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深宏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心理障碍的药物与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翁深宏,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75年生,医学博士,国家新药审评外聘专家,湖北省精神医学会委员兼秘书。在国际国内杂志上发表10余篇论文,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省卫生厅多项科研项目。除药物治疗常见精神障碍外,对强迫症、抽动症、睡眠障碍有多种治疗方式。目前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广州军区陆军总院、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上述疾病的rTMS、CES、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心理障碍的药物与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展开
  • 焦虑症跟心脏病关系

    焦虑症与心脏病存在多方面关联,生理机制上焦虑症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影响心血管系统,临床症状有相似性,长期焦虑症会增加心脏病发生风险并影响已有心脏病患者预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儿童青少年中焦虑症与心脏病关联各有特点,整体焦虑症与心脏病在多方面相互关联且影响健康。 一、生理机制上的关联 焦虑症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心血管系统。当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交感神经系统被激活,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长期的焦虑状态会持续这种应激反应,增加心脏的负担。例如,有研究表明,慢性焦虑患者的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活性增强,导致心脏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进而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从神经递质方面来看,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的失衡与焦虑症相关,而5-羟色胺也参与心血管的调节,可能通过影响血管张力等途径与心脏病产生联系。 二、临床症状的相似性 焦虑症患者常出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类似心脏病的症状。比如,很多焦虑症患者会主诉心慌、心跳过速,但进行心脏相关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却没有发现明显的器质性心脏病改变。而心脏病患者也可能因为疾病带来的不适产生焦虑情绪,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例如,冠心病患者在心绞痛发作时会感到极度不适,这种身体上的痛苦容易引发焦虑,而焦虑又可能进一步加重心脏的缺血缺氧等状况。 三、对心脏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长期的焦虑症会增加心脏病的发生风险。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患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概率高于正常人群。一方面是因为前面提到的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的改变对心血管系统的慢性损伤;另一方面,焦虑症患者往往生活方式也存在不利于心脏健康的因素,比如更倾向于吸烟、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等。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与焦虑相互作用,加速了心脏病的发生发展进程。对于已有心脏病的患者,焦虑情绪会影响疾病的预后。焦虑可导致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使病情波动,例如可能使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加重,增加住院率和死亡率等。 四、特殊人群的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心血管系统就处于逐渐衰退的状态,同时焦虑症在老年人中也较为常见。老年人患焦虑症时,与心脏病关联的风险更高。因为老年人的心脏储备功能下降,焦虑引起的心脏负担加重更容易引发严重的心血管事件。而且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焦虑情绪会干扰对其他疾病的治疗和康复,例如在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脏病时,焦虑会影响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进而影响心脏病的控制。 女性:女性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焦虑症的发生可能与心脏病的关联有其特点。例如,围绝经期女性焦虑症的发生率较高,此时由于雌激素水平的波动,加上焦虑情绪的影响,心血管系统更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女性焦虑症患者患心脏病的风险也可能因为其生理特点而有所不同,需要特别关注其心理状态对心脏健康的影响,在诊断和治疗心脏病时要综合考虑焦虑因素。 儿童青少年:虽然儿童青少年患焦虑症相对较少,但如果出现焦虑情绪,也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潜在影响。不过儿童青少年的心血管系统处于发育阶段,焦虑的长期影响机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但仍不可忽视。例如,长期的焦虑可能影响儿童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如运动减少、饮食不规律等,间接影响心脏健康,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预防焦虑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

