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鼻咽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头颈肿瘤、肺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鼻咽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头颈肿瘤、肺癌。展开
  • 直肠癌查什么检查项目

    直肠癌的检查方法包括直肠指检,约70%-80%的直肠癌可通过此发现;内镜检查中结肠镜是诊断最重要方法,可直接观察并取病理;影像学检查有盆腔磁共振成像可明确浸润、侵犯及转移等情况,腹部超声了解腹部脏器转移,CT评估远处转移;血液检查的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不同特殊人群检查需考虑相应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直肠指检 1.操作及意义:医生戴上手套或指套后将手指伸入患者直肠进行触摸。约70%-80%的直肠癌可通过直肠指检被发现,能触及肿块的部位、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还可判断肿块与前列腺或子宫等邻近组织的关系等。 二、内镜检查 1.结肠镜检查: 详细情况:是诊断直肠癌最重要的检查方法。可直接观察直肠及结肠内病变的形态、大小、部位,并可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能发现直肠黏膜的异常隆起、溃疡、狭窄等病变,对于早期直肠癌的发现和诊断具有关键作用。 三、影像学检查 1.盆腔磁共振成像(MRI): 作用及意义:可以清晰显示直肠癌肠壁内浸润深度、对邻近器官的侵犯情况以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状况等。有助于术前对直肠癌进行分期,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例如能准确判断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的子宫、膀胱、前列腺等组织,以及盆腔内淋巴结有无转移等。 2.腹部超声检查: 用途:主要用于了解直肠癌有无肝脏等腹部脏器转移情况。可以初步筛查肝脏是否有转移病灶,但对于较小的转移灶可能存在漏诊情况,需要结合其他检查进一步明确。 3.CT检查: 价值:有助于评估直肠癌患者有无远处转移,如肝转移、肺转移等。可以发现腹部脏器及盆腔外的转移病灶,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有一定帮助。 四、血液检查 1.肿瘤标志物检测: 常见指标:癌胚抗原(CEA)是常用的肿瘤标志物之一,虽然CEA不是直肠癌特异的标志物,但在直肠癌的诊断、监测复发和预后评估等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一般来说,直肠癌患者血清CEA水平升高,但在早期直肠癌中阳性率较低,晚期及复发转移时CEA阳性率可明显升高。不过,CEA的升高也可见于其他恶性肿瘤及某些良性疾病,所以需要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老年患者进行上述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情况,可能需要适当调整检查的操作方式和节奏;对于儿童患者,一般较少发生直肠癌,但如果有相关症状怀疑时,检查需更加谨慎,内镜检查等操作要在专业儿科内镜医生操作下进行,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耐受程度。女性患者进行直肠指检和内镜检查时要注意隐私保护等人文关怀方面的问题,同时在影像学检查时要告知相关辐射等方面的注意事项(虽然辐射剂量一般在安全范围内)。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合并心脏病等,在进行一些可能引起身体应激反应的检查时,要提前评估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必要时采取相应的监护措施。

    2025-10-17 13:09:11
  • 小肝癌介入可以完全杀死肿瘤吗

    小肝癌介入治疗主要通过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实现,化疗药物直接干扰肿瘤细胞生物学过程杀伤细胞,栓塞剂致肿瘤缺血缺氧抑制生长增殖,其完全杀灭受肿瘤自身特性(大小位置、细胞生物学行为)、治疗相关因素(介入次数、方案精准性)影响,通过影像学检查评估,老年患者恢复慢需权衡利弊,年轻患者要关注生物学特性及随访,需综合多方面判定能否实现较好肿瘤杀灭效果。 一、小肝癌介入治疗对肿瘤杀伤的基本机制 小肝癌介入治疗主要通过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实现,即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精准输送至肿瘤供血动脉,同时注入栓塞剂阻断肿瘤血供。化疗药物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干扰其DNA合成等生物学过程以杀伤肿瘤细胞;栓塞剂使肿瘤缺血缺氧,进一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增殖。但肿瘤细胞具有异质性等特点,并非所有肿瘤细胞都能被完全杀灭。 二、影响小肝癌介入后完全杀灭肿瘤的因素 (一)肿瘤自身特性 1.肿瘤大小与位置:一般来说,体积较小、位置相对局限的小肝癌,介入治疗时更易精准阻断血供及送达化疗药物,完全杀灭肿瘤的概率相对较高;若肿瘤体积稍大或位置较特殊(如靠近重要血管等),可能存在部分肿瘤细胞未被完全覆盖治疗的情况。2.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不同小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等生物学特性有差异,部分肿瘤细胞可能对介入治疗所用的化疗药物或缺血缺氧环境耐受,导致无法被完全杀灭。 (二)治疗相关因素 1.介入治疗次数:单次介入治疗可能难以彻底清除所有肿瘤细胞,若需要多次介入治疗,随着治疗次数增加,肿瘤细胞可能出现耐药等情况,影响完全杀灭肿瘤的效果。2.治疗方案的精准性:介入治疗中导管超选等操作的精准程度会影响化疗药物及栓塞剂对肿瘤的覆盖范围,若操作不够精准,就可能有肿瘤细胞残留。 三、小肝癌介入治疗后肿瘤杀灭效果的评估 通过增强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若肿瘤坏死范围达到影像学上的完全坏死标准(如肿瘤区域无强化等表现提示无活性肿瘤细胞残留),则认为介入治疗对肿瘤的杀灭效果较好;但若仍存在强化灶等情况,往往提示有残留肿瘤细胞。 四、特殊人群需注意的情况 (一)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身体机能衰退,肝肾功能等可能有所下降,介入治疗后恢复相对较慢,肿瘤细胞对治疗的耐受可能因机体整体状态而有不同,需更密切监测肿瘤情况,且要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权衡介入治疗的利弊及完全杀灭肿瘤的可能性。 (二)年轻患者 年轻患者身体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不能忽视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差异,仍需依据具体病情判断介入治疗后完全杀灭肿瘤的实际情况,同时要关注年轻患者对介入治疗的耐受及后续随访监测。 小肝癌介入治疗有一定概率实现较好的肿瘤杀灭效果,但不能绝对保证完全杀死肿瘤,需综合肿瘤自身情况、治疗相关因素及患者个体状况等多方面来综合判定。

