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深宏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擅长:心理障碍的药物与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

向 Ta 提问
个人简介
翁深宏,男,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75年生,医学博士,国家新药审评外聘专家,湖北省精神医学会委员兼秘书。在国际国内杂志上发表10余篇论文,主持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科技厅、省卫生厅多项科研项目。除药物治疗常见精神障碍外,对强迫症、抽动症、睡眠障碍有多种治疗方式。目前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广州军区陆军总院、中国科学院合作开展上述疾病的rTMS、CES、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治疗。展开
个人擅长
心理障碍的药物与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展开
  • 精神分裂的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相关障碍包括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与行为等方面的障碍。感知觉障碍有幻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家族病史患者表现有差异且影响多方面;思维障碍包含联想障碍和逻辑障碍,不同人群受不同因素影响且影响相关功能;情感障碍有情感淡漠和不协调,不同人群受不同因素影响并影响社会功能等;意志与行为障碍包括意志减退和行为障碍,不同人群受不同因素影响并干扰正常生活等。 思维障碍 思维联想障碍:表现为思维散漫,患者说话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语句之间、前后内容缺乏内在联系;思维破裂,言语支离破碎,语句之间毫无关联;思维贫乏,患者联想数量减少,词汇贫乏,言语内容空洞。青少年患者思维联想障碍可能影响其学习和社交功能,女性患者在某些激素水平变化时期可能思维障碍表现有波动,生活方式中过度使用电子设备可能对思维有一定影响,有精神分裂症病史者思维障碍可能复发或加重。 思维逻辑障碍:可见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患者以无关的具体概念代替某一抽象概念,不经患者解释,他人无法理解;语词新作,患者自创一些独特的符号、文字、图形或语言并赋予特殊含义。老年患者思维逻辑障碍可能导致沟通困难,不同性别在思维逻辑障碍表现上无明显差异,但女性可能更易因家庭等社会因素影响思维逻辑障碍的发展,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缺乏社交互动可能加重思维逻辑障碍。 情感障碍 情感淡漠:患者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人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平淡,缺乏眼神交流等。儿童情感淡漠可能影响其心理发育和社会适应,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时期情感淡漠表现可能有变化,生活方式中孤独生活可能加重情感淡漠,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者患病人群情感淡漠出现率较高,情感淡漠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 情感不协调:患者的情感体验与环境刺激或思维内容不相匹配,例如内心有喜悦体验却表现出悲伤的表情,或相反情况。青少年情感不协调可能影响其正常的情绪表达和人际交往,不同性别情感不协调表现无显著差异,生活方式中压力过大可能诱发情感不协调,有精神分裂症病史者情感不协调可能是疾病的持续表现。 意志与行为障碍 意志减退:患者活动减少,缺乏主动性,对工作、学习及日常生活的兴趣和要求降低,表现为独处、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等。老年患者意志减退可能导致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女性患者意志减退可能受家庭角色等因素影响,生活方式中缺乏目标和动力可能加重意志减退,有精神分裂症家族病史者患病时易出现意志减退情况,意志减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行为障碍:可出现紧张性木僵,患者保持固定姿势,不活动、不言语、不吃不喝;紧张性兴奋,患者突然出现冲动行为,动作杂乱、无目的;怪异行为,如做些无意义的怪异动作、姿势等。儿童行为障碍可能影响其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女性患者行为障碍表现可能因社会文化对女性行为规范的影响而有一定特点,生活方式中突然的生活事件冲击可能引发行为障碍,有精神分裂症病史者行为障碍可能复发,行为障碍严重干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社会秩序。

