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禹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擅长:鼻咽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头颈肿瘤、肺癌。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个人擅长
鼻咽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头颈肿瘤、肺癌。展开
  • 长期少量饮用黄酒是否会致癌

    黄酒含酒精代谢成的乙醛为1类致癌物,长期少量饮用因对消化道黏膜持续刺激致细胞异常增殖增癌风险,还影响机体代谢与免疫功能削弱对癌细胞监视清除能力,有消化道疾病病史人群需严格避免饮用,孕妇应绝对禁止饮用,老年人因代谢能力下降患癌风险更高建议避免饮用。 一、黄酒中与致癌相关的成分分析 黄酒含有酒精成分,酒精(乙醇)在人体内代谢会转化为乙醛,而乙醛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1类致癌物。乙醛可导致DNA损伤、干扰细胞的正常修复机制等,长期少量摄入黄酒意味着持续接触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会逐步增加机体患癌的风险。 二、长期少量饮用黄酒增加患癌风险的机制 1.对消化道黏膜的持续刺激:酒精进入消化道后,会直接刺激口腔、食管、胃、肠道等部位的黏膜。长期少量饮用黄酒,这种持续的刺激会使消化道黏膜反复受损与修复,在修复过程中可能出现细胞异常增殖,增加癌变的可能性,尤其容易引发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消化道相关癌症。 2.影响机体代谢与免疫功能:酒精代谢过程会消耗机体大量营养物质和能量,同时干扰肝脏等器官的正常代谢功能,肝脏对一些致癌物质的代谢解毒能力也会下降。此外,长期少量饮酒还会削弱机体的免疫功能,使得机体对癌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减弱,从而为癌症的发生创造条件。 三、特殊人群的相关风险及注意事项 1.有消化道疾病病史人群:此类人群本身消化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长期少量饮用黄酒会进一步加重黏膜损伤,使原本就存在病变的消化道组织更易发生癌变,需严格避免饮用黄酒以降低癌变风险。 2.孕妇:酒精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导致胎儿畸形等多种不良后果,同时孕妇饮用黄酒会增加自身患癌等健康风险,因此孕妇应绝对禁止饮用黄酒。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肝脏等器官代谢酒精的能力下降,长期少量饮用黄酒会使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蓄积时间更长,相对年轻人而言患癌风险更高,建议老年人避免饮用黄酒来维护身体健康。

    2025-10-17 10:51:16
  • 胰腺癌术后复发的症状是什么

    胰腺癌术后复发会有局部症状如腹部不适与疼痛、腹部肿块,全身症状如消瘦与乏力、黄疸,还可能有消化道症状等,术后患者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特殊人群需细致观察异常表现。 腹部肿块:在腹部可触及肿块,肿块的质地、大小等因肿瘤复发情况而异。如果肿瘤复发生长到一定大小,通过触诊可能发现腹部有异常肿块,这是肿瘤局部生长堆积形成的。 全身症状表现 消瘦与乏力:患者会出现进行性消瘦,体重下降明显,同时伴有乏力感。这是由于肿瘤复发后,肿瘤细胞生长增殖消耗机体大量营养物质,而患者食欲可能受影响,摄入营养不足,导致身体营养状况恶化,出现消瘦、乏力表现。不同年龄患者消瘦速度可能不同,老年患者本身代谢相对缓慢,消瘦可能相对缓慢但程度可能较重;女性患者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影响,在消瘦方面可能有不同的身体反应,但主要还是由肿瘤复发消耗机体所致。 黄疸:若肿瘤复发累及胆道系统,压迫胆管,可引起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小便颜色加深如浓茶色,大便颜色变浅呈陶土色等。这是因为胆管受压后,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逆流入血,导致黄疸相关症状出现。 其他可能症状表现 消化道症状: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肿瘤复发影响胃肠道正常蠕动及消化功能,导致患者出现这些消化道不适。比如肿瘤侵犯胃肠道周围组织,影响胃肠的消化和排空功能,就会引起上述消化道症状。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如长期高油高脂饮食者可能本身消化功能相对较弱,在出现消化道症状时更需警惕疾病复发情况。 如果胰腺癌术后患者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肿瘤标志物检测等,以便早期发现肿瘤复发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特殊人群如老年胰腺癌术后复发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差,在监测症状时更要注意细致观察,一旦发现异常表现需尽快就医评估;女性患者在关注自身症状时,也要结合自身生理特点综合判断。