    2025-10-17 13:08:05
  • 身体早期的癌症信号有哪些

    身体任何部位出现无痛性质地坚硬边界不清短期内进行性增大的肿块需警惕,消化系统有持续进食后饱胀等消化不良经一般治疗无改善、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等可能与癌相关,长期咳嗽治疗不缓解伴咯血胸痛低热需警惕肺癌,无痛性血尿可能与泌尿系统癌相关,女性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要重视,短期内无诱因体重下降可能与癌症消耗有关,老年人机体反应性低需密切关注细微变化,有癌症家族史人群需更高警觉性定期针对性筛查,长期吸烟人群是肺癌高危需重视呼吸系统症状及时筛查。 一、体表异常肿块 身体任何部位出现无痛性、质地坚硬、边界不清且短期内进行性增大的肿块需警惕,例如乳房内无痛性肿块可能与乳腺癌相关,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肿块可能与淋巴瘤或其他转移癌有关。科学研究表明,实体肿瘤早期常表现为局部组织异常增生形成肿块。 二、消化系统相关信号 1.消化不良症状:持续出现进食后饱胀、上腹部隐痛、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表现,且经一般治疗无改善,可能与胃癌、食管癌等消化系统癌症相关。例如,胃癌早期可出现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长期积累后病情进展。 2.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出现便秘与腹泻交替、大便变细、便血(粪便中带鲜红或暗红色血)等情况。若便血持续存在且无其他明确诱因,可能提示结直肠癌等疾病,结直肠癌早期可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及潜血阳性等表现。 三、呼吸系统相关信号 长期咳嗽且治疗无缓解,或伴有咯血(痰中带血或咯血)、胸痛、低热(体温37.5~38℃左右)等症状,需警惕肺癌。研究显示,肺癌早期可能出现刺激性干咳、痰中带血等表现,这与肿瘤侵犯支气管黏膜等组织有关。 四、泌尿系统相关信号 无痛性血尿是泌尿系统肿瘤的重要信号,表现为尿液呈洗肉水样或全程血尿,而无明显尿痛、尿频等尿路感染症状,可能与肾癌、膀胱癌等泌尿系统癌症相关。 五、妇科相关信号(女性) 绝经后阴道不规则出血,即绝经1年后再次出现阴道流血,可能是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妇科肿瘤的早期表现。此类出血通常量较少,且无明显腹痛等伴随症状,但需高度重视。 六、不明原因体重下降 短期内(一般3~6个月内)无明显诱因的体重减轻,且排除刻意减肥等因素,可能与癌症消耗有关。肿瘤细胞生长需要消耗机体营养物质,导致患者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等表现,常见于多种恶性肿瘤早期阶段。 特殊人群提示 老年人:由于机体反应性降低,早期癌症信号可能不典型,需更密切关注身体细微变化,如出现上述任一信号应及时就医排查。 有癌症家族史人群:此类人群患癌风险相对较高,对身体出现的异常信号需保持更高警觉性,建议定期进行针对性癌症筛查(如携带BRCA基因的人群需加强乳腺癌、卵巢癌筛查)。 长期吸烟人群:属于肺癌高危人群,对于长期咳嗽、咯血等呼吸系统症状应格外重视,及时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等筛查。