    2025-10-10 12:00:48
  • 经常紧张心慌就是焦虑症吗

    经常紧张心慌不一定是焦虑症,可能由生理性因素(剧烈运动后、情绪激动时、饮用刺激性饮品)、病理性因素(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导致,而焦虑症有持续焦虑情绪、多种躯体症状且严重影响生活等特点,可通过持续时间与触发因素、伴随症状及影响来区分,还需结合医学检查排除其他疾病。 一、可能导致经常紧张心慌的其他情况 生理性因素 剧烈运动后:当进行长跑、快速游泳等剧烈运动时,身体会产生大量肾上腺素等应激激素,导致心率加快、心慌,同时可能伴有紧张感,这是身体对运动的正常应激反应,休息片刻后通常可缓解,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在剧烈运动后都可能出现此类情况,年轻人运动量较大时更易发生。 情绪激动时:比如与人激烈争吵、观看激烈的体育比赛等情况,情绪高度激动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出现紧张心慌,性别差异不明显,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在相应情绪激动场景下都可能出现。 饮用刺激性饮品:大量饮用咖啡、浓茶等含有咖啡因的饮品后,咖啡因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导致心跳加快、紧张不安,一般成年人更易因饮用此类饮品出现反应,儿童对咖啡因更敏感需特别注意。 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可能在活动或情绪波动时出现心慌、紧张,同时伴有胸痛等症状,中老年人群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等基础疾病者更易患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心脏跳动节律异常,也会出现心慌、紧张,各年龄阶段都可能发生,不同心律失常类型表现有所差异。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会出现心慌、紧张、多汗、消瘦等症状,各年龄均可发病,女性相对更易患甲状腺功能亢进。 二、焦虑症的特点 持续的焦虑情绪:焦虑症患者会有长期的、过度的、不现实的担忧和紧张,这种焦虑情绪并非由特定的明确对象或情境引起,持续时间较长,可长达数月甚至数年。 躯体症状:除了心慌外,还常伴有多种躯体症状,如手抖、出汗、气短、口干、尿频、坐立不安等,且这些躯体症状会随焦虑情绪波动而加重或减轻,不同年龄、性别焦虑症患者表现可能相似,但女性可能在激素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有不同的发病表现及症状特点。 对生活的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比如无法正常上班、学习效率下降、难以与他人正常沟通交流等,各年龄、性别患者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生活影响,但儿童焦虑症可能表现为学校适应困难等独特情况。 三、如何区分 持续时间与触发因素:如果紧张心慌是偶尔因特定明确因素引起且很快缓解,多为生理性或短暂病理性;若长期无明确诱因持续存在,则需考虑焦虑症或其他慢性疾病可能。 伴随症状及影响:观察除心慌紧张外是否有焦虑症的其他典型躯体症状以及对生活功能的影响程度,若除心慌紧张外还有焦虑症的多种躯体症状且明显影响生活,要高度怀疑焦虑症,同时结合相关医学检查,如心血管系统检查排除心血管疾病,甲状腺功能检查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不同年龄人群检查侧重点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侧重特殊的生长发育相关检查及心理评估。

