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鼻咽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头颈肿瘤、肺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鼻咽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头颈肿瘤、肺癌。展开
  • 多发淋巴结影是癌症转移吗

    多发淋巴结影不一定是癌症转移,可能是炎症引起(包括感染因素致淋巴结因免疫作用肿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淋巴结),也可能是癌症转移(身体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细胞经淋巴循环转移至淋巴结),可通过影像学特征(如炎症性淋巴结边界清、形态规则,癌症转移淋巴结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等)和临床相关检查(如感染患者查血常规,怀疑癌症转移查原发肿瘤相关检查等)来鉴别诊断。 一、可能是炎症引起 1.感染因素 当身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时,淋巴结会发挥免疫作用而肿大。例如,口腔、咽喉部的急性细菌感染,如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可导致颈部淋巴结肿大,此时进行影像学检查可能会发现多发淋巴结影。相关研究表明,在急性细菌感染导致的淋巴结炎中,淋巴结通常有红肿、疼痛等表现,通过抗感染治疗后,淋巴结可缩小甚至恢复正常。 对于儿童来说,上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儿童的淋巴结相对较为敏感,在病毒感染后也容易出现多发淋巴结影,一般随着感染控制,淋巴结情况会改善。 2.自身免疫性疾病 像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淋巴结,导致多发淋巴结影。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紊乱,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和器官,包括淋巴结。这类患者往往还伴有其他系统的症状,如皮肤红斑、关节疼痛等,通过自身抗体检测等可以辅助诊断。 二、也可能是癌症转移 1.原发肿瘤的存在 当身体其他部位有恶性肿瘤时,肿瘤细胞可通过淋巴循环转移至淋巴结。例如,乳腺癌细胞可转移至腋窝淋巴结,肺癌细胞可转移至纵隔淋巴结等。在癌症转移导致的多发淋巴结影中,淋巴结往往质地较硬、活动度差,可能逐渐增大。通过病理活检可以明确淋巴结内是否有癌细胞,如对可疑淋巴结进行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若发现癌细胞,则可确诊为癌症转移。 对于有癌症病史的患者,出现多发淋巴结影时更要高度警惕癌症转移的可能。比如有结肠癌病史的患者,出现腹腔多发淋巴结影时,需进一步排查是否为结肠癌淋巴结转移。 三、如何鉴别诊断 1.影像学特征 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提供淋巴结的大小、形态、密度等信息。一般来说,炎症引起的淋巴结通常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而癌症转移导致的淋巴结可能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但这只是初步的鉴别点,不能单纯依靠影像学表现确诊。 例如,炎症性淋巴结在CT上可能表现为淋巴结轻度增大,密度均匀;而癌症转移的淋巴结可能有融合等表现。 2.临床相关检查 对于有感染表现的患者,可进行血常规等检查,若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提示可能为炎症性淋巴结肿大。对于怀疑癌症转移的患者,还需要进行原发肿瘤的相关检查,如胃镜、肠镜、胸部CT等,以查找原发肿瘤病灶。 儿童患者在鉴别时,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更需要结合详细的病史询问,如近期是否有感染症状等,同时结合儿童的身体特点进行检查,儿童的淋巴结对感染的反应相对较为敏感,但也需全面排查。

    2025-10-17 13:18:26
  • 癌胚抗原94算不算严重了

    癌胚抗原(CEA)正常参考值<5ng/mL,94ng/mL远高于正常范围,通常提示可能存在较为严重情况,需结合临床症状等综合判断。其升高可能见于恶性肿瘤(如消化系统肿瘤、呼吸系统肿瘤等)或非肿瘤性疾病(良性疾病但幅度小,此情况可能性低),应对措施为进一步检查(完善病史采集、相关部位影像学检查及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等)和考虑特殊人群(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等)情况,总之癌胚抗原94ng/mL提示存在严重疾病高度可能性,需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诊疗措施。 一、癌胚抗原升高的可能意义 1.恶性肿瘤方面 消化系统肿瘤:如结肠癌、胰腺癌、胃癌等,癌胚抗原常可升高。有研究表明,在结肠癌患者中,约70%-90%的患者癌胚抗原会升高。当癌胚抗原达到94ng/mL时,高度怀疑消化系统肿瘤性病变的可能,需要进一步通过结肠镜、腹部CT等检查来明确是否存在肠道或胰腺、胃部等部位的肿瘤。 呼吸系统肿瘤:肺癌患者中也有一定比例会出现癌胚抗原升高,尤其是腺癌患者相对更易出现癌胚抗原的异常升高。此时需要结合胸部CT等检查来排查肺部肿瘤情况。 其他肿瘤:如乳腺癌、甲状腺髓样癌等也可能伴有癌胚抗原升高,需要全面评估。 2.非肿瘤性疾病方面 良性疾病:某些良性疾病也可能导致癌胚抗原轻度升高,如胰腺炎、结肠炎、肝硬化等。但一般升高幅度较小,多在几十ng/mL以下,而这里癌胚抗原达到94ng/mL,良性疾病导致的可能性相对较低,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需要结合患者具体的临床症状、其他检查来鉴别。比如胰腺炎患者可能伴有腹痛、血淀粉酶升高等表现,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查来排除或确定是否为良性疾病引起。 二、应对措施 1.进一步检查 患者需要尽快完善全面的临床检查,包括详细的病史采集,了解有无腹痛、腹胀、便血、咳嗽、咯血等相关症状。然后进行相关部位的影像学检查,如对于消化系统可进行胃镜、结肠镜、腹部MRI等检查;对于呼吸系统可进行胸部增强CT等检查。必要时还可能需要进行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如同时检测CA19-9(对于消化系统肿瘤较相关)、CA125(对于妇科肿瘤等较相关)等,以综合判断。 2.特殊人群考虑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在检查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其身体耐受性,对于一些有创检查需谨慎评估。例如,对于老年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要评估其心肺功能等情况,确保检查安全。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果患者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在进行相关检查和后续可能的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比如有心脏病的患者在进行增强CT检查时,要考虑造影剂对心脏功能的影响等情况。 总之,癌胚抗原94ng/mL属于明显升高,提示存在严重疾病的高度可能性,需要患者及时就医,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以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的诊疗措施。