    2025-10-17 13:06:59
  • 直肠癌拉不出屎怎么办

    为解决直肠癌导致的排便困难问题,可从调整饮食结构、适度运动、就医评估与治疗三方面入手。调整饮食结构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并保证充足水分;适度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和腹部按摩;就医时要进行医疗检查,遵医嘱药物治疗,必要时考虑手术等治疗手段,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有相应调整和注意事项。 一、调整饮食结构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多吃新鲜蔬菜,如菠菜、芹菜、西兰花等,以及水果,像苹果、香蕉、梨等。膳食纤维能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例如,每100克西兰花含约1.6克膳食纤维,有助于刺激肠道蠕动,缓解排便困难。不同年龄人群需求有差异,一般成年人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建议在25~30克,儿童可根据年龄适当调整,比如5-12岁儿童每天约19-26克。 保证充足水分:每天饮用足够的水,一般建议成年人每天饮水1500~2000毫升。水分能使粪便保持湿润,利于排出。老年人因口渴感减退,更要主动饮水,可少量多次饮用。 二、适度运动 有氧运动:直肠癌患者在身体状况允许时可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每天可散步30分钟左右,速度适中。对于年龄较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还可选择慢跑等运动,但要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疲劳。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增强腹部肌肉力量,帮助排便。不同年龄运动方式和强度不同,儿童可选择适合的玩耍运动,如在公园奔跑、玩耍等;老年人运动要更温和,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身体不适。 腹部按摩:患者可自行进行腹部按摩,以肚脐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按摩腹部,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通过按摩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不同年龄段按摩力度和频率可适当调整,儿童按摩力度要轻柔,频率可根据其配合程度调整;老年人按摩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损伤腹部组织。 三、就医评估与治疗 医疗检查:及时到医院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如直肠指诊、肠镜等,明确直肠癌导致排便困难的具体情况。医生会根据检查结果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检查的耐受性和配合度不同,儿童可能需要在麻醉下进行肠镜检查,要充分评估麻醉风险;老年人要考虑其心肺等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式。 药物治疗: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使用一些药物,如开塞露等润滑剂,通过润滑肠道帮助排便,但不建议长期依赖。需注意儿童使用开塞露要特别谨慎,避免损伤直肠黏膜。另外,也可能会使用一些促进肠道蠕动的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医生指导,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等因素选择合适药物。 手术等治疗手段:如果病情需要,可能会考虑手术治疗等方式解决肠道梗阻等导致排便困难的问题。手术方案会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直肠癌的分期等多种因素综合制定。例如,对于年轻患者身体状况较好且符合手术指征的,可能会选择较为激进的手术方式;而老年人身体状况较差可能会选择相对保守的手术方案或其他综合治疗方案。

    2025-10-17 13:05:45
  • 直肠癌大便的症状

    直肠癌大便有便血、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形状改变等症状。便血表现为暗红色血便且血与大便混合,不同年龄段、生活方式、病史人群出现需关注;大便习惯改变包括便频、腹泻与便秘交替,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人群出现要重视;大便形状改变是肿瘤致大便变细呈扁条等状,不同年龄、生活方式、病史人群出现需检查。 表现:直肠癌患者常见便血症状,多为暗红色血便,血与大便混合。这是因为肿瘤组织血供丰富,表面易糜烂、破溃出血。例如肿瘤生长在直肠部位,不断刺激局部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与粪便混合后排出,颜色呈现暗红。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直肠癌患者便血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老年人可能本身存在一些肠道功能紊乱等情况,若出现便血更应警惕。儿童患直肠癌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也会有便血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患直肠癌风险高,这类人群出现便血时更要关注肠道情况。而生活方式健康、饮食均衡的人群若出现便血也不能掉以轻心。 病史:有肠道息肉病史等的人群,出现便血要考虑直肠癌等病变可能,因为肠道息肉有恶变倾向,当息肉发生癌变时可出现便血等症状。 大便习惯改变 表现 便频:患者可出现排便次数增多,原本规律的排便习惯被打破,每天排便次数较以往增加。例如原本一天一次大便,现在一天排便3-5次甚至更多。 腹泻与便秘交替:肿瘤刺激肠道,影响肠道正常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出现的情况。比如一段时间腹泻,大便稀薄不成形,接着又出现便秘,大便干结难解。 年龄因素:老年人肠道功能本身逐渐衰退,若出现大便习惯改变更易被忽视,但也更需重视。儿童出现大便习惯改变相对少见,一旦发生要高度警惕先天性肠道疾病或恶性肿瘤可能。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大、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肠道功能,使大便习惯改变的风险增加。而生活规律、心态良好的人群出现大便习惯改变也应及时检查。 病史:有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溃疡性结肠炎等,出现大便习惯改变要考虑病情变化或癌变可能,因为炎症长期刺激肠道黏膜,易发生恶变。 大便形状改变 表现:肿瘤生长在直肠内,会占据肠道空间,使大便通过时受到挤压,从而导致大便变细,可呈扁条状、细杆状等。例如原本大便形状正常,逐渐变细,可能提示直肠内有占位性病变。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大便形状改变的临床意义有所不同,老年人肠道肿瘤相对多见,大便形状改变需警惕直肠癌等。儿童大便形状改变可能与先天性肠道畸形等有关。 生活方式:不健康生活方式可能增加肠道疾病风险,进而影响大便形状,所以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早期发现大便形状改变的异常情况。 病史:有肠道手术史等的人群,出现大便形状改变要考虑肠道粘连、复发等情况,需进一步检查明确原因。

    2025-10-17 13:03:05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