    2025-10-10 12:30:01
  • 癫痫发作后精神障碍怎么诊断

    对于疑似癫痫发作后精神障碍的患者,需通过详细病史采集询问癫痫发作及精神障碍表现,经精神检查观察一般精神状态、认知功能、情绪情感、感知觉等,借助脑电图、头颅影像学、实验室等辅助检查,依据相关诊断标准诊断并与其他疾病鉴别,以明确病情并制定合理诊疗方案。 精神障碍相关表现:询问精神障碍出现的时间与癫痫发作的间隔,精神症状的具体表现,如是否有幻觉(幻听、幻视等)、妄想、情绪异常(如焦虑、抑郁)、认知功能改变(如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例如,有的患者可能在癫痫发作后出现短暂的偏执性妄想,需要了解妄想的、持续时间等。 精神检查 一般精神状态: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包括清醒程度、定向力(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对于儿童患者,要评估其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注意力等情况。例如,定向力障碍可能提示精神障碍的严重程度或与癫痫发作的关联。 认知功能:评估患者的记忆力(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注意力、思维能力等。可以通过简单的提问和测试来进行,如让患者重复数字、回忆近期发生的事件等。对于老年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变可能需要更细致的评估,因为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生理性的认知衰退,需要排除其他因素干扰。 情绪情感:观察患者的情绪表现,如是否有抑郁、焦虑、欣快等情绪。询问患者的情绪体验,了解其情绪的稳定性。例如,癫痫发作后抑郁的患者可能表现出持续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 感知觉:检查是否有幻觉等感知觉障碍。例如,询问患者是否看到不存在的东西、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等。 辅助检查 脑电图(EEG):脑电图是诊断癫痫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发作期脑电图可发现痫性放电,有助于明确癫痫的诊断,同时结合发作期脑电图表现与精神障碍出现的时间关系,对于判断两者的相关性有帮助。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配合度可能较低,需要采用合适的脑电图监测方法,如长程脑电图监测等。 头颅影像学检查:如头颅CT、MRI等。可以帮助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癫痫及精神障碍。例如,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等器质性病变可能同时引起癫痫发作和精神障碍。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和解读需要考虑年龄因素对脑部结构的影响。例如,儿童的头颅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解读MRI时要注意与正常儿童头颅结构的差异。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生化(如肝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甲状腺功能等检查。排除其他全身性疾病导致的癫痫发作及精神障碍。例如,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引起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对于有特殊用药史的患者,还需要进行相应的药物浓度监测等检查。 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目前主要依据癫痫的诊断标准以及精神障碍的相关诊断标准来综合判断。首先明确患者有癫痫发作的病史,然后在癫痫发作后出现符合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症状,并且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精神障碍。例如,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1)等相关诊断标准来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精神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如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一般没有明确的癫痫发作病史,而癫痫发作后精神障碍患者有癫痫发作史,且精神症状的出现与癫痫发作有明确的时间关联。此外,还需要与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如脑肿瘤、脑外伤后遗症等)伴发的精神障碍相鉴别,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辅助检查等进行区分。

    2025-10-10 12:29:10
  •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核心症状是持久系统固定的妄想,常见被害、关系、钟情妄想;还有幻听、幻视等幻觉;情感与妄想幻觉不协调,行为受症状支配异常;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下表现有特点,其症状复杂多样严重影响患者,早期识别很重要。 一、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妄想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最突出的症状是妄想,多为持久、系统且内容较固定的妄想。常见的有被害妄想,患者会毫无根据地坚信自己被他人迫害、跟踪、监视、诽谤等,例如患者坚信有人在食物里下毒害他,进而拒绝进食;还有关系妄想,患者会将周围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自己有关系,比如认为电视里的内容是在针对他进行暗示;另外还有钟情妄想,患者会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的明确拒绝,仍坚信是对方在考验自己等。 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其他常见症状——幻觉 1.幻听:是较为常见的幻觉形式,患者可听到有人评论他的言行,或者听到两个或多个声音在议论他,这些声音可能是命令性的,比如命令患者去做危险的事情等。 2.幻视:患者会看到不存在的事物,例如看到并不存在的恐怖场景、人物等,但相对幻听来说,幻视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中出现的频率相对稍低一些。 三、情感及行为方面的表现 1.情感障碍:患者的情感反应与妄想、幻觉等症状往往不协调。例如在面对一些本应引起情感波动的事情时,患者却表现出冷淡、无动于衷,或者情感反应与妄想内容不相符,如在被妄想迫害时,却没有相应的愤怒等情绪表现。 2.行为异常:患者的行为可能会受到妄想等症状的支配而出现异常行为。比如受被害妄想支配的患者,可能会采取一些自我保护的异常行为,如反复检查门窗是否关好,或者过度回避某些人群等;在钟情妄想的影响下,患者可能会频繁地纠缠自己所钟情的对象等。 四、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下的表现特点 1.年龄因素 儿童青少年:儿童青少年患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时,妄想内容可能相对简单、幼稚,比如可能认为小伙伴在故意针对自己等,且情感和行为的异常表现可能更易被家长察觉为情绪不稳定、行为怪异等,但由于儿童青少年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会以一些躯体化的表现来间接反映精神方面的异常。 中老年:中老年患者的妄想可能相对更顽固,且可能会合并一些躯体疾病,其情感和行为异常可能会受到躯体健康状况的影响而表现得更为复杂,例如同时存在高血压等躯体疾病时,其行为异常可能会被误认为是躯体疾病导致的,而容易漏诊精神方面的问题。 2.性别因素:一般来说,在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表现上,男女之间没有明显的本质差异,但可能在发病年龄等方面有一定不同特点,不过症状本身的核心表现如妄想、幻觉等是相似的。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处于高压力生活方式下的人群,患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相对较高,而在患病后,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病情的康复,例如长期熬夜、缺乏规律的作息等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症状波动。 4.病史因素:有精神疾病家族史的人群,患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在出现相关症状时,需要更密切地观察和评估,因为有家族史的患者可能病情进展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且在诊断和治疗时需要考虑家族遗传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的症状较为复杂多样,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活质量等会产生严重影响,早期识别这些症状对于及时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2025-10-10 12:27:21
  • 产前抑郁症会不会影响胎儿

