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深宏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心理障碍的药物与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翁深宏,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75年生,医学博士,国家新药审评外聘专家,湖北省精神医学会委员兼秘书。在国际国内杂志上发表10余篇论文,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省卫生厅多项科研项目。除药物治疗常见精神障碍外,对强迫症、抽动症、睡眠障碍有多种治疗方式。目前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广州军区陆军总院、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上述疾病的rTMS、CES、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心理障碍的药物与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展开
  • 焦虑症的全部肢体症状

    焦虑症会引发肌肉紧张相关症状,如全身肌肉紧绷、肌肉疼痛;运动性不安相关症状,如坐立不安、震颤;还会有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肢体表现,包括手足冰凉或发热、出汗异常、呼吸相关肢体表现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肢体症状有差异,长期缺乏运动等人群易出现相关症状,有基础病史患者需特别注意。 肌肉疼痛:由于肌肉长时间紧张,可能会引发肌肉疼痛。常见的有头痛,表现为双侧头部的紧箍样疼痛;背部疼痛,多为腰部以上的背部区域酸痛;还可能出现四肢肌肉疼痛,比如手臂或腿部肌肉的隐痛。肌肉疼痛的发生机制与肌肉持续收缩导致的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代谢产物堆积有关,堆积的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末梢引起疼痛感觉。 运动性不安相关症状 坐立不安:患者难以保持安静的坐姿,会不断地扭动身体、变换姿势,比如不停地摇晃腿部、在椅子上频繁挪动位置等。这是因为焦虑情绪让患者内心处于一种躁动的状态,无法稳定地保持一种姿势,是身体试图通过活动来缓解内心不安的表现。 震颤:部分焦虑症患者会出现肢体震颤,常见的是双手震颤,在静止状态下双手会不自主地轻微抖动。震颤的发生与焦虑导致的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有关,过高的神经兴奋性使得肌肉出现不自主的收缩和舒张,从而引起震颤。另外,还可能出现面部肌肉轻微震颤,表现为脸部肌肉不自主的抽动等。 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的肢体表现 手足冰凉或发热: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影响肢体的血液循环。当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时,可能会导致手足血管收缩,出现手足冰凉的情况;而有时也可能出现手足发热的现象,这是因为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引起血管舒缩功能异常。例如,女性焦虑症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生理时期,这种手足温度的变化可能会更加明显,因为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 出汗异常:焦虑症患者可能会出现多汗症状,以手掌、足底、腋下等部位较为常见。这是由于焦虑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汗腺分泌增加。比如在社交场合感到焦虑时,手掌可能会大量出汗,影响正常的社交互动。而有的患者也可能出现无明显诱因的局部出汗或全身出汗异常的情况,这与焦虑状态下自主神经对汗腺的调节紊乱有关。 呼吸相关肢体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急促,进而可能导致胸部肌肉活动改变,比如呼吸时胸部起伏较大,有的患者会感觉胸部有压迫感,甚至出现肩背部随着呼吸动作的不自主耸动等情况。呼吸急促是因为焦虑时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呼吸频率加快,为了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呼吸运动加强,从而带动相关肢体肌肉的活动变化。 不同年龄、性别的焦虑症患者肢体症状可能会有一定差异。儿童焦虑症患者可能更多表现为躯体化的不适,如说自己头痛、腹痛等,但也可能伴有肢体的小动作增多等情况;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会使焦虑相关的肢体症状更明显;老年人焦虑症患者的肢体症状可能与身体机能衰退等因素相关,比如肌肉紧张导致的疼痛可能更难缓解等。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缺乏运动、长期处于高压力工作或生活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相关的肢体症状,所以对于这类人群,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增加运动等非药物干预措施来缓解焦虑及相关肢体症状。有基础病史的患者,比如本身有心血管疾病的焦虑症患者,其肢体症状可能会因为基础疾病而被掩盖或加重,需要特别注意鉴别和综合治疗。