    2025-10-17 10:49:53
  • 中晚期肝癌的症状

    肝癌局部症状有中晚期多肝区持续性胀痛钝痛,男性长期乙肝或酗酒史者易出现,肝脏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结节,有肝硬化基础时表现更复杂,晚期出现黄疸因癌肿侵犯或转移致胆道梗阻,年龄大合并基础肝病者易发生,中晚期常伴肝硬化,有腹水、脾大、侧支循环建立开放等,腹水多血性,女性合并肝硬化时腹水隐匿但进展快;转移灶症状包括肺转移可致咳嗽咯血,有肝癌病史者需警惕,骨转移致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脑转移引起头痛、呕吐、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有肝癌病史出现相应神经症状要及时排查;全身症状有乏力、消瘦因肿瘤消耗、食欲减退所致,年龄大、体质弱者更明显,发热多为低热少数高热与肿瘤坏死物吸收有关。 一、局部症状 1.肝区疼痛:中晚期肝癌患者多有肝区持续性胀痛或钝痛,此因肿瘤生长迅速致肝包膜被牵拉,男性、有长期乙肝病史或酗酒史者更易出现,因其肝脏基础较差、肿瘤发生风险高。 2.肝脏肿大:肝脏呈进行性增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大小不等结节,若患者本身有肝硬化基础,肝脏肿大表现可能更复杂。 3.黄疸:多在晚期出现,系癌肿侵犯肝内胆管或转移至胆管致胆道梗阻,年龄较大、合并基础肝病者易发生,因肝脏功能本就有一定损害,肿瘤进展后更易胆道梗阻。 4.肝硬化征象:中晚期肝癌常伴肝硬化,可现腹水、脾大、侧支循环建立与开放等,腹水多为血性,女性患者合并肝硬化时,腹水出现隐匿但进展快。 二、转移灶症状 1.肺转移:可引发咳嗽、咯血,有肝癌病史者出现此类症状需高度警惕。 2.骨转移:致局部疼痛、病理性骨折,不同转移部位骨痛表现有差异。 3.脑转移:引起头痛、呕吐、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有肝癌病史人群出现相应神经症状时要及时排查。 三、全身症状 1.乏力、消瘦:由肿瘤消耗、食欲减退等所致,年龄较大、体质较弱者全身症状更明显。 2.发热:多为低热,少数为高热,与肿瘤坏死物吸收有关。

    2025-10-17 10:48:21
  • 癌胚抗原8.37正常吗

    癌胚抗原8.37ng/mL高于正常参考值0-5ng/mL,其升高可能与恶性肿瘤、非肿瘤因素相关,发现后需进一步检查、动态监测,不同人群如老年人、吸烟者、有基础疾病人群有特殊情况需考虑。 恶性肿瘤:许多恶性肿瘤都可能导致癌胚抗原升高,比如结肠癌、直肠癌、胃癌、肺癌、乳腺癌等。但癌胚抗原升高不一定就意味着患有恶性肿瘤,因为一些良性疾病也可能引起其轻度升高,像肠道炎症、胰腺炎、肝硬化等。 非肿瘤因素:吸烟、妊娠期和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非特异性结肠炎等疾病,也可见癌胚抗原升高。 发现癌胚抗原异常后的应对措施 进一步检查:当发现癌胚抗原为8.37ng/mL时,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等进行进一步检查,比如进行影像学检查(如胸部CT、腹部B超或CT等)、胃肠镜检查等,以排查是否存在肿瘤等病变。 动态监测:有时一次癌胚抗原升高不能明确诊断,需要动态监测癌胚抗原的变化情况。如果癌胚抗原持续升高或进行性升高,那么患肿瘤的可能性就会增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各种疾病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如果老年人癌胚抗原8.37ng/mL,更要仔细排查肿瘤等疾病,因为老年人患肿瘤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且一些老年良性疾病也可能干扰癌胚抗原的结果判断,所以需要更全面细致的检查评估。 吸烟者:吸烟人群本身癌胚抗原就有升高的可能性相对非吸烟者高一些,所以吸烟者发现癌胚抗原8.37ng/mL时,在排查疾病时要考虑到吸烟因素,在进行进一步检查前最好能戒烟一段时间后再复查癌胚抗原,以排除吸烟对结果的影响后再准确评估。 有基础疾病人群:如果本身有肠道炎症、胰腺炎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出现癌胚抗原8.37ng/mL,需要结合基础疾病的情况来分析。比如有肠道炎症的患者,要判断癌胚抗原升高是炎症本身引起还是合并肿瘤导致,可能需要更谨慎地进行相关检查来鉴别。

    2025-10-17 10:46:52
  • 治疗食道癌需要使用哪些药物

    化疗药物有氟尿嘧啶类通过干扰DNA合成、铂类如顺铂与DNA结合破坏结构、卡铂骨髓抑制轻常与氟尿嘧啶类联合、紫杉醇类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解聚常与铂类等联合用于食道癌化疗;靶向药物中抗HER2药物曲妥珠单抗需检测HER2状态使用,抗VEGF药物雷莫西尤单抗抑制血管生成适用于特定分期食道癌患者;免疫治疗药物PD-1或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等解除肿瘤对免疫系统抑制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用于晚期食道癌,使用前需评估PD-L1表达等指标且老年患者要关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及耐受性。 一、化疗药物 1.氟尿嘧啶类:5-氟尿嘧啶是常用药物,通过干扰DNA合成发挥抗肿瘤作用,可单独或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食道癌的化疗。 2.铂类药物:包括顺铂、卡铂等,顺铂通过与DNA结合破坏其结构发挥作用,卡铂骨髓抑制相对较轻,常与氟尿嘧啶类药物联合组成化疗方案,如氟尿嘧啶+顺铂(FP方案)等。 3.紫杉醇类:紫杉醇、多西他赛等,通过促进微管蛋白聚合抑制微管解聚,影响细胞有丝分裂,可用于食道癌的化疗,常与铂类等联合应用。 二、靶向药物 1.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药物:若食道癌患者存在HER2过表达,可使用曲妥珠单抗,该药物通过特异性结合HER2受体发挥作用,需检测HER2状态后针对性使用。 2.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如雷莫西尤单抗,可抑制VEGF及其受体结合,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生长,适用于特定分期的食道癌患者。 三、免疫治疗药物 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或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L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纳武利尤单抗等,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系统的抑制,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细胞,常用于晚期食道癌的治疗,使用前需评估患者PD-L1表达等相关指标,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使用时需关注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及耐受性。

    2025-10-17 10:45:1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