    产前抑郁症对胎儿生长发育及出生后健康有不良影响,如致胎儿体重偏低、影响神经系统发育,增加新生儿呼吸系统问题风险、影响其出生后情绪和行为等,应对产前抑郁症可从孕妇自身提高认识并通过活动调节、家庭给予支持、严重时寻求专业干预等措施来保障胎儿健康。 一、产前抑郁症对胎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一)胎儿体重方面 多项研究表明,患有产前抑郁症的孕妇所生胎儿,平均出生体重可能低于正常孕妇所生胎儿。例如,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产前抑郁症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其体重低于2500g的比例相对较高。这是因为孕妇在抑郁状态下,体内的激素分泌会发生紊乱,如皮质醇等应激激素水平升高,这些激素会通过胎盘影响胎儿的营养供应和代谢过程,从而干扰胎儿的正常生长,导致体重偏低。 (二)胎儿神经系统发育方面 产前抑郁症可能会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孕妇抑郁时,体内的一些炎症因子水平可能会升高,这些炎症因子可以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影响胎儿大脑神经细胞的增殖、迁移和分化。有研究发现,产前抑郁症孕妇所生婴儿在出生后的神经行为发育可能存在异常,比如在运动发育、认知发育等方面可能落后于正常出生的婴儿。另外,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的孕妇,其子宫内环境相对不稳定,也会对胎儿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二、产前抑郁症对胎儿出生后健康的影响 (一)新生儿呼吸系统方面 产前抑郁症可能增加新生儿出现呼吸系统问题的风险。孕妇抑郁时,其呼吸模式可能会发生改变,而且身体的应激状态会影响子宫内的氧气供应情况。有研究发现,产前抑郁症孕妇所生新生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率相对较高。这是由于孕妇抑郁导致的身体内环境变化,使得胎儿在宫内的呼吸相关的生理调节受到干扰,出生后不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的呼吸环境。 (二)新生儿情绪和行为方面 从长期来看,产前抑郁症可能会影响胎儿出生后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胎儿在宫内受到母亲抑郁情绪的影响,出生后在婴儿期可能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易哭闹等情况。并且在儿童期,这些孩子可能出现行为问题的概率也会增加,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等问题。这是因为胎儿在宫内经历了母亲抑郁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和环境的改变,这种早期的不良刺激会对其出生后的神经心理发育产生持续性的影响。 三、应对产前抑郁症以保障胎儿健康的措施 (一)孕妇自身方面 孕妇要提高对产前抑郁症的认识,当发现自己有情绪低落、对事物兴趣减退等可能是抑郁症状的表现时,要及时寻求帮助。可以通过参加孕妇瑜伽、孕妇冥想等活动来调节情绪,这些活动有助于放松身心,改善心理状态。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饮食,规律的生活节奏有助于维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对胎儿的健康有益。 (二)家庭支持方面 家人尤其是丈夫要给予孕妇更多的关心和理解。要多陪伴孕妇,倾听她的感受,营造一个温暖、支持的家庭氛围。例如,丈夫可以在孕妇情绪不佳时,陪她散步、聊天等,帮助孕妇缓解抑郁情绪。家人要鼓励孕妇积极面对孕期的变化,共同为胎儿的健康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三)专业干预方面 如果孕妇的产前抑郁症较为严重,需要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医生可以通过心理疏导等专业手段来帮助孕妇缓解抑郁情绪。例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孕妇改变不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从而改善抑郁症状,保障胎儿的健康发育。