    2025-10-10 12:19:22
  • 精神分裂症要做哪些检查

    诊断精神分裂症需进行一般体格检查(了解整体身体状况及排查躯体疾病)、精神检查(直接评估精神状态)、实验室检查(排除其他躯体疾病致精神症状)、影像学检查(协助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脑电图检查(排查脑部电生理异常情况),各检查在不同年龄患者中有不同考量及注意事项。 一、一般体格检查 目的:了解患者整体身体状况,排查可能影响精神分裂症诊断的躯体疾病。 内容:包括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检查身高、体重、皮肤、淋巴结、心肺肝脾等器官的基本情况。不同年龄的患者生命体征正常范围有所差异,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情况也需关注,比如身高体重是否在正常生长曲线范围内;对于有特殊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吸烟饮酒者,可能对身体器官有不同影响,检查时需综合考虑。 二、精神检查 目的:直接评估患者的精神状态,是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依据。 内容 一般表现: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仪表、接触情况等。例如意识是否清晰,衣着是否整洁得体,与医生接触时是主动配合还是回避退缩等。 认知活动 感知觉:检查是否存在幻觉,如幻听、幻视等。不同年龄患者幻觉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与幻想混淆的情况,需仔细甄别。 思维:了解思维形式和内容,是否有思维散漫、思维破裂、妄想等。思维形式障碍在青少年患者中可能表现为言语表达混乱,难以理解其逻辑。 注意和记忆:评估患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记忆能力,如是否能集中注意力完成简单任务,近期及远期记忆是否存在异常。 情感活动:观察情感的稳定性、协调性及与环境的一致性。儿童患者情感表达可能更直接,成人则需关注情感反应是否恰当。 意志行为:了解患者的意志活动水平和行为表现,是否存在意志减退、行为异常等情况,如是否有怪异行为、刻板动作等。 三、实验室检查 目的:排除其他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症状,辅助诊断。 常见项目 血常规:通过检测血细胞计数等指标,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感染、贫血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正常血常规指标有差异,儿童的血细胞计数相对成人有一定特点。 血生化:包括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等检查。例如肝功能检查可了解肝脏代谢功能,肾功能检查评估肾脏排泄等功能,这些指标异常可能影响精神药物的代谢,需综合考虑患者情况。 甲状腺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精神症状,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出现兴奋、烦躁等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表现,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出现抑郁、淡漠等症状。 四、影像学检查 目的:协助排除脑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精神异常。 常见检查 头颅CT:可发现脑部是否有肿瘤、出血、梗死等结构性病变。对于有头痛、癫痫发作等伴随症状的患者,头颅CT检查尤为重要,不同年龄患者脑部结构发育不同,解读时需考虑年龄因素。 头颅MRI:相比CT,对脑部软组织等的显示更清晰,能发现更多细微的病变,如早期脑萎缩等情况。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头颅MRI对于评估脑部发育情况及是否存在病变也有重要价值。 五、脑电图检查 目的:排查是否存在癫痫等脑部电生理异常情况,因为部分脑部疾病可伴随精神症状,而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注意事项:检查前需告知患者避免服用影响脑电图结果的药物等,儿童在检查时需确保其配合,尽量减少因不配合导致的伪差影响检查结果。