    2025-10-17 13:16:03
  • 什么是骨肿瘤靶向治疗

    骨肿瘤靶向治疗是针对骨肿瘤细胞特有异常分子靶点的治疗,通过阻断信号传导通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发挥作用,有抗血管生成类及针对特定融合基因的药物,适用经过基因检测有适合靶点的患者,治疗前要基因检测,治疗中监测不良反应,特殊人群需特殊考虑。 作用机制 阻断信号传导通路: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往往依赖于异常的信号传导通路。比如在某些骨肿瘤中,存在受体酪氨酸激酶相关的信号通路异常激活,靶向药物可以结合受体酪氨酸激酶,阻止其磷酸化过程,从而中断下游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以针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靶向治疗为例,VEGF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起重要作用,骨肿瘤细胞会分泌大量VEGF,诱导血管生成来为肿瘤提供营养和转移途径,抗VEGF的靶向药物可以结合VEGF或其受体,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进而抑制骨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部分靶向药物能够触发肿瘤细胞的凋亡机制。一些靶向药物可以与肿瘤细胞内特定的凋亡相关蛋白相互作用,促使肿瘤细胞按照自身的凋亡程序走向死亡。例如,某些针对特定癌基因产物的靶向药物,可影响细胞内凋亡相关的信号分子,激活凋亡信号通路,使骨肿瘤细胞发生凋亡。 常见的骨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及靶点 抗血管生成类靶向药物:常见的有贝伐珠单抗等,其靶点是VEGF。贝伐珠单抗通过结合VEGF,阻止VEGF与其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在骨肿瘤治疗中,对于一些血管丰富的骨肿瘤,使用贝伐珠单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肿瘤的血供,抑制肿瘤生长。 针对特定融合基因的靶向药物:例如在尤文肉瘤中,存在EWS-FLIl融合基因,针对该融合基因相关靶点的靶向药物正在研究和临床应用探索中。如果骨肿瘤患者检测出特定的融合基因靶点,就可以考虑使用相应的靶向药物进行精准治疗。 适用人群及注意事项 适用人群:一般是经过基因检测等明确存在适合靶向治疗靶点的骨肿瘤患者。比如通过分子病理学检测发现有特定受体过表达、特定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或存在特定融合基因等情况的骨肿瘤患者。对于儿童骨肿瘤患者,也需要根据具体的基因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适合靶向治疗,同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等因素。 注意事项:在进行骨肿瘤靶向治疗前,需要进行严格的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以确定靶点。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抗血管生成类药物可能会引起高血压、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需要定期监测血压、凝血功能等指标。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靶向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一般不建议使用;对于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密切监测,因为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可能会受到影响。儿童患者在使用靶向药物时,要更加谨慎评估药物对其生长发育、器官功能等方面的潜在影响,优先考虑非药物的有效干预措施,只有在充分权衡利弊且有明确治疗获益时才考虑使用靶向治疗。