    2025-10-10 12:26:53
  • 精神分裂症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受遗传、大脑结构和神经生化异常、环境及神经发育等多因素影响,遗传度约80%,大脑有结构和生化异常,孕期围生期及社会心理等环境因素有影响,且与神经发育异常密切相关,不同年龄段、性别受不同因素影响。 大脑结构和神经生化异常 大脑结构异常: 影像学研究发现,患者存在脑室扩大、额叶和颞叶皮质萎缩等结构改变。例如,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观察到患者海马、杏仁核等脑区体积减小。这些结构异常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相关症状的出现。 大脑皮质发育异常也与精神分裂症有关,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因素可能干扰了神经元的迁移和分化,使得大脑皮质的结构和功能出现异常,进而影响精神活动。 神经生化异常: 多巴胺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与多巴胺功能亢进有关。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主要参与运动控制、情感和认知等功能。患者脑内多巴胺代谢异常,尤其是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的多巴胺功能亢进,可能导致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的产生。 5-羟色胺(5-HT)系统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相关。5-HT参与调节情绪、认知、睡眠等多种生理和心理过程,患者脑内5-HT受体功能异常可能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引发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此外,谷氨酸系统功能不足也被认为与精神分裂症有关,谷氨酸是大脑中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出现障碍,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 环境因素 孕期和围生期因素: 母亲孕期感染病毒,如风疹病毒、流感病毒等,可能增加胎儿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研究表明,孕期母亲感染病毒后,胎儿大脑发育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神经发育异常,进而增加日后患精神分裂症的可能性。 围生期并发症,如早产、难产、新生儿窒息等,也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有关。这些并发症可能导致胎儿脑损伤,影响大脑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发育,使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社会心理因素: 童年期不良经历,如遭受虐待、忽视、家庭破裂等,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增加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长期处于不良的家庭环境或社会环境中,个体的心理应激水平升高,可能干扰大脑的神经内分泌和神经免疫调节,影响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而诱发精神分裂症。 成年后的生活事件,如失业、失恋、严重的经济困难等,也可能作为应激源促使精神分裂症的发作。当个体面临重大生活事件时,身体会产生应激反应,若这种应激反应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可能打破大脑原本的神经平衡,导致精神分裂症相关症状的出现。 神经发育因素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神经发育异常密切相关。在胎儿期和婴幼儿期,大脑处于快速发育阶段,任何影响神经发育的因素都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例如,基因表达的异常可能干扰神经元的正常分化、迁移和连接,使得大脑的神经网络发育出现缺陷。这种神经发育的异常在个体成年后可能逐渐表现为精神分裂症的各种症状,如认知功能障碍、情感淡漠等。不同年龄段的个体,由于神经发育的阶段不同,受到的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异。在儿童期,主要关注孕期和围生期因素对神经发育的影响;在青少年期,除了遗传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对神经发育的调节作用更为突出。对于女性患者,孕期的保健和心理状态对胎儿神经发育的影响更为关键;男性患者则可能在成年后的社会心理应激方面面临更多挑战。

    2025-10-10 12:25:5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