    2025-10-10 12:18:44
  • 焦虑症能自我治好吗

    焦虑症有一定轻度患者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运动、睡眠、饮食)和心理调节(认知改变)自我缓解,但中重度及有复杂因素(如病情较重、存在复杂生物学因素等)者难靠自我治好,通常需专业医疗干预(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 一、可能自我缓解的情况及相关因素 1.生活方式调整 运动方面:适度的运动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研究表明,规律运动的人群焦虑症状缓解的比例相对较高。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运动都有改善焦虑的作用,例如年轻女性通过坚持跑步等运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焦虑情绪。 睡眠方面: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质量对焦虑症的缓解有帮助。成年人一般需要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良好的睡眠可以让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休息,从而改善焦虑状态。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睡眠时长需求略有差异,儿童和青少年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睡眠来保障身体和心理的正常发育,若睡眠不足可能会增加焦虑发生的风险,而充足的睡眠有助于维持情绪稳定。 饮食方面:均衡的饮食也很重要,摄入富含维生素B、镁等营养素的食物,如全麦面包、坚果、绿叶蔬菜等。维生素B族参与神经系统的代谢,镁元素有助于放松肌肉和调节神经功能。例如,日常饮食中增加富含镁的食物摄入,可能对缓解焦虑有一定辅助作用,但这需要长期坚持合理饮食来发挥作用。 2.心理调节 认知改变:通过自我觉察和调整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来缓解焦虑。比如,当出现过度担忧的负面思维时,尝试用理性的思维去替代。对于不同病史的人群,若有焦虑症相关病史,更需要不断进行认知重构。例如,原本总是灾难化预期的人,逐渐学会用更客观、现实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减轻焦虑情绪。不同性别在认知调节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而言,通过自我的认知反思都可以尝试改善焦虑状态。年轻人群相对更容易接受新的认知观念并进行调整,而年长人群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去改变长期形成的固有认知模式,但只要坚持也能取得一定效果。 二、难以自我治好的情况及原因 1.病情较重时:中重度焦虑症患者仅依靠自我调节往往难以使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中重度焦虑症可能表现为严重的焦虑情绪、躯体症状明显(如心悸、呼吸困难等)且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和社交功能。此时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已经出现较明显的紊乱,仅靠自我调节很难逆转这种病理状态。例如,一些患有严重广泛性焦虑症的患者,已经无法正常上班、与他人正常交往,这种情况下必须借助专业的医疗干预才能改善病情。 2.存在其他复杂因素:如果焦虑症是由一些复杂的生物学因素(如遗传易感性等)主导,自我调节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焦虑症家族史的人群,其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单纯依靠自我调节可能无法抵御遗传等生物学因素带来的影响。不同年龄人群中,若存在遗传易感性相关的焦虑症,自我治好的难度会增加。儿童青少年时期若有遗传背景相关的焦虑倾向,仅靠自身调节可能无法阻止焦虑症状的发展,需要专业的医疗评估和干预。 总之,焦虑症部分轻度患者有通过自我调节改善的可能,但中重度患者及有复杂因素影响的患者通常需要专业的医疗干预,如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来进行治疗。

    2025-10-10 12:18:07
  • 如何从五个方面消除焦虑

    通过科学认知重构缓解焦虑,保持规律作息至关重要,适度有氧运动可促进分泌抗焦虑神经递质,良好社交支持体系能缓冲焦虑,运用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放松训练可直接调节身心状态,不同人群适配相应方式改善焦虑。 一、调整认知 通过科学认知重构来缓解焦虑。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认知模式是引发焦虑的重要因素。例如,认知行为疗法(CBT)中的认知重构技术,可帮助个体识别并纠正消极、夸大的焦虑相关认知。个体应学习通过客观分析事件,避免过度灾难化想象。比如当担忧工作任务时,理性评估任务的实际难度与自身可支配资源,而非陷入“我肯定做不好会失败”的消极思维,通过这种对认知的理性调整,从根源上削弱焦虑的滋生土壤,不同年龄人群均可通过学习基本的认知调节方法来改善,儿童可在家长引导下建立对事物的客观认知视角。 二、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对焦虑调节至关重要。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受生物钟调控,睡眠不足会打乱这一平衡,进而加重焦虑情绪。对于成年人,建议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儿童青少年需根据年龄维持相应时长的睡眠,如学龄前儿童需11~13小时睡眠,学龄儿童9~11小时等。规律的饮食、起床和睡觉时间能稳定身体的生理节奏,使神经递质分泌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而降低焦虑发生的可能性。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可通过制定个性化作息计划来落实,比如上班族可提前规划工作日和周末的作息,尽量保持一致。 三、适度运动 适度的有氧运动是缓解焦虑的有效方式。研究显示,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显著促进身体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具有天然的抗焦虑作用。不同年龄段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需适配,儿童可选择跳绳、踢毽子等户外活动,既能保证运动量又符合其身体发育特点;成年人可根据自身健康状况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时心率维持在(220-年龄)×60%~70%的范围内较为适宜,通过长期坚持适度运动,可调节身体的应激反应,降低焦虑水平。 四、社交互动 良好的社交支持体系有助于缓冲焦虑情绪。与家人、朋友保持频繁健康的沟通交流,能释放心理压力,减少因孤独感引发的焦虑。社交互动过程中,个体能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正向反馈,从而增强心理韧性。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如社区组织的兴趣小组等,可丰富生活内容,缓解因孤独导致的焦虑;对于儿童,家长鼓励其与同伴交往,能培养其社交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不同性别在社交互动中的表现虽有差异,但健康的社交互动对各性别缓解焦虑均有积极作用。 五、放松训练 运用放松训练可直接调节身心状态。常见的放松训练包括深呼吸和渐进性肌肉松弛等。深呼吸时,缓慢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重复进行能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引发的焦虑状态,每次练习可持续5~1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渐进性肌肉松弛则是依次紧绷和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感受肌肉的紧张与松弛差异,从而达到放松身心的效果。不同人群可选择适合的放松方式,比如孕期女性可通过简单的深呼吸放松训练缓解孕期焦虑,儿童可在引导下通过游戏化的放松方法,如“想象自己在美丽的花园中”来进行放松,长期坚持放松训练能提升个体对焦虑情绪的调节能力。