    2025-10-10 12:00:35
  • 失眠会导致抑郁症吗

    失眠与抑郁症密切关联,失眠可能增加抑郁症发生风险,从神经生物学、不同年龄段、性别、生活方式、有病史等方面体现;抑郁症常伴随失眠症状,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复发等方面有表现;两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非药物干预是基础,包括改善睡眠环境、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特殊人群有相应关注要点,严重时可能需药物干预但需谨慎权衡利弊。 一、失眠可能增加抑郁症发生风险 大量研究表明,失眠与抑郁症存在密切关联。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来看,失眠会影响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平衡。例如,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失眠可能导致这些神经递质的代谢和功能出现紊乱。有研究通过长期随访发现,长期失眠的人群相较于睡眠正常人群,患抑郁症的概率显著升高。在年龄方面,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受到影响,青少年长期失眠可能干扰其正常的情绪发育,增加成年后患抑郁症的风险;中老年人群失眠也可能通过影响身体的应激反应等机制,提升抑郁症发生几率。性别上,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受失眠影响进而引发抑郁症,这可能与女性的激素变化等生理特点有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导致的失眠,会使身体的生物钟紊乱,进而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抑郁症风险。有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其失眠状况可能会加重身体的应激状态,从而促进抑郁症的发生。 二、抑郁症也常伴随失眠症状 反过来,抑郁症患者往往也会出现失眠情况。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神经回路异常,会导致睡眠-觉醒调节功能失调。抑郁症患者常见的失眠表现包括入睡困难、早醒、睡眠浅等。在年龄因素上,老年抑郁症患者的失眠问题可能更为突出,这与老年人本身的生理机能衰退以及抑郁症对其神经调节的影响有关;儿童抑郁症患者可能表现为睡眠不安稳等情况。性别方面,女性抑郁症患者的失眠症状有时可能更复杂,与激素周期等因素相互作用。生活方式上,抑郁症患者由于情绪低落,往往活动减少,这也可能间接影响睡眠节律,加重失眠。有抑郁症病史的人群复发时更容易伴随失眠症状,且失眠的严重程度可能与抑郁症的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三、两者相互影响的机制及应对建议 失眠和抑郁症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要打破这种循环,非药物干预是基础。对于失眠伴有潜在抑郁症风险或已患抑郁症的人群,改善睡眠环境是重要一步,保持卧室安静、舒适、黑暗和适宜温度。规律作息也很关键,每天尽量在相同时间上床睡觉和起床,无论夜间睡眠如何,早晨都按时起床。适度运动也是有效的方法,如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像快走、慢跑等,每周坚持一定次数,运动可以改善神经递质水平,有助于改善睡眠和情绪,但要注意避免在临近睡觉时间剧烈运动。对于特殊人群,老年人失眠伴可能的抑郁症倾向时,要更加关注其心理状态,家人应多给予陪伴和心理疏导;儿童抑郁症伴失眠时,家长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营造有利于睡眠的家庭氛围,但要避免强制加压。如果失眠或抑郁症症状较为严重,可能需要在医生评估下考虑药物等进一步干预措施,但药物使用需谨慎权衡利弊。

    2025-10-10 12:00:14
  • 儿童焦虑症如何护理

    为缓解儿童焦虑需从多方面护理。环境护理要营造安静舒适安全且温湿度适宜、光线柔和的环境;心理护理包括建立信任关系、积极引导儿童表达并应对焦虑;生活护理要保证儿童规律作息、营养均衡且适度运动;家校协同护理需与学校沟通共商应对措施;低龄儿童要细心观察其不典型焦虑表现,有病史儿童要格外关注情绪波动并调整护理方案。 心理护理 建立信任关系:护理人员要以亲切、温和的态度与儿童交流,通过耐心倾听儿童的心声,了解其焦虑的具体原因。比如儿童可能因学业压力、与同伴关系等产生焦虑,护理人员要让儿童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逐步建立起信任关系。 积极引导:采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儿童表达情绪,如通过游戏、绘画等儿童喜欢的活动,鼓励儿童将内心的焦虑通过非语言的方式展现出来。然后针对儿童的具体情况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其正确认识焦虑情绪,教导儿童一些应对焦虑的简单方法,像深呼吸放松法等,年龄稍大的儿童可以尝试让其进行自我暗示等方式来缓解焦虑。例如对于因考试焦虑的儿童,可以引导其正确看待考试,认识到考试是检验学习的一种方式而非全部。 生活护理 规律作息:保证儿童有充足且规律的睡眠,一般学龄前儿童每天需要睡眠11-13小时,学龄儿童需要9-12小时。规律的作息有助于儿童身体和心理的稳定,研究发现作息不规律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增加焦虑发生的可能性。同时,要让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营养均衡,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如过多的甜食可能会影响儿童的情绪稳定性。 适度运动: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安排适当的运动,如学龄前儿童可以进行简单的户外活动,像跑步、跳绳等;学龄儿童可以参加体育课、课间操以及课外的运动项目,如篮球、游泳等。运动能够促进儿童身体内啡肽等神经递质的分泌,这些神经递质有助于改善情绪,减轻焦虑症状。例如适量运动可以使儿童的大脑得到放松,缓解紧张情绪。 家校协同护理 与学校沟通:护理人员要与儿童的学校老师保持密切沟通,了解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社交等情况。如果发现儿童在学校因为学业负担过重、与同学关系紧张等出现焦虑表现,要与老师共同商讨应对措施,比如老师可以适当调整对儿童的学业要求,营造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氛围等。同时,鼓励儿童在学校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增强其归属感和自信心,减少因学校环境带来的焦虑因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低龄儿童:低龄儿童表达焦虑的方式可能不典型,护理人员要更加细心观察其细微的情绪变化和行为表现,如睡眠质量突然下降、食欲改变、过度黏人等情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焦虑问题并采取相应护理措施。由于低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有限,要通过更丰富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去理解他们的内心感受。 有病史儿童:对于既往有焦虑相关病史的儿童,在护理过程中要格外关注其情绪状态的波动。要延续之前有效的护理方法,并且根据其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方案。例如既往因特定事件引发焦虑的儿童,要避免再次接触类似可能触发焦虑的情境因素,同时密切监测其焦虑症状的复发迹象,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025-10-10 11:59:51
  • 抑郁症是怎么得的