    2025-10-17 13:14:08
  • 腹胀是癌症吗

    腹胀是常见症状,不一定是癌症。非癌症因素有饮食(儿童进食过多产气食物、成人一次性进食过饱或不易消化食物)、消化系统疾病(儿童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成人慢性胃炎等)、其他系统疾病影响(儿童上呼吸道感染等,成人心功能不全等);癌症相关腹胀可见消化系统癌症(胃癌、结肠癌)及其他系统癌症转移至腹腔(如卵巢癌转移致腹膜),出现腹胀持续不缓解等报警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 一、非癌症因素引起的腹胀 饮食因素: 儿童:儿童若短时间内进食过多产气食物,如豆类、碳酸饮料等,可能会引起腹胀。因为儿童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食物的消化能力相对较弱,过多产气食物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发酵,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腹胀。 成人:成人一次性进食过饱,尤其是进食了不易消化的食物,如油腻食物,也容易出现腹胀。这是由于食物在胃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消化过程受阻,产生气体积聚而引起腹胀。 消化系统疾病: 儿童:儿童常见的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等都可能导致腹胀。例如,儿童腹部着凉后,胃肠蠕动功能紊乱,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进而引起腹胀。另外,患有胃炎、肠炎等疾病时,也会出现腹胀症状,同时可能伴有腹痛、恶心、呕吐等表现。 成人:慢性胃炎、胃溃疡、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都可引起腹胀。以肠易激综合征为例,成人患此病时,肠道功能紊乱,会出现腹胀、腹痛、腹泻或便秘等症状,其发病可能与精神因素、饮食等有关,比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更容易患上肠易激综合征。 其他系统疾病影响: 儿童:一些全身性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可能会影响胃肠功能,导致腹胀。此外,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儿童也可能出现腹胀症状,同时还会伴有生长发育迟缓、怕冷、反应迟钝等表现。 成人:心功能不全的成人,由于体循环淤血,影响胃肠血液循环,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可出现腹胀症状,同时还会有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肝脏疾病如肝硬化,晚期出现腹水时,也可能伴有腹胀,还会有黄疸、肝掌、蜘蛛痣等表现。 二、癌症相关的腹胀表现 消化系统癌症: 胃癌:晚期胃癌患者可能出现腹胀症状,还可能伴有腹痛、消瘦、呕血、黑便等表现。这是因为肿瘤生长影响了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导致食物潴留、胃肠蠕动异常等。 结肠癌:结肠癌患者也可能出现腹胀,同时可伴有排便习惯改变,如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便血、腹痛等症状。肿瘤逐渐阻塞肠道,影响粪便的正常通过,从而引起腹胀等一系列症状。 其他系统癌症转移至腹腔:当其他部位的癌症转移到腹腔,如卵巢癌转移至腹膜,可引起腹腔积液,进而导致腹胀,同时可能伴有腹痛、腹部肿块等表现。 如果出现腹胀症状,尤其是腹胀持续不缓解、进行性加重,或伴有其他报警症状,如消瘦、便血、贫血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腹部超声、CT、胃镜、肠镜等,以明确病因,而不能仅凭腹胀就判断是癌症。

    2025-10-17 13:12:49
  • 彩超能查出肝癌吗

    彩超能查出肝癌,其利用超声波反射原理成像,可观察肝脏形态等发现异常占位,能检出一定大小典型病灶,有操作简便等优势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有局限性,特殊人群检查有相应注意事项,是肝癌筛查常用方法之一但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一、彩超检查肝癌的原理 彩超主要是利用超声波的反射原理来成像。通过探头发射超声波,遇到人体组织界面时会发生反射,然后接收反射波并形成图像。对于肝脏内的病变,彩超可以观察到肝脏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等情况,从而发现是否存在异常占位等病变。 二、彩超对肝癌的检出情况 1.较小肝癌的检出:彩超能够发现一些较小的肝癌病灶,一般来说,对于直径在1-2厘米左右的肝癌病灶,在合适的检查条件下也有一定的检出可能。但对于非常小的肝癌,可能存在一定的漏诊风险,这与仪器的分辨率、检查者的经验等因素有关。 2.典型肝癌病灶的检出:对于典型的肝癌病灶,彩超可以较为准确地发现。肝癌在彩超图像上通常表现为低回声、高回声或混合回声的结节或肿块,边界可能不太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等。而且可以观察到病灶的血供情况,肝癌往往血供较为丰富,通过彩超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等技术,可以看到病灶内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等特征。 三、彩超检查肝癌的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彩超具有操作简便、价格相对较低、可重复性好等优点,而且不会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对于常规的肝癌筛查以及在临床中对肝脏病变的初步评估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尤其适合在基层医疗单位广泛应用。 局限性:彩超检查结果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比如患者的体型(肥胖患者由于腹部脂肪较多,可能会影响超声波的穿透,从而影响对肝脏深部病变的观察)、胃肠道气体的干扰(胃肠道内气体较多时,会阻碍超声波的传播,导致肝脏某些部位显示不清)等。另外,对于一些不典型的肝癌病灶,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进一步明确诊断,如增强CT、磁共振成像(MRI)等。 四、特殊人群检查肝癌时彩超的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进行彩超检查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情况适当调整检查的操作方式,要尽量让儿童保持安静配合检查,因为儿童的配合度可能相对较低,需要检查者更加耐心和熟练地操作彩超探头来获取准确的图像。 肥胖人群:肥胖患者进行彩超检查时,可能需要使用更高频率的探头或者采用多种检查角度来克服脂肪对超声波的衰减影响,以更好地观察肝脏内部情况。同时,检查者需要更加仔细地分析图像,因为肥胖可能导致肝脏的正常解剖结构显示不太清晰,增加了漏诊的风险,所以需要结合其他检查方法综合判断。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肝脏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乙肝、丙肝等肝病的患者,本身就是肝癌的高危人群,进行彩超检查时要更加密切关注肝脏的细微变化,因为这类人群发生肝癌的风险较高,需要定期进行彩超等检查来早期发现肝癌病变,以便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2025-10-17 13:10:24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