    2025-10-10 12:17:25
  • 如何处理强迫思维症

    非药物干预为主的综合处理方式包含针对强迫思维的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帮助觉察调控思维的正念减压训练及构建社交支持体系,儿童患者优先用游戏疗法等干预,老年患者注重干预温和适应性并关注基础疾病影响,有基础病史患者制定方案需谨慎综合评估干预与基础病史的相互影响。 一、非药物干预为主的综合处理方式 (一)认知行为疗法之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 暴露与反应预防(ERP)是针对强迫思维的经典认知行为疗法。患者需主动暴露于引发强迫思维的特定情境中,例如若存在反复检查门锁的强迫思维,可逐渐延长离开家门未检查门锁的时间,同时严格避免进行强迫性的检查行为。大量临床研究证实,ERP能有效降低强迫思维的频率和强度,通过反复的情境暴露使大脑对恐惧刺激的反应逐渐消退,从而打破强迫思维-强迫行为的恶性循环。 (二)正念减压训练 正念冥想练习可帮助患者觉察自身的强迫思维,而不被其驱使采取强迫行为。患者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正念训练,专注于当下的呼吸、身体感觉或思维活动,当出现强迫思维时,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思维的出现与消失,而不是立刻陷入思维引发的焦虑并付诸行动。多项研究表明,长期坚持正念训练能够增强患者对思维的调控能力,减轻强迫思维带来的痛苦体验,提升心理韧性。 (三)社交支持体系构建 家人和朋友的理解支持至关重要。患者可积极参与相关的支持团体,与其他有相似经历的人交流分享应对强迫思维的经验。在支持团体中,成员相互鼓励,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应对强迫思维带来的挑战,这种社交互动有助于缓解患者的孤独感,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参与线上或线下的强迫症患者支持小组,通过交流可以获取不同的应对策略。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一)儿童患者 儿童强迫思维患者应优先采用非药物的游戏疗法等干预方式。基于儿童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可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活动,引导儿童觉察自身的强迫思维并尝试以健康的方式应对。例如利用角色扮演游戏,让儿童模拟面对引发强迫思维情境时的应对过程,家长和治疗师在旁给予正向引导,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的强制手段,同时密切关注儿童在干预过程中的情绪反应和行为变化,确保干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老年患者 老年强迫思维患者需充分考虑其身体状况和认知特点。在选择干预方法时,应注重温和性和适应性。例如可采用较为舒缓的正念练习方式,如简单的呼吸正念引导,避免过于复杂或高强度的暴露训练。同时要关注老年患者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对干预措施的影响,若老年患者伴有心血管等基础疾病,在进行暴露相关干预时需严格监测身体反应,确保干预过程不会诱发基础疾病的发作。 (三)有基础病史患者 对于本身伴有其他基础病史(如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类基础疾病等)的强迫思维患者,在制定处理方案时需格外谨慎。需综合评估现有基础病史与拟采用的干预措施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若患者同时患有癫痫,在考虑采用暴露与反应预防疗法时,要避免选择可能诱发癫痫发作的高强度暴露情境;对于本身有焦虑症等共病的患者,在进行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时,要根据共病的严重程度调整干预的节奏和强度,以患者的舒适度为首要考量,优先选择对现有基础病史影响较小且能有效改善强迫思维的干预方式。

    2025-10-10 12:16:26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