升高,尤其是腺癌患者相对更易出现癌胚抗原的异常升高。此时需要结合胸部CT等检查来排查肺部肿瘤情况。 其他肿瘤:如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也可能伴有癌胚抗原升高,需要全面评估。 2.非肿瘤性疾病方面 良性疾病:某些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癌胚抗原轻度升高,如胰腺炎、结肠炎、肝硬化等。但一般升高幅度较小,多在几十ng/mL以下,而这里癌胚抗原达到94ng/mL,良性疾病导致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的临床症状、其他检查来鉴别。比如胰腺炎患者可能伴有腹痛、血淀粉酶升高等表现,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来排除或确定是否为良性疾病引起。 二、应对措施 1.进一步检查 患者需要尽快完善全面的临床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有无腹痛、腹胀、便血、咳嗽、咯血等相关症状。然后进行相关部位的影像学检查,如对于消化系统可进行胃镜、结肠镜、腹部MRI等检查;对于呼吸系统可进行胸部增强CT等检查。必要时还可能需要进行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如同时检测CA19-9(对于消化系统肿瘤较相关)、CA125(对于妇科肿瘤等较相关)等,以综合判断。 2.特殊人群考虑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其身体耐受性,对于一些有创检查需谨慎评估。例如,对于老年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检查安全。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果患者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在进行相关检查和后续可能的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比如有心脏病的患者在进行增强CT检查时,要考虑造影剂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等情况。 总之,癌胚抗原94ng/mL属于明显升高,提示存在严重疾病的高度可能性,需要患者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2025-10-17 13:16:03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