    抑郁症的发生与生物学、心理、社会环境等多因素相关。生物学因素方面,抑郁症遗传度高,且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异常可致发病;心理因素上,神经质人格、完美主义倾向及早期童年不良经历易引发抑郁症;社会环境因素中,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社会支持不足、长期慢性压力均会增加抑郁症发病风险。 一、生物学因素 1.遗传因素:大量的家系研究、双生子研究和寄养子研究表明,抑郁症具有较高的遗传度。例如,如果一级亲属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亲属患抑郁症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出2-10倍。遗传因素通过影响神经递质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等多种生物学途径增加个体患抑郁症的易感性。 2.神经递质异常: 血清素(5-羟色胺):血清素在调节情绪、睡眠、食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大脑中的血清素水平降低时,可能导致抑郁症的发生。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脊液中血清素的代谢产物5-羟吲哚乙酸水平降低,且抗抑郁药物通过增加血清素的传递来发挥治疗作用。 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也是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抑郁症患者脑内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功能失调,导致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抑郁症状。 多巴胺:多巴胺参与奖赏机制和情绪调节,抑郁症患者的多巴胺系统功能异常,可能影响其对愉悦刺激的反应和情绪状态。 二、心理因素 1.人格特质:一些特定的人格特质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例如,神经质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体验到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等,他们对压力的耐受性较低,在面对生活事件时更易出现抑郁情绪。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的人,对自己要求过高,当无法达到自己设定的高标准时,容易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从而增加患抑郁症的风险。 2.早期童年经历:童年时期的不良经历,如遭受虐待、忽视、父母离异等,会对个体的心理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些早期经历可能导致个体在成年后应对压力的能力下降,心理防御机制不完善,从而更容易患上抑郁症。例如,长期处于被忽视环境中的儿童,在成年后面对生活挫折时,更难有效地调节情绪,容易陷入抑郁状态。 三、社会环境因素 1.生活事件:重大的负性生活事件是引发抑郁症的重要诱因。例如,亲人离世、失恋、失业、严重的自然灾害等。研究表明,经历重大负性生活事件的人群,患抑郁症的风险显著增加。比如,在经历配偶死亡后的一年内,个体患抑郁症的概率比正常人群高出数倍。 2.社会支持不足:缺乏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也是导致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支持包括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等方面的支持。当个体处于困境时,如果没有足够的社会支持来帮助其应对困难,就容易出现抑郁情绪。例如,独居且社交圈子狭窄的老年人,在遇到生活困难时,缺乏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患抑郁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3.长期慢性压力: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状态下,如长期从事高强度且重复性的工作、长期面临经济压力等,会使个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持续处于应激状态。长期的应激反应会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异常,进而影响大脑的神经递质平衡和神经细胞功能,最终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

    2025-10-10 11:58:22
推荐医生
宗岩

宗岩

中医科

立即咨询

尹朝林

尹朝林

儿科

立即咨询